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资助他去维也纳,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 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
贝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这是耳聋的前兆。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中年失聪。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月光奏鸣曲》、《C小调第5交响曲》等。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黛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了。
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岁时听力渐渐衰退,四十五岁时耳朵完全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 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欢乐颂》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
“你的。”朋友回答说。
“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
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决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贝多芬一生中,贫困、疾病、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着他,其中最大的灾难是耳聋给他带来的痛苦。
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
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他的不朽名作――九十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永恒的杰作。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感受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经常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例如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时间。
贝多芬在给他的兄弟卡尔和约翰的信中倾诉了耳聋给他带来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战胜疾病的决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是何等的耻辱啊!这样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的艺术要我活下去。"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为了艺术,他牺牲了平庸的私欲,战胜了一切不幸。他说:"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氛围最浓的城市。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贵跟时兴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常常处在贵族及领有各种头衔人物的包抄之中,可他老是高昂扬起他那狮子般粗暴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
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这多少个不是别人,正是侵犯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公爵为了取悦这几位来宾,便十分客气地要求贝多芬为客人们吹奏一曲。但贝多芬决然毅然地谢绝了。当公爵由恳求转为请求的时候,贝多芬恼怒到了极点。他一声不响,猛地推开客厅的门,在滂沱大雨中愤然离去。
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了个破碎,并写了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因为偶尔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整是靠我本人。公爵当初有的是,未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正如贝多芬所言,因为偶尔的出生,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过无数的公爵。然而,历史最公平,时间最无情,当这些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时,贝多芬却不从人们的记忆中消散。贝多芬没有高尚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恰是它们,为贝多芬博得了无尚的声誉。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曾受到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倾慕和照顾,他感激公爵,但并不因此出卖尊严。
一次,公爵要求贝多芬到他家为一批占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队的军官演奏。贝多芬看不起公爵这种阿谀逢迎的态度,断然拒绝了。公爵凭他的地位和布施者的身份,一定要贝多芬演奏。
公爵的傲慢冒犯了贝多芬的自尊,他冒着倾盆大雨冲出公爵的庄园,一回到家中,就把案头上公爵的半身塑像猛地掷在地上,摔了个粉碎,并给公爵写了一封信。他 写道:“公爵,你之为你,是由于偶然的出身; 我之为我,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还有一次,贝多芬与大诗人歌德在一起散步,途中与一群德意志、奥地利的权贵相遇。歌德对权贵肃然起敬,这使贝多芬十分恼火。他极力劝歌德不必卑躬屈膝,但 歌德还是抽出被贝多芬挽住的手臂,恭敬地站在路旁,向皇族们一一行礼。只见贝多芬昂然背着手走过去,这些皇族们却首先向贝多芬打招呼,脱帽致意。
贝多芬的自尊,为他赢得了别人的尊敬。
贝多芬是18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他自幼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8岁开始登台演出,12岁时他就能够自如地演奏。
有一次,因为雨后道路泥泞,贝多芬跟着老师尼福赶到演出地点时,距离正式登台只剩下十几分钟了,就在贝多芬焦急地整理衣服时,尼福却像往常一样,找了一个角落坐下来,不慌不忙地开始画画。贝多芬有些担忧地问:“老师,画画有那么重要吗?我们是来演奏的,时间这样紧迫……”
尼福没有放下手中的铅笔,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一句:“画画并不重要,但是作为一个演奏者,保持内心的平静非常重要。”贝多芬这才明白,尼福是借助于画画让自己平静下来,从而更专心地投入演奏。
多年之后,贝多芬成为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作息时间十分有规律,每天晚上10点休息,早晨6点起床,简单的早餐之后就开始工作,他在动手作曲之前,总会为自己煮一杯咖啡,有意思的是,他在煮咖啡时坚持放60粒咖啡豆,每次都是一颗一颗慢慢地数,似乎非常享受咖啡豆慢慢落到咖啡壶中的过程。
一次,有位朋友在品尝了贝多芬亲手煮的咖啡之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本来以为你坚持放60粒咖啡豆,煮出来的咖啡会有不一样的味道,原来也不过如此呀,你这样做不是在浪费时间吗?”贝多芬淡淡地一笑说:“咖啡的味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原来,贝多芬像当年的尼福老师一样,通过数咖啡豆的办法让内心慢慢平静下来,然后就可以全心全意进入创作的状态。
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要让自己抛开一切私心杂念,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这才是最终成功的关键。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会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艰难磨难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贝多芬出生的故事),父亲是一个经常酣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仆。
艰苦的童年生活没有让贝多芬像莫扎特儿时那样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悲惨而残暴。父亲想发掘他的音乐天斌,把他当做神童一般炫耀。未满四岁,贝多芬就被要求整天钉在钢琴前面。或者与提琴被关在家里,幼小的他几乎被繁重的练习压垮。贝多芬也曾一度厌倦了音乐,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他学习。
少年时代,贝多芬过早地担当起了生活的重担,开始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天的面包。十一岁时,贝多芬加人戏院乐队,领取每月徽薄的工资来补贴家庭生活的开支。
十七岁那年,他失去了他热爱的母亲。母亲是因肺病而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感染同样的病症。他常常感到痛楚,在他心里也因此留下了比病魔更残酷的优郁。这一年。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经常酗酒的父亲丧失了主持门户的能力。同时,也挥祖尽了家里的积蓄,人们只好把父亲的养老金交给贝多芬管理。这些可悲的事实给贝多芬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童年的贝多芬是如此的悲惨,青年的贝多芬更是痛苦万分。二十五岁以后,疾病的恶魔就开始叩问贝多芬了,并且像鬼魂附体一样缠在他身上不再退隐。1796年至1800年间,耳病开始显现出来。贝多芬感到耳朵日夜作响,他的内心也受到剧烈痛楚的折磨。听觉越来越衰退,最后他的双耳完全失聪。
这给贝多芬的生活、爱情已经音乐创作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好几年,他躲着不与人见面,独自守着耳朵失聪这个可怕的密码,隐忍着巨大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折磨。
晚年时,他仍然孤苦伶仃一人。这期间,他没有经济来源,被逼得四处向好友求援,已解决生计问题。按他自己的话说:"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