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也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每个时期都有它的历史特点,历史故事和名人传记。
清人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写了一个"君子国",在这个国度里生活的人,相互谦让成风:顾客嫌货优价低,卖主说定价已经过高,进一步要求顾客就低还价,顾客愿意出高价买次货,卖主宁肯把好货用低价出售;对此,旁边的人都说这顾客"出大价而买丑货",这是"欺人不公",付款时,顾客要给头等的银子,而卖主则只收次等的银子……他们就是这样相让而"争"。这里的'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真正达到了"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好让不争"的境界。
这种"君子国",虽然是理想中的"乌托邦",却真实地反映了古人渴望把诚实、谦礼的美德发扬光大,推而广之,净化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美好心理。
苏轼炼字
苏轼与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一人� 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纵观二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商纣王与妲己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据传有一天,商纣王到女娲宫进香,看到女娲娘娘神像貌美,心痒如挠,夜不能寐。于是在全国选美,找到一个叫妲己的美人。为了讨好妲己,他下令以酒为池,以肉为林。
这个酒池有多大?据说大可行舟,酒够三千人同饮,酿酒剩下的酒糟就堆积成了一个小山。结果,朝政混乱,民不聊生,诸侯叛乱。商朝从此灭亡。而这酒池肉林,也留下了以酒误国,以酒杀身的历史之鉴。
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
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哑巴原来会说话,5岁时生了一场病才失声不能说活,但耳朵却好使。哑巴有一个同胞哥哥,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一大笔财产,其哥哥想独吞家财,便狠心地将哑巴赶出了家门。前任县令因哑巴的哥哥拒不承认哑巴是他的胞弟,又苦于没有证据,对哑巴的告状不予理睬,哑巴每次去衙门告状,都被杖责赶出。
郑板桥受理了此案,当即传哑巴的哥哥到堂。哑巴的哥哥还是像以前一样说哑巴不是父母的亲生骨肉,是父母从外面捡回来的野孩子。哑巴父母已经去世,无人作证。郑板桥知道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哑巴的哥哥是不会认账的,只好宣布退堂,择日再审。
郑板桥略一思索,便有了办法。待哑巴的哥哥离开后,他叫住哑巴,对他说:“你从今天开始,守在你哥哥门前,一见他出门,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哑巴眨着眼睛,疑惑地看着郑板桥,摇摇头,意思是不敢这样做。
郑板桥说:“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尽管照我的话去做,出了问题有本官为你作主。”哑巴这才点头离去。
哑巴果真按郑板桥教的方法去做了。他守在哥哥门前,看到哥哥出来,就拿着一个木棒冲上去把他打得头破血流。随后几天又再次殴打哥哥。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哑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没法,不敢出门,只好到县衙来告状:“哑弟不尊礼法,多次殴打亲兄。”
郑板桥传哑巴到堂后,开始审理此案。郑板桥问哑巴的哥哥:“哑巴出手伤人,其罪不小,本官一定为你主持公道,还你安宁。但依照我大清律条,殴打你之人如果是外人,只作一般斗殴论处:如果是亲兄弟则须严加惩处。请问,哑巴是你的亲兄弟吗?”
哑巴的哥哥不知是计,只想赶快严惩哑巴,免受其继续殴打,他盯了哑巴一眼后说:“他是我同胞兄弟。”
哑巴的哥哥说完望着郑板桥,等着他的宣判。没想到郑板桥厉声喝道:“既是你亲兄弟,为何不将父母留下的家财分一半给他?分明是存心独占!”
“这……这……”哑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县令设置的圈套中。郑板桥当即差人押着他俩回家,清点家财,对半平分。哑巴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那一半。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丰子恺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生动坦诚,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他本人就葆有一颗善良、童真的心。
丰子恺共有7个子女。他在漫画里画得最多的是大女儿阿宝。有一回,阿宝拿了一双软软的新鞋子,并脱下自己脚上的那双给凳子穿上了,还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她母亲连忙喊:别弄脏了袜子!然后立刻把阿宝抓到藤榻上,动手毁坏她的创作。丰子恺却很赞同女儿的调皮,反倒觉得自己的太太何等煞风景且野蛮。
除了喜欢自己的孩子,丰子恺也很喜欢和邻居家的小孩打交道。
芳芳刚上小学的那段日子,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丰子恺得知她午饭没有着落,便欣然邀请她到家里共进午餐。
丰子恺的慈祥、亲切和幽默使这个认生的女孩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家庭。丰子恺带着芳芳和萍萍熟悉日月楼的上上下下,给她们看他在日本留学时从当地带回来的各种日本漫画书以及各种画集。
在工作之余,丰子恺常常会从口袋里掏出小本子,生动地速写出姐妹俩听女儿丰一吟讲故事时的聚精会神、初学打毛线时的'笨拙滑稽、逗阿咪(家猫)玩耍时的笑逐颜开以及妹妹坐在痰盂上梳头扎辫的天真可爱画面妙趣横生,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欢快和惊喜!
一次,女儿丰一吟带着外甥、外甥女、芳芳和萍萍一同出去春游。回到日月楼后,孩子们兴奋得叽叽喳喳讲个不停,惹得丰子恺从楼上的工作室下来看热闹,听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描述。此时,丰一吟开始教唱《送别》,不料唱到一半被丰子恺制止了,他对女儿说:小孩子哪懂什么知交半零落啊,我给他们另外写一个!一时兴起的丰子恺沉思片刻后,张口就哼唱起新版《送别》来: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充满童趣的歌词不必解释,孩子们一听就完全懂了。这首词,后来配上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乐曲,于是丰家老小百唱不厌。除了这一首,丰子恺还会教孩子们唱其他儿歌。
丰子恺的童真正是来自同这些孩子们长期的相处,也更是来自他爱孩子的那颗心。
作为中国历有影响人物之一的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并不高。
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多遍,还没有背下来。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
小偷大怒,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那小偷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清代的纪晓岚,电视剧里称他为“纪烟袋”,典型的搞笑版角色,此君享年81岁。他认为,养生不能照搬书中的方法,须因人而异、辩证施为;做人要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也对养生有益,“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中医理论认为,不拘小节之人,必定心胸宽广而安泰。伴随快乐,活得开心,焉能不长寿?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所以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天王巨星”苏东坡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不过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翻墙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所以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很多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 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
【《崇祯皇帝》——鸡鸣而起,夜分不寐,焦劳成疾】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 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 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只是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明朝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宗悫,字元干,就是南阳涅阳人。此时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此时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就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就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姜夔,南宋鄱阳人,表字尧� 姜夔精通音律、诗法,所作词音节谐婉、词笔清空,既摆脱了花街柳巷的俗调,又具有浅斟低唱的韵味。因为他的词不同凡响,后人将其誉为词圣,甚至认为词莫善于姜夔。
姜夔早年丧父,家道衰落。但是姜夔不坠青云之志,少年时奔走求学,凡是名公巨儒,无不师从交游,被上流社会交口称誉。有人爱他的诗,有人爱他的词,有人爱他的文章,有人爱他的音乐、书法,有人爱他的人品,俊士名流纷纷屈尊与姜夔交往,不可胜数。范成大认为他的翰墨人品都像南朝晋、宋时的雅士,杨万里认为他于文艺无所不工,很像唐代的陆龟蒙,两人与姜夔结成忘年友。千岩先生萧德藻爱他的才华,教他学诗,为他说媒。但是姜夔最终无法迈入上流社会,因为他科举屡屡不利,得不到功名。他曾经有机会修订庙乐,却因为被人妒嫉而怀才不遇。
达官贵人朋友不少,却没人帮他改善穷困无聊的境地,这让姜夔怅然若失。其实从世故人情讲,贵人多忘事,姜夔自己脸皮薄,不会或不肯利用关系,朋友又怎会主动惦记他的苦楚。只有朋友张平甫,与姜夔情同骨肉,姜夔也对张平甫的友谊和恩情极为珍视。张平甫念及姜夔的生计,要仗义出钱为姜夔捐官,姜夔辞谢不要。张平甫又打算分给他锡山,让姜夔赖以养身,孰料张平甫突然逝世,此 张平甫死后,姜夔天天凄然走入张家门,终日独坐,然后依依不舍的回家。他想离去依附他人,想起张平甫遗言,又不忍开口;他想逗留不去,又明白张平甫既然不在世了,自己又怎能久留呢?姜夔晚年寓居西湖,终身困顿。他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体现在作词上,就是既有高雅,又有清刚。姜夔的词只适合低吟,初读起来让人觉得隔,没有味道,但久后人会领会这低吟中其实内在不一定不强烈,所以宋人周济将他比作辛弃疾。
词人的天真不仅受到人情世故的冲击,还受到感情的挫折。从姜夔的词中可以猜出,他曾经爱慕一位淮南女子,却轻率离去,没能及时结下姻缘,结果从此永别,后悔莫及,只能魂牵梦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等词句,都体现了词人的痴情,这与另一南宋词人吴文英颇为相似。这种痴情当然不能说没有情魔作祟,但是姜夔以典雅清空的形式表达出来,实际上约束了魔性,使词作包含了人类忠贞不渝的伦理。
姜夔的《疏影》一词被誉为咏梅的千古绝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在词中,姜夔如同辛弃疾一样化用了很多诗歌、历史典故,比如杜甫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却又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中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的感慨,如果读者了解了作者人生,会发觉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深沉自责。就算读者不了解作者人生,也会读出这种深沉感慨与诗圣杜甫的忧国爱国,宋人对沦陷河山、蒙尘二帝的思念和痛惜是相通的。因此人
与党文化喊口号不同,姜夔以伤时惜别咏物表达的情感十分深沉,这种婉约与浑成正是宋词尤其是南宋词的一大特点。而姜夔不仅仅表达了男女之情和私人情感,还寄寓了油然而生、发自肺腑的忧国爱国之情。诸如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在姜夔的词中,爱国并非一种说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非常自然的感触。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这种深沉的艺术风格,比如朱熹就认为杜甫晚年的'诗哑了,不值得推崇。但是要理解历史,就要理解古代人的心态。为何姜夔的词受到古人的喜爱,古人真的如同现代人想象的那样落后、呆傻、乏味吗?其实古人的精神世界远比现代人丰富细腻。为什么党文化唱红歌培养出来的干部只有淫种,没有情种?为什么高喊爱国仇外、爱国牺牲口号的一个个身揣绿卡、腰缠万贯?要让这些精神扭曲的人读懂姜夔的词何其之难。
姜夔究竟是不是词圣无关紧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的文学也许对人更有好处。但希望读者能理解宋人的深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写出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写出了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怒发冲冠的岳飞写出了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为什么写出道德名言、爱国名篇的宋贤会表现出软弱,难道是他们没有党文化典型那么高大全吗?
在讲真相,可是浑浑世人却不明白为什么讲真相。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繁华过后,故土乡亲有没有大劫之忧?可是许多沉湎在虚假盛世中的国人醉生梦死,只图及时行乐,把良知抛在脑后;只愿意听好话,对真相充耳不闻。有的人,你好意提醒他小心劫难,他却听信了的,骂你是诅咒,是反华。
所以有的时候就不能对他们说得那么直接,只能努力劝善、送福,而把忧心深深埋在自己心头。
白帝城托孤来历
白帝托孤的背景是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但是刘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托孤用意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但是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可以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怂恿他篡位。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而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所以,可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姑且不论刘禅是否昏庸,但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把自己凌驾在了刘禅之上。
十九世纪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少年时代便远离父母,只身到德国留学去了。孩子出门在外,最使父母担忧的,就是孩子能不能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因此,在给儿子的第一封信中,父母就问:“你年龄小,又单身在外,不知你是如何安排学习、生活和娱乐方面的时间的?望儿见字,即回信详告。”
拉姆赛立即回信详述道:“我每天五点半起床,六点到七点自修,吃早饭。七点到八点上第一堂课。八点到九点上第二堂课。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在化学实验室做实验。下午三点到五点自修。五点到六点又上课。现在是晚上八点了,我又必须开始工作了。”
父母看了来信,心想,这孩子的好学精神固然可佳,但长此以往地这样昼夜攻读,会把身体搞垮的。于是,两人商量一番后,马上又写信开导儿子:“你当然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看起来,你已懂得了时间的重要性,可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合理安排的科学性。而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一旦搞坏了身体,那将会使你失去更多的时间。所以,学习和工作的弦不能绷得太紧,你还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娱乐,这对你今后更有效地学习,肯定会有帮助的。”以后,父母又不断去信,几次三番地帮助拉姆赛制订和修改作息时间表,并再三嘱咐他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去做。拉姆赛遵循父母的教导,终于修订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在里面加上了跑步、打球、游泳、跳舞等项目。
从此以后,拉姆赛不仅珍惜时间,埋头学习和研究工作,而且他原来显得瘦弱的身体也锻炼得格外健壮了。这一切为他日后的成才铺平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汉语拼音资格考试的职称寓言工作通报串词注意事项,举报信答辩状的阅读答案影评我解析辞职报告安全。
铁杵成针(李白)
[释义]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语出]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正音] 杵;不能读作“wǔ”。 [辨形] 杵;不能写作“许”。
[近义] 持之以恒 [反义] 半途而废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持之以恒”都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但~比“持之以恒”更加形象。
[例句] 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大禹治水立奇功
“龙门”位于黄河中游韩城境内,传说禹用神斧劈开龙门山,疏通了河道,使洪水归入大海。后代人称颂禹治水的。攻功绩,尊称他是“大禹”,又称龙门为“禹门”。
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急湍,汹涌澎湃,正如诗人所描述的“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也便有了“鲤鱼跃龙门”的美丽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