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经典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常常蕴含着与道德、行为准则和人生价值观相关的教益。通过成语故事,人们可以学习到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规范,并从中获得对于人生抉择与处世之道的启示。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最有经典的成语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有经典的成语故事(篇1)

【注音】jiǔ chí ròu lín

【典故】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史记·殷本纪》行赏赐,酒池肉林。 《汉书·张骞传》

【释义】古代传说,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极端奢侈豪华的生活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灯红酒绿、穷奢极侈、荒淫无度

【同韵词】应天从民、道路传闻、东野巴人、卓然不群、治国安民、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颖悟绝人、高义薄云、雁杳鱼沉、款启寡闻。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道,甚至用酒装满池子,把肉挂在树林里,叫做酒池肉林,让不穿衣服的男女互相追逐嬉戏,还让乐师作淫声伴奏,以供他取乐。他的同族人比干劝谏他,被他所杀,还残忍地将比干的心挖了出来。

【示例】纣王听信妲己,造酒池肉林,一无忌惮,朝纲不整,任意荒淫。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七回

【成语例举】

◎ 这好比富翁舍弃了家里的酒池肉林而加入贫民队里来吃大饼油条;又好比帝王舍弃了上苑三千而到民间来钻穴窥墙。

◎ 得不到的可以稳拿到手,爬不上的可以满身朱紫,吃不着的可以酒池肉林,赢不了的可以胡个满贯,当然也包括娶一个妙龄少妇,重新焕发青春。

最有经典的成语故事(篇2)

成语故事:矢在弦上

【注音】shǐ zài xián shàng

成语。表义:箭已搭在弦上。

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或话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也形容事态紧张,一触即发。袁绍命陈琳作讨曹檄文,陈琳领命援笔立就。文章畅快淋漓,结构文辞气势无不精彩;曹操于许都正患头风,览檄毛骨悚然,一身冷汗,头风立愈。后冀州城破,陈琳被捉见操,操问:"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这个成语出自《太平御览》。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他很有才华,写得一手好文章,原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袁绍的书记官,曾为袁绍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xí)豫州》。檄文历数曹操罪状,辱骂曹操祖宗三代。在曹败袁而陈琳已归顺曹后,曹操问陈琳原来为何如此辱骂自己。

陈琳回答:“那时为形势所迫,不得已,就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爱才,看到陈琳把问题讲清楚了,并承认了错误,就既往不咎并委以官职。“箭在弦上”比喻形势十分紧迫,已经到了不能不做的地步。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袁绍为了攻打曹操,让陈琳写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列举曹操的罪状,大骂曹操祖宗三代。袁绍官渡之战败给曹操,陈琳也趁机投靠曹操。曹操问陈琳为什么写那篇檄文,陈琳说那时箭在弦上被袁绍所逼而写。

【典故】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注引《魏志》

【释义】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情况危急

【相近词】箭在弦上、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最有经典的成语故事(篇3)

奋不顾身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闻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经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最有经典的成语故事(篇4)

狐鸣篝火

典出《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公元前208年),字涉,楚国阳城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被抓去当兵,因大雨耽误了行程,只好起来造反。造反前陈胜请算命先生算了一卦,在白绸子写“陈胜王”塞入鱼腹,半夜在古庙用竹笼罩上篝火,学狐狸叫“陈胜王”,为起义来造势,第二天就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后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同“狐鸣鱼书”。

最有经典的成语故事(篇5)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最有经典的成语故事(篇6)

出自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含义是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唐朝诗人常建作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虽然写禅房僧境但道出一个曲折前进的哲理,是客观辩证法的体现.禅房坐落在深山花木丛中,通往禅房僧院的道路是起伏不平、曲曲折折,经过艰苦跋涉才能到达.

之所以称"曲径通幽"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法,是因为"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幽美的地方,这便是"曲径通幽".都说"大隐隐于市",我以为只有明白之士,通达之人方能明白"曲径通幽"的深刻内涵.古往今来,多少通达之人,他们或面对明君,或侍奉庸主,人生弯弯曲曲犹如那望不到尽头的小路.通往仕途的路尽管诱惑重重,但垂钓于濮水者如庄子,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宁可放弃那看似华丽其实污浊的官场生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弯曲小路的那端,是只属于庄子的逍遥美景."登东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是只属于陶渊明的桃源传说.那弯曲的小路引领着文人墨客到达他们一直崇尚的意境.避开世俗的烦扰,或许这正是"曲径通幽"美的所在,回转之间,领略个中的真谛与哲理.

不要怀疑这弯弯曲曲的小路是否能通往风景幽美的地方,更不要否定"曲径通幽"创造的人生价值.

古人说"人生弯弯曲曲水",确实.社会上一些人往往喜欢平坦笔直的大道,但却忽略了小路那端的美丽风景."幽"在这曲径之中,"美"在这回转之间."曲径通幽"是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

人生就像一次长途旅行,笔直平坦的大道固然风景宜人,但弯弯曲曲的小路更能使你通往风景优美的地方.

也可理解为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