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与懂得,比爱情更加重要。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找对了人,他宠着你,纵容你的习惯,并爱着你的一切。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爱情故事书,方便大家学习。
爱情故事书1
厌男情结邂逅鬃毛软梳
朱莉亚·吉拉德出生在英国山谷小镇巴里,父亲是贫苦的矿工。1965年,4岁的朱莉亚随家人迁到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当她从校学生会主席荣升为全国学生会主席时,朱莉亚的初恋男友奥康纳断然宣布结束三年的恋情。失恋让朱莉亚明白,在男人当权的澳大利亚,女性的政治梦想跟个人幸福成反比,于是她倔强地剪掉长发,提前从阿德莱德大学毕业,前往墨尔本大学学习法律,打算独身一辈子。
在澳大利亚工会工作时,一个叫弗里曼的律师爱上了她,他为朱莉亚建立了女性援助基金。后来弗里曼涉嫌贿赂,朱莉亚迅速提出分手。此后她与议员艾默生交往,艾默生为她抛弃了家财和妻子,但他们交往仅仅两年,朱莉亚又一次提出分手。
朱莉亚渐渐成了一个偏激的女权主义者,她将短发剪得更短,并将头发中分,想借发型的中性化来表明她的独身立场,让男人离自己远点。
2004年,朱莉亚已经是澳大利亚工党的重要领导人,负责移民、卫生以及劳工关系事务。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来到墨尔本郊区一家叫HeadingOut的发廊,热情的老板叫来一个名为马西森的发型师为她服务,这个发型师肚子微凸,头发花白,看上去比朱莉亚还要大两岁。
马西森言语不多,待朱莉亚坐定后,他打开右边的一个小箱子,从里面拿出一把鬃毛梳,从上到下轻轻地梳理她的头发。然后,他拿起剪刀,5分钟后,完整的发型就出来了,竟然跟朱莉亚原来的设计丝毫不差。15分钟后,朱莉亚走出发廊,她感觉头皮发热麻酥,头发松软滑溜。
多年来,朱莉亚的梳妆台上永远是一把塑料一字梳,她的化妆盒里没有香水,厨房里没有水果。她曾一直为这种生活而自豪,但今天,仅仅一把软软的鬃毛梳,就让她隐隐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某种缺失。
生来奔波,拒绝爱的信徒
几个月后,朱莉亚的头发长长了,中分线荡然无存,她想起了HeadingOut的那个发型师。恰逢那段时间,朱莉亚遭到对手的无情攻击,反对派指责她是个古怪的“外来者”,她那浓重的鼻音、糟糕的发式以及不合时宜的着装,被人在网上恶搞。还有选民说她不婚不育,没有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鬃毛梳子让她尤为想念,她驱车再次来到了HeadingOut。马西森拿起梳子,轻轻地一下两下,朱莉亚的心立即因为舒服而柔软。她鬼使神差地说:“您看我剪怎样的发型好,一切依赖您的眼光。”
不久,镜子里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女人:额头前面是边分的斜刘海,直顺而有层次感,显得端庄而严谨;发梢部分微卷蓬松,显得活泼有动感。镜子里的女人有着柔和的面容,在斜刘海的衬托下,更显出线条和深度。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朱莉亚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上。她从一个古板的政客,突然变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时尚元素的女人,选民们开始意识到她是一个善于倾听民意,并勇于改变的人。
朱莉亚开始约马西森散步和到海边戏水,慢慢地,马西森眼里多了一层雾一样的东西,她知道那是什么,更加不敢对视。
她非常克制,马西森则自尊敏感,跟她在一起时,哪怕喝一杯柠檬汽水,也要抢着埋单,以表明他们人格上的平等。
一次,马西森邀请朱莉亚去看根据美国纯爱天王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小说《真实的信徒》改编的电影《爱的信徒》,故事讲的是两个信仰南辕北辙的年轻人如何跨越鸿沟,成为爱情信徒的故事。
朱莉亚何其聪明,她何尝不知道马西森请她看电影的用意。正因为这样,她觉得自己应该给他一个明确的回答。回来的路上,朱莉亚将ipod的一个耳塞递给马西森,和他同听一首歌《生来奔波》,歌中唱道:“生来奔波融进了我的血液,我没办法在任何一站停留。”
敏感的马西森感受到了拒绝,他怀着骄傲离去。
艾菊洗发水涤荡千千心结
马西森彻底从朱莉亚眼里消失,朱莉亚也不再跟他联系,她买了一把鬃毛梳,入睡前自己给自己梳头。
2004年底,工党连续第四次在联邦大选中失利,由于朱莉亚成功地转换了个人形象,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党内希望她能在危难中担当重任,出任工党领袖。
朱莉亚雄心勃勃,又心怀惴惴,因为从政之路险象环生,于是她在竞不竞选党魁的问题上十分纠结。
烦恼之际,她十分想念马西森,便前往HeadingOut打听马西森的消息。老板告诉她,马西森是真正将美发作为事业和艺术追求的人,为了剪好头发,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马西森有过两次不成功的婚姻,他的前妻希望他去做更赚钱更体面的事业,他才断然离婚。他非常乐意做朱莉亚的私人发型师,是因为朱莉亚20年来,首次将发型转化的重任托付给他,他认为那是一种最高的欣赏和认同。
朱莉亚震惊了,原来,虽然他们的追求不一样,但热情和倔强是一样的。年过半百的马西森选择以看电影的方式向她示爱,其实是下了巨大的决心,而她居然轻率地将他拒绝。
朱莉亚意识到,她坚持了20多年的所谓女权主义其实是自私主义,她践踏了一个发型师的真诚和尊严。出于反省和自责,朱莉亚放弃了竞选工党主席的机会,然而她再也联系不上马西森。
直到2006年1月,她出差到北部城市布里斯班,听当地妇女说,在布里斯班郊区有一家发廊,发型师不仅细心地替顾客梳头,还自制艾菊洗发水,为油脂多的顾客免费做控油护理。朱莉亚隐约觉得这个人就是马西森,便寻踪而至。当朱莉亚表明来意时,马西森却说:“不是你的错,是我在错误的时间里,表达了一厢情愿的感情。”
那一次,马西森只以接待普通顾客的规格接待了她,并收了她10澳元服务费。
从布里斯班回来后,朱莉亚想:既然发型可以发生变化,那么婚恋观也应该可以改变,一个从事政治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丰满真实的人,如果要马西森回心转意,就必须向他奉献同样多的时间和细节上的关心。那以后,朱莉亚将周五的夜晚定为布里斯班之夜,她跟马西森牵手散步,让艾菊洗发水在他俩之间酝酿香气。终于,时间给了他们最好的回报,艾菊洗发水起的泡泡,将两人的心裹在了一起。
两人的关系公开后,舆论并没有对朱莉亚的选择失望,人们反而认为她跟蓝领男人之间展开爱情,很浪漫也很勇敢。为了让朱莉亚保持良好的出镜形象,马西森经常凌晨四五点起床,为赶时间的朱莉亚做发型。后来他甚至练成即使闭着眼睛,也能吹出漂亮波浪的本事。周末,他还亲自下厨慰劳疲惫的朱莉亚。这一切并不影响他继续留在发型师、建筑工这样的朋友圈子里。他一直以自己从事服务业而自豪。
朱莉亚说:“谁能抗拒凌晨四点起床为你做发型的男人,他一丝一缕地打理头发,是因为他不折不扣地相信爱情。我跟马西森共同生活的这几年所收获的东西,远比过去几十年所获得的东西,更多更幸福。”
爱情故事书2
十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在西班牙,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见证了三毛和荷西的邂逅。他们都被对方深深吸引住了。当时三毛大学三年级,而荷西高中三年级。在三毛眼里,荷西只是一个稚气执着,帅气的西班牙男孩。
荷西会逃课约三毛出去,在西班牙银白色的天地里打雪仗。或者从早上九点逛到下午四点,可能只买了一支鸟毛。就是这么一个稚气的男孩子,却承诺六年后要娶三毛。而三毛置之一笑,拒绝了他,六年能发生什么,谁也说不清。更何况是一段异国恋。三毛完成学业后,回到了台湾。
但是爱,在荷西心中,却未曾泯灭,反而却一日比一日强烈深沉……
六年时间转瞬即逝。读完四年大学和服完两年兵役,当初帅气执着的男孩已长大为成熟稳重的男子,没有忘记他许下的诺言和心中那份爱,荷西重新找到三毛。在荷西贴满三毛发黄照片的房间,三毛知道她找到了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经受六年时间考验而毫无动摇的一份爱,又有谁能拒绝呢。
有了爱情的三毛,却重未放弃心中对撒哈拉沙漠的向往,决心去撒哈拉沙漠生活。她说过,撒哈拉沙漠是她“前世回忆的乡愁”。她是个热爱旅行并“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的生活轨道,做出常常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来”。一般人会觉得这是很疯狂的一件事,可荷西却二话不说,立马跑到西属撒哈拉沙漠申请工作,不久便把三毛接过去。看到荷西被风沙刮得通红的脸,三毛说过,“在这个人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我心里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
爱情,在撒哈拉沙漠里,经受了酷暑和严寒的考验,绽放地异常灿烂……
在撒哈拉沙漠的日子里,有着许多不便的艰苦生活条件,却也享受常人难以享受的乐趣。“只有在深入大漠里,看日出日落时一群群飞奔野羚羊的美景时,我的才忘记了现实生活的枯燥和艰苦。”在三毛着的《撒哈拉之恋》的书中,可以体会到各种当地人奇特的风俗习惯和民族风情,他们生活中充满惊险和有趣的事。
然而上天似乎总是吝啬的,只不过七年时间,他就夺走了三毛的幸福,以一场意外的方式夺去了荷西的生命。
剩下三毛,在无数个黑夜里,梦啼妆泪红阑干。
悲伤的三毛一度亲手为荷西挖坟,直到双手鲜血淋漓……“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广漠无边的撒哈拉,永远回荡着这么一首挽歌……
几年后,三毛用一条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任凭时间的流逝,却永远都是春闺梦里人。
“我只是静静地等待,等到天起凉风,日影飞去的时候,你答应过,你将转回来,带我同去……”
也许,正是荷西付出了太多,才让三毛在没他的日子里,失去了生活的重心,找不到往昔的快乐。
中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外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比不得这份沙漠情缘来得沉重。每个云淡风轻的午后,耳边总会听到,从远方飘来那首歌,轻轻得哼着——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儿在叫,我们不知道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爱情故事书3
周总理和邓颖超是共同奋斗的亲密战友,又是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从1925年8月到1976年1月,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奉行“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八互原则”,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互敬”是说夫妻双方要互相敬重,不可越到后来越只看到对方的缺点。“互爱”是基础,夫妻双方不仅要珍视相互的爱,而且要不断创造爱情,使它日新月异。“互信”是夫妻双方要互相信任,不可心存猜忌。“互勉”就是要求夫妻双方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互相勉励,共同前进。如果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夫妻双方要互相体谅、安慰,即“互慰”,切不可互相指责、埋怨,伤了感情。如果有不同意见和争执,则要懂得让步,做到“互让”,避免无休止的争吵。对方做了错事,应该“互谅”,以宽容大度加以原谅。在共同生活中,还要做到“互助”,即彼此关心,互相帮助。周总理对邓颖超的爱情经历了“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的战火纷飞年代和革命胜利后的考验,他始终按照这些原则与妻子相处,他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
1988年4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84岁高龄的邓颖超观花之后,满怀深情地向身边的工作人员三次讲述了她与周总理的爱情经历,表达了她对周总理的无限思念和对他们高尚、美好爱情生活的深切怀念。她说:“我们的爱情生活不是简单的,不是为爱情而爱情,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彼此有什么隔阂。我们是根据我们的革命事业、我们的共同理想相爱的,以后又发现我们有许多相同的爱好,这也是我们生活协调、内容活跃的一个条件。”邓颖超的评价,进一步证实她与周总理的爱情是深长而永恒的,这种爱超越了世俗,超越了时空,令人动容,给人以永久的启迪与教益。
爱情故事书4
大家都知道,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爱人是廖静文,鲜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个台湾的妻子,叫蒋碧薇。
蒋碧薇原名是蒋棠珍,碧薇是徐悲鸿给她起的名字。她于1898年4月9日出生于江苏宜兴,父亲蒋梅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士,在当地办了一所小学,蒋碧薇自小跟着父亲读书,十三岁的时候,父母做主,将蒋碧薇许配给了苏州望族查家的二公子查紫含。
蒋家和查家的连亲,可以说是门当户对。蒋家在宜兴也属于名门大户,小时候的蒋碧薇,就有一种大家闺秀的风范,少言纳语,可是却又心思敏锐,她的眼睛稍微有点肿眼泡,可是,谁看到她,谁都会说她很漂亮。
蒋碧薇的漂亮,是一种藏绌的美。她美得不招摇,不夸张,安安静静,亭亭玉立,一举一动间,都透着大家闺秀的隽秀。在知书达理的父亲和母亲的培养下,她就好像一株郁郁葱葱的玉兰,散放着动人的魅力。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安静的女孩子,竟然会做出私奔这么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
蒋碧薇私奔的对象,就是徐悲鸿。多年以后,不知道蒋碧薇小姐会不会后悔十八岁的一时冲动。假如,她按照当时的礼仪,嫁入了查家的豪门,那么以后她的命运,将会改写。她也许会做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平平安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人生的十字路口,总会有一个重要的人,影响着你的一生。这个人,或许是你的初恋,或许是你的朋友,也或许就是一个路人甲。这个人,是我们道路上的杠杆,他或许只是无意做过,却扭转了我们人生的轨迹。
这条路,或许是充满泥泞的,也或许是铺满鲜花的。这就是命运。
蒋碧薇自从遇到了徐悲鸿,她的人生,就发生了彻天换地的变化,当年文静娴淑的一个女子,竟然做出了破天荒的事情,这与她的气质和从小的教养很不符,但是她做了。
还在宜兴时,徐悲鸿在初级师范教授图画,和蒋碧薇的姐夫和伯父是同事关系,他经常拜访蒋碧薇的父亲,当蒋碧薇十八岁的时候,蒋碧薇的父亲蒋梅笙被上海复旦大学招聘,成为该学校的一名教授,一家人来到了上海。
可能是缘分吧,徐悲鸿当时在宜兴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家里给他包办了一场婚姻,有了一个儿子,家庭负担加重,徐悲鸿的父亲又患了重病,为了养家,徐悲鸿一口气接了三家学校的应聘,每天三十里路,为了节省路费,都是步行去上课。后来,徐悲鸿为了深造美术专业,就来到了上海学习,进行半工半读。
蒋梅笙对徐悲鸿的才学很是赏识,徐悲鸿处于失意之际,能得到复旦教授的肯定,也是一件兴奋的事,从此后,他经常去蒋家串门,在长久相处中,徐悲鸿和蒋碧薇就这样认识了。
其实,这件事发展到这里,也不过是一件发生在旧式家庭里崔莺莺和张生私定终身的情事。事实上,蒋碧薇当时除了对徐悲鸿的好感,另一原因是出于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当时,未婚夫查紫含就在蒋碧薇父亲的大学里上学,有一次为了考试,查紫含请求未来的岳丈蒋梅笙提前给自己一张考试卷子,蒋碧薇由此对查紫含的人品产生了怀疑,并且对查紫含有了一层藐视。
十八岁的女孩子心思,正是需要崇拜、爱慕某个人的时候,蒋碧薇也不例外,查紫含没有在蒋碧薇面前树立起伟岸和努力上进的丰碑,而另一个男子,却具备了这种风范,这就是勤奋好学的徐悲鸿。两个男人一进行对比,蒋碧薇对徐悲鸿开始崇拜起来,并且在父母对徐悲鸿的赞扬声里,对徐悲鸿有了朦胧的好感。
当初的蒋梅笙的确对学生徐悲鸿抱着很大的好感,他们还在女儿面前说过一句:“我们要是再有一个女儿就好了”,意思是再有一个女儿的话,就把她许配给徐悲鸿。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蒋碧薇已经定亲,蒋梅笙夫妻对徐悲鸿抱着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认为此子以后肯定会成就一番事业。
不得不说,蒋碧薇是受了父母暗示影响的。她整天听到父母夸耀这个贫苦的青年,潜移默化下,对徐悲鸿也就有了欣赏,于是,当他们的“红娘”朱了洲来怂恿蒋碧薇和徐悲鸿私奔时,蒋碧薇竟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朱了洲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这件私奔事件里,他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以后这个人物,再也没有在蒋碧薇和徐悲鸿的生命里出现过,但是,这个人物的出现,扭转了蒋碧薇的一生。
按说,朱了洲还和蒋家有一层远亲的关系,他在徐悲鸿的授意下,怂恿蒋碧薇在一个深夜,和徐悲鸿逃跑到日本。由于蒋家不论在上海,还是在宜兴,都是很有身份的人物,而且查家在苏州,也属于名门望族,所以,当蒋梅笙夫妇有一天早晨,忽然发现女儿除了留下张便条,就不见了踪影,心里暗地里叫苦
关于私奔这件事,还有另一版本,说的是蒋梅笙也同意了女儿和徐悲鸿结婚,为了给查家一个交代,便暗地里允许了蒋碧薇的出逃,并且在女儿逃跑后,办了一口棺材,就说这个女儿得了急病死了,还摆了三天灵。据说当时为了棺材里像回事,还特意在棺材里放了一块石头。
不管哪个版本,蒋碧薇是出逃了,蒋梅笙一家貌似也不是很反对,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让女儿走得更利索些,蒋家假扮了一场“哭丧家”的戏。和查家的婚事,也就这样退了。
蒋碧薇和徐悲鸿来到了日本,开始了正式的同居生活。
当时的徐悲鸿,只是一介书生,他虽有几分才气,可是美术造诣和名气都还远远不够,至今他的一幅油画《放下你的鞭子》,拍卖出了三千万港元的价钱,可是当时的徐悲鸿,一幅画,连出手都很难。
两个年轻人蜗居在日本的一家叫“下宿”的旅馆里,日子过得非常的清贫,好在爱情滋润着他们。徐悲鸿一到了日本,便如醉如痴地喜欢上了日本的仿制原画,见到喜欢的,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而他们身上,仅仅带着两千元,尽管蒋碧薇不买衣服,不买鞋子,心甘情愿和丈夫受苦,可还是不到半年,钱都花光了。
此时,只有回老家,筹备款项。当初出来的时候,蒋碧薇就没有想到还能回去,现在丈夫穷困潦倒,不回去,就没有了活路。蒋碧薇毕竟是大家族的女儿,此时回去,她知道意味着什么。
果然,回到了娘家,一些对父母不好的议论就传了出来。本来,当年蒋梅笙是给她大张旗鼓办了丧事的,此时一个大活人,活蹦乱跳地回来了,一切谎言不攻自破。好在蒋梅笙并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老人,他们爱女心切,重新接纳了女儿蒋碧薇,也接纳了徐悲鸿。
徐悲鸿在康有为的帮助下,弄到了一个官费的名额,于是,当他们重新远航,选择了法国继续深造的时候,蒋碧薇的心里,宽裕了许多,毕竟,学费有了保障,吃饭的钱,可以节省。
这就是蒋碧薇和徐悲鸿远赴巴黎时的生活,只要有了学费,她的心里,一块石头就落了地,当时毕竟还年轻,蒋碧薇认为自己可以做女工补贴家用。一个大户小姐,沦落到做女工的地步,也是难为了她。
1919年3月20日,徐悲鸿和蒋碧薇顺利达到了巴黎,徐悲鸿进了法国的最高国立艺术学校,蒋碧薇进了一家学习法语的学校,先练习法语。毕竟人生地不熟,语言再不能沟通,就很难融入当地的生活。那段时间,是蒋碧薇和徐悲鸿生活最为清苦,但是两人的感情也最为融洽的一段时间。蒋碧薇出身于大家望族,气质和谈吐都有着高人一筹的魅力,而且正处于年华二十一岁,是女人爱打扮的年龄,可是,蒋碧薇却没有条件打扮自己。
她身材窈窕,气质修养俱佳,有一次,她走到了一家商场,一件漂亮的风衣,留住了她的脚步,老板一个劲地怂恿她买下,服务小姐也说她穿出来一定端庄大方,蒋碧薇不好意思地脱下衣服,抱歉地离开了。
以后,她又数次光顾那家商场,她非常喜欢那件风衣,谁都知道,巴黎是时尚之都,是很多阔小姐阔太太展示自己魅力的舞台,只要稍有姿色的女人,在巴黎时尚的熏陶下,也会成为一个很时髦很炫的女人。蒋碧薇有着一米七的身材,轮廓鲜明,凹凸有致,她也是个爱美的女人,可是,囊中羞涩的她,没有钱买那件风衣。
徐悲鸿知道后,觉得很内疚,他辛苦地绘画,觉得只有刻苦用功,才能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当他的一幅画卖了一千元后,他连夜赶去了商场,给蒋碧薇买了那件风衣,蒋碧薇穿上那件风衣后,激动地哭了。
那时候,男人们实行戴怀表,徐悲鸿却舍不得买,蒋碧薇积攒下吃饭的钱,给丈夫买了一块怀表。多少年后,两人已成陌路,当蒋碧薇得知,徐悲鸿临死前,兜里还揣着那块怀表时,禁不住怆然泪下。也许,她想到了两个人相濡以沫的日子,也许,那份最真挚的爱情,还埋藏在她的心里,一旦尘封的岁月被揭起,她仍是情非得已。
她后悔了吗?我想,她是不后悔的。或许,年轻就是一笔财富,这个时候,面临的一切,在蒋碧薇微眼里,都是可以克服的。
有一次,两个人几乎到了断粮的地步了,由于国内时局战乱,徐悲鸿的官费经常供应不上,两个人数次饿着肚子过日子,有一次,蒋碧薇硬着头皮到中国驻巴黎的领事家借钱,到了领事家,领事夫人很热情地和她聊天。
蒋碧薇几次想把借钱的事情说出来,但是话到嘴边,很难出口,她其实是个很内向很腼腆的女人,她第一次求人,生怕下不来台,最后,当她走出领事家门,她也没有说出借钱的事,到了家里,她就扑在徐悲鸿怀里,哽咽着说:“对不起,悲鸿,我没有借到钱。”
徐悲鸿抱着蒋碧薇,苦涩的滋味,在心头蔓延着,那一夜,他们没有吃饭,互相用体温为对方取暖,可是,他们是幸福的,蒋碧薇在最困苦的时候,没有抛弃丈夫,她艰难地和徐悲鸿挺过了生命里的严冬。
在巴黎最困苦的日子里,徐悲鸿和蒋碧薇恩恩爱爱,从没有闹过什么矛盾,生活不给他出轨的机会,因为那个时候,他是个没有经济实力的穷学生,他一门心思研究在绘画上,希望绘画能够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
爱情故事书5
乔治·史密斯·巴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传奇将军。这位被誉为“血胆将军”的四星上将,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圣加夫列尔。他出身于一个军人世家,四代人在军队中效过力。父母都是有文化、受过教育的人。
巴顿19岁那年进了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他高高的个子,端庄的举止,合体的军装和整洁的内务。从外表到内涵,他都是一个标准的军人。凭着他的家庭地位和引人注目的军人风度,不少姑娘前来求婚,可是他的择偶标准常常使姑娘们胆战心惊。
“我要找个能理解死的人!”姑娘们纷纷惧而远之。巴顿家里对他的婚事很着急,他解嘲地说:“别着急,我的老婆可能刚生出来,还小呢。”姻缘,有缘才有婚姻。
1902年夏天,巴顿一家来到圣卡特林纳岛度假,在这里,巴顿结识了富商之女比阿特丽丝·拜林·艾尔小姐。她身材苗条,面庞清秀,像天上的云朵一样纯洁。巴顿经常和比阿特丽丝一起玩耍。一天午后,在“捉特务”的游戏中,巴顿只身跑进岛上的原始森林中,不慎跌进一口废弃的陷阱中,身上多处受伤,但他忍着伤痛,用随身带的猎刀在井壁上挖出脚蹬,爬出了陷阱,终于脱险走出了森林。这次历险让巴顿因祸得福,他过人的意志赢得了比阿特丽丝的好感,两人从此陷入热恋。面对心爱的姑娘,巴顿豪情万丈地宣布:“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将军!”
巴顿考上西点军校后,痴情的比阿特丽丝周末常专程从波士顿赶到西点与巴顿约会。他们一起去攀登悬崖、郊游和野餐。在巴顿那里,比阿特丽丝了解到不少军事知识和体育常识。巴顿则向比阿特丽丝学习法语、文学,有时甚至把自己的诗作拿出来让她帮助修改。
在交往过程中,巴顿也在试探比阿特丽丝对战争和死亡的看法。他告诉自己的心上人:“我想最美好的死法是,让战争结束的最后一发子弹打在我的脑门上。”比阿特丽丝则笑着回答:“那么我希望战争永不结束。”巴顿欣喜地发现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1909年,巴顿从西点军校毕业,打算与比阿特丽丝结婚,然而未来的岳丈艾尔却不同意,他不愿女儿嫁给军人,担惊受怕。于是这对爱侣向固执的老头发起了轮番轰炸:女儿向父亲撒娇、恳求,软磨硬泡;巴顿则登门向老头雄辩地游说:“我之所以当一名军人,就像呼吸那么自然……实际上公民的最高义务和权利就是拿起武器保卫祖国。”坚冰被融化了,老头最后的疑问是巴顿是否同其他军人一样穷。孰料,巴顿的家庭竟然也拥有百万财产。于是一对富有的新人在谢里登堡的军营中举行了婚礼。
婚后,新娘子比阿特丽丝随巴顿来到军营,她放下大家闺秀的架子,在艰苦单调的军营内成为巴顿的贤内助:她帮助丈夫把粗鲁的言辞变得温和顺耳,提醒他如何待人接物,还帮助他克服自卑感。她献身于他的事业,控制他的脾气,安慰他受伤的感情,培养他的外交手腕和敏锐眼光。她还带着巴顿出席上流人士的酒会,结交了不少军界高官,使巴顿在军界获得了很好的人脉。
为支持巴顿的事业,比阿特丽丝支持丈夫自己掏钱资助研发新式坦克,还说服陆军部的7位将军前来观看。为引起他们的注意,比阿特丽丝特意穿着时髦的衣服,驾驶坦克绕场一周。尽管这种坦克被将军们否定了,但她仍一如既往地支持巴顿的研究,甚至为缺经费的巴顿部队自掏腰包买坦克零配件。
在比阿特丽丝的支持下,巴顿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扬名世界。然而,巴顿似乎仅为战争而生,二战结束不久,在1945年12月9日,巴顿乘车与一辆卡车相撞,颈部受重伤。比阿特丽丝以最快的速度从美国赶来,昼夜守候在病房里。12月21日下午,巴顿心满意足地长眠在妻子的怀中。
比阿特丽丝没有一滴眼泪,她知道,将军是最不喜欢眼泪的。她又想起了三十多年前,圣卡塔利娜岛上那次关于“死”的讨论……
在他坟墓上朴素的白十字架上镌刻着最简单的两行必不可少的字——乔治·S·巴顿/第3集团军上将,军号02605。虽然没有歌功颂德的碑文,但二战的历史已为他写好了墓志铭。
9年以后——1954年。巴顿夫人——比阿特丽丝·巴顿也死于一次事故。她追随着丈夫去了。生前,她有个最大的愿望:死后与丈夫一起埋葬在一处普通的墓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