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

知识是外在的照明,智慧是内在的照明。知识具有使用价值,而智慧具有它自身的价值。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师七年语文下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1

【第一课长江】

作者:郭风,郭风的作品写景绘物,使人如临其境,在大自然的邀游中,时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抒发自我感知、留下心灵的轨迹。给大地、海洋、阳光、树木、花草增添了主体情感;郭风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郭风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1、字词

浦口(pǔkǒu) 缕缕(lǚ lǚ) 吹拂(chuī fú) 哺育(bǔ yù)  玫瑰(méi guī) 舒畅(shū chàng)

舢板(shānbǎn) 驳船(bó chuán) 堆栈(duī zhàn) 粼粼(lín lín)

2、整体把握

(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它醒过来的时候,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

答:这一段点明长江醒来得比较早,暗示全文将由晨景展开。用车站上的“路灯”还没熄灭来衬托“很早”。“长江很早便醒过来”中“醒”是人的生命感知,说明作者一开始就把长江当做有“生命”的存在。

(2)、作者描写长江为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答: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答: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2

【第2课筏子】

作者: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较大。出版散文集〈〈袁鹰散文选项〉〉

本文通过对艄公撑着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机敏和智慧

一、字词

1、生字词

胆惊心悸(jì) 吞噬(shì) 湍(tuān)急 惊涛骇(hài)浪

如履(lǚ)平地 马不停蹄(tí) 一泻(xiè)千里 安详(xiáng)

2、解释词语

胆惊心悸------- 胆战心惊,悸:因害怕而心跳的历害。

汹 涌------ 水猛烈的向上涌。

吞 噬------- 吞食。

浏 览------- 大略的看。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境地变为平安。

如履平地-------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履,鞋。这里作动词用,走。

3、在文出现了十个四字成语,请找出,注意其贴切的运用。

一泻千里 万马奔腾 风平浪静 乘风破浪 提心吊胆

目不转睛 马不停蹄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惊涛骇浪

二、整理把握

读段落: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3

【第3课春】

(1)作者及作品: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

(2)结构:

一、盼春:①段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二、绘春:②段--⑦段

②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

③段春草图。④段春花图。⑤段春风图。⑥段春雨图。⑦段迎春图。{描写具体,绘春}

三、⑧段 赞春:新(新生)、美(美丽)、力(活力)

(3)线索: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主旨(中心):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5)文章主要写法:借景抒情。

(6)重点语句理解: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理解:“钻”字把小草旺盛的生命力逼真地表现出来,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春草的清新、可爱,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理解:以动衬静的写法形象地描绘春天百花盛开、蜜蜂忙碌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无尽的喜悦,读来富有美感。

(7)语句欣赏:

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欣赏: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雨的多、连绵不断、细、亮、密的特点。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欣赏: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的情态。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4

【第4课春风】

作者: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5岁离家独立生活。主要作品:《台湾姑娘》、《新生》等。

1.字词

褒(bāo)贬 飘拂(fǘ) 塞(sài)外 冰碴(chá) 耗(hào)子 乍(zhà)暖

2. 结构分析

一(1-3)引用几种说法,说明北方是否有真正的春天。

二(5-10)用江南春天和北国春天作对比,写出北国春风的特点,抒发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

三(11)直抒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

3. 文章主题

这篇抒情散文描写了北国春风的粗犷、强劲、消冰冻、化霜雪的阳刚之气,表达了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4. 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手法,采取欲扬先抑的写法。

(2)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采用各种修辞手法。

5.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

特点:北国的春具有粗犷之美、雄健之美、阳刚之美

比较: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林斤澜的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

6.作者为什么能把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风虽然“粗暴”却别有一番诗意的美,有毫不逊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无比的深情,歌颂了北国之春的别具一格的“好不痛快人也”,宛如北方的汉子粗犷、豪放、雄健、粗犷之美。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