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意方法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直接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领会文章思想、感悟文中语言的有效途径,其具有人文性、基础性和工具性三个主要特征。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意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意方法

  1、利用课本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有了兴趣,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在学习课文之后用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表演小故事、语文课独特的想象及课外活动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指引一个快乐、多彩的语文世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阅读,享课外阅读。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步骤

  多读,层层深入领悟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步骤。读书虽有不同的方法,但总离不开――初读:了解大意,质疑问难;细读:理清段落层次,找出重点词句,理解含义;精读:品析好词好句,摘抄、熟读成诵,运用到写作上,进行吸收性的自学。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读懂文章,掌握阅读学习的步骤。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和步骤,自学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迅速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一篇课文的讲读,就是一个反复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小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步骤。

  3、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教育心理学家向我们揭示:“学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认识兴趣和认识上的矛盾,形成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是激发学生自主、积极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思考,进行阅读实践的有效方法,可以说,有效的提问是学生主体性阅读教学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外显标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后习题,结合本班实际,设计教学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促使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

  4、鼓励学生质疑,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我们培养的新世纪的人才应该具有创造型思维能力的人。他们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可是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应鼓励学生看到课外材料时,怀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弄清这些问题就明确了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就能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逐步学到一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5、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阅读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具备了这一点,创造的活力就会不可遏止地在学生的身上奔涌。此时的课堂便成了表达与交流的乐园。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化,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增值效应。

  6、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阅读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诵读、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其间教师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启发、诱导、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直到爱上阅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意方法一

  一、采取情境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情境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阅读情境的设计上。以往应试教育机制下,课堂阅读教学就是围绕教材文本进行讲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找出答案,虽然也能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有所提高,但是过于功利化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阅读效果的增强。这种教学方式下,阅读也不是出于学生的自愿,而是作为一种必须执行的客观任务,难以真正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采取情境教学方法,在学生阅读之前和阅读的过程中,都设计有趣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充分活跃阅读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阅读进程,强化学生阅读的自觉性。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以形象逼真的导入创设真实的情境

  情境的设计有诸多途径,但是最有效、最容易达到的就是对导入的利用。导入就是在正式进入阅读学习之前,教师为学生展示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教学准备。可以是一则寓言故事;可以是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可以是一首歌曲;还可以是一件物品;甚至可以是一种情感,等等。教师要想使情境的设计更加成熟深入,就必须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例如,结合学生的阅读内容,尽可能结合现实生活,选择典型的、符合学生接受范围的导入素材,以多媒体创设形象的图片、视频,或者以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展示出来,尽可能逼真具体,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探究的好奇心,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运用多种手段,不断转变教学情境,符合阅读内容的变化

  情境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阅读内容需要不一样的情境安排,甚至同一节课都会需要多种情境的参与。阅读内容的情感、语气会变化,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思想情感转变态势随机应变,组建灵活的情境,以此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情境教学的成功开展。例如,小学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法。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手法,并通过对这一艺术手段的理解,正确评价叙事阅读中人物的性格。这都是需要教师借助于情境的转变来引导学生自主找到答案。例如,在对正面人物进行负面描绘时,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是非善恶判断之情绪,对人物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接着在人物形象出现逆转时,教师要设计符合人物行为、心理的恰当情境,使学生顺利理解和体会人物之思想变化,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二、采取情感陶冶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提高阅读感受力

  情感陶冶教学法实际上就是通过情感融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内心对阅读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变化,用心体会阅读思想与情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阅读的主旨,进一步提升阅读感受的基本素质。情感陶冶教学法手段多样,方法也不一,没有固定的模板,更没有单一的教学套路,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经历、接受水平、情感积淀以及阅读内容的深奥程度进行启发引导,选取有效的教学材料和方式陶冶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其易于自主产生阅读情愫。

  (一)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养成良好的角色带入阅读习惯

  小学阅读多蕴含感性情感,或者抒发对人物的钦佩敬仰之情,或者托物言志,表述内心的志向追求,又或者通过对某种现象的描述,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等。学生要产生准确的情感,在阅读中达到情感陶冶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情感质量,就离不开其换位思考,置身于阅读角色或者背景环境中,从主观与客观两种角度对阅读进行体会,增强对文本的感受理解能力,同时也逐渐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

  (二)多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情感,教师善于倾听和引导

  实际上,很多学生对阅读内容往往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形成独特的审视视角,产生独一无二的想法。但是,由于多数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只注重答案,忽略学生产生想法的过程,导致学生自身情感陶冶的历程逐渐消退,使阅读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因此,教师要陶冶学生的情感,就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勇于质疑。教师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有机会自由表达个体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要扮演好倾听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情感加以有效组织重建,与学生一同对有价值、有意义的情感进行深度揣摩领悟,提升他们的情感发展水平。

  三、采取兴趣激发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环境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自制力较差,目标性不强,学习毅力不够坚定,总是容易受到多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是,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只要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参与课堂互动,积极思考问题,甚至还会主动提出新的问题,推动阅读教学的深入进行。而经过总结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情绪的传染力使小学生课堂互动成为重要的激发兴趣之方式。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就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提供宽敞的学习的平台。因此,对设计开放性的阅读题目,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在每种观点中都看到新的思想闪光点。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互动效果,就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序地制定学习任务和互动目的,并尽量展开小组内部合作与组间竞争,调动他们互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互动活动能够提质增效。互动学习不仅符合小学生阅读学习的习惯,而且能够有效带动课堂学习氛围的高度活跃。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意方法二

  一、结合教学、教材和学生实际,科学选择阅读教学形式

  现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从主导到服务的演变过程;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创造的过程;学生由简单的形象思维、识记逐渐向高级的抽象思维、创新意识发展的过程。目前普遍采用的阅读教学形式有: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讲读法、以学生读读议议为主的议读式,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的质疑问难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自学式和学生演绎教材为主的小品演示式等等。

  二、注意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1、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在《师生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问:(1)从哪儿看出他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2)他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学生将必然联系上下文中“冒雨”“急匆匆”“和蔼可亲”“日夜操劳”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间情感的深刻认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2、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教师要因势利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读课本,讲国路,找规律,悟学法。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从中总结出阅读规律,并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在《书的故事》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的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的历史背景,进而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3、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以后,还应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环境,便于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三、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同体裁异主题、同主题异体裁的比较性阅读

  对于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同…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开展教学。 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体裁都是小说,但跨越了时空,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出色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

  2、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求解性阅读

  教师可根据既定的教学任务,可以明确提出阶梯状呈现、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循文求义,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同学共同交流,寻求正确的答案。如在《田忌赛马》的教学中,可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2)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抓住中心句,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赛马的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斗争中,策略也是取胜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3、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合作解决的探究性阅读

  小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对于他们所提的任何问题,应积极鼓励、正面引导,充分保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并加以适时的引导和帮助,师生合作,共同讨论解决。

  如学习《将相和》时,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论得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部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创造性阅读

  同一个问题,可以变换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去思考,从而丰富思维方式。既能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意方法三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二、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三、要渗透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塑造一代新人,培养一代新人,去建设两个文明的新世界,这是当前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大纲》里讲到,语文教学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两性: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这门学科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凭借阅读教材,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进行的。每教一篇文章,就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篇,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二者都重要。还说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相机渗透,二者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反对不顾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也反对脱离课文,架空的分析思想内容。

  四、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忽视了课文的整体,一篇课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或者只偏重认识一些生字,或者只讲求思想教育……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整体。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何一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其训练重点贯穿始终。对于学生来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内容大意,知道主要讲些什么,而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理解,最后再总起来阅读,体会得才更深刻。另外深钻教材是树立整体观念的前提,钻研教材不仅要掌握每节课所教内容的训练重点,还要把握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处理好今天与明天,上学年与本学年的知识内容上的关系,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就会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序列训练。只要胸中有全局,分段把好关,层层打好基础,处处围绕主线训练,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2.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法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5.小学低学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