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

三年级正是我们小学阶段的过渡期,也是我们为四年级打基础的一年,数学的学习也是熊这时候正式开始,今天小编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的是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欢迎大家一起来参考阅读。

节奏张弛有度

小学三年级学生不同于高年级孩子,学习思维受感性认知主导,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爱打闹、活泼好动等情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结合小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组织教学内容与活动,通过合理调整教学节奏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中的相辅相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一节数学课基本为40分钟,对于三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征,教师在教学开始前要迅速利用各种趣味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授课过程中要做到重难点分配得当,将主要知识压缩在15分钟之内完成教学,其余时间通过穿插各种问题、任务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延伸并锻炼能力。比如,学习《时间的换算以及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课堂引入教师可使用有关时间单位的猜谜语活动进行快速引入,或者出示直观的钟表表面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对不同指针的观察与分析了解秒、分、时等单位代表的意义及互相之间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之后,教师可组织一些应用到时间单位换算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知识与不同情感体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营造趣味教学情境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还未形成明确的学习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营造趣味教学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利用学生自主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激发其学习动机更好地掌握各类知识,对个人思维、能力等数学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锻炼。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法》这一章节内容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与计算,教师可提供多种趣味导入,结合学生熟知的各类情境来调动其积极性进行主动探究实践。比如,将学生日常进行消费的生活实践组织为各种趣味活动进行模拟演示,或者让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做两位数加减计算的一些有趣经验进行分享,通过现场模拟、实践操作、趣味总结等方式在各类情境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与知识应用体验,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与应用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班级人数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比如,分为4人一组时是什么情况,分为5人、6人、7人一组时又是什么情况,通过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两位数除法的应用,通过这种具体实践的方式掌握除法运算的相关法则,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中注意提供愉悦乐学的心理环境

“志从趣生”,干什么事情都得从兴趣开始,有兴趣才能发志,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只有学生对数学生发生兴趣,喜学数学,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循序诱导,导而不灌,导入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心理环境,以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巧妙的新课导入。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和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使学生对本课具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注意导入的诱导性、简明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把学生引入“愉悦、乐学”的心理环境。如教学图形认识(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在新授之前可启发引导学生想同学们小时候摆的积木玩具中都有什么形状的木块,教师可出示直观教具积木帮助学生认识并揭示新课。这样学生就能按照教师的意图,进入教学中去,并能认真的学习。其次,时时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好问善动、喜欢自我表现是小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时时注意根据学生心理特征,让学生多种器官并用,为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自我表现机会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让课堂气氛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环境。

培养观察能力,减轻记忆负担

在进率教学中,让学生记进率,使学生感到是很难的一件事,学生往往把进率记乱,做起题来也容易出差错,对于这个问题,采取首先让学生把学过的同类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再考虑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如人民币单位的排列是元、角、分相邻两上单位间的进率是10,在思考中,把元换成分是不相邻的两个单位,进率就是10个10是100就不会出错,这样就生在记忆当中就不需逐一去背各个进率,减轻记忆负担,去掉了包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人格力量,创导愉悦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个人品质对于所创立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教师打破“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有悖尊重人格力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更、僵化的课堂教学气氛就会被打破,而代之这一定是清新、活泼的课堂气氛。师生间的情感一旦变得融洽,教学氛围变成愉悦,学生的学习自然兴趣起来。

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

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

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构建学习小组,实施合作学习,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数学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座位靠近4—8人为一组,每一个合作小组推选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在小组成员素质和数量上坚持均衡的原则,组与组之间大体平衡,都有出色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样的互补形式,既有利于差生转化,又有利于优生灵活变通;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搭配,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学生搭配,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小组之间既是比、学、赶、超的竞争关系,又是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关系,这样容易在全班形成良好的氛围。

课堂上,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先分组合作、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讲解、相互补充、展现自己。这样不仅能显示各组合作的成果,而且把他们不懂的、迷惑的、发现的都谈出来,及时地发现了问题,现场得到解决。老师要适时做出补充、澄清。

提高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目的的明确性。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对学生有效的获取知识点,也有很大的帮助。对教师而言,教师设置明确的教学目的,能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教师要对哪些知识点是重点知识,哪些知识点是难点知识,哪些知识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能够掌握,做到心中有数,自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明确的教学目的,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能够了解这节课该掌握哪些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同时也便于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

当然,设置明确的教学目的,也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下一番工夫,有些教师认为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就能够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教师除了参照教学大纲之外,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最有效的,也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相关文章

1.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2.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3.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与创新教学方法

4.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5.三年级数学18个小技巧与小妙招

6.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方法

7.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8.小学三年级数学最新高效的学习方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