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观题万能答案知识点

  想要在历史的答题上得到高分,就应该有一个好的历史答题模板,这样能帮助你在历史的答题过程中提高准确率以及答题效率。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历史主观万能答案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高考历史各题型万能答案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一般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再具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答

  ⑴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

  ⑵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依照历史背景模板作答,应该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经济、政治、思想、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由浅入深直接,主要和根本原因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这三个方面既有层次区别,又相互联系,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帝国主义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

  历史各种问题答题思路总结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方面字迹一要工整、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语句表达通顺;三要简化,每一小点都要简单明了,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怎样解读改革变法成败的原因:

  四步走:一是看改革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且得以有效实施。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

  3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关键是根据题意,自己确定比较项,再做具体分析。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4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解题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解题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1.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A

  1.1.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 B

  1. 分封制

  内容:①分封,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镇守疆土,拱卫王室。

  ②各诸侯国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随王出征、纳贡和朝聘等各种义务。

  ③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特点:①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②诸侯国与周王的臣属关系明确。

  ③层层分封,确立等级秩序。

  作用: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2. 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特点: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作用: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地结合;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1.3始皇帝的来历与皇权的至高无上 A

  1. 始皇帝的来历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万世传承,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皇权的至高无上

  ①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名号制度、皇帝的权利、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军国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特点:权利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1.4 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及作用 B

  1.中央官制

  (1)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职能: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三公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皇帝大权独揽。

  2.郡县制

  (1)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①,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2)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郡、县、乡、里”地方官僚机构。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更有利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与巩固。

  1.1.5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B

  1.建立: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

  3.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4..影响

  (1)直接:秦朝通过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从而巩固了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2)深远: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1.1.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C

  1.目的: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建立中朝、设刺史。

  ②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王

  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利过于集中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1.1.7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B

  1. 名称、职能: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意义:(1)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2)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1.1.8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B

  1. 明朝的内阁

  设立: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权利越来越大,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评价: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2.清朝的军机处

  (1)设立:清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权限:军机大臣品级不高,都由钦定。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特点: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

  (3)意义:军机处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1.1.9 君主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

  1.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①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②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③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1.2.1 从1840到1901年列强侵华的史实 A

  1.***战争

  英国发动原因: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南京条约》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五口通商、割香港岛给英国、协定关税等,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3)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2.第二次***战争

  爆发原因: 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权益。

  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所为。

  战争的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日本在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实行对外扩张的政策。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1)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2)各国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严

  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3)为挽救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发动战争的借口:“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

  战争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进而攻陷北京。于1901年9月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影响: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1.2.2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A

  1.虎门硝烟的意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主要史实:义和团向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发起猛烈进攻。

  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1.2.3侵华日军的罪行A

  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烧杀淫掠,元恶不作,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无数惨案,犯下滔天罪行。

  1.2.4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及意义 B

  (见后国共合作抗日)

  1.3.1太平天国的主要史实 A

  1.开始的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都于此。1856年,经过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重建领导核心。洪仁玕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

  4.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5.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1)打击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并破天荒的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1.3.2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与局限 B

  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太平天国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重要原因: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

  相关因素:太平天国内部的腐败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失误。

  2、太平天国的历史局限性:

  太平天国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地上天国”,最终却归于失败,这表明了它单纯依靠农民阶级来完成争取独立、富强等历史任务的局限性。近代中国社会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争取民族独立、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先进的阶级来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

  1.3.3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 A

  1、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时间:1905年

  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

  (4)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极

  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的胜利,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2年,清王朝统治结束。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标志:1912年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3.4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C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3.5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C

  1.导火线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主要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初步胜利:北京政府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

  4.历史意义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

  5.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3、

  1.3.6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对中国变革的影响 B

  1、 陈独秀、李大钊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 中共成立的条件: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2)李大钊、陈独秀:贡献突出。

  2 、中共一大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3.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 A

  1、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1)国民党一大

  背景:中共独立领导的工人运动失利的教训;中共二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

  国民党一大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出三大政策,奠定合作实现可能。

  一大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开展起来。

  (2)北伐战争

  背景:了解城市工人运动和农村革命形势迅速高涨。

  影响:推动工人运动发展;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

  (3)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2、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

  (1) 南昌起义

  A.注意人物、图片

  B.意义:打响中国共产党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 八七会议

  A.内容与成果: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

  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其核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坚决领导武装斗争,用枪杆子夺取政权,推动土地革命;发动农民,注意农民运动的突出作用。其二在斗争形式上不再依附国民党,要开展独立的武装斗争。

  B.意义:是中共开始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1) 秋收起义

  A.意义: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的具体体现,回击了屠杀政策;扩大了中共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为红军的创建和土地革命奠定基础。

  B.文家市决策:开始放弃攻打大城市的战略,向农村转移。

  (2) 井冈山革命割据地的建立

  A.井冈山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

  B.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国情”的含义包括两层:其一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二国民党在城市力量强大。

  C.意义: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重大转变。

  3、 红军长征

  (1)背景:日本大举侵华与中国领土、主权不断沦丧;国民政府坚持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共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2)遵义会议: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长征胜利结束: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建立陕甘宁根据地。注意图片。

  4、国共合作抗日[1.2.4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及意义 B]

  (1)卢沟桥事变

  A. 背景:日本侵华深入侵占东北,逼近华北,民族危机加深;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 意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

  C.日军的暴行: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A. 过程:中共七八宣言;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9月22日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对《宣言》的谈话。

  B. 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政治保障。

  (3) 抗日战争胜利

  A. 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两个战场合作抗日):抗战全面展开后,形成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在初期正面战场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承受更大的压力,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主战场。两个战场同样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B. 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 4 ) 抗日战争胜利历史意义

  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收回台湾。

  5、两种命运的较量

  (1)1945年重庆谈判及《双十协定》

  A. 背景:抗战胜利后两党提出各自主政治主张,中国面临光明与黑暗两个前途。重庆谈判是两党较量将理论付诸实践表现。

  B. 过程:注意毛泽东和蒋介石重庆谈判合影图片。

  C. 成果:《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但是在军队和政权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

  (2)1946年重庆政协。

  政协会议确认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和和平建国途径,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6、 解放战争的胜利

  (1)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 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共产党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通过一年的努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战略决战

  A. 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6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对国民党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千里跃

  进大别山是开始标志。

  B.三大战役:到1948年秋,低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解放军力量上开始占优势。三大战役胜利消灭国民党军队精锐力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4)、解放战争胜利

  A.北平和谈:

  三大战役结束后,南京政府穷途末路,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南京政府总统。在李宗仁要求下,国共双方在北平和谈。最后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B. 蒋家王朝覆灭:

  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1.3.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C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民族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篇章。

  1.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

  (1) 开国大典

  A.新政协----建国准备其核心内容是《共同纲领》

  B.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开创历史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进入人民当家作主时代;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第一部宪法

  A.目的:保障向社会主义的政治过渡

  B.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C.内容:确立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人民权利和义务;规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

  1.4.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A.性质:根本政治制度

  B.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

  C.意义:奠定政治建设基础;规范政府与人民关系;昭示最高权利属于人民。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A.基础: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历史.

  B.形式:政治协商会议

  C.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长期合作,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热情;开创了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1.4.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A. 性质和地位:基于多民族国家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B. 基本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平等和团结,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利。

  C.确立过程和成果:《共同纲领》开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明确规定----。五大省级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初具规模.

  D.意义: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1.4.4 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

  1.4.5;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 A

  对民主法制的破坏的表现:

  对人的生命财产的侵犯;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瘫痪,规章制度废弛,党组织遭到破坏;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建立不符合民主程序;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刘少奇案。

  1.4.6 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A

  (1)、《1982年宪法》

  意义:1982年宪法颁布以及随后相继出台《选举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规,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2)、《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核心内容:村民委员会主任、城市居民委员会主任由村民或居民直接选举产生。

  B.意义:基层民主选举是落实宪法赋予的人民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激发了广大人民政治热情,保障了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重大进展。

  1.4.7 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B

  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保障群众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1.4.8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B

  1、“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背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B.形成过程:1981年---叶剑英的“九条方针”;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规定国家必要时设立特区,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障;1984年---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C.含义:

  “一个中国“是前提—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必须完整,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种制度并存”是解决统一问题的新思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的繁荣与稳定。

  2、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

  (1)、条件成熟: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一国两制”提出

  (2)、解决的过程:

  A.82年---中英首脑会谈,揭开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序幕。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图片,

  B.84年12月---中英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收回主权的时间。

  C.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

  D.97年7月----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E.99年12月---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元旦,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2)、80年代两岸进一步交流。

  表现:“三通”逐渐放宽;民间交往不断增多;两岸以民间团体对话形式,进行接触与会谈,并达成一个中国的原则;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中共十六大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方案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1.4.9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仅供参考) C

  1、 祖国统一必然促进中国的经济腾飞,进一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给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 祖国统一的实现可以大大提升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消除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台湾问题制约中国发展的企图,给中华民族复兴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3、 祖国统一的实现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人心,振奋民族精神,推动国家的迅速发展和民族振兴。

  1.5.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A

  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②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5.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和影响。

  1.提出: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

  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万隆会议: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万隆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1.5.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A

  1.背景:

  ①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的斗争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③70年代,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的成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没有中国的参加,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2.标志: 1971年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代表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5.4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及其影响 B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敌视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

  ②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2)标志: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2.中日建交的背景、标志。

  (1)背景:日本在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越顶外交”中受到极大冲击。

  (2) 标志: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定中日《联合声明》。它的签定,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的影响: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也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1.5.5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B

  1.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健康发展。

  2.中国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6.1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制 A

  1.古希腊地理环境及影响

  (1)山多土少,陆路交通不便和地域分割,是促成希腊难以统一、城邦小国林立局面的重要因素。

  (2)海岸曲折、岛屿密布、港湾众多,有利于韩海与文化交流,促进了希腊早期的对外殖民和后来的海外贸易,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奠定了自己独特文明的基础。


历史主观题万能答案知识点相关文章

1.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2.做历史题如何审题

3.2018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知识点

4.2018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5.文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