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历史小故事

  唐代是我们国家很强大的一个时期。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唐朝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唐朝的历史小故事

  唐高宗李治时,蛮族人聚集进行抢劫,官军前去讨伐失利,于是委任徐敬业为刺史前往处理。当地州街派军队到城外迎接他,徐敬业让他们全部返回城去,自己一个人骑着马到了州府。贼寇听说新刺史来了,全部加强戒备以对付讨伐。徐敬业到州上任后,对此一句也没有问过,把其他事处理完毕,才说:“贼寇们都在何处?”州吏回答说:“都在南岸。”于是徐敬业就带着一两个佐吏随从着渡河而往。大家见他如此行动,很是担心惊愕。贼寇们起初手持兵刃观望,见徐敬业所乘船中没有别的人,于是撤回,闭上营门隐藏起来。

  徐敬业上岸后,径直走进营内去,告诫他们:“国家知道你们不过是被贪官污吏所害,并没有其他罪恶。你们都回家种地吧,走得晚的就要被官府当贼盗处理了!”徐敬业只是把他们的首领叫到面前,责备他何不早向官军投降,让人把他打了几十杖送走了,从此全州境内秩序井然。

  唐代人才辈出,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就果敢勇毅,胆识过人,有英雄气概。徐敬业离李世民的时代不远,也表现出遇事不惊、从容自若的风度。徐敬业对政治现实有深入的了解,明白百姓若非逼不得已,是不会作乱的,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害怕,应该抓住机会,将他们转化。深入敌营,需要的是超人的勇气和镇定,正如班超所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样的非凡气概,这些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也正是这样的气质使徐敬业能够成为领袖人物。有这样的胆识,贼寇自然心服,毕竟他们很少见过世面,也惧怕朝廷的威严。应该指出,徐敬业此举绝非鲁莽用事,而是早有准备,洞悉并抓住了对方的弱点,一举击破。

  唐朝的历史小故事二

  魏征是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唐朝贞观之治时期,主要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魏征是以直言敢谏而著称,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谏臣。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在这里,这个人说的就是魏征。由此可见魏征对李世民的影响深远。因为唐太宗的贤明,所以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兼听则明,在他的统治时期,政治纯洁,国家开放,社会稳定,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朝时期,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与虚心纳谏有很大关系,而纳谏又离不开魏征,根据史料记载,魏征先后以后纳谏200多次,对于国家的治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以至于皇帝亲自书写碑文,在他死后痛哭流涕。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行动中,就能够看到李世民有多么重视魏征,对他的评价有多高。魏征作为一个直言纳谏的大臣,曾经频繁劝诫李世民,为贞观之治,打下基础。魏征敢于直谏,向皇帝表达自己的看法,为整个国家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着想。他在整个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奠基作用,一直到逝世。有一次,魏征请假上坟,抓住机会的皇帝想要出去游玩一会,不料魏征提前回来,向皇上提出自己的疑问,为甚所有的打猎装备准备齐全了,却没有去。皇帝非常的尴尬,只得说自己临时取消了这次计划。当时还有一件事情,皇上有一只很是喜爱的鹞鹰,魏征有要事要与皇帝商量,但皇帝怀中的鹞鹰一直叫个没完,就这样皇帝把鹞鹰活生生的唔死了。魏征一生直言纳谏的事情数不胜数。唐太宗和魏征不仅是君臣关系,还是一对好朋友,没有唐太宗的广纳谏言,魏征就没法发挥自己的作用。两个人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看来他们两个关系应该非常亲密。但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什么却毁了亲自为他写的墓碑呢?小编总结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举荐人员有误

  《新唐书》有过记载,当时魏征举荐的一个叫做侯君集与杜正伦跟李承乾关系不一般,李承乾作为储君,不是一般的皇子。在封建王朝,将来皇位传给谁那是皇帝的忌讳。只要有大臣牵扯到立储的事情,那就是生机渺茫。很多皇帝都会严惩这些建议立储的官员,就比如那个陆逊,一个鼎鼎有名的大臣,为了孙权也是出生入死,最后就因为储君的问题,被孙权毫不留情责骂,最后活活病死了。别说是皇帝,就算一般人家,家事也是外人不方便插手的。皇帝的储君一般是亲自挑选,有了大臣的加入,难免有篡位之嫌。魏征是忠臣,名望非常大,想要协助皇子进行争权,拿到皇位,并不困难,但是这显然触犯了唐太宗的忌讳。魏征大力举荐的这两个人,与储君有这么近的关系。是导致李世民砸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不该将纳谏的资料给史官

  李世民纵然是一个贤君,可是他身上有一个污点,那就是玄武门之变,这是他无法掩饰的,这件事对他来说影响很大。后来的李世民能够虚心纳谏,也是为了塑造一个好的形象让天下忘记这件事。但是魏征的做法却是将自己的所有劝谏资料都给了史官褚遂良,这样万一资料中有他的老底,公然给后人看,让皇帝李世民很是气愤。劝谏材料里面万一有李世民的什么黑料,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形象就全没啦,这样重视名声的李世民心里是不允许魏征这样做的。

  三、有逆反之嫌

  魏征不光举荐的人里面有逆反的嫌疑,他自己本身也是脱不了干系的。根据历史记载,魏征以前就经常告诉李建成,不除掉李世民,终成大患。魏征年轻的时候,经验丰富,还做过强盗。他当时可是看到了李密和瓦岗首领之间的你死我活,所以才会一再劝导李建成,要除去李世民。魏征这个人什么都不怕,什么都能说。可能是知道李世民的心中所想,可能是二者皆有吧,只从历史上了解魏征,是不全面的,所以无法得知他的内心所想。

  四、《西游记》中的背景

  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魏征从第一次是促使唐太宗的还魂,再到第二次是在梦中斩了泾河龙王。这两次都和李世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魏征是唐太宗的臣子。于是太宗与魏征约了一盘棋,希望能够错过斩杀时间。但是还是因为疏忽使魏征睡去,斩杀了泾河龙王。本来这件事和李世民没什么关系,但是因为这个龙王的魂魄找到李世民,向他诉说这件事,让太宗李世民觉得很冤枉,白白替人受过。后来的魏征还给太宗来了一个地府一日游。以至于魏征活着的时候,太宗不敢怎样,在他死后把他的碑给砸了。后来唐太宗越想越气,觉得自己莫名其妙替魏征背了黑锅,对着他的墓碑砸了二百六十锤,而后唐朝的寿命也延续了二百六十岁。根据这些片段,就能够看出李世民还有魏征两个人的一些纠纷。虽为神话,可是也是以现实为基础改写的。对于他们的总结,魏征与唐太宗的性格搭配很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命运走势,是很难得的一对臣子。并且唐太宗能容忍魏征,是理智战胜感情后的客观考虑。而魏征的直言进谏,这种勇气,值得后世的臣子学习,如果多一些这种臣子,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一种福分。虽然砸了墓碑,可是后来讨伐高丽的时候,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征。最后又恢复了他的墓,优待魏征的后代,让大家都直言不讳。

  唐朝的历史小故事三

  最令人舒服的进贡

  据《开元天宝遗事》,开元末,唐玄宗由之前的励精图治,变为贪图享乐,整天正事不干,与嫔妃们“打”成一片。

  那么多嫔妃,幸谁好呢?

  一个一个轮流来,那多没创意,多没意思,干脆,学晋武帝司马炎“羊车望幸”吧。

  可是,照搬司马炎那一套,也没创意,何况那办法太老土,太没情调,没品位的人才那么干,咱要来就来个有情调有品位的。

  春天一到,百花竞放,每天一早一晚,唐玄宗便叫嫔妃们在她们的专车(辇)上插上鲜花,他则亲手捉蝴蝶放之,蝴蝶飞到哪个的车上“采蜜”,他就临幸哪个。

  后来杨贵妃来了,得到他独宠,才停止了这种游戏。

  话说那时的安禄山,虽然“初承圣眷”,但远未实现他的人生目标,而最便捷的上升通道,是把大老板弄舒服了,便弄来百粒“助情花”,进贡给唐玄宗。

  此物粳米大小,颜色红艳,每当办事之时,唐玄宗就口含一粒,“助情发兴,筋力不倦”,不亚于现在的伟哥,还悄悄地告诉杨贵妃说:“这就是汉朝的慎恤胶。”

  慎恤胶,中国古代著名春药之一,据说是赵飞燕发明的,有奇效,一粒即可痛快个够,但赵飞燕她妹赵合德嫌不过瘾,一次灌汉成帝的酒,趁机喂他吃了七颗,鏖战到天亮的汉成帝“脱阳而亡”。

  后来,安禄山获唐玄宗特别恩宠,身兼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据说他一人掌握的军队,就占全国军队的一半以上,还成了杨贵妃的养子,这种最贴心的贡品,起的作用不小。

  唐朝的历史小故事四

  最悲催的狗仗人势

  一个名叫王毛仲的人,小时候父亲违法,全家没入官府为奴,他成为李隆基的家奴,因“性识明悟”、“骁勇善骑射”受宠,他服侍李隆基也是尽心尽力,十分周到。

  后来李隆基成为太子,王毛仲参与平定韦后、太平公主之乱,李隆基登上帝位后,授其为大将军之职,又因诛杀宰相萧至忠(太平公主党羽)有功,升为辅国大将军。

  据《明皇杂录》,这人飞黄腾达后,就有些得意忘形了,仗着是皇帝的宠臣,“倨恃旧,益为不法”,唐玄宗也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包庇。

  王毛仲更是有恃无恐,老子天下第一,连皇帝老儿身边的宦官,也不放在眼里,“每遣中官问讯,毛仲受命之后,稍不如意,必恣其凌辱,而后遣还”。

  被他肆意凌辱的,包括高力士、杨思勖两人,这两个深受皇帝宠信(尤其是高力士)的宦官,都不敢跟唐玄宗说。

  不敢说,不等于不敢报复。

  后来,王毛仲之妻李氏生了个儿子,“过三日”的时候,唐玄宗命高力士带着酒食、金帛去贺喜,并任命其子为五品官。

  完成任务后,高力士回到宫里,唐玄宗问他,对于朕的决定,小王同志高不高兴,他没说什么吧?

  高力士说,王先森好像很不高兴,看着襁褓中的婴儿说,我这个儿子,难道连三品官都不如?

  王毛仲这话,实际上是针对高力士这些宦官的,因为他素来瞧不起宦官,而且极端瞧不起,趁机奚落奚落高力士,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当时受宠的宦官,往往被授以三品将军,其中就包括高力士。

  听完高力士的汇报,唐玄宗顿时大怒,说,之前诛杀韦氏的时候,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老子给他面子,什么也没说,没想到今天,他竟敢借他儿子埋怨老子!

  高力士趁机进言:“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

  大意是,把守宫门的那些军官,都是王毛仲的人,如果不除掉,今后必有***烦。

  之前还不觉得,高力士这话,顿时使唐玄宗倒吸一口凉气,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他先把手有兵权的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这几个王毛仲的党羽,和王毛仲以及他四个儿子,一起贬到外地。

  然后下诏诛杀王毛仲,派人至永州,也就是王毛仲的贬谪地,把他缢死。

  唐朝的历史小故事五

  最不怕武则天的人

  李日知,河南郑州荥阳人,进士出身,武则天天授年间累迁司刑丞,当时执法人员用法非常严急,唯独他执法宽平,从不冤枉一个好人,从不滥施刑罚。

  据《隋唐嘉话》,李日知初为大理丞时,武则天动不动就杀人,不少无辜之人,就这样死于非命。

  少卿胡元礼秉承武则天旨意,想判一个囚犯死刑,令李日知改判,李日知认为不应该判死刑,再三不从。

  后来,胡元礼派了一个使者去当说客,使者“劝”了半天,李日知依然不为所动,使者毛了,大声吼道:“有胡元礼在,这个人就别想活!”

  李日知毫不畏惧,拍案而起:“你给我听好了:有李日知在,这个人就死不了!”

  “终免囚死”后,武则天拿他毫无办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