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名人故事简写

数学研究工作,不仅是了解及整理已知的结果,还包含着创造新的数学成果与理论。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数学名人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名人故事(一)

格奥尔格·康托尔(Cantor,Georg Ferdinand LudwigPhilipp,1845.3.3-1918.1.6)德国数学家,集合论的创始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父亲是犹太血统的丹麦商人,母亲出身艺术世家。1856年全家迁居德国的法兰克福。先在一所中学,后在威斯巴登的一所大学预科学校学习。

康托尔,1862年入苏黎世大学学工,翌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数学和神学,受教于库默尔(Kummer,ErnstEduard,1810.1.29-1893.5.14)、维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Karl TheodorWilhelm,1815.10.31-1897.2.19)和克罗内克(Kronecker,Leopold,1823.12.7-1891.12.29)。1866年曾去格丁根学习一学期。1867年在库默尔指导下以解决一般整系数不定方程ax2+by2+cz2=0求解问题的论文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受魏尔斯特拉斯的直接影响,由数论转向严格的分析理论的研究,不久崭露头角。他在哈雷大学任教(1869-1913)的初期证明了复合变量函数三角级数展开的唯一性,继而用有理数列极限定义无理数。1872年成为该校副教授,1879年任教授。由于学术观点上受到的沉重打击,康托尔曾一度患精神分裂症,虽在1887年恢复了健康,继续工作,但晚年一直病魔缠身。1918年1月6日在德国哈雷(Halle)-维滕贝格大学附属精神病院去世。

康托尔爱好广泛,极有个性,终身信奉宗教。早期在数学方面的兴趣是数论,1870年开始研究三角级数并由此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数学成就——集合论和超穷数理论的建立。除此之外,他还努力探讨在新理论创立过程中所涉及的数理哲学问题.1888-1893年康托尔任柏林数学会第一任会长,1890年领导创立德国数学家联合会并任首届主席。

数学名人故事(二)

戴维·希尔伯特,又译大卫·希尔伯特,D.(David Hilbert,1862~1943),德国著名数学家。

他于1900年8月8日在巴黎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新世纪数学家应当努力解决的23个数学问题,被认为是20世纪数学的至高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力推动了20世纪数学的发展,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尔伯特领导的数学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数学界的一面旗帜,希尔伯特被称为“数学界的无冕之王”,他是天才中的天才。

希尔伯特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前苏联加里宁格勒)附近的韦劳,中学时代他就是一名勤奋好学的学生,对于科学特别是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善于灵活和深刻地掌握以至能应用老师讲课的内容。他与17岁便拿下数学大奖的著名数学家闵可夫斯基(爱因斯坦的老师)结为好友,同进于哥尼斯堡大学,最终超越了他。

1880年,他不顾父亲让他学法律的意愿,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数学,并于188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取得讲师资格和升任副教授。

1892年结婚。1893年他被任命为正教授。

1895年转入哥廷根大学任教授,此后一直在数学之乡哥廷根生活和工作。

他于1930年退休。在此期间,他成为柏林科学院通讯院士,并曾获得施泰讷奖、罗巴契夫斯基奖和波约伊奖。

1943年希尔伯特在孤独中逝世。但由于大量数学家的到来,美国成为了当时的世界数学中心。

数学名人故事(三)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师,经常往返于各大城镇,他许多的公式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完成的,他也自称具有男爵的贵族身份。[1]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现了微积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积分的数学符号被更广泛的使用,莱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莱布尼茨还发明并完善了二进制。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应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

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早年生活,砥砺人生

1646年7月1日,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莱比锡,祖父三代人均曾在萨克森政府供职,父亲是FriedrichLeibnütz,母亲是CatherinaSchmuck。长大后,莱布尼茨名字的拼法才改成“Leibniz”,但是一般人习惯写成“Leibnitz”。晚年时期,他的签名通常写成“vonLeibniz”,以示贵族身份。莱布尼茨死后,他的作品才公布于世,作者名称通常是“Freiherr [Baron] G. W. vonLeibniz.”,但没有人确定他是否确实有男爵的贵族头衔。

莱布尼茨的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伦理学教授,在莱布尼茨6岁时去世,留下了一个私人的图书馆。12岁时自学拉丁文,并着手学习希腊文。14岁时进入莱比锡大学念书,20岁时完成学业,专攻法律和一般大学课程。1666年他出版第一部有关于哲学方面的书籍,书名为《论组合术》(dearte combinatoria)。

任职法庭,鏖战法坛

莱布尼茨

年莱布尼茨于Altdorf拿到博士学位后,拒绝了教职的聘任,并经由当时政治家Boineburg男爵的介绍,任职服务于美茵茨选帝侯大主教JohannPhilipp von Sch?nborn的高等法庭。

1671年发表两篇论文《抽象运动的理论》(Theoria motus abstracti)及《新物理学假说》(Hypothesis physicanova),分别题献给巴黎的科学院和伦敦的皇家学会,在当时欧洲学术界增加了知名度。

1672年莱布尼茨被JohannPhilipp派至巴黎,以动摇路易十四对入侵荷兰及其它西欧日耳曼邻国的兴趣,并转投注精力于埃及。这项政治计划并没有成功,但莱布尼茨却进入了巴黎的知识圈,结识了马勒伯朗士和数学家惠更斯等人。这一时期的莱布尼茨特别研究数学,而发明了微积分。

1672及1673年Boineburg和Johann Philipp却相继过世,迫使莱布尼茨最后于1676年离开巴黎而转任职服务于汉诺威的JohannFriedrich公爵。于上任时,顺道于海牙拜访斯宾诺莎,与其数天一同讨论哲学。之后莱布尼茨就到汉诺威管理图书馆,并担任公爵法律顾问。

1679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并对其系统性深入研究,完善了二进制。

1680至1685年间,担任哈茨山银矿矿采工程师。在这期间,莱布尼茨致力于风车设计,以抽取矿坑中的地下水。然而受限于技术问题和矿工传统观念的阻力,计划没有成功。

1685年起,再受继任的公爵ErnstAugust所托,转而开始做其Braunschweig-Lüneburg贵族族谱研究。这项计划一直到莱布尼茨去世前都没有完成。

1686年完成《形而上学论》(Discours de métaphysique)。

1689年为完成Braunschweig-Lüneburg族谱研究,游历于意大利。其时结识耶稣会派遣于中国的传教士,而开始对中国事物有更强烈的兴趣。

1695年于期刊发表《新系统》,进而使莱布尼茨哲学中,关于实体间与心物间之“预定和谐”理论,被广泛认识。

担任院长,拒绝伦敦

1700年莱布尼茨说服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于柏林成立科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1704年完成《人类理智新论》。本文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用对话的体裁,逐章节提出批评。然因洛克的突然过世,莱布尼茨不愿被落入欺负死者的口实,所以本书在莱布尼茨生前一直都没有出版。

1710年,出于对1705年过世的普鲁士王后Sophie Charlotte的感念,出版《神义论》(Essais de Théodicée)。

1714年于维也纳著写《单子论》(La Monadologie;标题为后人所加)及《建立于理性上之自然与恩惠的原理》。同年,汉诺威公爵GeorgLudwig继任为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却拒绝将莱布尼茨带至伦敦,而将他疏远于汉诺威。

晚年逝世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茨于汉诺威孤独地过世,除了他自己的秘书外,即使GeorgeLudwig本人正巧在汉诺威,宫廷无其他人参加他的丧礼。直到去世前几个月,才写完一份关于中国人宗教思想的手稿:《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

数学名人故事(四)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德语: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 ,英语:Gauss,拉丁语:CarolusFridericus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几何学家,大地测量学家,毕业于Carolinum学院(现布伦瑞克工业大学)。[1]

高斯生于不伦瑞克。1796年,高斯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1807年高斯成为哥廷根大学教授和哥廷根天文台台长。1818年—1826年间,汉诺威公国的大地测量工作由高斯主导。1840年高斯与韦伯一同画出世界上第一张地球磁场图。[1]

高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享有“数学王子”的美誉。

早年生活

高斯于1777年4月30日出生于不伦瑞克。高斯是一对普通夫妇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虽然十分聪明,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近似于文盲。在她成为高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之前,她从事女佣工作。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工头,商人的助手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他曾说,他能够在脑袋中进行复杂的计算。

小时候高斯家里很穷,且他父亲不认为学问有何用,但高斯依旧喜欢看书,话说在小时候,冬天吃完饭后他父亲就会要他上床睡觉,以节省燃油,但当他上床睡觉时,他会将芜菁的内部挖空,里面塞入棉布卷,当成灯来使用,以继续读书。[1]

天赋异禀

当高斯12岁时,已经开始怀疑元素几何学中的基础证明。当他16岁时,预测在欧氏几何之外必然会产生一门完全不同的几何学,即非欧几里得几何学。他导出了二项式定理的一般形式,将其成功的运用在无穷级数,并发展了数学分析的理论。

高斯的老师Bruettner与他助手 Martin Bartels 很早就认识到了高斯在数学上异乎寻常的天赋,同时Herzog CarlWilhelm Ferdinand vonBraunschweig也对这个天才儿童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们从高斯14岁起便资助其学习与生活。这也使高斯能够在公元1792-1795年在Carolinum学院(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前身)学习。18岁时,高斯转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在他19岁时,第一个成功的证明了正十七边形可以用尺规作图。[1]

婚姻生活

高斯于公元1805年10月5日与来自Braunschweig的Johanna Elisabeth RosinaOsthoff小姐(1780-1809)结婚。在公元1806年8月21日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孩子乔瑟夫。此后,他又有两个孩子。Wilhelmine(1809-1840)和Louis(1809-1810)。[1]

教授台长

1807年高斯成为哥廷根大学的教授和当地天文台的台长。 [1]

人物逝世

高斯非常信教且保守。他的父亲死于1808年4月14日,晚些时候的1809年10月11日,他的第一位妻子Johanna也离开人世。次年8月4日高斯迎娶第二位妻子FriedericaWilhelmine (1788-1831)。他们又有三个孩子:Eugen(1811-1896)、Wilhelm(1813-1883)和Therese(1816-1864)。1831年9月12日他的第二位妻子也死去,1837年高斯开始学习俄语。1839年4月18日,他的母亲在哥廷根逝世,享年95岁。高斯于1855年2月23日凌晨1点在哥廷根去世。

数学名人故事(五)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生平不详。约公元前375年活动于他林敦﹝今意大利塔兰托﹞。阿尔希塔斯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晚期重要的成员平均值理论和比例理论是阿尔希塔斯对数学的主要贡献,他对论了三种平均值:算术平均、几何平均和调和

平均,指出"差数为1的两数之间没有﹝有理﹞几何平均值",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卷VIII中的大多数性质及证明是由阿尔希塔斯及其合作者发现的。阿尔希塔斯应用他的平均值方法在音乐理论中取得很多成果,被托勒密﹝Ptolemy﹞誉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阿尔希塔斯最著名的数学贡献是倍立方体问题的求解,他利用三维空间的立体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较早研究这一问题的数学家。在机械方面,阿尔希塔斯还制造过一个会飞的机械鸽。他对数学及应用数学的贡献是很大的。

倍立方体问题研究的第一步进展是由毕氏学派的成员希波克拉底做出的,他将这个问题归结为求线段a与2a之间的两个等中项问题,其后的数学家包括阿尔希塔斯都沿着这一方向进行工作。阿尔希塔斯的求等比中项的方法被认为是最著名的办法,而且得到的结论更一般:任给两个数﹝或线段﹞,都可以求出它们的等比中项。


数学名人故事简写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