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

(1)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教训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3)凯恩斯主义盛行

2、表现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理论,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3、变化

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内容

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4.历程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2)1973年经济危机后,“福利国家”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受挫,但仍在继续发展

(3)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5.评价

(1)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福利国家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

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3.影响

(1)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四、“新经济”的出现

1.背景

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工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2.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O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由此问世。

3.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2)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很多政策超出战时需要)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4)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5)废除实物分配制

4、特点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5、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评价

(1)积极:

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1953年,斯大林逝世。

2、内容

(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4、评价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影响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问题及影响、(1)经济改革: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2)改革重点转移: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3、问题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4、影响

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