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必看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政治必看知识点一
1、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1)①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③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
(2)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3)居民的消费还受消费观念的影响,要提高消费水平还要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3、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成功)?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公司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公司的无形资产,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7、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2)劳动者:①每个劳动者都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③、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②要努力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8、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投资方式有:
(1)存款储蓄(2)购买股票(3)购买债券(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5)直接投资等。
9、商业银行的业务?
主要业务:①存款业务 ②贷款业务 ③结算业务
10、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1、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③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2、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13、财政的作用: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14、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国家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5、什么叫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有那些?
(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麻醉品等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16、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必须完善和坚持各项市场规则。②建立以道德为此支撑以法律为为保障的社会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根本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8、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什么?
(1)原因: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②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规定、命令)。
最牛高考励志书,淘宝搜索《高考读文库》购买!
19、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防需求的方针。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推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21、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如何?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2、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重要原则?非歧视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3、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领域。
(2)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3)要"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4)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高考政治必看知识点二
一、保持人民币稳定的意义是什么?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什么?
(1)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卖方市场。商品价格上涨。(提倡钱货两清消费)②供过于求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买方市场。商品价格下跌。(提倡贷款消费)
(2)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变动虽然受供求关系影响,但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三、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1.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四、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什么?
1.调节生产。(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减少商品产量减少,供大于求时,则反。)
2.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提供降价空间,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影响消费的因素是什么?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增长较快时,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增长越快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又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可能性就会加大;反则反。③社会总体消费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④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人们购买力下降;反则反。⑤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影响人们消费。
六、恩格尔系数
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与消费关系: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七、消费心理影响消费是什么?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八、怎么样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求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值内景性消费。过于节俭页是不可取的。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跟风随大流。要尽量避免情绪消费,避免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获取新的成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更要戒奢从俭。
九、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⑤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就是再生产,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十、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共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共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十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是什么?
1: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既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作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
必须占支配地位。
十二、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所有制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十三、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1. 活跃市场、方便人们生活。
2. 增加就业。
3. 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
十四、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1. 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 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 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十五、公司为什么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特有的,他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十六、企业兼并联合的意 是什么?
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资源利用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十七、就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十八、怎么样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择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十九、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二十、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是什么?
(1)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二十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二十二、如何做到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1) 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二十三、财政的巨大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A 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a 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结构的控制和调整,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经济结构的优化,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 财政加大经济建设支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B 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2)人民生活有保障
A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保证国家职能的行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权的巩固,保证人民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
B 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为人民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必须提供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C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二十四、依法纳税的意义是什么?
(1)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 税收取之与民、用之于民。
(3) 公民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4)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二十五、市场调节的作用是什么?
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生产竞争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十六、市场调节为什么要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1)市场调节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各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二十六、为什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1)原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有哪些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
(2)局限性: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事后调节)
二十七、问: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源配置是谁在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调节
二十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鼓励先富,而后先富带后富)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二十九、需要宏观调控的原因:
(1) 加强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三十、什么是总体小康?什么是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全面小康: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十一、科学发展观的措施是什么?(表现为哪几种发展状态):
⑴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⑵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等等统筹工作,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各方面相协调。
⑶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十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2)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使生产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
(3)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4)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在全球到处奔走。
(5)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三十三、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
(1)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影响其他国家,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4)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不能置身事外,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十五、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三十六、对中国入世如何评价?
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⑴ 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⑵ 严峻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三十七、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三十八、中国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三十九、中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高考政治必看知识点三
哲学考点
1.唯物论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2.辩证法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第一部分:联系
第二部分:发展
第三部分:规律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四课:发展的状态,原因,趋势
3.认识论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4、人生价值观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方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特点:A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A它是时代的思想智慧,B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要求,C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 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最强高考励志书,淘宝搜索《高考读文库》购买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www.gaosan.com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A.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C.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绝运动与相对静止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③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方: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表现: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是什么: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为什么:
A、哲学依据: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物、意关系原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方)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原理),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方)。
B、现实意义
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么样做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实践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反之则阻碍。
9、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
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与谬误:比较——见上(1)— (3)
10、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①联系的观点 ② 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矛盾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方: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区别 含义不同(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
地位不同(整体位于主导和统率地位; 部分位于服从和服务地位)
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
联系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方:
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方: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5、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A: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①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②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主要针对“办事情”,即如何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常表述为“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①区别: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针对“看问题”,即如何评价事物的性质,常表述为“抓主流”、“抓本质”等
7、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
(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即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2)创新的社会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A.在阶级社会里,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6、人生价值
(1)价值和价值观
①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题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②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实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时候历史性——是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②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标准: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衡取其轻。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价值的实现方式: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原理: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考政治必看知识点相关文章:
1.
2.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3.高考政治必备的知识点
4.高考政治必备知识点归纳
5.高考政治必备知识点
6.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
7.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2017
8.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
9.2020高考政治常考必背知识点
1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