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之作。这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3、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游子吟》导入。
2.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因家人听信算命先生所谓“克”父母的诳言,刚出生就被寄养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1932年回国,加入“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1933年1月一个雨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人,因雪神飞,回忆起幼年生活,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
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主要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古罗马竞技场》等。
3、写作背景
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她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的下张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叶荷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3年1月,他23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艾青后来曾回忆说:“我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二、整体感知
诵读全诗,理清层次,概括感情。
这首诗一共13节,可分为四部分。
1、第1、2、3节为第一部分,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鲜明的叙事性质。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第3节,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表现了沉痛悼念之情。
该部分总结为:怀念与痛悼。
2、第4节至8节,为第二部分
第四届诗人饱含深情地回忆起“我”与大堰河一起度过的贫苦、然而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的生活。“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之后”,连续用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
第5节仅4行,叙述了“我”离开大堰河时的情况。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人却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第6节,将“我”回到自己家中的情形与在大堰河家里的情形进行对比。“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并与第4节一样,连续使用排比长句,表现“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
第7节,写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连续使用六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每一句都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
第8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淳朴情感。她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自己的乳儿,在他身上寄予了希望。
该部分总结为:眷恋与感激。
3、第9、10、11节,为第三部分。
写大堰河临终的情况,“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带着遗憾,“含泪”离开了这个凄凉的世界。
该部分总结为:同情与控诉。
4、第12~13节为第四部分。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直接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该部分总结为:讴歌与赞美。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二
一、概述
1.课名:《大堰河——我的保姆》。语文人教课标版高中必修1 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 。
2.本节课所需课时:2课时。
3.《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自由体诗的代表作。学习这首诗歌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自由体诗在情感表达上不同于格律诗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弱者。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艾青诗歌及其在诗歌史上的贡献。
2.形成对自由诗诗体特点的认识,并能够运用对比、反复、排比、铺叙等表现方法。
3.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1.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情感。
2.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受诗歌的形式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3.揣摩诗歌语言,学习诗人表达情感的语言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弱势群体,养成博爱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但对于进一步诗歌鉴赏中形式与内容,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还并没有确切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重视诵读。诵读是诗歌学习的基础,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以及诵读指导,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把握自由体诗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排比和对比手法与细节铺叙的笔法结合起来分析,体会大堰河对诗人的质朴情感,理解自由体诗在表达情感上的优势。
3.把对诗句、词语的揣摩分析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分析诗篇字里行间的情感张力,又要揣摩准确到位的词语,并通过对诗人对词语选用的分析,更好地把握诗情诗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把握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语文人教课标版高中必修1教材
2.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3.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教师活动:介绍艾青及其代表作品。
1、以“大堰河的儿子——欧罗巴的芦笛——狱中的大诗人——时代的吹号者——归来者的歌”为线简介艾青生平。
2、介绍艾青诗歌中的两个中心意象——土地和太阳,并展示艾青相关诗作,引导学生体会这两个中心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艾青在其中注入的深挚情感。
学生活动:
1、认识艾青,了解艾青生平,特别是了解艾青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背景,体会诗人对保姆的情感。
2、赏读艾青部分诗作,体会艾青诗歌中两个中心意象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诗歌鉴赏首先要知人论世,尤其要了解诗人写作诗歌时的人生状态和情感状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诗人,有许多诗情丰厚、形神兼美的作品,在这一环节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诗句,重点是让学生总体上感受诗人情感的厚重与表达的方式。
(二) 朗诵品读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或放范读录音。引导学生提出对范读的意见或看法。
2、指导学生个读,特别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技巧。
3、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选择的表达方式。
学生活动:
1、听范读,谈谈范读对作品表现得充分或不充分的地方。
2、在教师指导下大声诵读作品。
3、通过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设计意图:诵读是诗歌鉴赏和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第一,诵读所造成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情感很快融入诗歌中;第二,在诵读中,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浓度和深度;第三,诵读还可以形成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及其表达效果的一种直觉的体验。
(三) 感受诗歌形式上的散文美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形式美。
1、引导学生比较这首诗在形式上与《雨巷》《再别康桥》等新格律诗的不同,指出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排比、反复、对比以及铺叙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表现手法有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学生活动:整体感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形式美。
1、体会《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与《雨巷》《再别康桥》等新格律诗不同的散文美,并指出形成这种散文美的诗歌表现手法。
2、体会这些表现手法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排比:本诗共12节,就有七节诗运用了排比,形成了浓烈的抒情气氛。
反复:作者在多至九节诗里都运用了反复,特别是在诗节的首句和尾句运用反复,造成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 对比:作者以两个家庭生活的对比,反映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以两个家庭对“我”亲疏的对比,表现自己鲜明的爱憎;用大堰河生时的勤劳和死后的凄凉对比,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恶;用她美好的梦境和悲惨的结局对比,抒发诗人的无比同情和悲愤……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主旨,深化诗意,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感情。
铺叙:诗歌通过叙事来写人,这种叙事成分是与细节描写融合在一起的。这种对生活细节的铺叙,蕴蓄着作者的情感,也丰满了人物的形象,极富感染力。
设计意图:《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开创了富于散文美的无韵自由诗体。体会排比、反复、对比以及铺叙等手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来抒情表意,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感受大堰河形象的苦难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保姆大堰河形象,体会大堰河身上的苦难美。
思考题: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凸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学生活动:整体感受保姆大堰河形象,体会大堰河身上的苦难美。
诗人主要通过三幅形象画面刻画大堰河的美好心灵:她在勤苦生活中对乳儿的抚爱,她在凄苦的奴隶般劳动中对乳儿的深爱,以及她死后的寂寞悲凉。这些形象画面的有机组合,让我们看到一位东方被压迫劳动妇女的慈爱善良,勤劳坚忍。
1.勤劳纯朴的崇高品德。大堰河一生都在不停劳作,没有片刻的空闲和休憩,通身闪耀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精神的光辉。 2.宽厚善良的慈爱精神。她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一切苦难。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善良的心里只有爱和给予,用巨大而深沉的爱哺育着“我”和她的儿女们。
3.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堰河是童养媳出身的贫苦妇女,被生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她的内心世界十分美丽丰富。她为了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她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挂在灶边的墙上。即使在梦里,梦见的也是乳儿“有了娇美的媳妇”,并亲切地叫她“婆婆”,心灵之美自然地喷发出来,感人至深,动人肺腑。
设计意图:《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大堰河的最真诚的颂歌。把握诗人塑造的大堰河这一形象,才能深入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堰河身上所体现的底层劳动者的品质和命运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关注。
(五)理清诗歌情感脉络,感受诗情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清诗歌情感脉络。
问题:在诗歌中诗人表现的情感是丰富的、变化的。试分析这种情感变化过程。
学生活动:理清诗歌情感脉络,感受诗情美。
第一部分(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1.领会 诗歌 抒情性的特点,了解 诗歌 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 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一首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此文写得极具感染力,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催人泪下。为什么此诗会有这样的感人的艺术效果呢?现在就让我们从诗歌中去感悟和体验其中文化蕴涵。
板书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
过渡语:前面我们讲过有怎样的社会环境就会让作者产生出与之想合的文学作品来,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作者本人的生平作一个详细的介绍。
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艾青,动情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
介绍作者与背景资料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结合注释①了解关于大堰河的知识),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
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诗情汹涌,不能自己。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挥笔写下了这首赞美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和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情感意境有出奇的相似地方。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补充讲解: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关于大堰河: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补充:“童养媳”指的是“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再结婚,这样的小女孩叫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三、听多媒体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听的时候注意字词
檐头yán 灶火zào 荆棘jīng jí 掐死qiā 匾biǎn 碾niǎn
忸怩niǔ nì 冰屑xiè 团箕jī 凌侮wǔ 叱骂chì 咒语zhòu
四、学生浏览全文,划分本文结构层次(多媒体展示)
学生诵读课文,然后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提示:联系现代文的考试要求,第一次检测和了解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节),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板书:怀念 痛悼
第二部分:(第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感激。
板书:眷恋 感激
第三部分:(第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表现诗人对乳母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黑暗的控诉。 板书:同情 控诉
第四部分:(第12——13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讴歌和赞美诗。
板书:讴歌 赞美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句段全解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全班齐读此节。
2.看前两节诗,一共十行倒有三行重复,提问:请问是那一句话?
明确: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提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即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反复。
过渡语: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反复的作用,主要是起一个强调的作用。请问在这里起的是什么强调作用?
明确:突出强调的是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浓浓托出深深怀念之情。
3.品读(1)—(3节),思考:(1)这三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么样感情?(多媒体展示)
明确:(1)介绍大堰河的身份、地位、死后的境况。
(2)提示:此问属于典型的分析诗歌意象的答题模式,可以稍加记忆。
意象: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
营造的意境:荒寂衰败、萧索凄凉;
感情:深情的怀念、低沉的哀思。
小结:开篇就写大堰河的墓地,为全诗罩上悲剧的气氛。
4.总结:第一部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怀念之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语:第4节中,诗人深情的回忆起大堰河厚大的手掌。这是一双勤劳、温暖的母亲的手。诗人没有用抽象的词句,而是用平常的画面,把她的繁重劳动直接表现出来。
(1)提问:这里有几个表现他行为的动词,请问是那几个?
明确:“搭”“拍”“放”“补”“拿”这五个动词。
(2)提问:用“搭”“拍”“放”“补”“拿”等动作来直接表现保姆的辛苦和劳累,请问在这里诗人运用的是何种描写手法?(考点)
明确:白描。→教师补充加以讲解:描写可简单的分为:直接描写(正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白描是描写手法中一种特殊的手法,其中鲁迅是用白描的的高手(白描不加任何修饰成分)→要求学生作好笔记。
(3)提问:这里通过“搭”“拍”“放”“补”“拿”等动作表现出保姆的辛苦和劳累。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堰河仍然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请问:这里表现的是什么感情?
明确: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意。
2.提问:第5节中说到,艾青走了,按常例来说,原本大堰河可以卸下一付负担,应该高兴,但是她为什么却流泪了呢?哪些词表明“我”不情愿离开大堰河?(多媒体展示)
明确:(1)在这泪水里,包含了贫苦的保姆对乳儿无比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大堰河用自己的乳汁把艾青抚养长大,此时大堰河已把诗人当作自己的亲身儿子来看待。
(2)“被”和“领回”。
3.阅读第6节,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自己陌生的家,有何作用?(多媒体展示)
明确:从住、穿、吃三个方面描写。跟“我”在大堰河家的生活形成对比。一方面突出了“我”的亲疏和爱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第二部分的最后两个小节。
4.提问:阅读第7节思考:大堰河在地主家劳动要做哪些事?大堰河从事这些劳动时的神情体现在那个字上?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大堰河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多媒体展示)
提示:最后一问才是同学们思考的重心,希望同学们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
明确:(1)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
(2)主要落实在一个“笑”字上。
(3)(纯朴、勤劳、善良的大堰河)反映了大堰河不向艰难生活低头的倔强性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她命运悲惨、麻木、不觉悟、极容易满足的奴性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笑,比满眼眼泪更凄楚,这里的笑其实是一种苦笑,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她的麻木与不觉悟。
(4)教师延伸讲解:①这里关于“笑”字的描写,使我联想起鲁迅《祝福》里对祥林嫂的有关描写。鲁迅写祥林嫂逃出婆家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虽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在苦水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说得直白一点,也就是生活在旧中国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一种奴性心理。
②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他的作品《灯下漫笔》当中,他把中国人划分成两类人:一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作文关于写人生价值取向、追求的话题素材→典型的国民劣根性的具体体现,可以稍加讲解关于“国民劣根性的概念)。→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二者之间沉浮。相对来说本文中的大堰河还是要比《祝福》里的祥林嫂要稍加辛运。
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近本人的qq空间无转载关于此方面的作文素材。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
2.高中语文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反思
3.高中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实录(2)
4.《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之一(2)
5.七年级作文指导教案3篇
6.大堰河我的保姆新课预习教案(2)
7.高一语文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步检测及答案
8.《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优质教案(2)
9.高一语文《优美的汉字》教案设计2篇(2)
10.《故都的秋》教案设计和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