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学习对策介绍分享

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占据一定比例的分值,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学习对策,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历史学习对策一

一、时间与效率:有的同学说已经投入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没有取得相应的成绩。首先同学们应该认识到,高考与中考考查的方式与能力要求的不同,我们即将应对的不是中考了,而是高考。高考历史考什么?高考历史学科不仅明确要求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如何安排时间,历史学科有大量的接受性知识点,掌握它们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必须要有时间保证。如何有效果,我觉得应该坚持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记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要点。具体地说,每天用于记忆历史知识要点的时间以当天学习到的那部分知识为基本标准,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提高。

二、记忆与遗忘:进入高三以后,同学们学习历史抱怨最多的就是看的越多,遗忘的就越多,甚至在丢掉课本后头脑中出现空白。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一点生理学知识,一定的遗忘是很正常,任何人都是如此。其次明确的告诉学生,很多知识你并没有遗忘,而是储存在你记忆的仓库里,在你需要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能够很快调动这些知识。同时指出,在投入时间的时候,要避免一种想法,那就是别希望通过一次性投入后,把一个知识点记得滚瓜烂熟,甚至能一直保持到高考。也许对于容量少、难度低的初中学习和高一、高二的阶段性学习还能勉强应付,对于高三历史学习来说,一定要避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坚持每天记忆的同时,每隔三天左右复习一遍,每隔一周左右再梳理一遍,越往后面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延长,每次投入的时间可以逐渐减少。

三、掌握与应用:有的同学课本知识很熟悉甚至整个章节的知识都能够背诵,课堂老师授课也能够接受,单元知识考查的时候也能够考出很不错的成绩,但是一旦大考时却分数不理想。这种情况在高三学生尤其是平时很是用功的同学中较为常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记忆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缺陷,不少同学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去死记硬背知识点,没有去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新的整合。二是没有一定的习题量作保证,有的同学在平时也做习题,选择题做了,但非选择题答题时却不能够很规范完成,导致记忆中储存的知识没有能够得到应用。三是审题能力的欠缺,缺少做题的基本程序,而导致或是时间不够或是知识应用不够或是语言的不规范甚至是走题。这种情况随着训练的频率增加,训练的力度加大,方式方法的指导,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四、做题与能力:俗话说,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如何提升能力,有不少同学把数学学习的方法照搬到历史学习上来,认为不用去过多记忆,只要多做题目,就能把历史学好。固然,做题是必要的,是提升能力必要途径,但是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否则也只能是望题兴叹。提高历史成绩的能力要素主要有两条,一是对教材的阅读与把握能力,通俗地说,就是一篇课文你能不能判断它的主题,能不能分清楚全文的层次,能不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能不能理解关键概念的含义。其次才是在做题目的时候具体表现出来的运用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和材料的习惯,审清题意抓住题眼,掌握题干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搞清设问和材料意思再去答题;二是要促使学生整理答题思路,想清楚了,考虑全面了,再去回答,避免想半截丢半截;三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精练、准确、完整;四是要在做题过程中自觉地把教材中学过的结论或史实与题目提供的内容相结合,让自己的答案有理有据。

五、单科与综合:目前我省高考是“3+综合”形式,高考历史学科是融入文科综合形式体现的,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习、检测是单科进行,因此有的同学到高三后期综合考试中就不能够很快适应,以至于月考甚至是高考成绩不能如意。这就需要同学们要从内容到形式注意提高适应性。从内容上来讲,我们在掌握历史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力求明确寻找到它们相互联系的内在线索并能够表达出来。如历史和政治学科的联系,不仅体现在基本知识点上,而且体现在一些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上;历史与地理知识的联系,每一个历史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的。从形式上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综合考试题量的变化和学科试题交错排列的变化上的适应性过程,在整体时间的分配上应该注意提前预估各科的难度和容量,做到心中有数,以防止出现时间的不足。其次在具体答题时,既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点和概念表达的不同特点,防止出现学科间专业知识的混淆。

六、定势与创新:知识的占有与配置是在不断创新的,因此目前的教育体制、教材体例、高考制度都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感受最为鲜明的是考试的创新。在高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考查的前提下,日常学习中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以前的一些创新,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很快的适应,这是中学师生的本能的要求;但是每次面对新的创新,我们往往又表现的手足失措而无法应对,这也是中学师生的共识。如何克服与提升,就要求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挖掘创新的潜质,突破思维定势。首先在日常学习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思维,在联系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感受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允许争鸣;其次,在平常的练习和测试中,应该鼓励学生在遵循基本历史原理的基础上,对一些观点发表评论,充分表达对新材料和新情境的主观判断;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收集整理各地的信息,对于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新角度的试题。介绍给学生,以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

高三的历史复习的方法二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我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问题并不难,但考查很细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材中的导言、正文中大小字、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课下小字注释、书后大事年表及其他隐性知识(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等,复习时要面面俱到,不可偏废,要强记、记死,使之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新增长点。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1)正文知识点:时代特征、春秋诸侯争霸(背景、目的、条件、经过、标志)战国兼并战争(战国开始的标志、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民族融合(途径、意义)(2)插图:地图《春秋大国争霸图》《战国兼并形势图》(图中包含诸侯国、战役地点、少数民族分布),图片《马陵道遗址》《长平之战遗址》(3)“楚王问鼎”的文字材料。(4)小字注释“王畿”。类似这样的知识点很多,必须做到没有遗漏。

2.在记忆基础上对历史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1)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异同点。(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3)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消亡的民族,新兴起的民族)(4)成语反映的历史背景,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问鼎中原、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讲解中要注意处理好常考知识、热点知识、冷点知识(理论上不考的)。常考知识就是过去的高考以及平时的训练经常考到的知识,热点知识就是连续几年高考一直出题的知识点及与今年时政相关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要照着教材给学生点出来。

3.指导学生处理好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课堂主要以听为主,同时也要适当做好笔记,预习中所遇问题的讲解、教材内容的延伸性分析、课堂上感觉比较模糊的内容都应该记下来作为课后复习、巩固的依据。要在课后及时看书巩固所学知识。由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浩瀚庞大,这个过程是非常耗时耗力的,解决方法就是少量、快速、多遍的不间断学习。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的学习,不可一曝十寒,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的,也是的办法。要求学生把历史知识化整为零,一节课的知识点分开掌握,每段时间不要太长,大约5-10分钟,这样零散的时间容易挤出来,也容易集中注意力。然后在第二天要回忆一下,该记该背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没有漏洞。第三天再回忆巩固。然后一周左右,要把这个内容再回顾一下,可以很简单的看一看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去点一下以激活学习思维;一个月的时候再通过试卷、练习等多种方式督促学生再好好的回归教材。将该掌握的内容完善起来,克服平时感觉没有多少东西可看,考时却处处感觉生疏的现象,形成平时不考时“大忙”、小考时“小忙”,大考尤其是高考时不忙的良好状态。


高三历史学习对策介绍分享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