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历年高考历史试题,无不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同学该如何更好地复习应对呢?我建议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历史学习方法文章,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教材。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疏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暴十寒,许多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突击完成。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务实基础知识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1)通过主动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
(2)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
(3)其他几种方法。联系记忆方法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特点分类记忆法抓住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自身的特点,把所学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
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⑴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⑵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⑷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与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⑸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世界近代史部分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的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琴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下面,我们提供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时期先秦时期
第二时期秦汉时期
第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时期隋唐时期
第五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六时期明清时期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
第一时期国门初开和中国社会的变化(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
第二时期侵略深入和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80年代至五四运动前)
第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战争(五四运动至1949)
第四时期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1949年以后)
世界近现代史部分
第一时期资本主义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14世纪至19世纪前后)
第二时期工业化初期(19世纪前后至19世纪70年代)
第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初期(19世纪70年代至十月革命)
第四时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危机(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五时期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三、第三轮复习
进入第三轮复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冲刺阶段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应合理地分配世界和精力,作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到历史科的复习就应该:
1、越是邻近高考越是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到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为丢了应该拿到的分而捶胸顿足。
2、有针对性、计划性做练习题,一定要讲究实效。要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3、完整地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生熟练把握答题节奏。
4、时间安排上也应该有计划。考虑到文综考试是在,因此做题时间最好安排在训练,并注意限时,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来。
5、整理笔记,仔细阅读以前做的练习试卷。这些笔记和卷子记录着你的学习过程,从中可以回顾史实,调整视角,了解如何审题,如何解答。对笔记中的特别记述要再认知,对做错的习题要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1)基础,还是基础。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2)学文科,要死去活来。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靠多次反复强化记忆。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谓:死去活来。不单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以至学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来。
(3)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这是电视连续剧《十七岁不哭》里的一句台词。考试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勇气。试试争争是一种积骰的参与心态,是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挑战的气势。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而不是情绪不振和精神萎靡,需要兴奋而不是沉闷,需要勇敢而不是怯懦。光想赢的没能赢,不想输的反倒赢了。想赢是我们追求的上限,不想输是我们的下限。想赢是需要努因而比较紧张的被动的,不想输则是一种守势从而比较从容和主动。显然,后者心态较为放松。在放松的心态下,往往会发挥正常而取得好的效果。
(4)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应该做到两点:在萎靡不振的时候要振作起来,在承受压力过大时又能为自己开脱,使自己不失常。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能够控制和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最往。因势应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所在。相反相成是一切书物的辩证法。心理素质脆弱是主观能动性的放弃,健康的心理素质则使我们比较皮实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去克服面临的困难。
(5)高考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实力是基础,是本钱,心理素质是发挥我们的实力和本钱的条件。有本钱还得会用本钱。无本钱生意无法做,有本钱生意做赔了的事也是有的。
(6)复习是积蓄实力积蓄本钱,考试则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至,赚得最大的效益。一位考生说我平时考试总是稀里糊涂,但大考从来都是名列前茅,大概是心理调节得好吧?诚如是,最可怕的是大考大糊涂,小考小糊涂,不考不糊涂。
(7)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强科尤弱项,弱科有强项。在考试的几个科目上,一个人有强有弱,是太正常了。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有的同学是只补弱的,忽视了强的;有的同学是放弃弱的专攻强的。从整体看,都未见明智。强的里面不要有水分,弱的里面还要有突破。大概是十分高明的策略了。
(8)差的学科要拼命补上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使之成为真正的优势。这里的道理与上述相仿,也是对待自己的强弱项中的一种策略。中考高考都是团体赛,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是顾此失彼。
(9)该记的只好记住,可是,能够不记的就不要去记忆。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能够偷懒的地方犯不着去玩命本来该背的就够多啦!根据知识的特点,在记忆和理解之间,可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只需理解无须记忆的;只需记忆无须理解的(背下来就是了);只有记忆才能理解的。只有记忆才能记住的。我们这里取得是出力最小原则滚动式复习法。先复习第一章,然后复习第二章,然后把第一二章一起复习一遍;然后复习第三章,然后一二三章一起复习一遍以此类推,犹如滚动。这种复习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复习比较牢固,由于符合记忆规律,效果好。
(10)过度复习法记忆有一个报酬递减规律,即随着记忆次数的增,复习所记住的材料的效率在下降。为了这种递减相抗衡,有的同学就采取了过度复习法,即本来用10分钟记住的材料,再用3分钟的时间去强记形成一种过度,以期在递减时不受影响。
(11)题不二错。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2)复习中也要培养对材料兴趣。美国教育学者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还有一句名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但是不得已的事情也得做,却何如有兴趣而乐此不疲?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这是应该面对考卷时答题的策略。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一般题和较难题。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保住应该保住的,往往也不容易;因为遇到容易题容易大意。所以明确容易题不丢分也是十分重要的。难题不得零分,就是一种决不轻弃的的进取精神的写照,要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13)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考试时难免会遇到难题,费了一番劲仍然突不破时就要主动放弃,不要跟它没完没了的耗时间。在做别的题之后,很有可能思路打开活跃起来再反过来做它就做出来了。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多拿分也要讲策略。
(14)对试题抱一种研究的态度。淡化分数意识,可能是缓解紧张心理的妙方。因此,对试题抱一种研究态度反而会使我们在考场上更好的发挥出最佳水平。有一颗平常心比有一颗非常心有时更有利。
(15)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这是韩国著名棋手李昌镐的一句经验之谈。他谈的是下棋,但对我们考试也不无借鉴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绩,创造高分,减少失误是为至要。
新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和要求精举
(1)基础,还是基础。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2)学文科,要死去活来。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靠多次反复强化记忆。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谓:死去活来。不单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以至学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来。
(3)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这是电视连续剧《十七岁不哭》里的一句台词。考试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勇气。试试争争是一种积骰的参与心态,是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挑战的气势。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而不是情绪不振和精神萎靡,需要兴奋而不是沉闷,需要勇敢而不是怯懦。光想赢的没能赢,不想输的反倒赢了。想赢是我们追求的上限,不想输是我们的下限。想赢是需要努因而比较紧张的被动的,不想输则是一种守势从而比较从容和主动。显然,后者心态较为放松。在放松的心态下,往往会发挥正常而取得好的效果。
(4)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应该做到两点:在萎靡不振的时候要振作起来,在承受压力过大时又能为自己开脱,使自己不失常。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能够控制和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最往。因势应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所在。相反相成是一切书物的辩证法。心理素质脆弱是主观能动性的放弃,健康的心理素质则使我们比较皮实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去克服面临的困难。
(5)高考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实力是基础,是本钱,心理素质是发挥我们的实力和本钱的条件。有本钱还得会用本钱。无本钱生意无法做,有本钱生意做赔了的事也是有的。
(6)复习是积蓄实力积蓄本钱,考试则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至,赚得最大的效益。一位考生说我平时考试总是稀里糊涂,但大考从来都是名列前茅,大概是心理调节得好吧?诚如是,最可怕的是大考大糊涂,小考小糊涂,不考不糊涂。
(7)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强科尤弱项,弱科有强项。在考试的几个科目上,一个人有强有弱,是太正常了。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有的同学是只补弱的,忽视了强的;有的同学是放弃弱的专攻强的。从整体看,都未见明智。强的里面不要有水分,弱的里面还要有突破。大概是十分高明的策略了。
(8)差的学科要拼命补上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使之成为真正的优势。这里的道理与上述相仿,也是对待自己的强弱项中的一种策略。中考高考都是团体赛,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是顾此失彼。
(9)该记的只好记住,可是,能够不记的就不要去记忆。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能够偷懒的地方犯不着去玩命本来该背的就够多啦!根据知识的特点,在记忆和理解之间,可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只需理解无须记忆的;只需记忆无须理解的(背下来就是了);只有记忆才能理解的。只有记忆才能记住的。我们这里取得是出力最小原则滚动式复习法。先复习第一章,然后复习第二章,然后把第一二章一起复习一遍;然后复习第三章,然后一二三章一起复习一遍以此类推,犹如滚动。这种复习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复习比较牢固,由于符合记忆规律,效果好。
(10)过度复习法记忆有一个报酬递减规律,即随着记忆次数的增,复习所记住的材料的效率在下降。为了这种递减相抗衡,有的同学就采取了过度复习法,即本来用10分钟记住的材料,再用3分钟的时间去强记形成一种过度,以期在递减时不受影响。
(11)题不二错。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2)复习中也要培养对材料兴趣。美国教育学者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还有一句名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但是不得已的事情也得做,却何如有兴趣而乐此不疲?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这是应该面对考卷时答题的策略。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一般题和较难题。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保住应该保住的,往往也不容易;因为遇到容易题容易大意。所以明确容易题不丢分也是十分重要的。难题不得零分,就是一种决不轻弃的的进取精神的写照,要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13)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考试时难免会遇到难题,费了一番劲仍然突不破时就要主动放弃,不要跟它没完没了的耗时间。在做别的题之后,很有可能思路打开活跃起来再反过来做它就做出来了。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多拿分也要讲策略。
(14)对试题抱一种研究的态度。淡化分数意识,可能是缓解紧张心理的妙方。因此,对试题抱一种研究态度反而会使我们在考场上更好的发挥出最佳水平。有一颗平常心比有一颗非常心有时更有利。
(15)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这是韩国著名棋手李昌镐的一句经验之谈。他谈的是下棋,但对我们考试也不无借鉴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绩,创造高分,减少失误是为至要。
政治史的复习,要在识记各专题所涉及的具体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专题的目标和内容特点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等专题,复习时应当注重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能够理解制度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再如,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均为体现我国民主进程的专题内容。其复习目标,应当着眼于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从而让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地把握复习的内容,才能使复习的知识有强烈的思想意义和教育价值。
经济史的复习要从经济要素入手认识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首先,可以通过建立专题知识结构的方式了解组成专题经济现象的要素,并能够对相应的内容层层分解,理清经济史专题内部各种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相关经济史考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其次,要善于运用有关要素与整体关系的知识分析和综合相关的历史问题。
思想史的内容,古代时期的重点是了解不同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背景,近代时期的重点是理解思想解放运动的社会影响及其理论成果的社会意义。科技史的内容,重点是要理解科技对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学艺术史的内容,重点是要理解其时代特色。在复习古今中外文化史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人类思想文化所经历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以及多元化的特征,理解和尊重世界和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特别要注意那些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的现象,注意分析其过程和表现以及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按照新课改的精神,对照考试说明典型例题,教学和复习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拘泥教材,一方面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呈现多样而相应的研究资料(实物证据、文献史料、后人记述及当代史家的观点等),在为考点作注解或引出考点(史实史论)的同时,更要激发学生质疑设问、辨析真伪、运用资料来探究学习,初步懂得运用史料、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形成学科素养。如收集资料、编写纪实报道或调查报告、根据信息绘制图表等。另一方面可适当组织1~2次研究性学习或社会调查之类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操作步骤、结论呈现方式要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教学中注重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题目的创设和选择要考虑现实社会的借鉴需求和现代公民的价值观期待,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复习时要重点突出主干知识。
复习时要做好专题性的整体框架与时序框架的建构。专题性整体框架可在教材列出专题的基础上根据考点重构。也可在原来专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其特征、规律、影响等形成系列性、问题型小专题。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根据其特征形成小专题:西汉--神学化、宗教化、孔子教主化;宋朝--理论化、思辩化;明朝--由外到内化。
专题化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一些主干知识内容我们可以反过来按阶段将它们结集成团,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有的结集根据新教材和新考试说明的考点要求进一步扩大范围,如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