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事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历史事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清晰的了解这个历史事件!

  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提出

  1935年4月1日,在贵阳督剿红军的蒋介石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作了简要解释。接着,宋子文和汪精卫分别于4月3日、7日发表公开谈话,表示应当促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成功。南京政府立法委员会委员史维焕等发起组织国民经济建设协会。各地名流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四处讲演,响应此运动。南京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会召集国民经济建设座谈会,遍邀各地名流、专家座谈国民经济建设有关事宜,并将这次会议的结果,在该会季刊《中国社会》第二卷第一期上集中发表。

  同年8月9日,蒋介石又发表成都通电,对全国的水患河灾作了检讨,称“自经此水灾,倍觉国民经济建设为刻不容缓之要图。”并详尽论述了此运动的意义、提倡的原因、实施要项八条及初步工作步骤。提出“在官厅,须革除过去承转应付、粉饰表面之不切实际的工作,在人民须痛切觉悟,于此一事业为救死回升之关键,而各尽所能,以赴同一之目标”。号召各省建设、行政之任者,拟定施政纲要时“尤须切实着眼于建设国民经济,视此为唯一之中心。诚使政府人民,呼应一体,坚忍刻苦,共同致力”。只有这样,“民族复兴之物质之基础”才能奠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于1935年9月22日在国府纪念周上作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之讲演。阐明此运动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并号召“全国民众一致起来,共同努力”,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中央和地方官吏和人民共同来担负这种建设的工作”。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2.内容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一)提倡征工。即动员老百姓做义务劳动。凡筑路治河,修整堤坝,培植森林,开辟疆地,均以征工制度行之。(二)振兴农业。包括增加农产,活泼农村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推行农村合作,以达粮食自给并力求增加工业原料等内容。(三)鼓励垦牧。一切公私荒地要尽量开垦,对地广人稀之处,要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垦,经营蓄牧,并实行屯田制,以实现地尽其利。(四)调节消费。在积极方面,以最大之努力,尽量节约消费,调剂供求。(五)振兴工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六)开发矿产。政府应采取积极的保护及奖励政策,调查各地矿产,改进采掘方法,禁止地方政府与任何特殊势力把持矿产,与民争利。并欢迎外国投资。(七)流畅货运。一方面尽量发展全国各处的道路交通,改进水陆货运的办法。同时又在各地设立主要农作物的公共仓库和运输机关,以便屯积和转运。(八)调节金融。鼓励储蓄、活泼资金之融通,设置完备之农村借贷制度,并要全国人民绝对赞助国家关于货币汇兑之政策。

  3.影响

  首先,它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这场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在运动中,不仅注意生产本身的发展,同时也注意了生产意识、劳动观念的宣传及理论的研究。因此,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切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的。

  其次,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项目,都是直接为战争做准备的。国民党五大通过的《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指出,从事经济建设,迅速完成重工业,其目的是“使战时工业能以动员,以供临时需要”。这次大会通过的《请兴筑滇省通江通海通缅铁道以应国防需要而辟经济泉源案》中更明确指出,在此“中日战祸一触即发之秋,沿江沿海随时有被封锁之虞。交通系国防至巨,为适应国防需要……确有及时兴筑通江通海通缅铁道之必要”。资源委员会所办各厂矿,也主要是为国防做准备,厂矿的分布均远离海口。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完全是出于国防的考虑。即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资源委员会致力于资本需要量大、资金周转慢、盈利少、风险大,而为一般民族资本家所不愿问津的重工业及国防工业,大量投资于西北、西南等内地落后省份,这对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和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的极不平衡的产业布局都起了积极作用。这场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例如浙赣线通车后,“东西战场之军队辎重,得随军事形势之转移,自由行动。”徐州会战时,将南方军队调至江北,徐州沦陷后,又调回南方保卫武汉……除军运之外,该路对沦陷区各路机车车辆之撤退,工商物资之疏散,难民之迁移后方等抗日事宜,俱尽最大之努力。

  另外,国民党政府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尤其是资源委员会的重工业建设的大量资金、设备、技术都是依靠外国引进的,它所办的许多厂矿是同德、美合办的。例如,中央钢铁厂的全部设备均由德国引进,中央机器厂的设备分别购自英、德,电工器材厂的设备来自美、英、法、德四国。这是在当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迅速完成重工业建设的唯一途径。而且资源委员会与外资合办企业所签订的合同是商业性的,没有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也没有以某项经济收入做抵押,出卖民族利益。相反,它在与外资合办企业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让技术人员到国外培训。这一切均为本国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应该实事求是的加以肯定,不能简单的视之为媚外活动。

  2、【模拟训练题】

  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促进工业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予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借以保障企业之安全与劳动之工作。” 由此可见,该运动和罗斯福新政相似之处C

  A.注意调节劳资双方关系

  B.政府实行企业破产保护

  C.由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

  D.采用了计划经济的模式

  2.国民党统治前期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也使官僚资本迅速形成了。官僚资本的本质特征是 A

  A.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

  B.发行法币,独占金融

  C.聚敛财富,垄断经济命脉

  D.稳定财政,巩固统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