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问答题中,原因类题往往占很大比重。这是因为这类题具有思辨性,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对照联系强,涵盖知识面广。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历史学习方法文章,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问答题学法指导高考历史原因类题满分妙方
近几年的高考,原因类题频频出现,如:2005年广东. 31;2005年北京文综. 39;2004年全国文综. IV. 38;2004年上海. 34;2004年广东. 31;2004年春季. 40;2003年上海. 33;2003年广东. 29;2003年上海春季. 43;2001年全国. 34;2001年全国. 36;2001年上海. 29;2000年全国. 41;2000年上海. 32;1999年全国. 43;1998年全国. 49。 原因题分值大,原因题分难拿。但是考生如果认真研习此类题型,找出合适的答题方法与思路,那将会获得高分。 历次高考在设置原因类问答题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具体问题来提出原因。如:“孙中山早在1921年的《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开发三峡、造福于民的设想。但是在旧中国始终未能实现。请根据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状况,简要说明其不能实现的原因。(2003年上海春季. 43)”二是直接问原因。如:“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种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2001年全国. 34)”对于前者,因为有了限定项,所以就有了角度,容易找到切入点,容易形成思路。而对后者,学生要么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笔,要么所有的信息一下子涌上大脑,以至于纷繁错乱,写出的答案不仅毫无层次感与逻辑性,而且还会漏掉答题要点,即得分点。 现给出一种答题思路和框架,以供同学们借鉴。答任何原因题时,都可从如下角度思考、填写。 例1. 据清《苏州府志》记载,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仁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试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历史作用。(10分)[2005年北京文综.
39. (1)] 根据上述答题思路,本题答案可表述为: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分离出劳动力从事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生产。 本题高考阅卷参考答案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粮食产量增加,分离出劳动力从事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城市独立的手工工场兴起。 对比两种答案可知,设计的答题模式是为了更全面地网罗知识点,而实际上也产生了这样的效果。本例表意准确,能较好地体现模式的意图,但失之单调。现再以较复杂的题目为例,以能更好地体现模式的作用。 例2.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簿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根据上述答题思路,本题答案可表述为: 本题高考阅卷参考答案为: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 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研究两则例子的答案很容易发现,上述答题模式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按照这种思路答出的内容,绝对不会有知识点的遗漏,只会因其全面、严谨而得满分。当然,有人不免会有疑问,这一答题模式下组织的答案篇幅较大,内容较多,在高考考场上是否合适?对于这种顾虑,笔者认为,考场上拿高分、满分是最重要的,一切的考虑都应当基于此。另外,120分钟的时间相对宽裕,此模式下答案虽然多,但正因为有了思路,所以省去了再思考与组织答案的时间。而且在心理上,一旦做到了这种强化练习过的题型,就会信心倍增,在完成整套试题时有很好的状态。需要强调的是,誊写答案最好不要用大括号的形式。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高考历史的三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人们欢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一般由材料出处(多为文字材料)、题目(多为图片材料)、提示语(多为表格、图表材料)组成。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该考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最能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片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片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四类。从近三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来看,这种试题的比重有逐年增大的趁势 。可是考生们在这类试题上的分率低。因此,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要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这种题型的解答,解答材料解析题实际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阅读。
在阅读材料之前应先看设问,这样做可以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这样做的作用是使考生对题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提高解题效率。 阅读材料,除了阅读正文,对于说明性文字(材料出处、题目、提示语)也要认真阅读,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其中的“出处”,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称都很生疏,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 阅读过程,要运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来阅读历史材料。中国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必须像语文课分析古文一样,对每句话每个字词都要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万不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 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关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的阅读 例如: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 斯大林的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发现斯大林的第一句话也作了暗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是从轻工业开始。往下是讲述其原因,最后才指出由于战争的需要,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要从重工业开始。这就是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如果学生不能把握马斯大林这段话的核心意思,那就不可能再解答后面相关的设问了。
2、图片型材料题的阅读 按照试题所选取的图片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地图类图片题、照片类图片题、拓片类图片题、漫画类图片题等。无论哪种图片题,解题时首先要立足图片,高考的图片型材料题所选取的图片一般是教材上所没有的新情景材料,所要求提炼的信息也都是图片本身所携带的,因此立足图片就成了解题的关键。在分析图片时,应该从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两个方面入手。认真观察,注意与图片相关的文字,运用所学知识来支撑和补充图片,还要注意论从图出。例如:2003年上海题。
3、图表型材料题的阅读 阅读图表型材料,要把握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重点要分析图表所携带的有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
4、文字加图片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的阅读 首先,要了解文字材料同图片图表材料之间的关系:一是互为补充关系,文字材料表述准确阐述深刻,图片、图表材料直观明了。二是文字材料对图片图表材料进行注释和说明。然后在所有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经独立思考、分析,才能解答设问。
例如: (2002年历史单科全国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材料二 1950年―1957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 1951年―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 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为顺差,-为逆差 ――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四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1 1.3 3.2 12.4 12.3 西欧共同体各国 26.5 30 29.6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回答: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通过对材料一的阅读,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国的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美元流向国外,增加其经济负担。通过材料二的阅读,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国经济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日本。通过材料三的阅读,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势明显,难以留住美元。通过材料四的阅读,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储备减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难以巩固。最后将四段材料提炼出来的有效信息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本题的答案要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