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会笑我傻笑我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多得是,干嘛为了一本书而沉醉?而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爱书,我就是爱书。以至于只要沉醉在书海的世界里,我就身不由己,不由自主的陷进了这个世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1
一、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自然灾害)、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种植历史、工业基础等。
以我国东北三江平原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
自然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政策支持。
注意:一般而言,适宜发展种植业的地方具有地形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或有灌溉水源、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扶持等有利条件。但就气候而言,降水多的低纬地区往往具有水热条件好的优势,降水少的地方往往具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优势。
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分析还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等。
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北: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资源不足。 华北:土壤盐碱化、水资源不足。
黄土高原、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横断山脉:森林锐减。 洞庭湖、三江平原等:湿地减少。
我国不同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北方:旱涝、寒潮、沙尘暴、大风等; 南方:旱涝、台风、暴雨等;
西南:旱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发展灌溉农业的决定性条件。如我国西北地区。
●纬度高,热量不足,如我国东北地区;海拔高,热量不足,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我国青藏高原;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夏季炎热干燥或全年降水少,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 地形影响农业类型:平原发展种植业,山地、高原发展林牧业。平原地区有利:地形平坦,利于耕种;不利:不利于排水,易涝。
● 土壤影响农业产量: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山地地区,地形坡度大,土层薄;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红壤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高,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较低。
● 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民改粮食作物为种植花卉、蔬菜、瓜果,发展乳畜业等,主导因素是市场。
●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 提高单产的主要途径:发展科技,培育良种;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会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破坏植被,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水漫灌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大量施用农药导致土壤污染。
三、区域农业可持续的措施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科技,提高单产;培育良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2
第二讲 农业地域类型
一、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2、区位条件:
有利: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有喜食稻米的习惯,需求量大。不利:季风气候,旱涝频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3、生产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水利工程量大、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的地区)。
2、作物:小麦、玉米(旱作作物)
3、区位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支持;科技发达(发达国家)。
4、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
三、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草场广阔;(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2、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3、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给我们的启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
四、乳畜业
1、分布:西欧、新西兰、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2、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草场面积广阔;城市、人口密集,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3、生产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五、混合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相当)
1、典例: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2、生产对象:种植小麦和牧羊;
3、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安排农作时间;对市场的适应性性强。
4、我国的混合农业典例是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3
第三讲 工业区位选择
(二)工业区位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工农业基础。
环境条件: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
以上海或长三角工业发展条件为例:
有利:临江靠海,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扶持;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科技水平高;工农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
不利:矿产资源和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用地紧张。
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还具有产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人才缺乏,经济腹地狭小等劣势。我国四大工业基地都具有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用地紧张等共性问题。此外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西北地区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等。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4
第四讲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生产上的联系(即投入—产出的联系,如老工业区);
空间上的联系(即共用基础设施,我国许多经济开发区就是这种情况)
2、工业集聚:
意义:①共用基础设施 ②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③降低运费和能耗 ④最终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形成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二、工业扩散与产业转移
1、目的: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资源、市场等),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有利于缓解原工业区的用地紧张,减轻环境污染。
2、扩散规律:发达地区往往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欠发达地区,保留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3、产业转移
(1)影响因素:劳动力成本、地价、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等。
(2)目的: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3)影响:(从有利、不利方面分析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
对迁入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和基础
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可能会加重环境污染。(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对迁出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缓解交通拥挤和用地紧张状况,改善环境质量;有可能导致
失业率上升,影响短时经济发展。(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目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然后是占领当地市场和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 由发达地区流入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主要有资金、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等,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一般是廉价劳动力、资源等。
●欠发达地区吸引产业转入的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临近--;地价低;劳动力廉价;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环境承载力强;现有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大;政策支持。
三、传统工业区
(一)德国鲁尔区
(1) 主要分布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 发展特点: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发展的条件: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4)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产能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5)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更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品牌;拓宽市场。
(三)自然资源分布特征的描述:
资源的种类、资源的数量(储量)、资源的分布(分布广或者分布集中,集中在哪里?)等。
例:我国南方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为例: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
(四)资源开发条件(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时注意区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1)资源储量:可从--资源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好坏等方面评价。
(2)开采条件: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3)市场条件: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据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3)交通条件:是否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4)资金、技术条件:可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科技水平高低等方面分析。
四、新工业区
1、意大利新工业区(轻工业,劳动力导向型)
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意大利新工业区的主要特点有: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2、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技术导向型)
(1)有利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航空和高速公路为主);军事订货(特殊条件)。
● 高新技术产业一般布局条件:靠近高等院校,人才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