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收藏本页面。现在先来回顾一下历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吧!
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
目前,深度学习大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正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也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
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要想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机,牢固掌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必要条件。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机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从数据中寻找到某种规律。
B.机器学习从数据中学到的规律可以用函数来表示。
C.机器学习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就可以进行预测。
D.浅层学习无需人工干预,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特征,更准确地预测。
B.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组件数量会影响其深度。
C.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组件不难确定。
D.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已有广泛的应用。
材料二
人脑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包含几百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没有物理连接,它们通过突触进行互联来传递信息。神经元可被看作是只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的细胞,突触将一个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有强有弱,其强度可以通过学习或训练来不断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一个神经元的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它从其他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以及突触的强度。当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总和超过了某个阈值,细胞体就会兴奋,产生电脉冲,电脉冲通过突触传递到其他神经元。可以认为,在人脑神经系统中,每个神经元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神经元如何组成网络。
受人脑的启发,科学家构建了一种在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上都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称之为“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领域,神经网络指由很多人工神经元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这些人工神经元一般被称为节点,每个节点本质上是一个函数。神经网络不同节点间的连接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每个权重表示一个节点对另一个节点影响的大小。每个节点的“兴奋”或“抑制”,由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信息与节点间的连接权重综合计算得到。
深度学习利用神经网络构建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好的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从而得到预测准确率更高的函数。除了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也可以采用“深度信念网络”等其他类型的模型。但由于神经网络能借助相关算法较好地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它成为了深度学习主要采用的模型。
(以上两则材料取材于邱锡鹏的相关著作)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脑神经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神经元是兴奋还是抑制的状态不全由其自身决定。
B.一个神经元接收到其他神经元的电脉冲以后就会兴奋。
C.人脑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本身不如神经元如何组网重要。
D.人脑神经系统启发了深度学习中一种主要模型的构建。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是无可替代的。
B.深度学习进行预测的能力与其模型的层次数量密切相关。
C.沟通不同神经元的突触的强度不是恒定的,可以被改变。
D.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被深度学习采用有不止一方面的原因。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深度学习“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度学习中的作用。(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屦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无所全;魏文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贵耕战而贱儒生 贱:轻视
B.使礼义废,纲纪败 使:假如
C.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D.薄夫敦,鄙夫宽 敦:敦厚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上下乱而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C.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
D.人民为善 开不为上用之路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10.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6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2-14 题。(共12分)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
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14.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古代贬谪之地往往环境艰苦,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这样描述谪居浔阳的生活:“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古代诗人多有对“乐”的独到体会。欧阳修贬滁州,于山林间感慨“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__ _______, ”。
(3)宋初道士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其名、字、号都出自《庄子逍遥游》。其名与号出自“ ”,其字出自“ ”。
(4)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 , ”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6分)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2分)
(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4分)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7-20题。
心灵的呼吸
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无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根。
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拄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感到一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静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父亲什么时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句话。箫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箫声都不愿意分离。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箫,只属于我父亲个人,他只为自己吹,不要听众。笙和管子,父亲经常吹,不是独自吹,是跟村里的“自乐班”的人一块儿,总是在黄昏以后吹。深秋农闲以后,他们几乎天天在村里的广场上吹奏,全村人都能听到。演奏的声音,如当空月亮,照遍了每个角落。
父亲有两船笙,一船是黄铜的,从我能记事时起,它就摆在父亲的桌上,竖立的竹管如张开的翅膀,我觉得它很好看,知道它能发出奇异的声音,就更对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岁以后,父亲置买了一船白铜的,他特别珍爱这白铜的。父亲用白铜的笙吹,我得到他的允许,怀抱着黄铜的笙坐在一边学着吹。父亲在家里偶然对我说过几句:指头按眼,不能按得太死,声音都憋死了,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我从父亲吹笙前严肃的准备动作和神情,开始向他学习,他瘦削的双手端着笙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接触,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没有笙,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就没有笙。
“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父亲对我说。他让我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识笙。黄昏时,我坐在屋顶上学着吹,如果父亲正好在家,他总认真地听我吹,很少指点,最多说一句“用心好好琢磨”。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我吹奏时感到很振奋,整个的生命都感触到了美妙的节奏。可以说,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
父亲跟我一块儿吹,总要检查我的手和脸是否干净。仿佛不只是吹吹笙,是带我一起去一处远远的精神境界,比走亲戚还要郑重几分。父亲和我端端地坐在炕上,面对面地吹,中间隔着一张炕桌。我当时觉得这一切的细节确有必要,它表现了一种虔诚的气氛和心境。
父亲没有让我吹过管子,说我人还小,容易伤了心肺。笙主要起和声作用,是柔性子,它的声音是浑圆的,而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在笙声的云雾中鸣唱。
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父亲吹管子时,脸憋得通红,胸间的气似乎聚集起来朝上冲,拼命朝高高的顶峰飞跃。父亲的嘴异常灵活地吹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松懈一下,就可能从高入云霄的顶峰摔了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
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看法,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黄昏后,村里的“自乐班”在广场上演奏时,那情景,那气氛,表面上很混乱,尘土飞扬,还免不了有孩子们的哭闹声,可是一旦演奏起来,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
“自乐班”的人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调都是很苍凉的,在苍茫之中,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如果我对音乐有一点素养的话,主要就是从这些充满了热汗味和烟尘气的场合感受来的。
童年时半夜醒来,常听到沉郁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夜里一声声地响着,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一种长途跋涉的沉缓而坚毅的节奏。拉骆驼的老汉和一匹匹骆驼需要这苍凉而庄重的乐音伴随着。
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的音乐熏陶,使我形成了对乡土音乐的迷恋,也使我这一辈子都无法背离深入骨髓的乡土气,也影响了我的诗的气质。这也就是所有故乡的性格吧!
(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 深奥:深邃神秘
B.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 吐诉:吐露、倾诉
C.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 峻拔:尖而细
D.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 融和:和谐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的父亲摸透了笙管的特点,当他吹笙时,笙就好像与他融为了一体。
B.硬木制作的管子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
C.作者屡屡将音乐的记忆融于黄昏的情境中叙写,有效传达出苍凉的感受。
D.作者用“雁群飞过冬天”形象而生动地喻指了音乐具有超越苦难的力量。
19.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6分)
20.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6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21.语言基础运用(共5分)
①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欣欣向荣,互联网应用百花齐放。②网络的发展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给管网治网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③目前各类服务端 APP都上线了青少年模式,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漏洞。④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异军突起,还带来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打赏主播等问题,引起家长的普遍担忧。⑤事实上,不仅未成年人需要清朗的网络环境,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也渴求健康的网络空间。⑥网络上,水军、黑公关等顽瘴痼疾反复兴风作浪,淫秽色情、赌博诈骗信息屡禁不绝,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普遍期待开展一场网络大扫除。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使用得当。
B.加波浪线的两句有相同的语病。
C.第⑤⑥两句的位置不能够互换。
D.末句的“反应”应改为“反映”。
(2)不改变原意,将第②句中画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整合为一个。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分)
22.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文学名著中常有一些让人心生遗憾又给人启迪的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他(或她)为何令你感到遗憾,又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要求:写明作品和人物,言之有理。不超过150 字。
(2)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班级要开展“缅怀革命先辈、点燃青春激情”的主题活动。如果让你参与策划,你会在活动中设计一个怎样的核心环节?请说说理由。要求:
简要说明核心环节的内容,重点陈述理由。不超过 150 字。
(3)请以“醒来的瞬间”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小诗不超过 150 字,抒情文字 150 字左右。
23.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7 分)
1.B 2.C 3.B 4.A
5.答案要点:
原因: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取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
作用:①人工神经网络可用来构建深度学习的模型。
②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提高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的能力。
③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有助于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
④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6.C 7.B 8.B 9.D
10.答案示例:
①本文第一段通过几个例子来体现相反相成的思想。人走路时,脚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踩着的地方才能成为路。
人的身体要靠手足才能活动,但能动的手足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
②由此得出结论,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用处,但是有用处的事情却要依靠它;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11.答案要点:
①通过学习可以加强或提升道德修养,如果不学习就会产生各种弊病。
②“好仁”二句:追求仁德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憨傻易欺。
“好知”二句:喜好聪慧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无守。
“好信”二句:讲求诚信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带来伤害。
“好直”二句:讲求直率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尖刻伤人。
“好勇”二句:追求勇敢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好斗作乱。
“好刚”二句:喜好刚强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答出其中的两个即可)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6 分)
12.A 13.D
14.答案要点:
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
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15.(1)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而后乃今将图南(然后图南)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16.答案要点:
(1)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2)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17.C 18.B
19.答案要点:
①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地感受到音乐对于生命的意义。
②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③“自乐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会和人生。
④作者成年后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20.答案要点:
①文中写到的都是吹奏乐器,它们的演奏都有赖于呼吸的控制。
②音乐是接通心灵和遥远世界的通道,是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③心灵的吐诉如同呼吸要有节奏,节奏能把内心情感调动起来。
④技巧熟练的演奏会紧贴曲调的命脉,使音调像呼吸一样自然。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21.(1)D
(2)参考答案:
网络的发展在便捷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
22.略
23.略
返回目录>>>
● 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 (北京卷)
1—、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3分)
A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B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C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D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C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D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分值:6分 查看题目解析 >
2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3. 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B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C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D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D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分值:6分 查看题目解析 >
3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的能力。释放***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增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丟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熙熙等的相关文章)
5.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C城市白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增大。6.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7分)
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4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腐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 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 吾无取乎尔也
11.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
分值: 19分 查看题目解析 >
5(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7分)
12.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分值: 7分 查看题目解析 >
6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 —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7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① 陆游看见沈园的桃花,思绪万千:“桃花落,闲池阁。 , 。”
②唐人多爱牡丹,宋人多爱梅,周敦颐却独爱莲:“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③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 , ”,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
④ 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
分值: 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8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 “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 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塭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 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 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 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概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 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19.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20.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 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6分)
21.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7分)
分值: 2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9五、 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 陈述理由,150字左右。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③ 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 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023.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迀、思想文化、语言文 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 “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语文学习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学习语文三“不要”
“不要一头扎在课本内”读报刊、看小说、听诗歌、看话剧、分析范文等,也是在学习语文。当然,课本应当首先学好,因为“课本是经过精选的一课之本”。
“不要一头扎在题海中”怎样有效地使用这些材料呢?林老师表示,要做精选过的练习题,认真查找丢分点,总结经验,让自己每做一套习题都有新的收获。不要做很多重复又无效的练习,那是无用功。
“不要一头扎在课堂里”不要闭门读书,要有活跃的思维,开阔的眼界。比如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社会采访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看一些经典话剧可以多了解文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参加作文大赛、辩论大赛等能增强语文综合素质。
1.逆袭利器:一天的学习为了什么?
我在高中走过了极为曲折的道路。
长期的焦虑、压抑乃至抑郁迫使我有一天问了一个让我直发傻的简单问题:一天的学习为了什么?
自从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我整个换了一个人。有关那段经历,我已经写在了文章里: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 核聚的回答 -知乎。
这篇文章发到知乎上,迄今已经收到上千份留言和来信。其中有一位网友的来信,把握了其中的一个核心要领。
一天的学习为了什么?
看似极其愚蠢的问题。让我想了很久很久才得到唯一确定的答案。我百分之百的确定,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进步,其他一切都是虚的。否则不如玩耍。不如各种混日子。
但是问题马上来了。我问自己:我昨天的学习进步了多少?有哪些进步?我立即发现,我根本不知道答案。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说一天有哪些进步都不清楚,那么只表明一件事,过去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是在糊里糊涂的学习。这或许就是我没有明显进步的根本原因。我不能确信这是不是根本原因。但是以上思维过程深深的把我震撼到了。糊里糊涂的学,不知道一天的学习进步了多少,有哪些进步,这种状态肯定是不良状态,是必须改变的。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如何才能知道一天有多少进步,进步在哪里呢?我又想了一会儿。我想到的办法就是:把每一个学习收获都记下来。而且,这是唯一的办法!对此,我确信无疑。我的意思是说,没有半点儿怀疑。
这番思索过后,我就如同从长久关押着的洞穴里走了出来,重见光明。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