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读后感高二五篇2020

泡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看一次人生百态,品一次酸甜苦辣,读书似读人,长知识,磨性情,长经验,明是非,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000读后感高二五篇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000字读后感高二五篇1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作家蒲松龄的作品,全篇收录短篇小说491篇,内容多为鬼神精怪之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聊斋》的形成可以说是必然的。这一点从作者经历便可探知一二。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出生于清朝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蒲松龄的意志,同时也为他后期《聊斋》中描写下层民众生活打下了基础。家族的没落激励着蒲松龄更加勤奋的学习,家中丰厚的藏书也为他汲取知识提供了帮助。像那个时期众多知识分子一样,蒲松龄也期盼着金榜题名时。但屡次科举的失败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一次次名落孙山后,他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懂得了“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的原因。科举失利后,蒲松龄几经转折,为谋生四处奔波。他曾钟情于科举又深受科举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让他更能体会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聊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聊斋》可以说是蒲松龄的精神寄托,它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中最值得人称赞的就是它对男女情爱的突破。自古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一见钟情而后与子偕老的可谓是少之又少。正如《红玉》中红玉所说:“我们既无媒妁之言,又无父母之命,偷偷摸摸地来往,怎么可能白头偕老?”婚姻爱情的不自由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性的释放,而在《聊斋》中大部分男女主人公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限制,为自己的爱情而奋斗。而且《聊斋》中大多是狐妖花妖,恋爱对象多是温文尔雅的书生秀才,更是为《聊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例如《聊斋》中的《阿宝》就体现了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阿宝是某地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长得美丽绝伦,不少达官显贵都想娶她为妻。孙子楚是当地的名士,家境虽贫寒但为人却憨厚老实。当二人突破重重困难终于确定对方心意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父母这一关。阿宝的母亲曾说:“孙子楚名声才学倒也不差,只是他家实在是太穷了,我们选择了那么多年,竟得了这么一个女婿,恐怕会被别人笑话啊。”后阿宝据理力争坚决不嫁给别人,父母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势力的顽固强大,也更能体现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其次,《聊斋》流传百世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对封建社会科举制的批判,和对当时书生醉心功名的揭露讽刺。像《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穷极一生只为考取功名,考中后的喜悦都能把人逼疯。《聊斋》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叶生》中的主人公叶生寒窗苦读十年,因时运不好次次名落孙山。后来遇到命中知己,在他的帮助下终于考中举人,从此大富大贵。在他功成身就回家探望离别之久的妻子时,却惊讶的发现自己早在四年前就死了。大惊之下叶生惨叫一声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何等执着才能在死后还念念不忘以至于不惜还魂也要完成遗愿,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功名利禄难道真的那么重要吗?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追求功名利禄已经不是个人的理想愿望,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醉心功名不关心国家危亡的风气注定了清朝的科举制的腐败黑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就充分表达了对科举制的绝望。

总之,《聊斋志异》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小说集。说来也有趣,“聊斋”指在棚子下聊天,“志”是记载,“异”是指怪异的事。蒲松龄搭建了一个棚子,每天请一些人聊一聊他们的奇异见闻,晚上再熬夜把白天路人讲的故事记载下来,久而久之便有了《聊斋志异》。因是民间故事改编,《聊斋志异》所涉及的范围较广,简练的文笔细腻的描写和结构布局的巧妙严谨,以及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使《聊斋志异》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刻在脑海中,如聂小倩,婴宁,席方平等。《聊斋》的故事还在继续,其本身的价值也在历史的历练中愈加光彩动人。

1000字读后感高二五篇2

《西行漫记》读后感

久闻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的大名,今日有暇得以看到,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红色的略呈灰灰的书的色调,立即给人以“红色”的感觉,更兼有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书面上一直有历史风沙在吹,显示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对红色中国那份历史的把握。《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的,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

今年有幸去延安等西北地区参观学习,所以对书中提到的很多景物都有直观印象,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时过七十年了,依然属于欠发达的地区,同事们去一趟“面子上”都有反应,依然是一地干渴的黄土和太阳能晒开石头的缺水区。

翻开书本,心就平静下来了,作者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而一个个鲜活人物跃然纸上,一幅红色苏区斗争图浮现在眼前。作者运用欧美作家善用的描写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朴实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朴实的语句却将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的淋离尽致,当时这样的文章应该算作新闻或通讯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传记了。

朴实的语句却感觉别样而新鲜,外国人看中国的革命对每个读者和关心中国的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还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别样情景和人物的吧。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这是对周恩来同志的描述。

“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象中国人地进行战斗。”这是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初步认识和认同(当然象中国人地战斗我们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战斗)。

从他的记叙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极为难得看到的、很有点神秘色彩却极为悲壮的西路军的有关资料。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可能是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而那种信念、意志也令我们不能望其项背的。如果你感受过西北的风沙,有幸、有缘你可能在宁夏、青海依然能听到当地百姓将一种树叫“红军杨”,折断树枝略呈红色的液体慢慢地渗出来,百姓们说那是当年红军的鲜血,每一节树枝中间有一个非常规则的、鲜红的五角星,百姓们说那是红军当年头上的红五星。这个故事是我听来的,我们无须去分辩真假,而那段悲壮、惨烈的历史却是真实的,至今放在档案里、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而经济仍欠发达或者说贫困的当地百姓对红军的那份感情言语间听来让你落泪,你是男人也会的。

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吧,珍惜今天所拥有的,跟一位美国人——斯诺一样深爱这片红色土地或者说更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1000字读后感高二五篇3

读《朱自清散文》有感

朱自清是着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以及民主战士。而我则敬佩他写作的风格,他的文章严谨不苟,风格平易自然,很少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却能于平淡中见新意。

依稀记得在第一次接触朱自清时,大概源于那篇打架所熟悉的《匆匆》吧。“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这句话不经意间便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也许正是那个时候,我便开始认识您,了解您。

您说过,“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看着一个一个的字,仔细玩味美妙的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时间的匆匆,回首往事,错过了许多,转眼之间,马上就要进入紧张的高二,时间如流水,我这才知道时间的宝贵。

您的《春》带给我的是华丽而不失的美,也是它让我偏爱您的写景抒情的散文。“看,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我第一次知道了,如此寻常的雨,也能被你描绘的这么美,我总能在他们中间看到你的洒脱,你的淡泊,读到你心境,欺负的心情。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看到这里,眼前浮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在您的笔下,一切是那么欢快,那么美。

高一刚学过的您的那篇《荷塘月色》刚开始看到题目时,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那首歌,而您的荷塘一下子把我拉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仿佛看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甚至听到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可就在这时,您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刹那间,我似乎能触到你的凄凉声,因为您总是不知不觉的流露出自己的真是情感。

我渐渐地发现,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政府的讽刺。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却富有哲理,有一层耐人寻味的色彩,可能他的人生品格流露到了他的文章中,才使他的文风如此朴素吧!

1000字读后感高二五篇4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

《一千零一夜》是着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它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在中国,它有一个独特的称呼——《天方夜谭》。

《一千零一夜》并不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而是中近东地区广大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收集、提炼加工而成的。

关于这本书的起源,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相传在古阿拉伯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名叫山努亚。这位国王极为残暴,每天都要娶一名女子,并在第二天将女子杀掉。这样的事整整持续了三个年头。善良的山鲁佐德自请嫁给国王,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故事,但只讲故事的开头和中间,国王为了知晓故事的结局,便推迟了杀山鲁佐德的日子。终于,在第一千零一个夜晚,国王感动了,便决定不杀山鲁佐德,并愿意永远只娶山鲁佐德一个女子,还将山鲁佐德讲的故事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一千零一夜》一书。我们为山鲁佐德的善良、勇敢、智慧和见多识广而拍手叫绝,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故事感动了国王,让自己免受杀身之祸。这启迪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不要退缩,要勇于面对,要开动脑筋,这样,困难终将被战胜。

也许我们心中会疑惑:为何国王如此残暴,如此讨厌女子?这是天生的吗?

原来,事情的发生并非偶然。国王与其弟弟前后发现他们各自的王后不贞,这令他们十分痛恨,他们将各自的王后杀了。并且在之后的每一天,国王都要娶一名女子并在天明时分将女子杀死。国王的行为令人发指,国王与其弟弟以一二人之错定天下女子之罪,这是多么愚蠢和残暴!这启迪我们,生活中万万不可以偏概全,伤及无辜啊!

在《一千零一夜》一书中,我最喜欢的篇章是《阿拉丁和神灯》。在这个故事中,阿拉丁和邪恶的魔法师围绕神灯斗智斗勇,最后阿拉丁将魔法师打败,凭借神灯及其勇敢和智慧赢得了美人、地位和财富。这个故事令我感触颇多:在人们羡慕于阿拉丁的幸运时,是否为阿拉丁的勇敢的智慧喝彩?当人们惊诧于阿拉丁的奇妙经历时,是否警醒自我——防人之心不可无?

遨游于《一千零一夜》的书海: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我与智慧对话;读《朱特和两个哥哥》,我与勤劳对话;读《商人和魔鬼的故事》,我与诚实对话。

这就是《一千零一夜》,一本让你时刻徜徉在众多传统美德之中的好书。在这里,我隆重地将它推荐给大家,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品读、回味一生的好书。

1000字读后感高二五篇5

《在人间》读后感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宝,小说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人民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在人间》,它让我大有感悟。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岁丧父后,她的母亲便改嫁了,于是他寄居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所开的染坊破产后,他不得不走向人间,自行谋生。那个时候,他的年龄还不到十二岁。相比之下,我们这时候还在温暖的家里玩耍,可是他,却必须走向社会。

他在“人间”什么都干过: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当学徒,洗衣,搬运……甚至挨过毒打,住过医院。幼小的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受尽了种.种虐待与压迫。由此看来,他的命运相当悲惨。但是,他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为了这个梦想,他甘愿承受一切……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文章中高尔基渴求知识、坚持梦想的精神让我敬佩,也让我深思……可以说命运对于每个人是不公平的。的确,我看到周围有些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一天到晚只知道唉声叹气,终日消沉,抱怨命运对他的不公;还有些人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自暴自弃,选择堕落,甚至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我想命运不公,只是梦想中的插曲,他并不妨碍梦想,只要你有一颗不放弃的心,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里,我列出了一个等式:不抱怨+拼搏+不放弃+勤奋=梦想。

着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正是如此。1816年,他的耳朵全聋,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就意味要离开自己喜爱的音乐,这等于比死刑还难受、痛苦。但贝多芬并没有因此吓倒,他勤奋好学,逐渐成为一个音乐家,创作了数以百计的作品,还能登台指挥。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闻名世界的钢琴大师。

梦想是一条跑道,而那些命运悲惨的经历,则是一块块躺在跑道上的石头;梦想是一盏明灯,而那些坎坷的命运则是无尽的黑暗。到底是选择摔倒,被命运摧毁梦想,还是站起来,跑出属于自己的一条梦想跑道,实现梦想,主人公高尔基给了我们强有力的证明。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我会时刻铭记这句话:命运并不能妨碍梦想!


1000字读后感高二五篇2020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