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小结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后环节,是教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的归纳回顾,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来提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我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摸索、总结,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班初步形成的教学思路是"问题情景--操作、探讨、交流--总结、应用、拓宽"。经反复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过去上复习课,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习告终了。复习课的改革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难点。

但在我们的实验班上大改过去的上法,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习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习。就拿分数应用题的一节复习课来说吧。学生用表格、树枝图、迷宫图、实物图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整理思路,不管那种形式,都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联系、解题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能举例说明。特别是有一个小组设计了一棵彩色的大树图,用根、茎、枝、叶把有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知识和解题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基本规律、把握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形象有趣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再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使这节复习课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出色表现,深刻地教育了老师。

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在改革组织形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探讨问题、动手实践和互相协作的能力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不仅要有教师的好心,还要有科学的引导方法,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组织严密的管理措施。学生经过了较好的培养,就能充分发挥个人在小组中的学习潜力和管理才能。小组中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和深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了。这主要表现在教学情景的设计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引导、点拨、释疑、理论升华的“火候”掌握要适时、适度。因此,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教学艺术和师德修养。我们也有这样的教训:教师做了大量工作,学生研讨问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提出这样、那样一大堆问题,教师不知该如何“收场”了,就出现了“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越是开放,教师的主导作用越重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课堂方法一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解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以此进行教学——即“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一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不能把现有的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填鸭式地接受。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书本要进行二度消化。

二度消化的定义是:结合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对自己已教过的讲授内容,作进一步创造性的理解、加工、发掘,为更好地达到讲授目的而做准备。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课堂方法二

实践操作法―动手操作、探究学习

实践操作法即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结合动作的演练,探究与合作式深入学习,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导入形象化与有趣化。据记忆知识的规律,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因此以动手操作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既有利于长期巩固,也有助于加强理解。实践操作既可通知相关知识器材的操作,也可通过同学在现实生活中生活事例的操作,在操作中讲授相关知识,既符合知识掌握的规律,也符合学习内化的途径。

辟如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体积”计算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摆设中探究思考,这个长方体是如何摆出的,它的体积该如何计算?在思考的引导中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摆出各种长方体造型,进而思考长方体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不同的正方体个数摆出的长方体从哪些方面影响了长方体的体积,在实践操作与发问思考中,推演出长方体的计算方式即长宽高,即在动手操作中将数学知识内化于学生中。

思维发散法―开拓思维、问题引导

思维发散法即通过不同问题各方向的发散,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并对问题进行引导,以思维发散促进开拓思维及问题的解答。思维发散法在运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即第一思维考察的问题数据不宜过多,过多的问题会让学生疲于应对,并且找不到解答的方向,分散注意力,不利于思维的培养。

第二是思维考察问题的难度不宜过难或过易,即提出的问题要适中,过难会打击其积极性,过易也会消解其积极性,让它认为过于简单,在适当问题引导中开拓其思维。第三是给足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思考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出现惰性思考的坏习惯,也不能太拖泥带水,以免出现拖拖拉拉的坏习惯,思维发散法即在开拓思维中引导学生,从而提升数学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方法三

在整体复习之后小结,高屋建 瓴全面吸收

复习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学习的回顾. 整体复习一般具有复习量大、知识跨度大、知识整合度高等特点,一堂整体复习课下来,学生需要重新理顺和温习的知识点非常多,初中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于过于繁多的知识概念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整体复习之后的课堂小结,是对整个复习过程的凝练、概括,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为系统、全面地知悉内容、吸收知识.

例如,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二次根式”的整体复习后,笔者做了如下小结:“同学们,二次根式要注意几个关键点,一是二次根式和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二是要区分()2=a(a≥0)和=a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尤其要注意当a<0时,()2没有意义,但=-a.”像这样,在进行整体复习之后,再进行针对性总结,将众多知识点中的要点拎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巩固,有利于学生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

趣味总结,快乐学习

数学虽然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在小学的数学教育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性不够健全,对很强的逻辑性的知识不能彻底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要适当的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趣味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将知识点的讲解趣味化,还要在课堂小结上有趣。课堂总结如果过于一般,形式呆板,只是单纯的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往往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对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印象不深刻。所以需要教育者设计一个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调节疲劳感,保持学习兴趣,还可以以饱满的热情进行下一节课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拿一些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实物模型,这样就会比只是单纯的讲解而没有实际的模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和分析,总结出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指出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和圆锥体。在本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做出如下的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找出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点,大家都能区别它们了么,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它们的特点吧。”从而经过学生的讨论,说出一句有趣的规律,比如“圆柱体是一个上下一样的胖子,而圆锥体是一个头小身子大的胖子”,这样有趣的课堂小结使学生乐于接受,并且将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还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押韵欢快的歌诀。这样不仅使知识点更加方便记忆,并且使课堂生动有趣。比如大家熟悉的“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除此之外,课堂总结要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是合理的,有趣的,能帮助学生的总结方法都可大胆进行尝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常用教学方法

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问题

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问题是什么

4.提高小学数学成绩的课堂教学方法

5.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转型方法

7.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大全

8.小学数学教学中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9.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10.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