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1
滑坡、泥石流灾害
1、滑坡:
①定义: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A岩体比较破碎;B地势起伏较大;C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2、泥石流
(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A地形陡峻;B丰富的松散物质;C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滑坡与泥石流易壅塞河道,若量大,滑坡体会在河道中形成土石水坝,在上游形成小型湖泊既“堰塞湖”。若库容达到一定体量,会冲断水坝,对下游形成一次溃决洪水。
(3)多发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地震多发区/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山区;
②地形:地势起伏大/崎岖;③岩性:破碎,风化碎屑物多,土质松散;
④降水(融水):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强度大;⑤植被:覆盖差。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过度樵采、开矿等);
②工程建设开挖边坡,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3、中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原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4、危害
滑坡主要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的农田、房屋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主要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淤塞阻塞河道,冲毁农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击,造成人员伤亡
5、治理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强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等;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等;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和灾中自救互救能力等防灾减灾能力。工程性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岩土体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山体;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撑物。
6.中国滑坡泥石流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2)滑坡: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时更多。
7.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成因:①这些地区为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
②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
③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
④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8.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2
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靠近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岩体破碎;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破坏植被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⑤随着经济发展,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易损性高。
2.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3
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多发在较温暖季节,冬季仅在南海、东海发生,发生时间从南往北逐渐推迟。)
(1)产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1)纬度较低,水温高; (2)静水;
(3)静风 (4)海域相对封闭。
B人为原因:
a.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b.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c.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2)治理措施:
(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污水净化后再排放,减缓或扭转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3)利用天敌生物法进行治理
(3)危害:破坏了海洋的生态平衡,引起海洋异变,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四)、咸潮
分布: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
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
③ 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
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①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②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③ 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防治措施: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采取调水以淡压咸;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的调配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节约用水等。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