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大全

  梦想是山那边的大海,是风雨后的彩虹,是我们心田上绽放的花朵。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大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字词,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2.过程和方法: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领悟诗人寄予诗中的感情。把握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2.“山”“海”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杜甫的《望岳》和两幅图片(一幅是深山中跋涉的农人,一幅是美丽的大海)激发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强烈渴望,从而引出课题。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 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 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 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 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等。

  2.写作背景

  本文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他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的想法,并为着这一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这种探寻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正音解词,扫除阅读障碍。(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字词学习内容)

  (三)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范读)

  2.放声朗读全诗,揣摩朗读的停顿和重音的处理。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语气和谐、感情饱满。(以第一节为例,由老师指导学生朗读)

  3.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听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

  (2)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从时间上说,第一诗节写“我”童年的时候;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内容上说,第一诗节写“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

  从象征意义上说,第一诗节写的 “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初一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大全二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在山的那边》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

  《在山的那边》通过写作者“童年”时渴望爬过高山,见到“大海”,并一直为之努力,最终见到心目中的“大海”,从中记述了一个真理:

  只要坚持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梦想一定会实现。这对于树立学生良好的为人生的态度以及为理想坚持奋斗的目标,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和教育性。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学习目标和要求

  ⑴知识与能力

  识记诗中的生僻字、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文大意,

  增强诗歌朗读能力,做到抑扬顿挫、停顿恰当。

  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明晰文中几个象征事物“山”、“海”的

  真正含义。

  ⑵过程与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这样

  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默读――朗读――齐读,把握住课文的节奏,培养学生阅读诗

  歌的能力。

  ⑶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主人公一心追求“大海”的精神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为人生、为理想的态度。

  学情分析

  1.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是一首具有象征意义的诗歌,其中“山”、“海”是诗中两个

  典型的意象。诗歌围绕着“我”渴望爬过“高山”,见到“大海”展开,帮助学生理清“我”、“山”、“海”的关系,以及“山”、“海”各自的真正含义,是这篇诗歌的重点,也是诗歌的难点。

  2.课形安排:

  贯彻“课程标准”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

  开创研究性学习局面,教师在其中起引路、扶助、鼓励的作用。

  3.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学方法 学生讲述 学生探讨 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学生寻“梦”同学们,在你们童年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美好的憧憬呢?或是憧憬升学考试的成功,或是憧憬交上好朋友,或是仅仅憧憬一件漂亮的衣服……能否起来分享下你们心中的理想呢?(生众说纷纭,师鼓励及评价,给予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美好而朦胧的梦,我相信大家都做过,并且也为着那个美好的梦而努力过。我们课文的主人公,也有一个美丽的梦,他的梦,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近王家新,跟他一起展开一场“寻梦之旅”。(5分钟左右)

  初一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自由朗读,品味诗歌语言,初步理解诗歌含义;

  3. 分段朗读,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4. 激情诵读,把握主旨,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未知的一切都是新奇的,面对未知的世界,相信你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好奇与探究欲望。我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养小鸡小鸭,想看看他们是怎么长大的,可到我手里的小鸡小鸭我好像永远都等不到他们长大。你有类似的经历吗?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课文的作者想知道什么呢?从题目里,你读出了什么?(对山那边的渴望)你从小到大有过这种渴望吗?为什么作者有?引出作者的童年:王家新,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作者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二、整体感知,品析语言:

  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停顿、重音等,请学生评价。为什么有些同学读的很平淡没有感情?因为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只有理解并体会到了诗人的感情,我们才能读出韵味来。

  2. 自由朗读,划出你觉得难以理解的句子。分析过后将新的理解新的感情带入句子再次朗读。(不理解的句子学生相互解决)

  预设:

  三、感悟主旨,升华主题:

  1. 分节朗读,感受并思考:文章为什么分成两节?有什么不同?。

  (时间分;写法分:第一节:实写;第二节里山和海还仅仅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山和海吗?;情绪上的变化:第二部分内的情绪也有变化,最后由“我”转变到“所有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山”和“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

  2. 诗歌中出现的几次海?这些海有什么不同?


初一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1.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范文

2.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范文3篇

3.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4.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

5.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选教案范文

6.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范文3篇

7.《在山的那边》读书笔记5篇

8.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9.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整理

10.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