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地理学科一些部分偏理,平时多做一点试卷有巩固知识的好处,那么关于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试卷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仅供参考。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读甲、乙、丙、丁四省轮廓图,完成1-2题。

1.四省和其简称、行政中心对应正确的是

A.甲—甘—银川 B.乙—黑—吉林 C.丙—晋—太原 D.丁—秦—郑州

2.四省中山脉为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读图2“我国人口分布界线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线的地理意义是此线把我国人口分布按稠密和稀疏特点分成两种地区

B.①是黑龙江省的黑河市,②是云南省的腾冲

C.A线以西人口稀疏,只占 全国总人口的40%左右

D.A线以西人口稀疏,以东人口稠密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最准确的说法是

A.农业区人口密度大 B.降水量大的地区人口密度大

C.自然条件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 D.铁路和公路沿线人口密度大图3为某年立冬日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季节状况图,读图完成5-6题。

5.形成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同一天出现有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差异

B.经度差 异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地形地貌差异

6.位于几乎同纬度的甲乙两地出现两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A.经度差异

B.距海远近差异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地形地势差异

读图4完成7-9题。

7.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属于同一地形区,即黄土高原

B.①山脉大致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C.②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

D.黄河中的泥沙主要来自于乙地区,所以下游形成了“地上河”

8.在甲地常常能听到高亢、豪放、激越的秦腔,但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可能是因为这里

A.冰川广布,雪峰连绵 B.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C.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D.山岭众多,山高谷深

9.制约乙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多高原山地 B.能源不足 C.劳动力资源不足 D.水资源紧张

图5为长江和黄河流量示意图 ,结合图完成10-11题。

10.从图中可以直接得出

A.两条河流都为外流河 B.长江的径流量比黄河大的多

C.两条河流 都有结冰期 D.黄河含沙量比长江大

11.关于长江和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长江、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东海

B.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黄河是我国二大河

C. 长江和黄河下游都位于东部平原区

D. 水能资源丰富是长江、黄河中下游的共同特征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首次聚焦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比,它是唯一有人类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读图回答12﹣14题。

12.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原因是

A.干旱 B.湿热 C.高寒 D.炎热

13.相比于高原上的其他地区,藏南谷地成为农田、城市最集中的区域,其最大的优势是

A.纬度较低,交通很便利 B.地势较低,水热较充足

C.地形平坦,交通较便利 D.距海较近,水热较充足

14.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以下关于三江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被誉为“中华水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长江、黄河、珠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③雪山、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 ④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15.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下列对北京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商业中心

B.是一个重要的国际交往城市

C.中关村是著名的商业区

D.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16.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有关台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

B.多火山、地震,玉山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C. 森林树种丰富,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D.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

图6是某年我国局部区域的春运规模图(数字代表由广州乘火车的春节回流总人数)。读图 完成17-18题。

17.依图可推测,该区域春运期间压力最大的铁路干线应是

A.京广线 B.焦柳线 C.浙赣线 D.陇海线

18.春节期间,一批鲜花由海南省运往陕西省,最佳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航空运输

19.据新浪财经报道,预计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关于工业机器人增多给我国带 来的影响,说法不准确的是

A.将提高工业创造水平

B.将提高劳动生产率

C.将促进高新技术的应用

D.将缓解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20.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是

A.连云港的沿海滩涂发展海水养殖业

B.西北地区开垦草原,利用夏季丰富的光热资源发展种植业

C.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D.东北平原利用肥沃的黑土地种植香蕉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30分)

21.读图7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

(2)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①石油 ②水资源 ③土地资源

④太阳能 ⑤天然气 ⑥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①~④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最适合发展畜牧业的是 ,②类型所在地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 4)从干湿地区来看,②类型区主要分布在 。

( 5)①与②类型之间大体以 一线为界,也是我国一月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2 2.读图8和图9,完成下列问题。(7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区域名称:

B D 。

(2)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山脉名称:

①是 ②是 。

(3)③地区大部分属于图9中 气候类型(填序号)。

(4)A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由东到西的景观变化依次是 。

23.图10为“西气东输”主干线路走向示意图,结合图完成以下各小题。(7分)

(1)“ 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位于 (填地形区名称),这里分布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填河流名称);终点是 (填城市)。

(2)“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不穿过的是(  )

A.河西走廊 B.黄土高原

C.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3)“西气东输”主干线走向设计所考虑的最主要的人文因素是______(填字母)

A.地形类型 B.城市分布

C.农业发展水平 D.交通便利程度

(4)“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意义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条2分)

24.读图11,完成下列问题。(8分)

(1)A是__________(邻国);C是___________海。

(2)阴影区B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该区域农作物的熟制是____________。

(3)这里纬度较_______(填高或低),大部分地区冬季__________,夏季____________。

( 4)每年的春秋季节,该区域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__。

(5)该区域内有以重工业为主的____________工业基地。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CACCA DCCDB CCBDB DADDA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30分)

21.(8分)

(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B

(3)④ 小麦 林地

(4)半湿润地区

(5)秦岭—淮河 0

22.(7分)

(1)北方地区 青藏地 区

(2)昆仑山脉 秦岭

(3)丙

(4)干旱 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3.(7分)

(1)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河 上海市

(2)C

(3)B

(4)①东部地区的环境得到了改善 ②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③ 能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问题 ④可以缓解我国南北方的交 通运输(任意两条得2分)

24.(8分)

(1)朝鲜 渤海

(2)一年一熟

(3)高 漫长严寒 短促温暖

(4)寒潮

(5)辽中南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自西向东:一、二、三。(课本图2.2,图2.3)

2、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它是我国长、大、流域面积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中国第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就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宜昌市。

长江流经的省份(自西向东):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终流入东海。

4、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5、中国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省。

6、中国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江西省)。

7、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9、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黄河流经省份共有8个(自西向东):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终流入渤海。

10、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11、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达木盆地(青海)、准噶尔盆地(新疆)。

12、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13、中国各大山脉走向课本图P26图2.6。

人教版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3、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5、土地国家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6、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7、海洋水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淡水资源仅占2.5%。在地球全部的淡水资源中,只有0.3%人类可直接使用。冰川、深层地下水占全部淡水资源的98%。其中大部分淡水资源分布在冰川及两级地区。

8、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济津工程)。(我国降水量800mm分界线和一月份0℃等温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

9、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教版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归纳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1、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火车时刻表中的()表示过站不停和列车的行驶方向(上行,下行))。

3、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4、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全长19千米,1984年建成。

5、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参见课本P91图4.6。

几个重要城市:

北京(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京广线、京包线、京通线起点)。

兰州(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西线交汇处)。

株洲(浙赣线、京广线交汇处)。

南昌(浙赣线、京九线交汇处)。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交汇处)。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交汇处)。

上海(京沪线、沪杭线交汇处)。

6、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通常使用航空运输。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输。

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多采用铁路运输(沿海沿河城市也可使用海上运输或河道运输)。

7、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稻北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甘北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8、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9、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10、轻重工业区别:轻工业主要为生产日用品、玩具、文教用品等,重工业主要为加工工业、资源开采及冶炼、机械制造、农药化肥、修理工业等产业。

11、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区(主要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本溪、辽阳、抚顺,是我国的一个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矿、石油、铁。(重工业)

京津唐工业区(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唐山)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铁矿石。(高新技术产业)

沪宁杭工业区(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无锡)。

珠三角工业区(主要城市有广州、深圳、中山、珠海)(轻工业)。

12、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1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14、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

初二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领会课改精神,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正确把握本年级的教学要求。以课改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落后思想,认真及时进行反思,提高课改理论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水平。特制定本学期个人教研活动计划。

二、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主要工作措施: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观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坚持听课,继续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做到教育,有的放矢,耐心辅导,因材施教,学生在原有基础之上都有最大进步。

四、具体工作安排:

1、积极、主动地参加本组的课改培训和学习,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切实转变观念。在培训和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每月作好总结、随笔和课后反思。

2、对本册教材进行分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认真备课。

3、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开放的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4、积极参加学校和年级组织的教研学习、听课、评课、交流、讨论、座谈等活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5、自学相关的教育教学文章、书籍,作好学习笔记,做到学以至用,并作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