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基本情况
七年级学生都是刚入学的新生,刚步入初中,没有生物知识的基础.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从学习情况来看,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应付学习,整体学习成绩比较差;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二、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育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主要有:
(1)正确使用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上好探究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5.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习,争取把当天学习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6.每个单元测验一次,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7.期末认真组织学生复习,争取在期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本学期的教学方法及措施:
1、根据七上期末考试情况,认真分析了解学生,开学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拟订短时间学习方案。
2、采用多种措施,充分利用多煤体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现在白板在班里特别实用,学校领导要求每一节课都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生物,提高兴趣。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好实验课,做好演示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课前教师要熟悉实验操作,课上认真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通过实验来体验探究过程,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为中考实验打定基础。
4、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习总结,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出马上解决,争取把当天学习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提高课堂效率。
5、每一章测验一次,随时关注、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及时进行课后辅导,帮助落后生。
本学期我仍旧担任七年级六班的班主任工作,依据学校政教处的德育工作计划,特制订我的班级工作计划:
一、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六班共有在籍生28人,女生14人,男生14人,住宿生11人,通勤生1人。通过一个学期的相处与教育,我的班级的学生的品格良好率为98%以上,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守则》、《规范》、校规校纪、班规班纪,作息制度,学生总体学风正,风气浓,向心力强,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参与活动性的积极性高。但是班上13人来自独生子女家庭,3人来自特殊家庭,因此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做事的自觉性不强,在班级劳动过程互相推委,而且,学生的整体的体育素质不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生的好习惯养成教育,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形成。
加强文明礼貌养成教育,重点用《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松江中学学生纪律卫生考评办法》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遵守纪律、讲究卫生、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2.加强法制纪律安全教育,确保在校学生安全无重大事故和违法犯罪。
利用早班会和班团会等时机,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用火用电安全、防震防才踩塌等事故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安全事情的发生。
3.构建好学校、社会、家庭这一强有力的德育桥梁。
经常性地与家长进行联系,通过电话访谈、请家长到校访谈、到学生家进行家访等方式,在教育学生上与家长达成观点一致,共同教育好学生。
三、主要工作及实施措施
1、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致到位
要求每一位学生严格遵守校规校纪,让良好的习惯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以良好的行为营造文明的校园环境。组织学生利用班会时间深入学习好习惯条例,切实抓实学生好习惯的培养。
2、加强班集体建设,每天由值日班长记录班级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学生日常行为日量化管理。坚持一日三扫的卫生制度,重视培养学生卫生保持的好习惯。
3、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安全教育。充分利用一切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救治的能力。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县级以上、县级以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
5、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所开展的与环保、卫生、美化等有关的公益劳动,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6、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学生不在班级、走廊、室内外乱扔垃圾,并教育他们能够随手捡起地面上的垃圾,提高学生的美化校园环境的意识。
7、开好家长会。按照学校的规定,定期召开部分家长会议,或请个别学生的家长到校,从而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做好家访工作,每个学年要对本班的学生家庭普访一次,特殊学生不少于两次家访。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引导家长以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教育子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8、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性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给学生提供及时的个别或团体心理的输导。
各月主要德育活动:
三月:学雷锋、树新风
活动内容活动负责人活动时间
1、学生仪容仪表检查政教处、团委3、5
2、庆三、八节活动:为父母洗一次脚政教处3、8
3、学雷锋实践活动团委3、18
4、板报:学雷锋、树新风班主任3、14
5、“好习惯养成条例、德育知识”测试政教处、团委3、28
6、班会:新学期安全教育3、9
学习“好习惯养成条例”团委、班主任3、16
四月:法制宣传
1、清明节扫墓活动团委4、4
2、法制宣传月活动
①手抄报评比政教处、艺术组
②法就在身边主题班会班主任4、13
3、清理校园周围白色垃圾总务4、11
4、班容班貌检查政教处4、9
5、板报:做守法中学生一年级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二年级团委、班主任
五月:爱国主义教育
1、美丽延边我的家:演讲比赛政教处、语文组5、14
2、感恩母亲主题班会班主任5、12
3、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政教处5、18
4、趣味体育活动比赛团委、体育组5、28
5、庆“五四”征文活动政教处、语文组5、7
6、板报: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班主任
7、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5、20
六月:读书活动月
1、读书交流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政教处、语文组6、8
1、毕业典礼、文艺汇演政教处、团委、体育组6、22
3、禁毒日教育活动政教处6、20
4、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政教处、团委6、15
5、板报:品味书香团委6、8
七月
1、做好本学期班主任量化考核,完成“优秀班级”评比
2、暑假活动安排(根据教育局要求)
3、社会实践活动---“走进长白山”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课程标准5-1:选择衣食住行等的事例,了解到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课程标准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
唐朝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这正是课程标准4-2里提出的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本课主要展现的是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结束。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本课时一方面用大量的图片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而这正是课程标准5-1里提到的选择衣食住行等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出现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唐朝跻身当时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尤其是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新发明曲辕犁和筒车,与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关系十分密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自豪。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这正是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所要求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经济的繁荣既是唐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直接结果,也与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关。
(三)学生分析
(1)通过前面帝国新政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唐朝唐太宗贞观之治,以及唐朝国家政治体制和科举制的一些情况。有部分同学观看过《贞观长歌》等影视作品。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作为现在的初中学生,身居城市之中,对农业情况了解得较少,要想理解当时农具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以致使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比较困难。
(3)学生不喜欢死气沉沉、干巴巴的历史课,他们最想把历史学活,能学以致用,能亲身体会和参与,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欢乐的历史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简要叙述唐朝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学生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能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在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各举出具体的一到两个例子。
2.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六)教学方式
以本课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启发法和讨论法为辅。使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思考、讨论问题,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七)教学用具
曲辕犁的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布置学生查找资源。了解曲辕犁的构造;收集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的图片。探究:为什么在唐玄宗时期会出现唐朝会出现盛世景象?探究方向:农业生产情况,手工业状况,商业繁荣状况。
(二)新课导入部分
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的学习和理解导入本课。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正是唐朝盛世的一个缩影吗?设问:杜甫此诗中所描写的是历史上哪个时期情况?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由诗中所描写的内容,请你推断当时社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诗中描写的是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开元盛世不仅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还是中国古代社会鼎盛的时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盛唐气象》。
设计意图:通过杜甫的诗中所描写的繁荣景象现象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上唐玄宗创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
(三)师生互动部分
1.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导入新课后,老师出示三幅图片,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继续设问:当时是哪个皇帝在位?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唐朝进入盛世景象? 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吗?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唐玄宗所处“开元盛世”时代的知识掌握。而对唐朝进入盛世景象原因的探究,则需要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唐太宗所作所为,还要学习本课所涉及武则天“贞观遗风” 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到“开元盛世”这样一个递进发展有了初步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决非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与他前几任的统治者的奠定的良好基础有关。
(2)探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设问:除了唐太宗、武则天的积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开元盛世的出现还与当时的政局稳定、唐玄宗任用贤人和励精图治等分不开。
设问:出现《忆昔》诗中所描写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景象出现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唐朝国势强盛,百姓富庶,粮食产量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密不可分。从而引出两个新出现的农具。
2.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曲辕犁与筒车
设问:筒车是干什么用的?它有什么好处?
老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曲辕犁实物,让学生回忆以前的农业生产工具,说说曲辕犁功用。老师一旁释疑。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粗略讲解筒车的功用,着重讲解曲辕犁。通过实物认识曲辕犁并了解它的构造和用途。和过去耕地所用的犁的对比,感受曲辕犁的优点: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性,既便于深耕,节省畜力。先进的生产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活动一:时空连线 梦回唐朝
现在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特派四组记者为大家就盛唐时期的农业做现场报道
● 画面一:采访正在河边灌溉农田的农民
● 画面二:采访当地主管仓库的官员
● 画面三:采访正在农田犁地的农民
● 画面四:采访当地主管户籍的官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所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回到唐朝,在刚才老师对唐朝开元盛世的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四个画面中的某一个来反映盛世情景。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都围绕一个中心---盛世来设计,从而牢牢把握了盛世的四个方面的表现。
活动二:小组探究
“唐人斯科特”
请阅读学习P94~P95的相关内容后,合理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展示照片──这学期学校新来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利用他特殊的身份来设计活动,创设情景。
创设情境:高薪急聘!!!
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唐朝都城长安城里外国人很多,报道组与他们沟通很不方便,急需翻译一名,薪金100000新唐币!你们觉得谁最适应?老师觉得这一个人比较适合。出示斯科特的照片。
1.“斯科特的变化”请同学们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衣、食、住、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圣诞节你最想要的礼物。
快到年底了,斯科特要回到学校主持圣诞party。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请你写一件最想让他从唐朝带给自己的圣诞礼物,并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用时比较长(从阅读相关课文材料、思考礼物、书写纸条、老师读幸运学生纸条等大概所需10到15分钟)规模大、参与学生人数多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怀着兴趣,带着任务去有目的的、主动的阅读课文中描写唐朝盛世期间手工业、丝织品、瓷器、商业的繁荣这些内容,又避免了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的听这种乏味场面。活动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先生入手,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视觉上一下就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第一个情境的设计斯科物来到唐朝开元年间,他会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发生变化:可能吃胡饼、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第二个情境的设计回老家将准备带些什么礼物,正好可以把书上的唐代的丝织品、唐三彩、珠宝等考虑进去。这两个情境的设计很好地把书上的唐代的社会生活这个内容运用起来,把唐代的手工业特色反映出来,这些内容更好地说明了唐代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3.唐朝的衰落
设计问题:安史之乱的时间:唐玄宗统治后期
叛乱将领:安禄山史思明
影响: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由老师从本节课所学大唐帝国的鼎盛,过渡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此部分,老师略讲。
4.你还有哪些疑惑?
老师接受现场学生的提问,出现个别解答不了的问题,可放到课后师生共同探究。
设计意图:老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对可能暴露出来的认识误区和存在问题,可以及时给予弥补和更正。
(四)课堂总结部分
一根主线:唐朝的繁荣原因: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政局稳定、任用贤人、励精图治
表现:农业(粮食产量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
手工业(丝织品、瓷器)
商业的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社会生活(中西交融、胡汉交融)
安史之乱:时间:
叛乱将领:
影响: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所学。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女真的兴起和女真的统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金灭辽
和北宋;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与宋金议和。通过对金与辽、金与宋关系
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
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
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岳飞事迹的了解,感受他身上所体现的崇髙爱国热情和高尚
的个人品质,学习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各民族
在不断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促进了他们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岳飞抗金、如何正确看待宋金对峙
教学难点金对辽战争前后性质的变化及如何正确看待宋金对峙。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金、南宁、西夏对峙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课件播放《满江红》的朗诵音频,展示《满江红》全文,提
问:同学们从这首词中能够感受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岳飞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过渡,导人新课:同学们都很好的从朗诵中感受到了
岳飞对敌人的痛恨和收复河山的决心,那么《满江红》中提到的作战双方
是谁呢?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南宋和金。
三、讲授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结合P37图片《女真人像》和《相关史事》了解女真人的生产和生活
情况。
2. 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
3.当时女真族有很多部落,其中的完颜部落逐渐兼并了许多部落。
11世纪末,完颜部落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族各部的统一。从
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2世纪初期,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
打得节节败退。
4.1115年,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
祖。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
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5.小结女真勃兴的过程:生产发展—统一►抗辽—建立政权。
(二)金灭辽及北宋
1.正当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却是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
能,人民不断起义。当金军攻占了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
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遣使与金联系,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
辽朝。
2.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得大败。而金军却势如破竹,相继攻占辽
的都城和许多地区。1125年,辽被金灭亡。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本P39《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讲述金灭辽的
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曾不可一世的辽为何会
走向灭亡?从辽的兴亡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始终保持
奋发向上的精神。
3.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
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4.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1127年,金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5.当辽、北宋的统治日趋腐朽时,生机勃勃的女真族是怎样以摧枯拉
朽之势,灭掉不可一世的辽,转瞬又灭了北宋。
(1)讨论:女真抗辽与金进攻辽、进攻北宋的战争性质是否一样?为
什么?请结合史实说明。
提示学生从目的、人民的态度得出女真抗辽是正义战争,女真攻辽、
攻北宋是非正义战争。
强调宋金战争、辽金战争属于民族间的战争,如兄弟打架一般,不同
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
(2)引导学生小结:何为正义战争?何为非正义战争?
为反抗民族压迫、奴役、掠夺,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要求的民族战
争 正义、进步战争;凡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其他民族进行奴役与掠
夺、阻碍社会发展、违背人民利益的战争——非正义、反动战争。
(三)南宋的偏安
1.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
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
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3.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
军后撤。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
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岳飞。
4. (1)教师提出问题:岳家军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后回答。
教师归纳:岳飞抗金是正义的,得到人民和北方义军的支持;岳飞的
军事指挥才能;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2)教师提供材料,提出问题:为什么宋高宗和秦桧要杀害岳飞?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归纳: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不希望人民武装在战争中发
展,同时担心岳飞拥兵自重,不如趁着南宋胜利和金人讲和。秦桧担心岳
飞继续胜利,使得抵抗派得势,自己地位不保,想杀掉岳飞得金人欢心„
5.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
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对宋金议和,可利用地图让学生明确双方划定的分界线,古代历
史上大多数南北分裂以淮河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对峙”是什么意
思?就是并存相对而立之意,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
争,反映了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2)从和议的内容来看,和议是平等的吗?和议对宋而言,意味着什
么?
(屈辱:称臣、献金、割地)虽然在绍兴和议中宋很屈辱,但却换来了
和平,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消极影响是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6.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
南一隅。
四、课堂小结
金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权,他们在反抗压迫中
强大,建立了政权,推翻辽朝。又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导致北宋的灭亡,
也即靖康之耻。南宋建立后,在抗金的过程中,涌现出以岳飞为代表的一
大批抗金名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值得我们学习。绍兴和议,是建
立在南宋屈辱基础上的和议,但是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的和
平局面。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1.女真族的崛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2.金灭辽及北宋:1115年,金灭辽;1125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
3.南宋的偏安:赵构建立南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计砝
一、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疆域
1.元朝的基本情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元朝疆域与汉唐时期有哪些拓展: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和东北广大地区,中国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情况,彩玉因地制宜的方式。
(一)中国台湾
(1)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2)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二)西藏
(1)措施: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2)影响: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拓展:
1.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证券病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个朝代保持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史料解读。
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乌廷玉《隋唐史话》
2.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读图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
答案提示: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4.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2)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
答案提示:(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图片展示。
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答案提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目标导学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画像。
2.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提示:(1)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2)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3)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材料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学生分组朗诵材料中的诗句并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1)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2)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3)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
5.填写唐朝书法和绘画大家的基本概况简表。
艺术家 代表作 作品特点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柳公权 《金刚经碑》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了解了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学习了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尤其是与吐蕃的关系,认识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还了解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
唐朝时期,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劳刻苦和认真钻研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提问、回答过程中,适时、合理引导。
第二单元 写作
学习抒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3.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教学方法:写作--修改--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没有无心之文”,写作离不开情感的抒发,无论记叙、议论甚至在说明事物时,作者的笔法都带着自己的感情,情感就是文字的灵魂。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写作时怎样抒情。
二、写作指导
1.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2.除了直接抒情以外,还可以将情感渗透在叙述和描写中,即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法: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法: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②触景生情法: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
③咏物寓情法: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④咏物言志法: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⑤融情于事法: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⑥融情于理法: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⑦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作文一、片段作文
选取适当的抒情方式,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
写作提示:
1.选择想要表达的情感,回忆自己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
2.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例文欣赏:
我总是呆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我们一定会先大笑然后放声痛哭,最后挂着泪,微笑着睡去。让我化作羽毛,徜徉在这无边的回忆。有时我沉默,不是不快乐,只是想把心掏空。人生,不过一杯茶,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多几分快乐,少几分忧愁;多几分幸福,少几分痛苦;多几分憧憬,少几分绝望。相信阳光必将驱散阴云,雨后彩虹终会露出她醉人的微笑。
作文二、我的家乡
写作提示:
1.写作内容:可以写家乡的景色、特产、风俗,以及你在家乡的生活……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有侧重地写作。
2.写作时,可以直接表达感情,也可在描写、叙事中渗透感情。
3.写完初稿后,要进行修改。
例文欣赏:
我的家乡
望着被云雾笼罩的天空,回想起童年时候的家乡。一丝思念便涌上心头。虽然说时隔了十年,但是那时的景象仍然记忆犹新。童年,是一支小夜曲,悠久,绵长;童年是一幅山水画,让你永远欣赏;童年,是一片奇异的星空,神秘无穷;童年,是一汪清泉,洁白无邪;童年是一种心情。回忆童年,像咂摸一瓶陈年老酒,时间越久,味儿越浓。
袅袅青烟在家乡的上空飘荡着,屋檐边的瓜架上倒挂着丝丝未出藤的小瓜苗,几只鸭子迈着方步,在院子里觅食。那时的我,总是坐在屋门口,摇着奶奶的小扇,偶尔的望着天空。一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时的天是那样的蓝,那样的亮。清澈的小溪,泉水淙淙。枝头的鸟儿,啁啾歌唱。花间的蝴蝶,翩翩起舞。连田遍野,一望无际。把人们的烦忧一扫而空。我喜欢徜徉在这碧绿的天地里,更喜欢伫立在那飘散着泥土之香的小山丘,眺望着那使人充满活力的田野,载着满怀的绿意回故乡。我爱家乡,喜爱家乡的雨天!每当下雨时,天是雾和雨织成的朦胧,白茫茫的一片;那三三两两的茅屋,静静地横陈着,接受雨水的洗礼;路上的行人,渐渐地稀少了,只有那不堪寂寞的鸭群,不停嘎嘎着,白长袍的鹅先生,站在屋檐下,伸长着颈子,享受着雨水的淋漓;这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神仙境地。
这里的夜宁静而又美丽。天上的星星静静地向我眨着眼睛,浓密的森林在我身后伫立着,淡淡的星光一直披撒到那树尖上,为树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纱。不时有蟋蟀在草间鸣唱,小鸟在林间低鸣,空气中还飘有淡淡的奶牛味,让我感受到了这家乡夜晚,是那么的宁静,是那么的美丽。
我爱家乡,爱它的河流,爱它的雨天,更爱它那宁静的夜晚。
【点评】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家乡,回忆了家乡的河流,家乡的雨天,家乡那宁静的夜晚。文中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我们读者深有体会。
作文三、我的烦恼
写作提示:
1.选材:想一想你有什么烦恼?选择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内容。
2.写“烦恼”的时候,要把事情、原因写清楚,还要写出烦恼时的具体感受,让人读了以后能体会你的处境和心情。
例文欣赏:
我的烦恼
娇艳的蔷薇因为昂翘的刺而不再可爱;醇美的酒因为浓烈的酒精而不再芬芳;盛灿的爱因为太深而成为甜蜜的负担。
--题记
“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一种如何孤寂、烦闷的心情。青春需要活力的舞伴。跳跃的细胞却在渐渐被爱吞噬。
天气晴好,浮云在空灵的世界自由飘荡,阳光暖得融化了心。
“出去逛?”“啊?这……好吧。”
安静地撂下了电话,心里却是澎湃的海潮在击鸣。我应允了邀请,可我又该如何面对那张严肃的面孔,求得应准;或是偷偷溜出去,抛下一颗焦灼的心。我慢慢推开了门。
“妈!”我轻轻地唤了一声。
“嗯?”她在忙碌,忙碌于那堆油腻的碗筷。冷冷的水声中偶尔碰撞出沉闷的咳嗽。
“我……同学约我去玩?”
“谁?”她立马转回了身,警戒地望着我。
“是……”是啊,对方是一个成绩并不怎么优秀却善良到让人心疼的女生。但,妈妈相信的只有拥有漂亮成绩的人。她只能看到这些。
“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生,每次考试都不落前三名。”我只觉得手心渗出了细密的冷汗。是啊,对面是一个爱我如此深的人,我怎么能欺骗她,伤害她?
妈妈轻轻地舒了一口气。泡沫中隐现的是一双沟壑纵横的手,写满了沧桑的苦痛。我的心隐隐抽搐了一下。肥皂泡的梦被爱裹得紧紧的。
青春的生命需要自由的飞翔。有一天,我将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蝶。爱却在永远裹紧我的翅膀。沉重、甜蜜的负担。
--后记
【点评】这篇习作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叙写烦恼,妈妈的爱成为我沉重、甜蜜的负担,令我烦恼。开篇有题记,结尾有后记,构思巧妙,深化了主旨。
学情分析: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在写作中,学生若能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文章主题。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么存在情感单薄支撑不起主旨的问题,要么存在抒情过度情感不真实的问题,主要还在于不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区分两种抒情方式,并且能够灵活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
学生:提前一周思考写作题目:《乡情》和《我的烦恼》。二选其一挖掘可写素材。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了解抒情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语: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 ,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1.老师板书题目:学会抒情
2.出示任务:什么是抒情?抒情可以分成几类?
3.反馈指导:
(1)学生交流:抒情,是指在文中自然真挚地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使读者引起共鸣,受到感动、或产生激情,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2)教师补充: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抒情——即抒发感情。它是作者或文中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也就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产生各种感情,或使你高兴——想放声歌唱;或使你生气——使你悲痛。这就是你对这些事情产生了感情,有了感受。在写作时,把这种喜怒哀乐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叫抒情。
(二)对比阅读,体会作用(PPT显示)
导语: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具有内在的魅力。否则,无论怎样雕章琢句,都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抒情的重要性。
1.出示任务:让我们通过两个片段,进行对比,体会抒情的好处。
片段一:如今,我已离开了家,离开了这个曾经带给我无限回忆的地方,也离开了您——我的妈妈。我带着您对我的期盼,踏上了追求梦想的旅途,我不会放弃,因为您说过的话,是我听过最动听的语言。尽管有些是批评,是责骂。妈妈,我想对您说很多话,但世界上所有的话都不如一句“谢谢您!”
片段二:如今,我已离开了家,离开了这个曾经带给我无限回忆的地方,也离开了您——我的妈妈。我带着您对我的期盼,踏上了追求梦想的旅途,我不会放弃,因为您说过的话,是我听过最动听的语言。尽管有些是批评,是责骂。妈妈,我想对您说,您是柔和的春风,抚弄着我这支新发的柳条;您是淅沥的细雨,滋润着我这株娇嫩的小草;您是蓬勃的大树,为我遮挡了狂风暴雨;您是冬日的暖阳,用您那温暖的光芒,照进我迷失的心房……
妈妈,谢谢您!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一主要采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片段二除叙述外还大量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2)教师补充: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事之外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情意和张力,这种表达方式叫抒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
二、名篇引领,感知抒情
(一)名篇指路,初识抒情
导语: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也有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名篇。研读这些名篇有利于我们区分什么是直接抒情,什么是间接抒情,并继而掌握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技法。
1.出示任务:让我们阅读名家名篇,体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不同。区分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PPT显示3页)
片段一: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留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羚羊木雕》
片段二: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荷叶 母亲》
片段三: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最后一课》
片段四: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
片段五: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散步》
片段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土地的誓言》
片段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
片段八: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走一步,再走一步》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一、二、三、四采用直接抒情方式,片段五、六、七、八采用间接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表达比较直接,篇幅较短;间接抒情表达委婉,要将人、事、景、物融为一体,篇幅较长。
(2)教师引导:两种抒情方式没有高下之分。根据抒情的位置和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比如:片段三《最后一课》中,文章充分讲述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特殊经历,并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展现了这节课的悲壮情调之后,才让小弗郎士用一句话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就显得自然而然,真切动人。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写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大概就是,用我的心去体悟,用我的心去味万象,那么所有的物象都有我的面貌,都有我的心性在其中。比如: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借太阳和花来表达感情。
(二)比较分析,体会不同
1.出示任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的概念及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试填表区分。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1)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44页圈点勾画两种抒情方式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准确区分两者的概念及表达效果,可以让我们在作文中更好使用两种抒情方式,为自己的作文增色。
(三)区分类型,体会间接抒情
导语: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比,必须得有一种凭借,即要有一种“附着物”作为依托:或人、或事、或景、或物,或议论中、或叙述时,将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互相融合,创造一种诗意的意境,让你去感受、去品味。因此,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出示任务:间接抒情,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或者说,间接抒情有几种类型呢?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情”要隐,隐到不直说别人也能感觉到。借写景抒情,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真情的景物。比如:片段五《散步》通过对田野、绿芽、冬水等描写,展示了春天的浓厚气息,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描摹景物,处处充溢着作者莫怀戚的情感,正所谓景中有情、情寓景中,使全文浑然天成。
托物言志(融情于物):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比如:片段六《土地的誓言》就是融情于物,借东北特有物产,抒发了对故乡的强烈的思念与爱恋。
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借叙事抒情,叙事是手段,不必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要把浓郁的情感融入叙述之中。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比如:片段七《最后一课》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用全身力气写下“法兰西万岁!”为所有人上了真正意义的“最后一课”,震撼每个心灵!
议论抒情(融情于理):议论抒情句就是兼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章的结尾表达作者的观点。一般是先抒情,然后引出议论。比如:片段八《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在文末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是多么富有智慧的人生哲理啊!
(1)学生活动:结合文中间接抒情经典名篇(片段五——八),区分间接抒情的四种类型。
(2)教师引导:明确四种间接抒情类型,并形成板书。准确区分间接抒情的四种类型,可以让我们在作文中学以致用,更加自由地、多样化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借鉴名篇,学习技法
导语:有的人形容说:“感情是文章飞腾的翅膀。”好文章,会把你带入美好的情境界中去,使你得到美感享受。从经典文本的经典抒情段落来看,抒情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学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技法,一定会使文章更上层楼。
(一)借鉴名篇,学习直接抒情方法
1.出示任务(PPT显示):让我们观察课文《土地的誓言》片段,探讨直接抒情的方法。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土地的誓言》中这句直抒胸臆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人称发生了变化由她变成了你,便于直接倾诉;用了比喻、拟人、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此片段人称发生变化,便于直接倾诉;将土地比作母亲,并将倾诉对象拟人化;运用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直接对土地母亲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等情感,表达情感更加炽热直接。
除此之外,《荷叶·母亲》中将母亲比作荷叶,“我”比作红莲,生动形象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珍爱、庇护,“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运用反问,强调母爱的重要性——庇护子女、荫泽后代。
(3)方法小结(PPT显示):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有:直陈肺腑(内心独白)、变换人称(她—你)、善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呼告、反复),并形成板书。
A.直陈肺腑(内心独白):人在情绪高涨或激愤的时候,往往要找朋友倾诉;或将它写在文章中,用纸、笔为代替物,将感情发泄出来。这种方法,就叫“直陈肺腑法”。在小说、戏剧等作品中,常以独白的形式出现;而在散文中常是作者内心的直接剖白。例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内心独白的句子:“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到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当小弗郎士知道这是“最后一课”之后,内心悔恨万分,懂得了上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到了它的弥足珍贵。内心独白具体细腻、真实可感。
B.变换人称(她—你):一般来说,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但是,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有时也可变换人称叙述。特别是在感情激动到极点时,往往不自觉地突然转向所叙述的人、物。例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抒发了强烈的愤慨之情:“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 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闻一多在讲演的大会上将人称“他们”转换为“你们”,直呼特务们,并怒斥他们,痛快淋漓,浩然正气充乎天地间。
C.善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呼告、反复):有很多修辞,都是随作者情感的激化和升华而产生的;反过来,它也正适合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直接抒情时,要加以选用。例子很多,不再赘述
3.总结:直接抒情不讲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的袒露;它直陈肺腑,发自内心;它有极强的感染力、爆发性。它或像高山大海,波澜壮阔,气势酣畅,遒劲感人;或像火山喷发,宣泄奔腾,感情浓烈,撼人心魄;或像潺潺溪水,脉脉流淌,清静幽雅,沁人心田。
(二)比较揣摩,学习间接抒情方法
导语:间接抒情是与直接抒情相对而言的。它不像直接抒情那样直抒胸臆,它不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而是借助各种外物,含蓄委婉地加以表达。直接抒情是情感的直接抒发,技法简单明了、易于掌握;但间接抒情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技法多样、值得探讨。
1.出示任务(PPT显示2页):让我们体会改成直接抒情的片段五——八,与原文相比,效果怎样?探讨间接抒情的方法。
片段五: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各种事物都充满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片段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东北特有的植物、动物、农作物、物产等,还有那神奇的事情,让我回味无穷、永生难忘!
片段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再见了,韩麦尔先生,我永远会记得您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永远会记得您的教诲,永远会记得法语及我们最亲爱的祖国!
片段八: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感谢那次爬山,感谢我的父亲,您的教育我终生难忘!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五改动后,虽直接表现了对生命的赞美,但南方初春的田野是怎样的,焕发着怎样的勃勃生机,我们无法体会,没有细化景物,就没有生动性,眼前就没有画面感,显得枯燥乏味。
片段六改动后,将东北特有的景物都删掉了,只用一句话带过,脑海中缺乏画面感,无法体会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原文还大量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形象的、生动的画面。
片段七改动后,缺乏对韩麦尔先生神态、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我们就感觉不到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撼动人心的一面,情感也就弱化了许多。
片段八改动后,没有了最后的议论句,这件小事的意义也就不明显了,整篇文章的主旨也得不到更好地升华。
(2)教师指导(PPT显示):细化景物,即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巧用修辞,即是“让情感形象生动”;描摹人物(精雕肖像、刻画神态、突出语言、延长动作),即是“让情感站立起来”;议论点睛,即是“让情感深邃无底”。明确四种间接抒情的方法,并形成板书。
3.总结: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优美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四、牛刀小试,体验抒情
(一)动手实践,运用多种抒情
1.出示任务(PPT显示):片段作文。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
提示:
1.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
2.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情感的抒发要与自己所写的内容相结合,不可以孤立抒情;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仍不足;两种抒情方式的自由转换、灵活运用还不到位。
(2)教师指导:选择好想要表达的情感,回忆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建议采用直接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二)习作交流,修改当堂习作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四人小组成员交流习作,推荐最好的一个片段,当堂朗读交流。
(2)交流完之后,修改自己的习作,争取运用好抒情这种表达方式。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抒情不是全篇使用,要运用合宜;交流时要用心体会别的的同学的优点,加以运用;修改时,如果能力不足,可以让本组写作优秀者帮助修改。
(2)教师指导(PPT显示):通过交流、朗读、修改等环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将两种抒情编成口诀:“表达情思抒情感,直接间接两者兼;写景突出景特征,叙述描写感情抒;写人记事好文章,人物描写显情感;抒发情感可议论,点题明理升主旨;抒情不是所有文,中间结尾最常见。”让学生大声朗读并认真体会。
3.总结: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广潜就说“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绝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在习作中,情感的抒发要自然,水到渠成。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互配合往往能令文章产生更为强大的感染力。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还要反复运用,加以实践,争取让自己的作文“抒情共记叙一色,美文与高分起飞”!
五、抒写真情,成就佳作
(一)写作实践一:《乡情》
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二)写作实践二:《我的烦恼》
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二选其一,按照课本p45页提示,完成习作。要求:用红笔勾画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直接描写用直线,间接描写用波浪线。)
板书设计:略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一、人物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张中行(1909-20__),河北香河河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二、基础知识梳理: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草率( ) 生疏( ) 商酌 ( ) 恳切 ( )
( )pì如 朦胧( ) 累 zhuì( ) 拖tà( )
妥帖( ) 诲人不倦 ( )( ) 不耻下问 ( )
jū gōng jìn cuì( ) diān pèi liú lí( )
2、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商酌:
颠沛流离: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一些事例说明。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每一层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课文探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老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预习检测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 (zhuó) 恳切 (kěn)
譬如(pì rú ) 朦胧 (lóng) 累赘( zhuì ) 拖沓 (tà)
妥帖(tuǒ tiē) 诲人不倦 (huì juàn) 不耻下问 (chǐ)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小结: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重点词语:譬如、朦胧、累赘、拖沓、颠沛流离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
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
点拨:
为吕叔湘先生描文章标点。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亲自送客到大门外。 宽厚待人
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
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
强调“简洁”的文风。 严以律己
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4、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点拨: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第二课时
导入: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上节课文,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一、为人:(同学们,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的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德行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足见其律己严和待人宽的德行。
二、为文
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本文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请举例说说。
点拨: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出示自己的疑难问题,请大家讨论解决。
例如:
1.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2.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五、学以致用,获得启发
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学习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 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 事务;设 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 ,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 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 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
A.行政 军事 监察 B.行政 外交 军事
C.财政 监察 外交 D.财政 军事 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中国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元朝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对西藏、中国台湾进行管辖?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元朝 统一 最大 2.融合 3.(1)中书省 军事 御史台(2)行省 4.(1)澎湖巡检司 琉球(2)中国台湾 5.(1)西藏(2)宣政院(3)地方行政
二、西藏正式成为元朝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1.D 2.A 3.C 4.C 5.A
6.(1)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会借助有关工具画垂线,掌握垂线的有关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上一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角互补、互余等概念,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上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来进行归纳整理;鉴于学生已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本课时将继续延续还课堂于学生,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学生经历动手画图(或者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根据七年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应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有关垂直的情境,借助视觉思维的直观性,复习旧知识,提炼新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制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通过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综合应用,开阔视野;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1.请每位同学提前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重点关注有关“垂直”的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资料,进行合理分类、整理。
2.
复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提前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3.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
问题:1.观察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归纳总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线——垂直,在比较中发现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 “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在展示学生作品中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搜寻信息,提炼信息;其次在课堂上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杰作,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教师应提炼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在辨析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如怎样判断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在第三个图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c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生成”了“问题一”的内容,教师应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动手画一画1:
工具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工具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
工具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
活动目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相同的问题可以借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课改理念之一就是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做数学”中。本环节的设置,将问题更加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经历思考、实践、猜想,动手验证等过程,不仅加深对“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内驱力!而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可以相互点拨,顺其自然的掌握新知识。对于第2问的最后一种画法,必要时给出示范,并利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验证,为今后探索图形的性质积累活动经验。
活动注意事项: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还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信力!教师还应注意收集错误信息,进行辨析,将易错点消灭在萌芽中!
归纳结论:
1.点A和直线m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点A可能在直线m上,也可能在直线m外。
2.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让学生画“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直观中抽象出“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这一数学模型,这是分散难点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看似“盲目”的探究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增加继续探究的勇气!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直观画图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串的激发下,逐步高涨。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画图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并及时纠正;参与到学生中进行讨论,及时捕捉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的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策略。比较线段的大小,是学生能轻松解决的问题,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很容易得出结论,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一重要性质。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新知识都是由旧知识解决的”这一重要方法,在小组交流期间,教师还应重点帮扶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请动手画一画四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所学校。
问题1:汽车行驶时,会对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噪音影响。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个学校影响最大?在图中标出来。
问题2:当汽车由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问题3:在哪一段对M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 用文字表达)
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问,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本环节的设置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数学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本题的设置可以较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就可以将一个较难的题目分解于无形,从而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本题的设置,为学生掌握解决难题的方法指明了方向。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画图的好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题目中分离出简单的小题目,从而各个击破,化难为易!本题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只要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多角度地观察图形,再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就能从千变万化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环节 综合应用,开阔视野
问题1: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能说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问题2:如图2.1-5已知∠ACB=90°,即直线AC BC;若BC=4cm,AC=3cm,AB=5cm,那么点B到直线AC的距离等于 ,点A到直线BC的距离等于 ,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 。
你能求出点C到AB的距离吗?你是怎样做的?小组合作交流.
问题3:如图2.1—6,点C在直线 AB上,过点C 引两条射线CE、CD,且∠ACE=32°,∠DCB=58°,则CE、CD有何位置关系关系?为什么?
活动目的:问题一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又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问题1的设置不仅仅巩固了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而且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了数学的建模思想!通过设置问题2和问题3,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步步递进,不断完善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问题串的提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固
活动目的:该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仔细聆听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达成度,注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以便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巩固反馈
1.如图2.1—7中,∠BAC=90°,AD⊥BC于点D,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 )个。
①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②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
③线段AD是点A到BC的垂线段;④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
A、1个;B、2个;C、3个;D、4个。
2. 如图2.1—8中, 点O在直线AB上,OE⊥AB于点O,OC⊥OD,若∠DOE=320,请你求出∠EOC、∠BOD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 如图2.1—9中,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则OE和OC有何位置关系?请简述你的理由。
活动目的:本环节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在测试题的选择上,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注意事项:应当堂反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5页习题2.2 第 1,2,3题
提高题:2.请学有余力的同学采取合理的方式,搜集整理与本节课有关的“好题”,被选中的同学下节课为全班展示。
活动目的:作业的布置不仅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而且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提升空间,激励学生为了获得“展示”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要将所有学生搜集的题目批阅一遍,给予这部分同学很高的评价,采取“赏识教育”激励更多的学生走向讲台,展示自我;将“好题”除了部分展示外,多余的“好题目”还可以采取“布置作业”的形式供全体同学共享!
四教学设计反思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动手实践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的过程,主动掌握探求新知的方法,培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问,以便随时驾驭流动的世界.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动手实践、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能够列举一些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创造性的实例,并辅以语言及书面的表达,使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课程的设置注重以问题串的方式及变式练习,以激发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并在学生的探索、分析、交流、归纳、类比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整节课的设置渗透了数学的建模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本节课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引导、点评的角色,数学舞台上的“主演”是全体学生!本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参与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所有的结论和发现都是学生全员参与,热烈讨论,相互启发,思考探索获得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了问题的情境,增加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本课共四部分,即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本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割据混乱完成统一,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最终因暴政而亡的历史过程。隋朝的统一及发展为此后唐朝盛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可以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整合,即分为大运河为何能开通、大运河如何开通、大运河开通致隋亡三部分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简单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充满了好奇,这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七年级学生了解隋朝这段历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图书、影视剧(如《隋唐英雄》《隋唐演义》)、网络游戏、遗址博物馆等。很多同学对这段历史都有一定了解。这对于开展本课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学生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是由于一些影视剧、网络游戏的误导,七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不能辩证地分析,故教师应在课堂中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隋的建立、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及隋的灭亡等基本史实。通过对隋文帝灭陈建立隋朝的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对隋朝户籍制度及科举制度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隋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大运河等公共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条件。通过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并意识到隋虽灭亡,但其制度在唐不断发展完善,为唐朝鼎盛时代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隋朝的灭亡。
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教师讲述:1999年,淮北市对公路实行拓宽改建,在改建到柳孜镇时,意外发现古运河南堤从柳孜镇穿过,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考古的首次发现,该遗址被称为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另外还有铜钱、铁器、石器等。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大运河于20__年6月22日,在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给淮北博物馆增加了众多的高古瓷珍品。我国著名古建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亲自题写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名。
讲授新课
(一)
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材料二 中国大运河……比举世闻名、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即使被称为世界“运河之王”的苏联土库曼大运河,也比我国大运河短700多公里。
——岳国芳著:《中国大运河》
教师设问:在古代要开通这样一条运河需要哪些条件呢?(参考答案: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教师讲述:这么长的一条大运河,它的开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很难实现。大运河是在隋朝时期开通的,隋朝是具备了哪些条件才能开通这条举世无双的大运河呢?
1
国家统一
教师讲述: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为北周外戚,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兵向南方的陈国发动进攻,最终灭陈一统天下,由此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又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隋朝的统一,是南北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了有力的后盾。
2
经济发展
材料三 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隋朝刚建立的时候,全国大约有400万户、20__多万人。建国第三年清查户口后,立刻上升至700万户、4000多万人。
——何成刚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上)》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户籍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成效?(参考答案:进行“大索貌阅”,编订户籍;增加国家控制的人口,提高赋税收入,同时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小结:户口不实会影响政府的收入和徭役的征派。南北朝时期户口隐漏情况严重,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严格检查户口。彻查户口并重新编订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兵役的征派,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五
五铢钱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币制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参考答案:统一币制;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教师讲述:隋朝初年,钱币非常混乱,关东、关陇、梁益等地使用的钱币不但大小轻重不一,而且币质低劣,影响了商品交换。隋文帝建隋后,统一改铸五铢钱,另外还统一了度量衡,这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
3
人才济济
材料六 著名诗人李贺想参加进士考试,但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晋与进同音,李贺若考中进士,就犯了家讳。这在当时是个“不孝不敬”的罪名。李贺为此顾虑重重,踌躇不决。一些跟李贺争进士名额的人,更加推波助澜,造谣攻击,竭力阻止李贺应试。大文学家韩愈坚决反对这种腐朽的“避讳观”。……在韩愈的鼓励支持下,李贺就勇敢地报考了。但事与愿违,以李贺之才,却屡试不中。是否因为闹了这场避讳风波,考试官们嘴上不说,心中有鬼,故意不予录取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李贺郁郁不得志,死时年仅27岁。
——林白、朱梅芳著:《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七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不问家世,不须举荐,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比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吏具有公开、平等和竞争的性质,因而在历史上也更具有进步性,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张希清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教师设问:材料五中李贺参加的考试是什么选官制度?这个制度什么时候创建的?有何意义?(参考答案:科举制;隋朝;体现公平,提升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开通大运河这么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才,而隋朝通过改革选官制度,选拔出了很多有实际才干的官吏,这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官的弊端,重才学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科举制度的创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提高了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政治需要。
设计意图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本部分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历史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了学习兴趣后,学生的求知欲望才会更强烈。
❖
过渡
虽然隋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劳民伤财去开通大运河呢?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
(二)
大运河如何开通
1
开通的目的
材料八 从政治上看,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东都洛阳和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从经济上看,江南地区经过六朝时人民的辛勤劳动,已经成为富庶地区……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费用又高,而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办法。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教师设问: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转运物资;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大运河的开通
材料九
隋朝大运河
教师引导学生看《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讲述:隋炀帝即位后便征发百万民工,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先是开挖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同时又对连接淮河与长江的邗沟进行修整、扩大,邗沟最早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时开凿。我们前面提到的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就属于通济渠段。这两段河道在605年便完成了。后来隋炀帝出征辽东,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便于608年开凿了北至涿郡的永济渠,连接了海河与黄河。隋朝大运河最后一段是江南河,610年从京口(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达余杭钱塘江。前后历时6年,最终开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3
开通的意义
材料十 (大运河)自其凿通以来,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通渠。它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经济繁荣与水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罗传栋:《大运河的开凿与隋炀帝的功过》
教师设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参考答案:巩固政权,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运河开通后,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4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利用大运河地图,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其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
过渡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流,大大促进了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此庞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数次乘船游玩,劳民伤财,使得阶级矛盾激化并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
(三)
大运河开通致隋亡?
1
隋朝灭亡
教师讲述:在大运河开通的第二年,即公元611年,山东爆发了王薄起义,此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举起反隋大旗,起义燃遍了全国各地。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材料十一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
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十二 仅公元605年他首次游江都,就有游船数千艘,兵船数千艘,拉船民夫18万人,船只首尾相接200余里。两岸有骑兵相随,皇后、嫔妃、道士等共50多万人。
——肖长中:《我国隋朝财政政策探析》
学生讨论: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就是为了游玩并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是隋炀帝的一大贡献。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沿河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隋对南方的统治。当然,大运河的开通,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如果不开通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依然存在,隋朝依然会灭亡。
材料十三 隋朝的人口,刚建立的时候大约20__多万人,20多年后达到峰值,大约5000多万人。人口构成中男女各占一半,再去掉未成年和老人、残疾人,隋朝的劳动力在最高峰的时候,国家劳役竟然高达3000多万人次,几乎劳动力都被征调去兴建国家工程和当兵打仗。
——韩昇:《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材料十四 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十五 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始终矛盾重重,异己的割据分裂暗流时隐时现,他们只是慑于隋朝的高压政策而表面顺从,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兴风作浪,当他们眼见隋炀帝已经不行了,就纷纷起兵,以废昏立明为旗号,把隋炀帝抛出去,在政治上换马,以求重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韩昇:《论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对隋亡的影响》
教师设问:隋朝为什么会灭亡?(参考答案:隋炀帝的暴政;统治阶级内部不稳固,矛盾重重。)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隋炀帝统治时期苛暴的徭役、兵役,隋炀帝毫无节制地压制压迫劳动人民、抑制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这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缺陷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迅速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抓一点,不计其余,要全面看问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往往是感性的、片面的。本部分设计主要是通过史料分析,提升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
课堂小结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朝在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唐朝鼎盛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1.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
3.人才济济
(二)大运河如何开通
1.开通的目的
2.大运河开通
3.开通的意义
(三)大运河开通致隋
1.隋朝灭亡
2.隋朝灭亡的原因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重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三、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四、知识框架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关系
4.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6.垂足:如果两直线的夹角为直角,那么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7.垂线性质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8.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9.平行: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平行。
10.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1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12.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即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
13.假命题:条件和结果相矛盾的命题是假命题。
14.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15.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6.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7.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9.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0.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命题的扩展
三种命题
(1)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1)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互否,逆否命题与否命题互逆。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命题之间的关系
(1)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3)命题的分类:
A:原命题:一个命题的本身称之为原命题,如:若x>1,则f(x)=(x-1)2单调递增。
B:逆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的新命题,如:若f(x)=(x-1)2单调递增,则x>1.
C: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但不改变条件和结论的顺序,
如:若x小于1,则f(x)=(x-1)2不单调递增。
D:逆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然后再将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
如:若f(x)=(x-1)2不单调递增,则x小于1.
(4)命题的否定
命题的否定是只将命题的结论否定的新命题,这与否命题不同。
(5)4种命题及命题的否定的真假性关系
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和逆命题等价,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真假性相反。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若p,则q”为真命题,叫做由p推出q,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若p,则q”为假命题,叫做由p推不出q,记作p≠>q,并且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或p是q的非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或q是p的非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或q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顺利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并很快适应中学生活。
二、工作目标
结合学校及政教处的工作计划,争创有特色的班集体。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紧抓学生思想工作不放,紧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放,要求学生在学好做人的前提下,提高成绩。
三、方法措施
根据我班特点,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树理想、转变学习态度:把“要学习”转变为“我要学”。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七年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阶段,只有重视其学习过程,才可能实现理想,转变学习态度,明确努力方向。
(二)鼓舞学生树立信心: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班主任要关心学生各科的均衡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薄弱学科,不要出现偏科现象。班主任应顾全大局,同科任老师配合。监督学生多下功夫,并要求学生各科兼顾,不放弃任何一科,形成一种以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强强联手、协同作战、齐抓共管、全面提高的局面。
(四)加强班级管理,注意常规。一切从细节入手,不放弃常规管理,让学生全面发展。
(五)严抓纪律,并做好思想工作。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多谈心,及时鼓励,让其不扰乱课堂的前提下,尽力学,不放弃。对优生会需要多关心和鼓励,调节心态,以竞争精神去拼搏,抛开一切杂念。力求:强科争优势、弱科保底线。
( 六)加强与家长联系。出现问题好及时沟通,共商对策,使其达到齐抓共管。
总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多方面的管理,因材施教,提高我们的德育教育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出二十一世纪有用之材。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和运河地图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杨坚建立 ,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 ,统一南北 和度量衡制度;加强 ,提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 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
5.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运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
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 )
A.儒家经书 B.学识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
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8.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1.隋朝 隋文帝 2.589 3.户籍 币制 中央集权 4.南北交通 605 5.洛阳 6.考试 进士 7.618
二、1.(1)南北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2)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3)陈后主荒淫无道。(4)人民渴望统一。
2.不对。大运河的开通虽然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它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1.C 2.C 3.C 4.B 5.B 6.B
7.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8.(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导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的特点。
2.借助课文文本,分析两种抒情方式在适用范围、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3.通过写前指导和写后修改,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抒发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及名师导航材料进行自学,教师适时举例点拨,为实践写作奠定基础。
2.学生利用名师导航中的方法指导进行实战写作。
3.小组交流,组内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4.班内交流,教师点评,指出共性问题。
5.学生自主修改。
6.教师批阅。
学法指导:
叙事六要素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住处;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原因,为何发生找原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抒情是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同学们生活中常说的“今天天气真好啊!”“这件衣服真漂亮!”等等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抒情,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写作要求】
1.写片段作文时,选择想要表现的情感,回忆自己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
2.写“爱”时,可以直接表达对某人某物的感情,也可以在写景、叙事中渗透感情。
3.写“烦恼”时,要把烦恼的事、为什么烦恼写清楚,还要写出烦恼时的具体感受,让人读了以后能体会你的处境和心情。
4.作文写完以后,可以和同学们互相交流。如果情感不够动人,讨论问题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然后作出相应的修改。
【技术点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恰当的抒情方式,犹如平湖中的一蓬绿荷,又如原野上的一树桃花,往往可成为记叙中的一抹亮色,成为我们作文生辉的亮点。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1.了解常用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比如当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情不能自已时会说:“浩瀚兮,大海!”再比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中直接抒发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她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例如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高声呼喊:“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间接抒情的呈现形态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可表述为: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融情于物)、议论抒情(融情于理)等。
2.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在选择抒情方式时,要注意恰当合理,主要原则为:①根据抒情的位置选择抒情方式;②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抒情的方式。
3.知晓抒情的主要技法。要更好地抒发情感,需注意叙述的方式,可从以下角度入手:①描摹人物;②细化动作;③细化景物。
步骤二活学活用实战演练
(一)文题展示
以“我身边的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要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2.字数在600字左右。
(二)明确题目
1.审话题立意。“爱”这个人人皆知、人人会说的话题,在审题方面难度较小,千万不要想当然地动笔就写。在选材上,可以让思维发散开来,从多个角度考虑,我们爱的对象不仅包含父母、老师、亲戚、同学、朋友,也包括动物、植物、家乡、祖国、学校,还有希望工程、红十字会、星火义工、保护动植物协会、保护海洋协会等机构。“爱”字是全文题眼,文章要围绕“爱”字做文章,突出“爱”字的中心地位。
2.定对象抒情。先要确定写作对象,然后仔细想一想你对他(她/它)怀有的感情,在写作时,可以直接表达对某人某物的感情,也可以在写景、叙事中渗透感情。
3.定文体作文。写作形式上,应该根据已知的材料和自己的特长为文章选择适当的形式。可以写记叙文、小说、散文,写时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表现“爱”的主旨,做到以情动人,不能故弄玄虚,无病呻吟。
步骤三学习佳作例文引路
我身边的爱
刘敏
临近小学毕业考试,感到自己时日无多,面对黑板上的倒计时数字从百位到十位再到个位,更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有时会想到放弃,但一想到自己身边的爱,我会对自己说:不,永不放弃。
小六学习劳累,回到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诱我飞奔到厨房,看到妈妈正在煮鱼汤,香菜被妈妈切得粉碎,撒在鱼背上,香味更浓,正要喝时,“洗手了吗?”妈妈笑着问我。
我赶紧去洗手,回来时,热气腾腾的鱼汤已被妈妈盛起。我趴在桌子上,埋头猛喝起来,有了这鱼汤的滋润,一身的疲劳也就消失了。
睡的真香呀!“咚咚咚!”唉!准又是爸爸来敲门了,我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一看表,呀!快迟到了。我赶紧去洗漱、吃早饭。“迟了吧,我去送你。”爸爸微笑着说。那笑容像冬天里的阳光,暖洋洋的。我木然地点点头。到了车站,上了车,爸爸站在车旁,对我说:“课堂上要认真听讲,抓住那45分钟多学点啊!”我又点点头。车启动了,我说:“爸,你回去吧!”“没事,没事,别管我。”车一直向前行,我看到爸爸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一个黑点。
我是家中的宠儿。家人都对我倍加关爱,尤其是爷爷。临近毕业考试,爷爷给我买了很多补品。每天晚上,我在做作业时,爷爷会把补品端到我面前。有时,补品很难喝,我会向爷爷撒娇:“爷爷,可不可以不喝?好苦。”爷爷笑笑:“怎么能不喝呢?你要补一补。”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灌进了肚里,爷爷又笑了,笑得很灿烂。
我身边的爱,让我快乐成长。妈妈的爱,让我精力充沛;爸爸的爱,让我动力十足;爷爷的爱,让我信心百倍……爱是一日三餐的热气,萦绕在家里;爱是简简单单的叮咛,印在心上;爱是各种各样的补品,溶在身体里。
【名师点评】面对考重点中学的压力,考生一度想放弃,“但一想到自己身边的爱,我会对自己说;不,永不放弃”,文章由此切入文题,直截了当,扣题准确。文章主体部分写考生所感受到的爱;妈妈为自己烧出可口的饭菜,爸爸送自己去车站,爷爷给自己买了好多的补品……爱在身边,让“我”快乐成长。爱就是这么的简简单单,却让考生铭记心头。文章结构清晰自然,文笔灵动细腻,读来备受一份爱的感染。
板书设计
学习抒情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描摹人物
细化动作
细化景物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步骤二活学活用,实战演练。
步骤三学习佳作,例文引路。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