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总结范文(通用34篇)
回顾这一学期教学工作,有辛勤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也有许多不足与遗憾,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本学期承担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任务,按照教材要求完成了信息技术教学任务。
1、本学期使用的是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我认真领会教材内容,分析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找出适合学生接受的知识点,恰当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2、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在学习第一单元信息与电脑。让学生感觉到探索新知识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第二个单元是点击windows98。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方面的知识不感兴趣,课堂学习缺乏激情,总是想动手操作。于是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精讲,把理论知识溶缩,一些很抽象的理论把它转变成一些操作性很清楚的操作步骤;把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尤其是把自己的实践操作得出的.经验结合起来,注重实际经验的传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信息技术课中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一系列的综合性问题,如信息的搜集、功能的实现、颜色的搭配等,这都需要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加上本学期学校的电脑欠缺,学生只能两到三个人共用一台电脑,这时,合作既是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如何交流和协作,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例如:学生在学习windows98时,会碰到很多问题:你的桌面背景是怎么改变的?如何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等等,这就需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才能更快的掌握操作方法。
二、立足教学、积极充电
1、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理念培训学习,通过培训学习,切实转变观念,夯实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学习、听课、评课等活动。与同学科老师交流讨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机房维护
我校现有计算机20多台,电脑还是03年配置的,这样给维修增加了许多难度。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运作,我尽量做到出现故障及时检修。
对于学生上机操作,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电脑室干净整洁,不乱动电脑设备,确保了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既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又同时为学校节约了维修资金。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20xx年1月12日
新课程改革意在构建体现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打破旧的传统课程背景下不论学生基础与潜质,不顾学生兴趣与特长,忽视个性差异的弊端。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空间,让学生在不断选择中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学会规划人生。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已根深蒂固,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当初许多东西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有边学习、边总结、边实施。因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经过探究、总结,取得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教训。
一、学习新课改理念,制定实施方案。
新课程实施是一次全新的教学改革,在实施落实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与困难。思想决定行动,观念更新是前提,科组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班,学习新课改理念,明确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方法,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通过学习,改变观念,达成共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新课程试验改革中教学的变化
(一)课堂教学发生可喜的变化
1、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逐步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教师结合实验教材的诸多优势,课堂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更注重情感体验和人文性。教师的思考由课改刚启动时重形式转向了重内容实质的研究。课堂教学内涵的改变反映出当前教学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教学方式的转变实施得更为深刻。
2.课堂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动场景。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激活,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交流,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多了思考的空间,教师成了学生学习中的伙伴、朋友。学习变成了一种交流、讨论和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
3.重视开发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课堂上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训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中开发课程资源,搭建进行实践活动的平台,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感悟,教学活动更为丰富多样,课堂中有了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可喜尝试。基本能力各科开足可齐课时,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从而真正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
4、课后实践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材设计了分层内容,教师设计了分层实践内容等,使学生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的变化
1.教师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作为一种全新的彻底的教育改革,在实施中要想真正落实实施好,作为实施者教师必须对新课改思想理念有一定把握。新课改意在什么?如何实施新课改?这一切教师都不是很清楚的。通过岗前培训学习使教师们理解、认同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理念,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充分准备。由于新课改对教材的知识体系做了很大调整,首次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概念引入课程领域,并以此构筑新的课程体系及结构。这一切对于教师而言,既陌生又不适应。特别是旧课程体系教了多年感到得心应手,更感到对新教成的不适应,因而,教师要在岗前通过培训学习,对新课程知识内容结构体系,设置理念目的有个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有效落实新的课程理念。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必须做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艺术更新、专业知识更新、文化知识更新,真正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
2.教学设计的变化。
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实验中,教师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抓住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能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时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念在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实验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再次,依据课标、兼顾多版本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三、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新教材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新形势下,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观念来指导教学,而应该以新思路新方法,以学生为本,从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度去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和谐课堂。
在以前的信息技术课堂,就好象是微软系列软件的培训班,注重讲解操作方法,通常是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安排什么操作,学生就做什么,这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们要以生为本,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差异大的特点,设计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学,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主动探究。在课程实践中,尝试“研究性”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
(二)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把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仅作为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地方特点和学校要求,从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大胆地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构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习变得有趣,使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不知不觉间拉近了。
(三)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互助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
(四)信息技术实践中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实际以及小学生的特点,联系新课改理念,科组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作为探讨与研究。
1、游戏互动模式目标分析选择游戏学学玩玩总结交流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合于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我校从三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三年级的小朋友对学用电脑有着强烈的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讲“图标、任务栏”等枯燥又难于理解的概念,肯定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的做法是淡化概念的讲解,注重操作技能的习得,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学与玩中强化“电脑是学习工具”的意识。
如,三年级的小朋友在学会开关机后,以小组互助的方式用拼图、纸牌接龙等游戏来练习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等基本操作,用桌面游戏来练习操作鼠标的技巧;用具有游戏性质的CAI软件如《恬恬与小旋》来练习启动退出、前进后退、打开关闭等基本操作,了解菜单、了解菜单中命令项的作用和用法;用《动物百科》、《千奇百怪的海底世界》等声像读物来熟练鼠标的基本操作。当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些操作后,再给这些操作“正名”,使概念的获得有着顺理成章、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2、任务驱动模式
作品范例任务驱动操作实践成果交流传统的计算机教育过于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包含很多细节的完整操作,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采用培训式的教学方式,学习过程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学习内容得不到及时的应用,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前学后忘、印象淡薄。而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教学应侧重学生信息素养及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应打破本位主义,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学习应用软件本身,而是要以应用软件为媒介和手段,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尝试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
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使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使下提高学习的热情,在对可预见的成果展望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务驱动”模式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如自主探索、小组互助、寻求指导等。
比如,三年级第二学期教学文字处理时,我们就采用了任务驱动模式,总任务是:使用WORD设计制作一本学生自己的作文选。具体做法是:事先,每个学生选出5篇写得较好的作文,各自完成文字的输入,保存在软盘中(这一任务提前一个星期布置,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在学习WORD的过程中,3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把3个人的作文合编在一起,用WORD进行修饰、排版,做成一本漂亮的作文选。整个学习过程中,小组内可进行即时的协作交流。WORD的教学绝不能面面俱到,学生若能完成每节课的具体任务,就掌握了最基本操作,至于一些操作细节问题,则作为任务的拓展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究,可自主解决亦可寻求教师指导。最后,选出一些优秀作品或在全班交流,或链接到校园网上,或打印成稿在橱窗内展出,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3、自主学习模式
建立平台明确任务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这一模式较适合操作性不强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便利性,加大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容量,构造具有层次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来适应和完成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打下基础。
比如,我校三年级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这部分内容时,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用一节课的时间学完了教材中两课时的内容。教师事先在做好一个名为“大眼晴看计算机世界”的课件,上课时教师讲解3分钟,明确一下学习任务,其余时间全部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小组间可以协作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用“在线测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老师也可以通过及时反馈的测试结果来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并决定哪些学生需要个别辅导。这种学习方式机动灵活,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能上网,课内课外、随时随地都可以调出网上的课件来学习,这对一些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尤其适合。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决定阅读哪些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中提供的相关链接查阅Internet上的泛资源。
四、课程改革中评价制度的变化
1、教师评价:我们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完善教师成长档案袋,提出“以教师发展为目标,以过程评价为主线,以教师自评为基础,以全面评价为内容”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促进“事业型、研究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2、过程评价:我们建立了以过程性发展评价为主,分阶段综合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在过程评价中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我的个人综合情况记录”、“我的进步”、“我受到的赞扬”、“我的获奖情况”、“我的成长足迹”
及“同学、老师对我说”、“家长对我说”等,各项内容以记录表及成果原件收录在成长档案袋中。
3、课堂即兴评价:课堂教学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评价,或教师评价或学生自评互评,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质疑、发言、作业、参与小组学习等学习环节中的表现尽可能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表情、姿态评价学生,即使是否定的评价也要先找一个肯定的支点,再提出希望和期盼,在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时,引导学生要学会赏识别人,先找优点,再提不足,让学生在赏识、宽容中品尝成功的快乐、美好的同学情。
4、学业评价:我们拟定了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的“成长乐章”,在学科评价结果呈现上取消“百分制”,采用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内容宽泛,体现教育功能的评价方式进行。
5、开展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强调终结性评价,难以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何。我们注意到,评价学生不能只关注期末考试成绩,而更应该注意学生在模块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果都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节课的表现,都记录在册,一学期积累下来,便能综合地评价一个学生。过程性评价能够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在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个体进行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