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3篇

  从小到大我们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的理想,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的《理想》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

  《理想》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理想》教案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诵读;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成诵。
  2.联想想像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熟悉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解读诗歌1~7节。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理解诗中众多的意象,揣摩诗中含蕴丰富的哲理内容。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设计(二)
  散文家余秋雨说,他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三峡为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那么,在文学体裁中我会举荐中国的诗歌艺术为最值得欣赏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人流沙河的《理想》赞歌,在歌声中接受洗礼。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成都。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出版20种。
  流沙河诗歌的突出特色在于:1.感情真挚而深厚。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几乎都是以个人的亲身感受出发写成的,包孕着诗人的兴际遭遇,如《妻颂》《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2.学识同诗情相结合,科学性同幻想相结合,构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在当代诗坛上颇显特色,如受到普遍赞扬的《太阳》。3.注重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新诗的特点,追求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从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诗作无一定之规,有的异常规整,是标准的新格律诗;有的长短句相间,颇有词牌、小令之风;有的则行段很不整齐,是标准的自由诗体。
  三、反复诵读,感知诗歌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投影显示: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 缀连(zhuì) 莹莹(yíng) 船舶(bó) 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合作探究、解读诗歌1~7节内容
  1.指名学生个别朗读。思考:
  (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2)第2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6)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第1节中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即用前一句的结尾部分(词语或句子)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使语句递接连贯下去,紧凑生动而畅达。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这一节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2)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这一节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概括地说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2节讲,人类的理解步步提高,从温暖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第3节是在第2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点出了理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诗意的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是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充满活力。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7)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误解,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这在尚未觉悟的人看来就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对,奋斗者的处境就陷入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小结:诗歌的2、3两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2.学生熟读背诵前7节。
  五、话说理想、拓展延伸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坚强者
  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A.风掠过 B.水蚀过
  C.刀砍过 D.雕刻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D.不经磨砺不能成名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七、布置作业
  1.朗读体会诗作8~12节的思想感情。
  2.搜集、整理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做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究、解读诗歌的8~12节,梳理诗歌的脉络,感悟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联系《在山的那边》作对比阅读。
  [教学步骤 ]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在班上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展示制作精美的卡片,引导学生养成摘录、积累的阅读习惯。
  二、分析、解读诗歌的8~12节
  1.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指一名学生朗读8~12节。思考:
  (1)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2)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点出了理想对人的灵魂起着巨大的作用。“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3)对理想“被玷污”“被扒窃”的理解应联系十年浩劫的历史背景。“四人~”歪曲马列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动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郁,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小结:诗歌8、9、10、11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3.学生集体诵读全诗并背诵。
  4.仿照例句,完成句子。
  例(1):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完成: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和平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例(2):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完成:时间既是_________,时间又是_________。
  三、对比延伸
  请学生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找出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明确: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发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四、在班上举行朗诵比赛。朗读中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体会、理解
  五、课堂练习
  投影:
  阅读诗歌《母亲对儿子说》,完成题目。
  母亲对儿子说
  喔,孩子,我要告诉你
  生活对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
  它上面有钉子
  有碎片
  有裂板
  那儿的地上没有地毯——
  是光秃秃的
  但是所有的时刻
  我都在向上攀登
  在到达楼梯平台前
  要绕过许多拐角
  有时在黑暗中摸索
  那儿没有一丝光线
  孩子,你千万不要后退
  不要因为前面有艰险
  便停步不前
  现在你不要跌落下去
  因为我还前进,宝贝
  我还在攀登
  生活对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
  思考:这首诗意在表现____________,作者以母亲细致地讲述____________为表现形式,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母亲对儿子即将踏上人生旅途的关照 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生活充满艰辛和困苦,要不断地努力和奋斗,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滞不前
  六、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七、布置作业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
  ●板书设计
  理想
  流沙河
  ●活动与探究
  1.当今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想,作为青年人,他们的理想有何特点?请在班级开展一次有关理想的调查活动,并设计出统计表格,同时对调查结果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2.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画图,请用稚嫩的手笔,写下心中的梦想。在班里组织一次理想演讲比赛,让同学们的喝彩为奋斗着的你加油。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
  (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
  (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
  (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
  (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
  (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
  (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4.开放探究
  阅读黄金山的《人生》,回答问题。
  人生
  人生,是一支悠扬的歌,天天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人生,是一生流淌的河,时时都在激起朵朵浪花;人生,是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它的课本,需要一生去研读;它的试卷,需要一生去解答,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够找到它的真谛。
  人生,又是一场戏,每个人都是这场戏中的角色。人生是戏,但绝不能视其为儿戏。因为,戏弄了人生,亦即戏弄了自己。
  人生的历程犹如一条抛物线,经过一个高度后,终归回到地面。即使每个人的人生未必都能成为一个“!”,也应该成为一个圆满的“。”。
  思考:本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排比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作文时从一点展开排比,就可将思维多角度地开拓,从而使文章生动活泼,意境深远。用好排比,写人就能穷形尽相,血肉丰满;写景就能多层渲染,淋漓尽致;抒情就能一唱三叹,酣畅浓烈;议论就多向生发,充分透彻。《人生》一文就是从“人生”这个思考点出发,用排比之力启动思维之钻多方探求,从而把人生化为“一支歌”“一所学校”“一场戏”“一条抛物线”的形象,又用排比把这些思维之花排列为一道绚丽风景,读后使人振奋、深思,从中获得启迪。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作者简介
  流沙河,当代诗人。原名余勋坦。属羊,四川省金堂县城人。1948年在成都读中学时,开始写作。在成都《西方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诗歌、短篇小说等,加入本地中学生组织的青年文艺社和麦穗文艺社。1950年在《川西日报》副刊上发表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同年9月被作家西戎介绍到《川西日报》副刊任编辑和见习记者。其间与人合写中篇小说《牛角湾》。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调四川省文联工作,先后任创作员和《星星诗刊》编委。1954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1955年在《西南文艺》上发表《寄黄河》等优秀诗篇,受到好评。1956年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进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窗》(中国青年出版社)、诗歌集《农村夜曲》(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诗集《告别火星》(作家出版社),发表组诗《草木篇》(1957年《星星》第1期),作品以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为赋,抒发爱憎之情,寓意颇深。但却被错划为右派。
  此后,在省文联工作。1966年5月,被迫回家乡做锯木工谋生,历时十二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工作。复出后发表了不少诗作,《故园六咏》荣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新诗奖。现任《星星》诗刊编辑。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
  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2.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过三种名片。
  第一种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亲笔书写,笔力遒劲,笔笔划划都像用先生的铮铮傲骨构成。名片上左方竖写着“流沙河”三个稍大的草书;接着是两行蝇头小草:“曾任文学编辑,供职四川作家协会”;居中是他的座右铭:“天道还好,人生无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电话。“天道还好”是说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人生无常”是指人生却没一定之规。这两句话集中了先生辩证旷达的人生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
  其时先生已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名片背后印着先生的长诗《太阳》中的几句:“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有限/作为种属/我们的生命无穷/虽然含笑的不再是相同的眼/虽然跳动的不再是相同的心/生命之火代代相传/春天永远和我们同在。”这几句诗可看做是先生座右铭的诠释和补充。
  先生的第二张名片要比第一张名片高档了许多,覆了膜,朦胧着小黄菊花,淡雅,质朴。这张名片仍为先生亲笔所书,左上方横写着“流沙河”,下面两排为居家地址和电话。下面偏右横写着八个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这句话源于东汉杨震。杨震任太守期间,有豪绅重金向他行贿,杨震不肯受。豪绅说,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杨震说,还有天知地知。
  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话告诫自己和忠告友人,为人为文都得讲个良心、正派。
  先生的第三张名片是惟一的印刷体,白底黑字,比普通名片窄了许多。上面居中印着“流沙河”,右下角两行小字:“成都·四川;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仔细一看,名片上方是被裁剪了的。
  原来,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到国外访问,中国作协统一为团员印制了名片。先生名片的右上角印有“诗人”二字。他一张未用,丢了又觉可惜,在抽屉里一锁十二年。第二种名片用完后,他将这种名片找出来,剪去“诗人”二字,用毛笔写上电话号码,权当名片用。究其原因,先生说:“台湾、香港,甚至全世界,没有在名片上自封作家、诗人的。”先生说罢长吟陆放翁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寸骑驴入剑门。”
  先生的意思很明白:陆游那样已写了一万首诗的伟大诗人尚且怀疑自己算不算诗人,何况我流沙河啊!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名片也如其人。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诉我们的,绝非“清高”“谦虚”所能概括。
  二、重温经典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1.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2.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3.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4.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5.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6.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7.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8.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9.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10.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11.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12.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背诵(一)
  背诵就是熟读成诵。背诵是培养记忆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能加深理解,帮助运用。通过熟读、背诵,学生可以逐步积累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时,诗文的风采格调、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都会在背诵者的赞同、触悟下,不知不觉地化为己有,在潜移默化中进入艺术境界,受到感染和陶冶。
  背诵的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用普通话背诵,句读分明,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尽可能一字不错,白话文可适当放宽,以通顺并符合原意为原则。理解是记忆的基础,理解愈深则记得愈牢。
  《理想》教案设计范文三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
  2.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学习理想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
  [重点与难点]
  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
  预习,排除语言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海呀?为了见到山那边的海,你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读感悟:
  范读(听录音理想原文),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理想》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具体内容请查看《理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理想》4—7节理解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这最后一节诗,前两句说明什么问题?(理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说了什么问题?
  (当下正是好形势,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最好时间)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结:我们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