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行业分析优秀5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会计专业行业分析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会计专业行业分析 篇1

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施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管理人才,主要就业方向是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其重心是管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摒弃了那种照搬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的方法,尽量使学生树立会计思想和思维方式,立足于通过“懂会计”来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在每一学期的教学中,笔者都要拿出2节课的时间,为学生阐述会计学的教学目的,阐述会计学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内在联系,强调“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一重要观点。同时,着重强调就企业而言,会计系统、会计信息具有一种潜在的作用,它可以向管理人员提供有关企业自身、企业的客户及竞争对手的重要信息和资料,以便于服务自身的管理和决策。所以,会计学不仅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且也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工商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二、适应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工商管理专业的会计教学内容应该同会计专业的学生有所区别。确定工商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会计信息的生成、分析与利用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及时准确地获取、分析和运用各种信息,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手段和工具将是工商管理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为此,在会计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会计信息为其所从事的专业服务。基于以上要求,我们设计了会计基础理论、会计信息的载体、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要素的核算,使学生明白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尤其是会计报表上的信息反映出的内在内容。财务报表的分析运用具体包括: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生产能力、成长能力的财务比率分析;企业市场评价与综合分析、典型行业会计报表之间的差异、表结构与报表分析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附表和附录,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和技巧。至于如何填制凭证、如何登记账簿、如何计算成本、如何清查财产、如何编制会计报表以及如何按会计核算的方法去组织会计核算形式的会计专业学生非掌握不可的内容则不必要求。

2.增加财经职业道德及财会法规的教学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重会计知识轻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因此,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化法制观念,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本专业相结合,已成为工商管理会计教学的当务之急。加强对学生职业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职业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敬业爱岗的重要意义,使其具备“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和“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尽职尽责”的良好工作作风。其二是强化法制教育。除让学生通晓《会计法》外,还应熟悉《金融法》《税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由于课时有限,应将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等内容渗透到有关会计课程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整个教学体系的各环节中,使学生就业前便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案例的介绍、讨论、分析、讲评、总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由于其卓越的教学效果而备受青睐。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兴趣备增,思维活跃,可以充分体现主体教育原则,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非常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会计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是必然选择。但是,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切忌把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做法。基于此,在分析一个案例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包括读熟案例内容、明确思考题的要求、具体组织形式、需要重点学习的有关理论背景和理论逻辑以及明确自己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理论传统里研究和讨论问题。其次要给学生充分准备时间。最后要进行全班分析。分析的具体方法依不同内容的案例、参加分析人员的多少而定。由此便把读书、听讲与案例分析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理论学习更加有的放矢。笔者在给学生讲如何防止和分析会计是否作假账时,举了一个美国安然公司破产的例子。首先,笔者介绍了安然公司的整个经营情况、财务背景,然后请学生思考:从安然公司的破产中得到什么启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习的管理知识、会计知识,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分别发言,其他同学对此也可以发表不同意见。之后,再由笔者进行分析和讲解,直到全班同学都形成共识。最后,再提醒学生还有哪些方面没有想到,还应从哪些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加深了其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四、体现专业特点,改革实训模式

在实训过程中,虽然工商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一样,其主要内容同样分布于记账方法、凭证、账簿、报表等相关环节,但实训目的和方法却完全不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和模拟操作使学生熟悉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掌握账务处理的基本技巧。而工商管理专业实训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验证账务处理原理,而在于认识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规范,从账务处理过程中体会经济业务的财务特点与财务结果。所以在实训过程中,应不再强调对核算原理的理解,而应偏重于对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和结果的体验。具体说来,就是借助于模拟资料通过对会计核算一般过程的认识与操作,掌握会计核算结果的生成规律与财务含义,进而将会计知识作为分析和处理经济事务的一项辅助技能。为此,在模拟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注意将财务处理规范和会计核算的结果反映出来,并从确定的核算结果追溯分析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资料中,除了能反映会计核算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外,还应尽可能地包含能体现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法则的内容。与此同时,在实践组织形式上也应不再拘泥于学生的操作,而是将业务操作、小组讨论、专题分析等形式结合运用。

会计专业行业分析 篇2

[关键词]会计;1+X证书制度;专业课程重组;优化

基于现阶段的人才市场调查发现各企业人才招收的要求和标准有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社会分布越来越细致的环境下,不少岗位的招聘既要求学生有学历,同时还要有技能等级证书,这使得一些学生无法实现真正就业。为了解决此问题,国家面对大环境积极推出了1+X证书制度,该制度的推行改变了目前的一贯教学形式,使得教学整体更加活跃,而且基于1+X证书制度培养的学生,其不仅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就业率也有了明显提高,因此在现阶段的教育实践中,一些强调实践的专业都开展了1+X证书教学。会计工作对学历有要求,对证书也有要求,所以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强调1+X证书制度的推动意义显著。

一、1+X证书制度概述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基于1+X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的重组和优化,首先要了解什么是1+X证书制度,其有哪些突出的价值。基于目前的实践做分析解读,1+X证书制度的全面认知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1”具体指的是学历证书,是指学习者在学制系统内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完成了学制系统内一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1]。针对学生求职进行分析会发现诸多岗位有学历要求,所以获得学历证书是学生从业的重要一步。(2)“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体指的是在某个领域所具备的专业等级,是对实际技能的一种认可。综合两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可知,1+X证书制度具体指的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总结分析现阶段企业的用人需求会发现诸多企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X”有更高的关注度,因为“X”所表示的是学生从事某项技术性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基于1+X证书制度开展具体的工作,并基于学历教育和证书取得的双重要求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组和优化,这对于实践教学进步来讲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二、会计1+X证书制度下专业课程的重组和优化

就会计教学实践来看,1+X证书制度的推广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和就业竞争力加强有突出价值,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关注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推进。结合目前的会计专业教学实践,要真正在教学中发挥1+X证书制度的优势,实现学生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两不耽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专业课程的重组和优化,以下是具体的设施措施。

(一)做好调查,明确差异

就1+X证书制度的具体推进来看,“1”和“X”的教学方向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二者统一的专业课程重组和优化,必须要对二者的差异进行分析。就“1”的教学分析来看,其强调的是学历教育,所以具体教学工作以拿到学历证书为根本目标,基于此,教学实践主要参考的是专业教学目标以及学校的教学要求[2]。“X”强调的是职业等级证书的获取。在实践中,要获取该证书需要通过报名、考试等流程,只有通过考试后才能获取证书,而就考试的内容来看,其更多强调的是行业规范以及专业技能。就会计专业来看,要获取会计证书,学生需要了解会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掌握会计实务原则以及技巧,同时需要具备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在学历教育中往往会被忽视。在教学实践中,要基于1+X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重组,只有在明确差异的基础上开展重组工作,重组后的专业教学内容才会更符合1+X证书制度的推广要求。以目前会计专业教学为例,要明确“1”和“X”差异,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对学校的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解读,同时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以某学校会计专业为例做分析,该学校专业教学目标是:培育具备会计法律法规,掌握会计工作基本原理,能够解决会计工作问题的专业型人才[3]。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来看,其内容中的理论占比超过80%,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会计实务训练基本属于“0”状态,所以诸多毕业生在毕业后虽然有学历,但是没有相应的“能力”。(2)对会计行业的从业标准和要求进行明确。基于会计行业从业标准和要求进行分析可知,会计证是岗位上岗的基本证书,而且其有等级区分。不同等级的证书与岗位薪酬直接挂钩。对会计证考取的内容做分析会发现其强调的大部分是会计实务内容。(3)结合分析学历教育和证书教育,实现两种教育的内容整理,使二者达到互补,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重组课程内容,其不仅满足“1”的教学需要,也满足了“X”的教学需要。

(二)统筹规划,确定方向

在差异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对1+X证书制度的教育教学方向进行确定,这对于指导教学实践来讲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以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为例,通过差异分析做统筹规划,教学的基本方向有两个:(1)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法律法规。(2)让学生对会计实务有清楚的认知,并掌握会计实务的技巧、原则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4]。基于此方向,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需要强调如下内容:(1)课程改变。基于具体方向做分析可知学历教育课程和技能证书教育课程都无法完整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必须要结合教学方向对课程进行转变。某高职院校基于具体方向转变课程,实现了教学实践中理论和实践课程各占50%的教学局面。(2)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式与方法和具体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是有显著关联的,在课程内容转变的情况下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对于教学实效提升帮助很大。某高职院校基于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了项目教学法和案例组织探讨教学法,两种方法的利用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力。

(三)课程重组,强调并重

基于头筹规划的具体方向对课程重组进行分析,这对于专业课程的完善性、有效性建设意义显著[5]。因为学历教育和证书教育的方向是不一致的,即前者侧重理论,后者重视实践,所以在课程重组的过程中需要强调二者的并重。某高职院校在课程重组的过程中,基于“1”和“X”并重的理念,实施了如下的课程重组策略:(1)结合会计行业的上岗要求和从业规范对现阶段的学历教学内容和证书教学内容进行了框架提取,明确了两个方向教学的重复内容以及不同内容。(2)基于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的要求对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结合性做了分析,同时构建了实践和理论融合课程。(3)构建了诸多运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课程,旨在利用这些课程训练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就该院校这三方面工作的具体实施来看,其很好地使学历教育和证书教育实现了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加强[6]。不仅如此,该院校积极联系实习单位,推选优秀学生进行实习,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学习,由此实现了教学成绩的显著提升。

(四)总结优化,深化教学

基于专业课程重组推进教学工作,积极总结教学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其他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对现阶段的教学课程、教学方法等进行优化,这样,最终的教育教学效果会有显著性提升。以某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为例,在1+X证书制度下实现专业课程重组之后,该学校会计专业利用案例分析研讨的方法进行教学,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因为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表现比较弱,所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未达到预期[7]。基于这种情况,学院的老师基于工科专业教学中的项目驱动法开展了具体教学,围绕课程内容和学生能力训练目标构建了不同的会计实务项目,并让学生分组参与其中,通过项目的分析与完成,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得到了综合训练,最终的教学考核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1+X证书制度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就该制度的具体应用来看,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价值,所以强调该制度推广意义显著。需要注意的是,在1+X证书制度的具体实施中,因为学历教育和证书教育的具体方向有差异,所以二者的融合教育会出现专业课程效果差或者是覆盖不全面的问题,基于该问题讨论研究1+X证书制度下的专业课程重组和优化,这于实践而言帮助很大。

参考文献

[1]王琦。基于“1+X”证书的高职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为例[J].时代经贸,2020,524(27):104-105.

[2]刘阿千。智能财税1+X证书在会计专业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2020,755(17):197-198.

[3]周青蓝。“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当代会计,2020(15):15-17.

[4]童莹。“1+X”智能财税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时代经贸,2020,526(29):85-86.

[5]俞矜慎。基于1+X证书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9(19):145-146.

[6]王旭霞。1+X证书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融合研究[J].经贸实践,2019(22):134.

会计专业行业分析 篇3

我国会计教育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并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财经类院校中,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已大大加快,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教学体系尚不够完善。如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教学内容陈旧等。二是教学过程不够优化。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与当今时代需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我国高等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培养出复合型“专才”,而且在21世纪初,王光远同志就指出:“发达的经济工作、科学的管理工作强烈要求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才为之服务,而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会计人员首先应具备深厚的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税收、金融、经济法规、管理、计算机和外语知识。因为社会职能要求和岗位设置及分工只会越来越细,对完成一项工作的要求,既包括会计工作,也更需要协调、合作和支持。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逐步与其他管理活动渗透、协作和相互支持,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技术要求 会计专业在我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管理类专业,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量较大,高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应是面向基层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人才。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应“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办出本科特色和以岗位设置为依据,办出专业特色”为指导思想,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主要面向中小城市的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从事日常业务核算与管理工作,胜任会计主管及以下岗位工作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知识、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我国会计学应用型人才要达到的技术要求为: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尤其是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等专业知识,为会计学专业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掌握会计学的方法及技能、程序,具备会计核算、成本管理、收益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税收筹划等专业能力,能熟练运用会计学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财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富有责任感和诚信力,具有财会机构运作管理的能力,能胜任本专业各职业岗位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熟练的计算机财会操作的能力,能够熟练利用计算机从事财会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拓展、设计能力,能适应与财会相关的其它专业领域的业务工作。

(三)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财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财会人才的需要。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人员在内的财务人才队伍十分庞大,从全国财会队伍的结构来看,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不足1%,本科以上学历的不足10%。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国财会人才需求结构犹如一个金字塔,初级财会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而中高级财会人才很稀缺。要解决我国目前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需要,从学科建设角度看,大力发展会计应用型人才是一个方向,也是今后经济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中高级财会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培养应用型高级财会专门人才是解决当前我国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财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一个必然要求。

二、模块化会计课程体系构建

所谓模块式教学就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会计专业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核算岗位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将岗位工作能力模块化。

(一)基本框架 会计学本科专业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财会各岗位的职业背景的基础上,运用财会知识分析企业会计问题、成本核算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税收筹划等各相关岗位的技术流程,以及各岗位的技术要求,从而归纳为业务基础能力、业务核心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等能力类型。在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岗位素质和职业能力结构分析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依据课程组成原理和现有国家课程规范,设计对应课程名称。会计应用本科专业采用模块式教学,通过对会计岗位职责的调研,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状况,确定职业岗位群,该岗位群由若干专业相关岗位组成,来源于各个行业会计的岗位设置;通过会计岗位工作分析,明确该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通过不同财务管理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与分解,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模块课程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不同岗位对应的不同课程模块的结合形成模块课程体系。

(二)各模块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1)公共基础模块。该模块的素质结构分为岗位素质和开设课程。其中岗位素质为: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世界观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社会经济现象;有敏捷的计算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有健康体魄。所开设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外语;数学;计算机;军事教育;体育等。

(2)学科基础课模块。该岗位素质要求为:熟悉国家经济财政、投资政策、产业政策;有良好的投资管理业务能力;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开设课程:管理学;统计学;证券投资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要求为: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基本统计方法、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证券资产的估价方法等。

(3)专业核心课模块。该模块细分为三个模块:

专业核心课模块一。岗位素质要求: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熟悉会计工作的基础规范;有良好的会计核算业务能力;具备对我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条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开设课程:会计学;财务会计;涉外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金融企业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技术要求为:熟练掌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方法、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方法、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掌握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会计要素的会计核算;掌握手工会计的核算、以及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模块二。岗位素质要求:掌握成本核算和计算的各种方法;有良好的成本管理业务能力;具备成本计算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良好的对内交流和沟通能力。开设课程: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物流成本管理。技术要求:理解和掌握传统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分类法,掌握成本性态分析和量本利分析原理;掌握成本控制方法和责任中心的考评方法;熟悉成本计算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

专业核心课模块三。岗位素质要求:掌握各种财务分析方法;有良好的财务分析业务能力;有敏捷的计算能力;对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开设课程: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管理会计。技术要求: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现金流量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企业发展能力指标的计算与评价;财务报告的综合分析等。

(4)专业选修课模块,该模块分为两个子模块:

专业选修课模块一。岗位素质要求:掌握各种预算编制方法;有良好的预算管理业务能力;有敏捷的计算能力;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对预算的影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开设课程:企业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学。技术要求:理解调整预算,零基预算,连续预算、弹性预算的原理与应用;掌握业务预算的编制、财务预算的编制、资本支出预算的编制等。

专业选修课模块二。岗位素质要求:掌握税收的基础知识和税收筹划方法;有良好的税收筹划业务能力;对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我国税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开设课程:财政学;国家税收;税收筹划。技术要求:税务会计熟悉我国财政、税收的有关政策,正确进行流转税、所得税、财产行为税及其他税收的计算;能够填制有关纳税申报表;能熟练掌握税收筹划的技术平台和各种方法的应用,有效进行税收筹划等。

(三)专业实习模块 其分模块由四部分组成:(1)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主要专业课程均安排了专业实验。实验课安排在校内多媒体教室、ERP财务管理实验室、投资理财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审计模拟实验室或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由任课教师或专任的实验课老师指导。(2)专业实践教学,采取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践与顶岗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自主实践相结合。本专业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上开出了四个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综合业务能力实习;毕业实习。(3)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12周,组织学生到业务单位(实训基地)参加实践工作,以获得一定的实际经历,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第八学期学生结合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论文答辩4周,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4)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培训合格证”、“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等。保障措施有: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考前短期培训;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三、适应能力素质要求的模块化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是一个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基本要求为:熟悉会计领域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掌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领会会计核算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能够从事实际财会工作;具备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良好职业道德。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管理、税收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和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财会人才。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应采用“模块模式”,通过将会计学专业课程科学设置成各个模块,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有利于实现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模块教学模式依据会计的岗位职责,将课程知识的相关部分联系起来组成教学模块,并按照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块教学,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模块教学采取“2+2”的教学设计,第一、二学年为该专业业务素质培养的基础性课程,第三、四学年为对应行业业务流程或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模块课程体系,以达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

(二)有利于避免专业课内容重复在我国现有财经院校中,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出现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过多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整体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如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决策方法和存货管理,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等方面,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产品成本计算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这样既增加了各科教师的负担,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

(三)有效解决专业课与基础课比重失调问题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基础课的安排必须涉及社会、人文、自然和科技等领域,注重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专业基础课内容也很局限,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或专业外语等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学生很难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四)减少课程设置存在的遗漏问题 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加强,会计研究出现新的变化,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如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和养老金会计等。而目前的会计教育中,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设立相关选修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使多数学生对上述内容了解甚少。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往往缺少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涉外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会计人员如果不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商务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就不能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高质量的可比会计信息,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境外投资及向外国企业提供会计服务,不能与其他国际会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因此对于拓宽知识面的课程,可以采取灵活的安排方法,适当选择一些必要的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鼓励跨学科选修,可以请本校或外校相关学科的教授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这样既不占用太多时间,又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其他学科知识的精华。

参考文献:

[1]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9期。

[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3]马文超、吴君民:《大学会计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1期。

会计专业行业分析 篇4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质量 行业专业化经营 竞争优势

一、国际“四大”行业专业化经营的经验证据

国际“四大”在发达国家表现出明显的行业专业化经营特征,1993年美国上市公司法定审计市场上,原“六大”会计公司中的安永在服务业、交通业、通讯业、制造业和农业的市场占有率均超过了20%;毕马威在金融服务业取得了高达27.5%的市场份额;德勤审计了25.5%的零售企业、22.1%的公用事业企业;普华永道则在采掘和批发两个行业的市场份额超过了20%。目前国际“四大”公司主要聚焦的行业如(表1)所示。国际“四大”在我国的行业分布如(表2)所示。

2001年,国际“五大所”在我国主要集中在金属、非金属矿物业和机械设备仪表业,客户数分别为12和13家。2002年,国际“四大”在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纺织、服装、皮毛业和综合类行业的客户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整体和行业分布特征看,国际“四大”的客户主要倾向于需大量投资、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其具体审计业务则集中于中国公司的海外上市业务,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合资或独资公司的审计业务,国内大型企业的税务服务、管理咨询、尽职调查业务。因此,国际“四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在我国行业选择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凡与国际业务相关的市场,国际“四大”无不是捷足先登。截至2005年,国际“四大”之一普华永道在我国组成了具有丰富行业知识和经验的队伍,在面向主要行业市场中提供行业专长审计,其聚焦的主要行业有:能源和矿产;消费品和工业产品;电信与信息;媒介及娱乐;金融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将科技特长和行业专门知识结合起来,对国内客户,提供一系列领先的专业服务。普华永道不仅带来全国和全球的行业资源,也提供其当地行业知识,利用其全球化的能力来满足客户的需要和期望。国际“四大”在我国排名第二的毕马威目前在我国设有由优秀专业人员组成的行业团队,已经建立起银行、金融、电讯、石化、消费品和工业品行业划分的专职团队。其专职队伍以专注了解客户所处的行业情况和独特需求,尤其重视以行业专职团队整合行业知识,提供优质服务。一贯强调在一丝不苟地查核企业财务数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实质问题,并在此原则上坚持不懈地改进审计方法。

二、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业化经营特征

我们对我国具有证券期货业务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客户资源进行检索查询,行业参照大多数文献的分类,将行业按照两位数的行业代码进行分类。通过数据整理后发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2005年期间客户资源的占有率及行业分布状况具有如下方面的特征:

(一)市场占有状况 我们以行业客户数排名第一与第二位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11个客户数大于30的行业进行市场占有率计算,从(表4)中可以看出,行业市场占有率均在百分之几左右,只在两个行业中排名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客户资源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0%以上。如综合类企业,审计该行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达41家,其中有25家都只拥有一家该行业的客户,每个事务所平均只占有22家客户资源。在该行业客户资源排名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只拥有其中的13家客户资源,市场占有率为14A%。在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共有24家上市公司,而参与该行业年报审计业务的事务所有13家,平均只有19户左右,行业客户资源排名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其中的8家,客户资源的市场占有率为33.3%。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上市公司96家,而参与该行业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就达44家,平均每家不到22家客户资源,市场排名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拥有其中的7家,客户资源占有率只有729%左右,而其他行业的客户资源拥有量应该更低。因此,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资源在特定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普遍不高,这意味着以行业细分的审计市场的市场结构依然是高度分散竞争的,市场集中度很低。客户资源在的特定行业审计场的占有率低,其直接的后果是行业审计从业经验不高,行业审计专长则难以培育,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敢在特定行业进行大量的专用性投资。

(二)审计服务跨越行业情况 上述分析主要针对特定行业中会计师事务所客户资源的市场占有率进行的,对于特定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某行业的客户分布是否对该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会对特定行业加大行业专用性投入,这是我们关注的另一方面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所跨越的行业数量多少角度来考察事务所的经营状况。一般而言,审计服务跨越的行业数越多、而规模越小、CPA人数越少,则专业化经营程度越低,事务所越难积累行业审计专长并形成审计品牌,而事务所的竞争优势也难以获取。2005年,我国从事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达74家,按其拥有的客户资源排名,上海立信长江拥有的客户资源最多,为88家,但因此跨越的审计行业达15个,其次是深圳鹏程,该所在拥有的49家证券客户资源中横跨16大行业。其他从事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跨越的审计行业也从5个直至16个不等,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客户资源是相当分散的,行业专业化水平确实未普遍形成,行业专业化经营这一经营策略尚未得到会计师事务所的高度重视。会计师事务所无法服务于同一行业或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特征的大量客户,无法在单个领域积累足够多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不具有行业审计资源的规模效应而导致了经验曲线的缺乏,会计师事务所在不同行业进行从事审计来务,其初始专用性投资成本不能合理进行分摊,在边际成本不能有效降低的情况下,竞争优势则难以形成。

三、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业化经营程度的策略

(一)引导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横向兼并与联合理性的审计市场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但审计行业不像其他行业,形成自然垄断,需要经历优胜劣汰后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的过程。兼并、联合是实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具有相同或相近业务范围、执业特色的会计师事务所若能实现兼并与联合,能迅速扩大新的联合体在某一行业内的市场占有率,实现经营战略的目标集聚,注册会计师在特定行业领域的人才集聚。行业专门化才能做大做强,同时降低审计风险。目前我国已有一定数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一定的行业审计专长优势。如(表6)所示,上海立信长江对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上海立信长江、深圳鹏程对综合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海立信长江、武汉众环在零售业;浙江天健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业等行业都具有一定的比较

优势。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应审时度势,进一步扩大以上行业的市场客户资源,兼并或联合在同行业审计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会计师事务所,形成在这些行业审计中真正过硬的品牌。诚然,同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大规模的兼并与重组,只是为行业专业化经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购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该进行文化与资源条件的整合,并进行管理风格的协同。国家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专业化发展应予以政策上的引导,设定从事某行业大型企业审计的资格条件,必备的专长型注册会计师人数,事务所的资本规模等,从而促进专业化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二)重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模式 会计师事务所只有建立一套严密的组织架构,科学地组织各部门和人员去实现会计师事务所的共同目标,才能从组织架构上为审计质量提供合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不同的发展阶段来设置和调整组织架构。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运行特征并参照国内外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架构的设置情况,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架构设计要遵循依据企业的规模、业务特征和发展目标,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信息通畅、提高运行效率和控制有效、培养行业专长的原则,具体的模式不是唯一的。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组织架构以直线制为主,这种结构一般有四个层次:合伙人、经理、高级审计人员和督导人员。各个层次之间保持比较固定的人员比例,每个层次承担不同的责任。但在经理层次的职责划分方面,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按照业务类型划分为审计部、管理咨询部、资产评估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方式,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还可能划分出多个审计部门。这种多个审计部门按直线职能制划分的管理组织结构,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职能体制面对今天的审计市场,业务部门相互交叉且错综复杂,导致本身的责权利并不分明,每一个审计项目各个审计业务部门谁都可以负责,可最终导致谁也不会去负责,发展下去只能是审计效率低下、注册会计师审计经验难以形成、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等。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在具有一定规模化的会计师事务所实行组织结构再造,将直线职能型组织架构进行一定范围的修正,使中间层次的审计部门从传统的按业务类型进行混合管理方式转化为按行业服务线进行管理的方式,这样除了能保持原有直线职能型组织架构的信息通畅优势外,更主要的是建立行业审计专家部门。从(表7)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人数在200人以上的有5家,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已具备一定的条件按行业线来划分业务部门。同时原有的属于某一行业创办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自身优势条件发展自己、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效率,获取行业审计优势。

(三)培养行业专长型高级审计人才 注册会计师行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要求极强,因而审计质量的高低以及事务所的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其注册会计师的质量和稳定性。DeAngelo认为会计师发现客户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的可能性取决于会计师的技术能力。会计师事务所培养行业专长型审计人才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需要,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了解客户的业务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业务的区别就很有必要,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审计师更有效地评价可接受审计风险和固有风险,并且有助于设计分析性测试程序。美国《审计标准说明书》第22号(AU311)就明确要求审查人员对客户的行业特点有一个恰当的了解。对客户行业的了解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其中与以前年度或目前负责该项业务的审计师进行讨论,以及与客户雇员开会进行讨论等,通过阅读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组织编制的行业审计指南或各种教科书与技术性杂志进行了解。另外,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该鼓励注册会计师专攻某些行业,经常派遣人员去参加行业协会的活动或培训班,借以获取更多的行业知识。为了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员工更多地培养行业审计专长,应该让注册会计师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积累行业专业知识和经验。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到一些企业去挖掘从事行业审计的专业人才,目前为止,我国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人数已超过13万,真正走上执业岗位的只有6万人左右,企业中有着大量行业专家型的后备人才,应尽量将其充实到注册会计师行业中来,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会计专业行业分析 篇5

2014年11月14日,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高度重视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指出要“紧紧抓住管理会计人才匮乏这一关键问题,通过改进和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带动管理会计发展。”“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与单位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应该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一个专业如何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在管理会计转型背景下,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应该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培养适用于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

(一)专业调研

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范围主要分布在珠三角中小微企业,为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每年我们都组织专业教师对珠三角中小微企业展开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财务部门常见岗位设置、工作职责、能力要求。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一般企业常见会计岗位包括:会计主管、材料与应付款会计、销售与应收款会计、费用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出纳、会计文员等。

(二)职业能力分析

仅有分散调研对于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召集行业企业专家对典型会计工作岗位、专业能力要求、专业知识要求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我院会计专业于2015年7月邀请珠三角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了职业能力分析会,对典型工作岗位分析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就业岗位有5个,包括成本会计、出纳、税务会计、往来会计、总账会计。在梳理出典型工作岗位的基础上,行业企业专家们对5个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专业能力要求及知识要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将调研结果及职业能力分析会结果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管理会计转型背景下,根据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及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情况,我院会计专业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如下:本专业培养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适应企业财务及相关领域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和经济政策,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计算与分析、成本管理、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等专业知识,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工具及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数据的检索、分析及日常公务处理,具有较强的账务处理能力及一定的成本管理、税务筹划、财务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强调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更看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

三、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需求明晰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培养适用的人才。

(一)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我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如下页图2所示。从流程图可以看出,课程体系归根到底要依据就业岗位群及各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来构建。

(二)构建适应管理会计转型的课程体系

财政部于2010年颁布《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要大幅提高会计人才素质,进一步优化会计人才结构,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这一关于会计专业人才的战略目标的提出实质是要改变企业财务人员重核算轻管理的现状,通过提升会计专业人员素质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把政府的要求反映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上,那就是要在夯实学生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开设一些专业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财政部2014年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明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提出要“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其中措施之一直指高校,指出要“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2016年,财政部密集三份与管理会计有关的文件,6月《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通知》,10月《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12月《关于就<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的函》。细读这三份文件,可以看出财政部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及推广管理会计应用的决心与紧迫感。鉴于《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已经非常清晰地构建了管理会计的框架,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可以直接借鉴《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与目标,分析勾勒出相应的课程。

(三)适应岗位需求及管理

会计转型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结合前面分析。

四、结语

高职院校主要还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我们也要根据本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确定以后,专业教师仍然要及时跟踪企业岗位需求,判断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S].2010.

[2]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S].2014.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