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
星期六,我们一家要去爬山,爸爸要处理我们的店,妈妈要忙她单位的事。爸爸让我做地图。“天啊,为什么我总是要忙比他们俩更难的事啊!”
爸爸给了我一张两三平方的纸让我做。我开始忙活起来。我先画了个又78十厘米的指北针、然后画了个比例尺、之后,我按照图纸画“东偏南30度方向4千米。然后画了”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又画了北偏西35度方向10千米到达目的'地“万仙山”。
终于做好了,爸爸说“奖励你今天的行李都留给你拿吧!”“什么。我辛辛苦苦完成了这幅图,你奖励我背行李,我不给你玩了!”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本课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呢?(围绕爬山虎的脚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段是围绕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1、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确定了“要写的是什么”。(板书)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满墙碧绿的叶子,从小到大,从红到绿,又从绿到红,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们为什么能那样牢固地铺在垂直的墙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风雨也不会把它们打落下来。但却很少有人扒开那密密的叶子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根据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板书:选择好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要写爬山虎的脚,选择了哪些内容呢?
请三个同学分别读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说了什么?
⑴ 分小组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⑵ 请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什么样;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⑶ 作者选择好了要写的内容,还要安排好写的顺序,这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
1、默读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6句)
2、这6句话分别说了哪几个意思?
(一、二句写了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三、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和形状;第五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3、指导朗读:
当作者发现爬山虎是有脚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非常惊喜。)
⑴ 学生小声练习读出惊喜的语气。
⑵ 教师范读: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读出疑惑的语气。第二句中“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尤其是“有脚的”三个字语气更要强烈。
4、在书上画出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注意要画准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过看图或投影让学生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弄清“茎”、“叶柄”、“反面”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给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手势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5、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看图加深理解,产生直观印象。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换句话说:爬山虎的脚就像六七根蜗牛的触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什么样。
6、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
(像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7、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8、再请两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语气。
(第二句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后面几句要读得像解说员一样,介绍要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一个同学读第4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墙上爬的。)
2、读这段中的第三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爬?从上文找答案,划在书上。(前面的两句话。)全班一齐读一读。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弯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贴到黑板上。再用同样的动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学齐读(或背诵)这一部分。说说“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5、每个同学都要边背边演示动作。
6、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为什么看到那些细小的脚就会使人想起蛟龙的爪子?(太像了。)当两种事物很相像的时候,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形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细小的脚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换一个词,句子内容不能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练习说句子。(“好像”、“像”、“犹如”、“如同”、“像……似的”)
1、一人读,其它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
2、看投影:
⑴ 填空。
⑵ 回答问题:
① “灰色的脚”指什么?原来是什么颜色?
② 从哪儿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相当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原因有三:
1、因为平时人们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课文就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入手,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熟悉。
2、爬山虎这种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对人类最有贡献的部分就是叶子。
3、用叶子来衬托爬山虎脚的重要,如果没有爬山虎的脚,就不会有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那样舒服,铺得那样均匀,荡漾得那样好看的绿叶。
一个安静的周日下午,下了一场雨,大雨把大地冲刷了一遍,留下的是清新的空气,我正打算拿起口风琴吹一首曲,便被爸爸拉去登山,我和爸爸一起登山。
在山脚下,翠绿的小草在随风摇摆,像是在欢迎我们。于是我和爸爸便踏着石阶拾级而上。小路的两旁,是一排排挺拔的大树,像一个个士兵整齐地站着,嫩绿的叶子从树枝里冒出,像一个个新生的婴儿一样,晶莹剔透。爸爸指着叶子说:“看,这就是自然的脚印。”我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清凉的空气迎面扑来,其中还夹杂着花香,令人心旷神怡,仔细一看,才发现是身边的小花。它们虽然不出名,但却朴实自然。爸爸说:“大自然的美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来观察它,就会找到。”我侧过头,对爸爸微笑。
不知不觉,原来我们已经来到半山腰,我已经累得快走不动了,于是我们便找了一块大石头,坐在上面休息,忽然从不远处传来一声清脆的昆虫的叫声。它的叫声开启了森林演奏会的序幕,这边落,那边起,此起彼伏。于是,我也坐不住了,拿起口风琴,也为演奏会献上一曲,其乐无穷。爸爸也忍不住称赞我吹得好。过后,爸爸又指着一群蚂蚁,它们不停地搬动着食物,爸爸说:“你要像它们一样努力,不要放弃,知道吗?”我明白爸爸的意思,收拾好东西,就艰难地踏上了到山顶的路。爸爸一路上拉着我,与我一起克服重重困难,达到顶峰。
终于到达山顶,我很兴奋。从山顶上往下看,山里的树木层层叠叠,确实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山下的景观一览无遗,是如此美丽,雄伟壮观。爸爸十分高兴,不停赞叹着山的美丽。
转身一看,看见天边出现了彩虹,像是老天爷对我们勇气的奖赏。爸爸告诉我,生活中,要克服重重的困难,才会取得成功,记得,阳光总在风雨后。我领会了爸爸的话,坚定地点点头。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⒈投影片a、b
⒉投影片(课文插图)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⒊解释词语:(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
步骤: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
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演示)
颠倒:(举例)
典雅:优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
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⒉学生自学。
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暑假期间,我和妈妈一起去美丽的张家界爬山。
我们站在张家界脚下抬头望,啊,好高呀!我能爬上去吗?妈妈给我鼓劲,后来我们开始爬山了。
我和妈妈奋力的'向山顶爬去,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一会儿扶着旁边的石头爬。爬呀爬,在路上,我当导游给妈妈介绍:这座山像猪八戒背媳妇,那座山像老人采药……说着说着,我们就爬到了山顶了。在山顶,妈妈给我照了几张相,我也给妈妈照了几张相。
张家界的山好美呀,去张家界真好玩!
到了大珠山,我把旅游卡给景区办理员(实在爸爸早就给我、妈妈另有本身办了旅游卡),然后又给阿姨买了一张票,如许我们全都进了大珠山。
到了山顶的时候,我镇静地唱起了歌。又蹦又跳的下山,到了半山腰,我的脚疼了起来,脱下鞋来一看,本来是我的小拇指去了一大块皮,我吓得哇哇大哭起来,爸爸瞥见了,顿时把我背起来。走了一会儿,阿姨又要背我,爸爸说不消,但是就在这时候,爸爸哧溜一下滑到了。那是我打动极了。
今后今后,我要开一个天下上最大的'敬老院,来贡献爸爸、妈妈、阿姨,以及统统的白叟。
星期六的早晨,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我和妈妈还有妹妹一起去爬大南山。
妈妈在我背包里放了一些饮料和零食,然后我们就出发了。
我们走呀走,看见路边一只美丽的'蝴蝶在鲜艳的花蕊上吸花粉,我轻轻就把它给捉住了,弄得满手都是花粉。
接着我们又往山上走,眼看快到山顶了,这时,突然听见一个怪怪的声音传过来,我以为是怪物在叫,我顺着声音走过去,哇!原来是两棵树靠在一起,被风一吹磨出的声音。
在下山的途中,要经过一个独木桥,我小心翼翼地走过去,一会儿就到山脚了。
虽然有点累,但今天我玩得真开心!
周日的早晨,阳光明媚,天气非常的好。爸爸带着妈妈和我去爬老山,我们开着车来到山脚下,做好热身运动,准备向山顶前进。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一起向上冲,可是爬到半山腰,我已经满头是汗水,累的不行。这时我发现一根又粗又结实的木棍,于是我拿着它,把它插进泥土里,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果然省劲不少。眼看快要到山顶了,我刚想坐下来休息的时候,突然听到妈妈对我说:“小屁孩!爬不过我了吧!山顶上有好多有意思的东西,去迟了就没你份啦!”我一听到这,立马从地上爬起来,飞快的往上爬,不一会儿就到了山顶。爬到山顶后,我东找找啊!西瞧瞧啊!除了花草什么也没发现,就是没有妈妈所说的好玩的东西。这时我才反应过来,知道自己上当了。原来是妈妈故意整我的,山顶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她只是想让我爬的快点嘛!我气呼呼的对妈妈说:“坏妈妈,专门欺负小孩,看我怎么对付你”说着就朝着妈妈的身上扑去,在她脸上猛“啃”一通,把口水全部糊在了妈妈的脸上,把妈妈弄得哭笑不得,我和爸爸也笑得东倒西歪!
快乐的上午很快就过去了,下山的时候我们大手拉小手,一步一步的下了山,今天玩得真开心啊!
今天下午,奶奶跟妈妈说:“去爬山吧!”妈妈说:“好吧!”说完,我们就出发了。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个干掉得丝瓜。还有好多橘子树、小溪、各种东西。看着就来到一座庙旁边的'路上,我们从这里走了进去。
然后沿着小路一直走,走了好久,哥哥就坐在石头上休息。我和妈妈跟上来看见哥哥在石头上休息就说:“早知道不来了累死了。”妈妈说:“早上山就早回家,”我们说:“ok,”接着又爬呀爬就到了又一座庙妈妈就去拜了一下,这里的寺庙很辉煌,我们在那里玩了一会,我们就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放暑假了,我和哥哥他们一起去普陀风景区爬山。
普陀有一座最高的山,这座山的名字叫“佛顶山”,它非常非常的'高,有一千零八十个台阶呢!开始我很轻松,走得飞快,走到一半时我感觉脚上像绑着一块石头,这时我们已经气喘吁吁,筋疲力尽了。我们就休息了一会儿,接着继续往上爬,终于我们爬上了山顶。
山顶上凉风习习,树木茂盛,还有许多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山下的人还在往山顶上爬。
下山时我们很轻松,就像几只活蹦乱跳的小松鼠一样,一点儿不累。
回到家,爸爸妈妈都夸我坚强,我真为我的表现感到骄傲。
今天,我去爬了老和山。我爬到山顶,发现有一个消防水池,池子里的水是下雨后积起来的。走了一会,我发现有一些老人在采花,妈妈问他们这些花叫什么名字,他们说这花叫“七七花”;妈妈又问他们采这些花是干什么用的,他们说晒干了,泡茶,治疗胃病的。我走到了有小石子的地方,哇!好亮的`石头!我喊道。紧接着,我看到了很多亮晶晶的小石子。我把看见的石子放入了塑料袋里。
我们下山后去了浙大的食堂吃饭,吃完午饭,准备回家了,我爸爸发现了一只松鼠,在电线杆上爬,他连忙叫我看,爸爸说:中午,松鼠也来食堂吃饭了。我希望下次还可以来这里。
1、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2、学习作者巧妙地利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来具体描写周围的事物。
3、让学生们在体会作者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受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细心观察的兴趣,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在读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时你有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多媒体展示原文)
原文: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画出相关的语句,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3)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4)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板书:
刚长出的叶子——嫩红
长大的叶子——嫩绿
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叶尖朝下——铺的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静态)
一阵风拂过——漾起波纹(动态)
三、学习写法,练习仿写
引导学生分析写法——动静结合。然后就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进行仿写。那如果让你来观察“牵牛花”,你是不是也可以做到这样呢?(课件出示一些牵牛花的图片,让他们尝试着再次将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内容融合到一起)
四、作品展示,给予表扬
1、指名读一读自己所仿写的关于植物的片段
牵牛花有着一根根青绿色的茎,犹如一条条穿着绿装的手臂,绿得像碧玉、像翡翠。那茎伸展到旁边的树上,把树缠了一圈又一圈,好看极了。茎上又伸展出一片片叶子,叶子绿极了,让人看着舒服,绿叶如春,一副生机盎然的样子;叶子的柄和树干都是红色,这给牵牛花的绿点缀得更加耀眼夺目……一阵风吹过来,牵牛花随风摇摆,像风铃在丁当作响。蝴蝶舞过来,告诉我昨夜的好梦;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的故事。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牵牛花,我是在欣赏着牵牛花呢! (周畅)
每天清晨,当悠扬的歌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姥姥家的小院里那千朵万朵喇叭花也竞相开放了,你看,红的、紫的、粉色的……真是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啊,一阵风拂过,一个个小喇叭就吹响了,随着“滴滴滴哒……滴滴滴哒”的声,它们昂着头,张着嘴,象在为我们加油呢,又象是鼓舞我们在新的学期大步向前。(赵家)
2、指名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老师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收获很大,学会了如何观察周围事物,还写出了自己的作品,学会了利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自己观察的事物,虽然,仿写的痕迹比较重,但说明学生真的掌握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我特别喜欢。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再练习写一些小片段。好吗?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生字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
黄昏客厅余晖蕴含摇曳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决定去登山。清晨,我们坐上车,不一会儿,来到了白塔山公园门口,进了公园大门,我们来到山脚下,沿着又狭窄又难走的。山路吃力地向上爬,爬呀爬,爬到了山腰,停下歇口气。往下一望,马路上的车还有楼房变得那么小。等歇足了劲,我们一鼓作气,终于到山顶了,我再往下一看,啊!车、楼变得更小了,都快看不清了。站在山顶上,都快摸着白云了。
我站在山顶,望着远处,高声朗诵着王之涣的那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