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北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某物体的形状;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加减法;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进一步巩固掌握钟面的时刻。
2、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灵活地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学具,钟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
1、举例说明物体的形状。
说一说我们认识了物体的哪些形状,每一种形状分别举出3个例子。
2、学生动手操作。
师:把铅笔盒放课桌的左上角,把练习本放在课桌的右上角,把小刀放在课桌的左下角,把橡皮放在课桌的右下角。然后打乱顺序,同桌两个人,一个说一个摆。
3、总复习第1题。
左上图长方体有几个?圆柱呢?球有几个?正方体有几个?
二、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1、数一数。
从0数到20,再从20数到0,(一齐数。)完成总复习的第2题的第1个表格。
2、分别观察第2、3个表格。
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可以说都是双数,也可以说每次都加2,还可以说隔一个数写一个数等。)
3、补充练习:按规律填数。
19、17、()、()、()。
10、()、14、()、18。
三、数位的。意义。
1、画一画。
在计数器上最右边的一位是什么位?
15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15的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
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16、17、18、19、20,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
它们的十位和个位上各是几?
2、完成总复习的第3题。
四、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1、抢答。
13-6=14-9=15-7=
6+6=9+9=12-5=
2、完成总复习的第4题。
五、认识钟表。
谁能说一说我们认识了钟面上的几种时间?
在学具钟表上分别拨出这几种时间: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几时刚过,然后认一认总复习的第5题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后记: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某物体的形状;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加减法;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进一步巩固掌握钟面的时刻;同时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对整理生活、学习用品产生一定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2、初步感知分类方法的`多样性。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重点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演示法实践活动法合作教学法
教学用具: 一些学习用品、扫帚、脸盆、抹布;体育用品、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把学生分成5-6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并在教室里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物品,让学生感受到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大版本数学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上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空间关系;
2、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3、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况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重点难点:
能确定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空间观念的培养,倾听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教学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出示一棵大树图)今天是树爷爷的生日,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给树爷爷过生日,小鸟和小兔最先来,(出示小鸟贴在树梢,小兔贴在树下)
师:你能描述一下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可能只说小鸟在上面,小兔在下面)
师引导学生规范地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根据学生说的板书课题:上下 学生齐读。再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充分的描述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
2、教学三个物体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师:小松鼠也赶来了(把小松鼠贴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现在你能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三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吗?
(学生任意选一只小动物来说,也要引导学生语言完整、规范)
3、教学一个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师:你能用完整的语言说说小松树的位置吗?
师:小松树的位置还可以怎么说?
二、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1、摆一摆,说一说:在文具盒上放数学书,说说文具盒和数学书的上下位置关系;在数学书上放一个橡皮,说说数学书和橡皮的上下位置关系。
2、看图说一说
教师出示摆放的三个物体,让学生说说三个物体间上下相对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练一练1--2题
四、动手实践、深化新知
1、引导学生看书,动物园里建了一座新楼房,你认为这些小动物应该住那一层,请给它们分房子。
(学生动手贴动物头像)
说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及顺序。
2、找宝物
引导学生推理,根据第一句话推出宝物可能在号、号哪个盒内
根据第二句话,确定宝物在第号盒内。
3、教师把小朋友的头像做成小卡片,让学生操作,贴出它们在楼房的位置,再说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
五、总结收获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是重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是难点。
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
课前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激情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习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
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
(二)学生讨论
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
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
小狗高高的、瘦瘦的.
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
二、活动二:练习分类
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
(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
(二)分组讨论
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一、分类方法二
三、活动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
教师板书:认识物体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教师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
有什么特点?
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
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活动五:做游戏 “摸一摸、 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六、活动六: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2、学生反馈.
七、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教学反思: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
1、 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和顺序。
2、能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3、能认识和理解0的产生和意义。
4、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1、数数中手口一致,渗透综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思考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倾听、提问、操作等良好学习品质。
5、教会学生美观、漂亮地书写数字。
课时安排:9课时
教案示例
摘果子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
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我们知道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用加法计算;如果我想: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二、学习减法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 =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四、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了减法,你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探究活动
成双配对
游戏目的
1、巩固5以内加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准备
将所有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戏过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组长任意说一个5以内的数字,其他学生就从口算卡片中拿出得数等于组长所报数字的口算卡片。
注意:口算卡片不能重复使用。如组长说“4”,第一次可以拿出“3+1”这个卡片;第二次组长再说“4”的时候,可以拿“2+2”“5-1”等等,但是不能再拿“3+1”这个卡片
3、每次第一个拿出卡片的学生获得奖励(小红花,小星星等等),最后获得奖励最多的学生就是优胜者。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教室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地表达。
2、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3、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是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是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室挂图。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教室”挂图。
1、小明和我们一样大,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在另一个学校上学,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的教室是什么样子?(出示“教室”挂图)
2、你认为他的教室怎么样?
(干净、整齐、有电视……)
3、和我们的教室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4、想像自己站在图中,面向黑板,请你说出物体的位置。
(教室的前面是块黑板,黑板上面有红旗,红旗的两边有字,在我的左边有窗户,右边有门,我的后面……)
二、活动二:说说自己的`教室
1、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看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前面有黑板、红旗、讲桌、老师……)
2、再看看教室的左边、右边分别有什么?(左边有窗户、暖气……右边有……)
3、教室的上面、下面各有什么?(上面有天花板、吊灯……下面有地板……)
三、活动三:说说自己的家
按一定的顺序说说你的家里的物品是怎样摆的?(同桌互相说,指定几名学生给大家说)
四、活动四:说说你的文具盒
指一指,说一说你的文具盒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
五、活动五:
指定一个座位,请同学们说说从讲台到指定座位的路线,怎么走?有几条?
六、活动六:画一画
教材69页 练一练第2题
板书设计:
教室
教学反思: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
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设计〗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2+5 70-60 78-6 39-4 26+3 88-5 30+20 83+6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谁?(出示一个青蛙手偶)我们来听听青蛙说什么?(让青蛙做个自我介绍。)
师:小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以后我们不但自己不要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阻止别人去伤害它们,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吃害虫。(揭题板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利用主题图(课件)自编一个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情境。
2、师:青蛙妈妈说:“我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听了它们的话,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师: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小组汇报交流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再加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就是86。(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师: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4、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师:56-30=?该怎样计算?(教学过程与56+30相同。)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趣味游戏,练一练第3题。
2、同学们,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告诉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为慰劳它们,特意为它们举行了一场跳水比赛。看,多热闹呀!(课件)
师: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有38只青蛙。
师:忙了一天,青蛙该回家了,看荷叶上最后还剩下几只青蛙?(5只)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算式不要求统一。)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现在请听一首关于青蛙的儿歌(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