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的职教课必须突出"能力目标",一门好的职教课程必定有明确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并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自学的能力",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找圆形
课题:找圆形
课型:新授课
试讲人:张玲娟
学时:1学时
备课时间:20xx-6-11
授课时间:20xx-6-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圆形的特征,能从不同的物品中找出共同的地方(图案为圆形)。
2、能力目标:幼儿乐意参加操作活动,能遵守操作规则,并能独立画出圆形。
3、德育目标:利用观察法、操作法等来引导幼儿学习。教学重点:
1、指导幼儿了解圆形的特征,并让幼儿能在图案中找出圆形。教学难点:
1、幼儿需要发挥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画出圆形。教学方法:
1、观察法2、示范法3、提问法4、操作法等。
教学准备:
1、若干个圆形实物图(硬币、眼镜、手表等)
2、铅笔、白纸(学生自备)
3、几张缺少轮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引题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大家想不想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东西呀?”(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教师:“小朋友们,有谁告诉我这些是什么呀?”(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小朋友都很聪明,认识这些东西,那大家看一看这些东西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都是什么形状的呀?嗯,对了,大家真聪明,这个就是圆形。”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了圆形,那大家要不要和老师学习画圆啊?拿出大家带来的笔和纸,跟着老师一起来,好不好呀?小朋友们,注意哦,画的时候不要弄伤自己的小手哦!”(教师提醒小朋友安全问题)
2、找圆形
教师(出示放大的缺少轮子的图片):“小朋友看看图上有什么呀?这些车子能开吗?为什么能开或者不能开呢?”(师生互动)呀?教师:“小朋友眼睛真灵,原来呀,这些车子的轮子都不见了,那怎么办呢?我们小朋友来帮帮忙好吗?找找看,应该画在哪里?”(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3、找找生活中的圆形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帮车子找到了它们的圆圆的轮子。大
家都学到了什么是圆形,那小朋友们,今天回家之后,在家里找一找圆形,然后指给爸爸妈妈看,好嘛?那今天的课就结束了,小朋友们,再见!”
教学反馈:
1、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图片展示、现场教学等方式来指导幼儿进行学习,这样更容易让幼儿接受所学知识。
2、本次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会很好地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做例1和例2.第2课时介绍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做例3.第3课时是习题课,讲例4并做有关的练3.
(1)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学习,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时:相交弦定理
教学目标 :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
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3、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
在定理的叙述和应用时,学生往往将半径、直径跟定理中的线段搞混,从而导致证明中发生错误,因此务必使学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了解是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就可以用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直接写出定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置学习情境
1、图形变换:(利用电脑使AB与CD弦变动)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A=∠D,∠C=∠B.
②进一步得出:△APC∽△DPB.
。
③如果将图形做些变换,去掉AC和BD,图中线段 PA,PB,PC,PO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
2、证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A层学生要训练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B、C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证明略)
(二)定理及推论
1、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结合图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那么PA·PB=PC·PD.
2、从一般到特殊,发现结论。
对两条相交弦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中一条是直径,并且它们互 相垂直如图,AB是直径,并且AB⊥CD于P.
提问:根据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出:PC2=PA·PB.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这一结论叙述出来,如果叙述不完全、不准确。教师纠正,并板书。
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深刻理解推论: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上述结论又可叙述为:半圆上一点C向直径AB作垂线,垂足是P,则PC2=PA·PB.
若再连结AC,BC,则在图中又出现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于是有:
PC2=PA·PB ;AC2=AP·AB;CB2=BP·AB
(三)应用、反思
例1 已知圆中两条弦相交,第一条弦被交点分为12厘米和16厘米两段,第二条弦的长为32厘米,求第二条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长。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应的解。
例2 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c2=ab.
分析:这个作图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论的形式,因此可引导学生作出以线段a十b为直径的半圆,仿照推论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线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这个作图是作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的问题,可以当作基本作图加以应用。同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通过其它途径完成作图。
练习1 如图,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变式练习: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长度皆为整数。那么CD的长度是 多少?
将条件隐化,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2 如图,CD是⊙O的直径,AB⊥CD,垂足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长。
练习3 如图:在⊙O中,P是弦AB上一点,OP⊥PC,PC 交⊙O于C. 求证:PC2=PA·PB
引导学生分析:由AP·PB,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长 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据条件OP⊥PC.易 证得PC=PD问题得证。
(四)小结
知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能力:作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法:学习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论的过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业
教材P132中 9,10;P134中B组4(1)。
第2课时 切割线定理
教学目标 :
1、掌握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学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证明;
2、掌握构造相似三角形证明切割线定理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3、能够用运动的观点学习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
定理的灵活运用以及定理与推论问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引出问题:相交弦定理是两弦相交于圆内一点。如果两弦延长交于圆外一点P,那么该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四条线段PA,PB,PC,PD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图1)
当其中一条割线绕交点旋转到与圆的两交点重合为一点(如图2)时,由圆外这点到割线与圆的两交点的两条线段长和该点的切线长PA,PB,PT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出图中三条线段PT,PA,PB间的关系为PT2=PA·PB.
3、证明:
让学生根据图2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分析、证明猜想。
分析:要证PT2=PA·PB, 可以证明,为此可证以 PA·PT为边的三角形与以PT,BP为边的三角形相似,于是考虑作辅助线TP,PB.(图3)。容易证明∠PTA=∠B又∠P=∠P,因此△BPT∽△TPA,于是问题可证。
4、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上述结论。
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二)切割线定理的推论
1、再提出问题:当PB、PD为两条割线时,线段PA,PB,PC,PD之间有什么关系?
观察图4,提出猜想:PA·PB=PC·PD.
2、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方法一:要证PA·PB=PC·PD,可证此可证以PA,PC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D,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C,BD,容易证明∠PAC=∠D,∠P=∠P,因此△PAC∽△PDB. (如图4)
方法二:要证,还可考虑证明以PA,PD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C、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D、CB.容易证明∠B=∠D,又∠P=∠P. 因此△PAD∽△PCB.(如图5)
方法三: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2,立即会发现。PT2=PA·PB,同时PT2=PC·PD,于是可以得出PA·PB=PC·PD.PA·PB=PC·PD
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也叫做割线定理)
(三)初步应用
例1 已知:如图6,⊙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厘米,AB=8厘米, PO=10.9厘米,求⊙O的半径。
分析:由于PO既不是⊙O的切线也不是割线,故须将PO延长交⊙O于D,构成了圆的一条割线,而OD又恰好是⊙O的半径,于是运用切割线定理的推论,问题得解。
(解略)教师示范解题。
例2 已知如图7,线段AB和⊙O交于点C,D,AC=BD,AE,BF分别切⊙O于点E,F,
求证:AE=BF.
分析:要证明的两条线段AE,BF均与⊙O相切,且从A、B 两点出发引的割线ACD和BDC在同一直线上,且AC=BD,AD=BC. 因此它们的积相等,问题得证。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随时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AE2=AC·CD和BF2=BD·DC等。
巩固练习:P128练习1、2题
(四)小结
知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
能力:结合具体图形时,应能写出正确的等积式;
方法:在证明切割线定理和推论时,所用的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应注意很好地掌握。
(五)作业 教材P132中,11、12题。
活动目标:
1、学习将物品按用途分类。
2、根据物品的共同特征设计标记。
3、在活动中学习,能够有条理的对物品进行收拾和整理。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PPT图片、幼儿之前要有按标记分类的知识积累、黑色水笔、白纸。
活动过程:
1、首先以圣诞节到了,帮助托板的小朋友整理收到的礼物为情景展开活动,出示图片,让幼儿知有 哪些礼物。
2、首先让幼儿自主分类(有的按形状、有的按颜色、有的'按质量的软硬等等),并让幼儿说出为什么这样分。
3、以托班只有三个箱子为由,引导幼儿按物品的用途分三类,把那个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幼儿说出吃的、用的、玩的)
4、分好后,为了让托班的小朋友更容易的辨认箱子里的东西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做标记,并在纸上画出来。
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并没有用实物而是用的图片,因为出示得实物都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东西,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课程就不容易继续下去了。采用图片的形式既能提起幼儿的兴趣,又不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一节课的活动下来,总体上的还是不错的。老师的建议是:应该多加一些家具类的或者幼儿部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这样加大了难度,拓展了幼儿的认知面,如果仅限于幼儿常见的物品的话,拓展的部分就无法显现。
一、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计算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能够运算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属于你们自己的节日是哪一天?六一儿童节你们是怎样度过的?
同学们在儿童节这一天都非常愉快,老师也为你们高兴,那如何使六一儿童节过得更有意义呢?我们看看小明和妹妹是怎样过的。他们向妈妈提出今天我们来当家,让妈妈安心去工作妈妈交给小明30元钱,给妹妹20元,让他们到超市去购物。
哥哥先来到了肉类区,有鸡、鸭、肉和鱼,同学们想一想,哥哥用30元钱可能买哪些商品?注意所买的商品的总价不能超过30元,你们估计一下。
接着哥哥随妹妹来到了蔬菜水果区。
妹妹用20元钱可以在这里买哪些商品?
除了香菇、虾仁以外,请同学们任选两件商品并算出它的价钱。
3+5=8 3+1=4 3+5=8 3+9=12
3+9=12 3+3=6 3+10=13 3+8=11
3+6=9 3+3=6 5+1=6 5+5=10
5+9=14 5+3=8 5+4=9 5+10=15
老师请同学列举出三件商品并计算出结果。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买四件商品、五件商品都是哪几种,各是多少元?
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做到全员参与。
出示图片:这位老爷爷用100元购物,他可以买到什么?还剩多少?请同学们说一说,最多不超过三件商品。
让学生自由发言。
小明和妹妹买完了东西到收银台去交钱,小明花了25元钱,妹妹花了14元,那位爷爷只花了8元钱,请同学想一想他们各买了哪些商品?
让同学们算一算他们各找回多少钱?
小明应找回:
妹妹应找回:
老爷爷应找回:
小明和妹妹把买来的商品拿回家,妈妈见到后夸奖他们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小明提议:今天我们家吃饺子吧!妈妈同意了,妹妹算了算如果做两种馅的饺子,每种饺子要做50个才够,两种饺子一共要做多少个?
同学们,你们来帮助妹妹算一算。(50+50=100)
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妈妈向爸爸夸奖了小明和妹妹今天不但帮妈妈买东西,还帮助妈妈包饺子,真是妈妈的小助手,这时妹妹说:我帮妈妈包了43个肉饺子,小明说:我帮妈妈包了38个菜饺子。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俩谁包得多?多几个?小明和妹妹一共包了多少个?其余是妈妈包的,妈妈包了多少个?
同学们,今天通过小明和妹妹当家这一天,我们一起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也能向小明兄妹俩学习,做一个勤劳能干、爱劳动的好孩子。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例7.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路程成( )关系。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1
2
5
10
20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速度成( )关系。
1、分组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从表1中,怎样知道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正比例?
(2)从表2中,怎样知道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引导学生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4、练习:判断下面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1)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
(2)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
(3)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
(三)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正反比例的比较)
讨论填表:正、反比例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反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 )。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成( )。
(二)从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五、课后作业
一个单位食堂每天用大米的数量、用的天数和大米的总量如下表。
表1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大米的总量和用的天数成( )关系。
表2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每天用的数量和用的天数成( )关系。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
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
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探究活动
灵活判断
活动目的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思考题目:
(1)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是否成比例?
(2)圆的面积和半径是否成比例?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共同小结并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具准备:
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
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 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 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成八小群。 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
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你会数吗? 今天学习数100以内各数。(揭示课题)
二、操作、交流,学习数100以内各数
1、实物数数。
(1)师:老师让你们没人带了100根小棒,快速地数一下,是不是100根。
(2)学生自由数 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2、讨论。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数的:每数10根捆成一捆。 谁愿意用小棒再来演示,让全班都能看清楚?能不能试着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办法来数一下有多少根。提示:每数10根捆成一捆。一定要用皮筋捆好。
(2)师: 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几?那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几?
3、引导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
(1)师:数100以内的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百,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数了10个十就是一百
如果让你十个十个地数,你能从10数到100吗?100—10呢?
学生数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数百羊图。一只一只地数,再十只十只地数。(同桌一个人数另一个人检查)
(3)抢答:一十一十地数,三十前面是( )十,三十后面是 ( )十。
八十前面是( )十,八十后面是 ( )十。
(4)指名数: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从三十数到七十,从六十数到一百。
三、接近整十数的数法
1、师:谁能很快地拿出三十五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如果一根一根的继续往下数,你能数到四十二吗?试一下。
出示例2: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学生边添小棒边数。
交流:三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为什么是40?
学生将10个单根捆成一捆,得4捆,再接着数到四十二。
2、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再从六十三数到七十二。 (注意渗透组成知识,注意是否每数满十根捆成一捆。)
3、不摆小棒,一一地数
从七十八数到八十八,再数到一百。(同桌轮流数,再指名数。)
回答:七十九、八十九、九十九的后面各是几?
四、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
1、例3:拿小棒3捆又5个单根,看一看,是几根小棒?说一说35是( )个十和 ( )个一组成的。
2、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3、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说组成。
4、游戏:摘果子。(水果卡片)
四十二 ( )个十( )个一七十六 ( )个十( )个一
九十四 ( )个十( )个一六十 里面有( )个十 一百 里面有( )个十
想一想:其实生活中用到数数的地方可多了,想想哪里遇到过?自由汇报。
如果这堂课的表现是100分的话,你觉得你自己能得多少分?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说说你得分的理由。
五、小结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六、练习活动
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球,再数一数,有多少个球。 你的估计差不多吗?你是怎样数的?怎样数比较快?
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习,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习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 =运货次数(一定) 成反比例关 系。
运货的总吨 =每次运货吨数(一定) 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小题成正比例,第(3)、(5)小题不成比例。
5、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选一题说说是怎样解的。
6、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题。
Can not connect to database! error: Too many connec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