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数学教案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同学在前几册教材里已经陆续学习了一些较小的长度单位和较小的质量单位。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二年级(上册)
认识米和厘米,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下册)
认识分米和毫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级(上册)
认识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三年级(下册)
认识千米,1千米=1000米;认识吨,1吨=1000千克。
本单元编写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另外还有一道考虑题,设计最优的运输方案。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关于计量和丈量工具进步发展的历史事实。具体布置是先教学千米,后教学吨。
1.认识千米。
例题先出示四幅画面,显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这些画面告诉同学:
计量路程或丈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这些画面和这句话,给同学一个鲜明的印象:
计量很长的路或很长的长度时,要用千米作单位。教学时要给同学讲讲画面中标志的意思,如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离南京还有98千米,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还要让同学知道“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这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数学练习中经常使用。
教材接着讲1千米有多长,教学的重点是协助同学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先联系学校操场上的跑道,告诉同学1 000米就是1千米。由于多数学校都有100米长的直跑道,同学对100米已有具体的感知,所以“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既让同学对1千米是多长有初次感性认识,又讲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材继续让同学联系自身学校的跑道一圈长是200米、250米还是400米,通过简单的推算,算出跑道几圈的长正好是1千米,又一次空虚对千米的感性认识。要注意,这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只要根据自身学校的跑道一圈的长度,重点进行一次推算就可以了,另两次推算不必都进行。不过,重点进行的那次推算要让全体同学都参与。教材这样的布置,较好地落实了《规范》的要求:
让同学体会1千米,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
“想想做做”紧紧扣住体会1千米而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扎实的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考虑。第1题结合看路线图再次突出1千米就是1000米。第2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把2000米换算成2千米,为第3题作铺垫。第4题通过选用适当的单位,体会米和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往往是不同的,积累一点正确使用单位的经验。第5题以比较数的大小为基础进行长度的比较。第6题教学看铁路路线图,并进行有关千米的笔算和估计。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实用的技能。教学时,不求同学估计得很精确,但要充沛地交流估计的方法和考虑,激发估计的兴趣。
2.认识吨。
教材中关于吨的编写思路与千米很相似,也从几幅画面引入吨。首先告诉同学港口码头上的大批货物、列车要装运的大宗物品、集装箱里的货物,都要用吨作计量的单位。接着利用画面配合文字叙述的方式展现了10个100千克是1000千克,也是1吨。形象具体地讲了1吨,以和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教材充沛考虑到同学体会1吨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收集了一些实际的素材继续协助他们积累对1吨的感性认识。这些素材有40个小同学的体重、1000棵白菜、2头牛、20包水泥、5桶油、10头猪,它们的总重分别都是1吨。通过这些常见的、熟悉的素材,联系生活体验,有助于同学发生对1吨的体会。特别要注意的是教材还让同学从1桶水10千克推算几桶水1吨,从2块砖5千克推算几块砖1吨,加强1吨是1000千克的认识。充沛地利用熟悉的10桶水、200块砖体会1吨有多重。
“想想做做”第5题,通过填写合适的单位,让同学再次感受吨是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时使用的单位。第6题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关于吨的四则计算。
练习六的前两题是知识整理,其中第1题通过填写单位,使同学明白吨和千克都是计量物重的单位,千米和米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长度与物重是不同的量,要使用不同的单位。第2题练习单位换算,既有本单元教学的吨与千克、千米与米的换算,还有前几册教学的米与厘米、千克与克的换算,是一次对计量单位的整理活动。第3~6题解决实际问题,联系了空间与位置、时间计算等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但与日常生活结合得很好。第7~9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
《了解千米》是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仍然紧扣体会1千米设计。在“走走看看”栏目里布置的活动能激起同学的兴趣,协助同学对1千米形成更丰富的体验。在“查查填填”栏目里,引导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既空虚活动内容,又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假如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规范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知识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能力目标: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单明了、抽象概括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重点:
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二、新授。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 )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3、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 =t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板书:
a=30=11+30=4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提问:大家说说,我们常用右手做哪些事?我们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2)谈话: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评析: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物体间左右位置关系奠定础。]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1)出示挂图: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谈话: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来看,画面中坐在前面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有的同学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系吗?同桌讨论后汇报。
[评析:紧密结合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联系教室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想想做做第1题)
让每个学生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儿说B在左边,一会儿说B在右边。
讲述: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时,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评析:联系实际,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说的。]
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析:通过说说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巩固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摆一摆。(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摆在文具盒的右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的左边。
(2)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3)请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听,指名几人交流。
[评析: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自由摆放学具的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2、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丁丁和拉拉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来到了玩具柜台。呵!那么多玩具,挑选什么呢?妈妈规定每人只能买一样,并且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
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丁丁或拉拉,你会怎么说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据他的说法,猜出他想买的是什么吗?(评析:给单调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评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人人参与,人人表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践活动,增强应用意识
1、想一想。
谈话: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的是右手吗?(可能有的学生说是右手,有的说不是右手,说法不一)
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断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教师举起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让学生检验自己的看法。)说明: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起的右手就刚好相反。
[评析: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教学难点,运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引起学生注意,引发思考;让学生举起右手与老师对照,促使学生去体验感悟;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总之,这段教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2、动脑筋。
(挂图显示学生上下楼梯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思考: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哪边走?谁走错了?为什么?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表演体验。)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右边有秩序地走。
[评析: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下结论。为此,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方向的变化过程,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玩得愉快吗?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后,到学校和家里再观察观察,找出各种物体间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
[评析:教师富有情趣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知识汇报交流学习过程和掌握的学习策略,在自由的氛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领域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总结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教学内容]
测量活动(第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
第7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 试一试中的题目
【教学课题】
铅笔有多长
【教案背景】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内容,实际上是《毫米、分米的认识》。
学生在一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厘米、米,以及简单的估测和测算。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毫米和分米,掌握他们之间的简单换算,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
为三年级上学期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体验和实际测量,认识并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议一议”、“找一找”等合作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概念。
【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将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学和小组研讨的方式来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动手操作、亲自感受为主,辅以练习、游戏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说个谜语,你们猜猜它是谁好吗?(略)生:铅笔。师:猜对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铅笔有多长》。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师:请大家把桌上的铅笔拿起来,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算一下,这只铅笔有多长?师:谁能说说这只铅笔大约有多长呢,你是怎么估出来的?生:回答。
2、量一量。师: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好办法吗?生:用尺量。
师:下面我们就亲自用小尺测量一下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生:汇报结果。
3、说一说。师:你们能用手表示一下10厘米是多长吗?那么谁还可以用另一种长度单位来表示呢?生:分米。
师:对,这枝铅笔长1分米,因为10厘米就是1分米。(课件)师: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分米。
师:谁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指名说。(课件:1dm=10cm)生:齐读公式。
师:2分米等于几厘米?生:2分米等于20厘米。师:5分米等于几厘米?80厘米等于几分米?生:(略)师:(出示课件:认识分米)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呢?生:从0到10之间长1分米;从10到20之间长1分米(课件演示)师:和同桌一起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吧!生:同桌一起指出格尺上的1分米。
师: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师:请大家仔细找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生:汇报。
生:齐读公式。师:2分米等于几厘米?生:2分米等于20厘米。
师:5分米等于几厘米?80厘米等于几分米?生:(略)师:(出示课件:认识分米)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呢?生:从0到10之间长1分米;从10到20之间长1分米(课件演示)师:和同桌一起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吧!生:同桌一起指出格尺上的1分米。师: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师:请大家仔细找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生:汇报。活动二:认识毫米1、量一量。
师:请大家先估算一下数学课本的宽、厚大约是几厘米,再用尺量一量,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生:测量、汇报。
师: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更精确,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
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生:毫米。 2、说一说。
师:1毫米有多长呢?生:1厘米中间的1个小格就是1毫米。师:对,1个小格是1毫米,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mm来表示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数一数1厘米之间有几个小格?是几毫米?生:回答。(课件:10毫米就是1厘米)师:谁能用我们数出的结果说一个等式来表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生:1cm=10mm师: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度。
看看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生:汇报。 3、估一估。
师:请拿出1分硬币,估计一下,这枚硬币的厚度是多少?再捏一捏、量一量。生:汇报。
师: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估一估大约是几毫米?生:汇报。
三、阶段小结
1、议一议。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会是什么关系呢?请你们四人小组观察米尺,一起讨论,看哪个小组的有新的发现。生:汇报研究结果。
(课件)
2、看一看。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42—43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巩固练习师:接下来老师送给你们一个闯关游戏。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来闯关。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7m=()dm 3cm=()mm 90dm=()m 60cm=()dm 2m=()cm 800cm=()m
2、画线段。
我们要想准确地画出线段。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6、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从教材的角度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的计算以后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拓宽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同时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创设了一个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突破难点很有帮助。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与代数”领域的整体要求,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围绕理解倍的含义展开教学。
3、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4、组织有效的交流评价活动,使学生的交流成为资源。
5、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的分析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价值。
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今天的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倍的含义,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说教学过程: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五个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在快快乐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活动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活动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活动五总结提升下面,我就分别来介绍一下我在各个环节中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提前祝你们节日快乐。
有一所学校在六一节前夕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看花展,瞧这三个小朋友正围在花坛边看花呢!
2、出示情景图,观察:从中你获得哪些数字信息?
3、让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的问题主要是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
4、小节:我们除了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板书:倍的认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创设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倍”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老师喜欢蓝花,在黑板上贴上两朵蓝花。
您们喜欢那种花呢?请喜欢黄花的一个同学到黑板前贴上六朵黄花。
2、老师想把这些花分分组,2朵一组,示范圈一圈。
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说: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在这里通过贴花片、圈一圈,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了倍的含义。]
4、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说,教师总结。
5、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4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2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认识。
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
1、放手让学生分组研究蓝花与红花的倍数关系。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知道蓝花是红花的几倍?(圈一圈、摆一摆、连一连、用除法等等)
3、让学生明确用除法计算,板书除法算式,并强调注意的事项。(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知识,在探索中发现,在合作中研究,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拓宽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