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
(板书课题)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F2时,物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物体将要向力大的方向运动。”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
(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第142页5题
浮力教案示例之二
教学目标:
1、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
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
,这个力的方向是 。这说明
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1、质疑: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v 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v 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v 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v 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中班科学领域优秀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观察图片,找出两幅图片的不同点
2、在活动中,训练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准备:蘑菇、苹果图片 相似图片组图
活动过程:
一、讲故事,创情境
1、师:在森林里住着兔妈妈和兔宝宝。这天,兔妈妈让兔宝宝自己去采蘑菇。兔宝宝犯难了,它不知道要采什么样的蘑菇。于是兔宝宝问妈妈:“妈妈妈妈,我要采什么样的蘑菇呢?兔妈妈拿出了蘑菇图,说:”这个的 蘑菇可以吃。如果身上长着斑点的,就不能吃,就不要采。 就这样,兔宝宝高高兴兴地去采蘑菇了。可是不一会,兔宝宝又发愁了:蘑菇都一样啊,怎么采啊?
2、师:“孩子们,我们能帮助兔宝宝解决这个难题吗?
3、出示不同颜色的蘑菇图片,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幼儿自由观察,并交流
4、小结:大家的眼睛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蘑菇的不同之处。相信,
兔宝宝也会发现的,它一定能采到可以吃的蘑菇 。
二、看图片,找不同
(一)数量不同
1、出示两幅数量不同的苹果的图片,提问:这里有两幅相似的图片,你还能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吗?
2、幼儿观察图片,交流。
3、小结:原来它们的数量不一样
(二)、颜色不同
1、出示颜色有差别的`两幅图片,提问:瞧,这里又有两盘苹果,它们哪里不一样呢?还是数量不同吗?
2、幼儿观察,并交流
3、小结:原来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看来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能发现不同之处。
(三)、方位不同
1、出示两幅方位不同的小汽车图。提问:这两辆小汽车就好像一对双胞胎,你还能找出它们的不同吗?
2、幼儿观察图片交流
3、师幼集体按顺序观察图片找不同。
4、小结:大家真是火眼金睛,找到了多处不同。我们观察时要有耐心,有顺序的观察,这样才能找出所有的不同来。
三、玩游戏,比眼力
游戏《大家来找茬》,出示若干组存在不同之处的两幅图片,孩子们观察,看一看哪组最厉害,找到的不同多。
四、设场景,做练习
1、师:皮皮正在家里玩,他邀请我们一起去他家做客。出示图片,
瞧,你在皮皮家看到了什么?
幼儿回答
2、师:皮皮很高兴,一会玩这个,一会玩那个,房间一下子就变了样
子,让我们观察一下,有哪些地方变了呢?(出示图片)
3、幼儿观察两幅图片,全班交流
4、师幼共同小结,两幅图片的不同
五、做小结,巧延伸
师: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周围每天都有不同,都
在变化,不信,就去观察一下自己的家吧!你会发现不同的样子的。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沉”和“浮”。
2、乐于参与科学实验。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盛有水的大盆。
2、塑料玩具、木片、石子、铁钉。
3、纸、笔。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一猜老师准备的这些东西,如果放到水中会怎样?
2、请幼儿将这些东西(塑料玩具、木片、石子、铁钉)依次放到水中,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3、请幼儿在室内搜集各种材质的物品,将它们放到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并将实验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记录下来。
4、各组幼儿表述本组的记录,教师将结果在黑板上进行统计。统计出哪些物品沉到水底,哪些物品浮到水面。(通过统计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沉和浮与物体本身的材质有关。)
5、为什么有的物品会浮到水面上,有的物品却沉到水底?
请幼儿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6、教师根据幼儿讨论的情况进行小结
7、总结分享:请幼儿说说自己对哪些物品做过沉浮实验,实验结果如何。
活动评价:
1、幼儿乐于参与实验探索。
2、幼儿发现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材质有关。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
四、教学器材
瓶盖、玉米粒、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演示器(力学实验盒内的套装)、水槽、空易拉罐、水、大烧杯、小烧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下沉的铁块也受浮力吗?(自己阅读粗略找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浮力的概念
对生活现象的描述引出浮力的概念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浮在水面上的瓶盖
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作用点
通过学生的认知,规范为了研究方便,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4、浮力的大小
(1)猜想: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1:在漂浮的瓶盖内逐渐加入玉米粒,随着玉米粒的增加观察瓶盖在水中的位置,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2:在大烧杯内盛满水,将空易拉罐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浮力大小变化,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沙筒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沙筒逐渐浸入大烧杯的水中,直至浸没,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予以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实验探究:物体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
仪器介绍:弹簧测力计、水槽、大烧杯、小套筒、沙筒
参照课本48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探究实验(小组讨论)
方案交流:需要测得的物理量,为了避免错误,减小误差,实验需要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完成表格
实验数据:
沙筒重: 小套桶重:
沙筒完全浸入水中后拉力F:
浮力F浮:
小套桶和水的总重G总:
排出的水的重力G排 :
交流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沙筒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在上述实验中,(有)推导:G排=m排g=液V排g,所以,F浮= G排=液gV排。(液是指液体的密度)。
(三)浮力练习
课本50页第3题和第6题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同步训练《浮力》一节1-10题
八、课后总结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附板书设计: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的作用点: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浮力的大小:测量F浮= G –F
阿基米德原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浮力公式:F浮= G排=液gV排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
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5、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教学媒体设计
1、 利用网上资源录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 利用课件展示教学板书结论小结等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1、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2、演示: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教学设计说明: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并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投影)板书:第五节 浮力
二、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
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
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乒乓球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演示:在弹簧测计的下面悬挂一个石块,把石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1)明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计划,明确以下问题:
(2)明确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弹簧测力计、烧杯 等。
(3)明确如何测定浮力的大小。
(4)确定整个实验是否设置对照组及设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复及次数。
(5)选择实验记录表格。
参考表格:
项目
次数
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 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石块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总重G2 比较F与G0的关系
(投影)结论: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
(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的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书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投影)完成课本上的例题。
三、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教学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四、板书设计:
第五节 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有学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意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进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活动目标:
1、理解序数含义,会用序数词“第几”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能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有5节不同颜色车厢的水果列车一辆。
3、音乐《火车开了》。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师:秋天来了,水果丰收了。猜一猜,有哪些水果呢?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运水果呢?
听音乐《火车开了》,PPT出示水果列车,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装饰水果列车,学习5以内的序数
1、请幼儿观察列车,数一数共有几节车厢。(教师和幼儿一起点数,说出总数,一共有5节车厢)
三、给动物宝宝送水果,进一步感知序数的方向性
1、引导幼儿说出小动物都分别住在第几层?数高楼要从下往上数,教师和小朋友一块数,边数边出示数字。(出示PPT)
2、给动物送水果。第一节车厢的水果送给第一层楼的小动物,谁呀?送的什么水果?有几个水果?幼儿点数。第二节车厢的水果送给第二层楼的小动物……
3、火车又变魔术了,现在第一节车厢的水果,是什么?送给第一层楼的小动物,谁呀?送了几个水果?幼儿点数。
四、游戏“开火车”
开火车的游戏,六人一组,一人当火车头,播放音乐《火车开了》,火车有节奏的向前开,音乐停止后,幼儿说出自己是第几节车厢;再次播放音乐,车尾变成车头,火车再往回开,音乐停止后,请幼儿说出自己现在在第几节车厢。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玩数楼房、开火车的游戏,增进对序数的理解。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 刘崇灏)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四)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多少?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见图12-1)。
总结、板书: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F浮=G-F'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图12-2进行。
(2)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见图12-2)。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板书:“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板书:“3.物体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F2时,物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物体将要向力大的方向运动。”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
(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第142页5题
浮力教案示例之二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xxx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xx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xxx力。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xx(“轻”或“重”),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xxx,它与重力方向xxx。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xxx。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即时评价。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2浮力产生的原因:xxx。
实验:将一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盖,向瓶中加入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因为乒乓球下底部没有受到压强作用。xxx将瓶盖盖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此时乒乓球受到xxx力的作用。
分析:盖上瓶盖后,向瓶内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xxx,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压力xxx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三)同学总结,调查学情。
四、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训练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下列情况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的是()
A石块在空气中B石块在水中C石块在酒精中D石块在盐水中
2.某同学将一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当它浸没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则受到盐水的浮力将3N。
(三)展示答案,学生交换批阅,小组长检查小组互评,老师了解学情
(四)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难点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教学反思
科学小实验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是我们现在碍于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材料不够、操作不便等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实验不能很好的开展。今天的活动,实验的材料也比较繁琐,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进行了分组实验的形式,给予不同小组不同的材料,汇总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让每种可能都得到了验证,满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清楚的'得到实验的结果。这样的形式适合于班级人数多的实验。同时,记录表运用的也很有效,不仅帮助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同时也能让幼儿一目了然的观察到不同材料的不同实验结果。我们的小实验要向着有效、易操作的方向努力。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3.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 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
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 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 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 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后3、4、6.选作:5认真完成作业。发散思维,张扬个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师生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教学设计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
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水,烧杯
问题2:你有哪些方法测量物块(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2.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教学目标
1、 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 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浮力的存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工具
铝块、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盐水、体积不同的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 ,施力物体是 。还受到竖直向上的 ,施力物体是 。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 。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铝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铝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铝块受浮力作用吗?50页图10.1-2
甲图:铝块受到竖直向下的 和竖直向上的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铝块所受的重力。
乙图:铝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 ,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 ,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 ,施力物体是水。
铝块静止不动说明: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受到的拉力十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铝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所以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铝块重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铝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铝块也受到浮力。
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2)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
(3)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示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观察课本图,完成下列问题。
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F上 F下,其合力F竖直= ,方向 。
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 。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物体所受的浮力和深度 (填有没有 )关系。
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填有没有 )关系
3、如果将上述实验过程中的水换成煤油或酒精重复上述实验,我们会发现物体所受的浮力和在水中的。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 。
三、课堂练习: 52页1-5题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课后小结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具: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铝的)分别放在2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2名学生分别做这2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000牛,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为什么?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来实现下潜、悬浮、上浮。
(3)气球和气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气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设计意图
随着《荆州特色文化在园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对荆楚特色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的了解探究我们荆州的特色文化,我请家长周末带孩子去荆州市博物馆参观了编钟,并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有趣的编钟》,让幼儿探究编钟发声的秘密,提升幼儿对家乡的文化遗产的关注。
活动目标
1、初步探索编钟的大小与音调高低的关系。
2、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操作的结果。
3、喜欢参与探究活动,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了解编钟的钟体越大音调越低声音越大,钟体越小音调越高声音越小。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了解过编钟。
2、物质准备:编钟表演视频;从大到小的玻璃杯七个一组;竖笛风铃一组:筷子一根;编钟模型一套。
活动过程
一、观看表演视频,激发探索欲望。
1、播放编钟表演视频,请幼儿欣赏编钟表演,感受古代打击乐器的美感。
2、提出问题:这种乐器叫什么名字?每一个钟都是一样吗?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猜想:大钟发出的声音低沉,小钟发出的声音高而尖。
二、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探索编钟的奥秘。
1、看一看,了解编钟的外形。(编钟由木架支起,由从小到大排列的扁圆钟组成,用木棒击打发声,钟体上有花纹图案。)
2、摸一摸,了解编钟的材质。(编钟的支架和敲打的棒是木质的,钟体由青铜制成。)
3、敲一敲,了解编钟的发声。(编钟的钟体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钟体越小发出的音调越高。)
三、观看 PPT,初步了解编钟的历史。
编钟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乐器,由青铜铸成,由扁圆钟按照大小依次排列,最小的编钟由 3 枚组合而成,也有 9 枚和 13 枚一组的,用木锤和长棒敲打发声。咱们荆州市博物馆就有一架战国编钟,它是荆州市博物馆内极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四、探究生活中的乐器。 1、出示玻璃杯,引导幼儿观察其大小异同。
2、请幼儿尝试敲打玻璃杯,观察倾听不同的杯子发出的声音异同。
3、小结:玻璃杯越小,音调越高,玻璃杯越大,音调越低。
4、出示竖笛风铃,请幼儿尝试拨动风铃,观察倾听长度不同的竖笛风铃发出的声音异同。五、总结启发。
编钟是一种古代乐器,钟体越大音调越低,钟体越小调越高。这是古代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出来的乐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小朋友也要从小学好本领,长大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去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家乡做出贡献!今天有一个小任务:请小朋友回家以后在自己的家里找一找,看一看,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没有可以发声的乐器,好吗?
活动总结
随着荆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我们荆州新建了很多有荆楚特色的活动场所,如:荆州园博园、荆州方特等。这些活动场所都是孩子们爱去爱玩的地方,孩子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都有仿制的编钟模型。于是孩子们带着疑问和我一起去荆州博物馆里参观了编钟。孩子们了解到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孩子们对编钟的发音颇为好奇,于是我把编钟带到了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探索编钟发音的奥秘。我的活动目标定为初步探索编钟的大小与音调高低的关系并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操作的结果,喜欢参与探究活动,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整节活动下来三个目标初步达成。活动中首先播放编钟表演视频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然后通过三个感官的刺激来探索编钟,一看,看外型,二摸,摸材质,三敲,听声音。经过三重探索过后,孩子们对编钟有了初步的了解,并知道了编钟的钟体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但声音越大,钟体越小发出的音调越高但声音越小。最后我们寻找了生活中能发出声音的各种物体,让孩子们进一步的操作与探究,提升了孩子们对探究的兴趣。
一、教材分析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师生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教学设计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A,水,烧杯
问题2:你有哪些方法测量物块(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2.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xxx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xx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xxx力。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xx(“轻”或“重”),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xxx,它与重力方向xxx。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xxx。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即时评价。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2浮力产生的原因:xxx。
实验:将一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盖,向瓶中加入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因为乒乓球下底部没有受到压强作用。xxx将瓶盖盖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此时乒乓球受到xxx力的作用。
分析:盖上瓶盖后,向瓶内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xxx,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压力xxx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三)同学总结,调查学情。
四、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训练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下列情况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的是()
A石块在空气中B石块在水中C石块在酒精中D石块在盐水中
2.某同学将一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当它浸没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则受到盐水的浮力将3N。(填“>”“=”或“<”)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7N,则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
(三)展示答案,学生交换批阅,小组长检查小组互评,老师了解学情
(四)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多少?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 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 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见图12-1)。
总结、板书: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F浮=G-F'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图12-2进行。
(2)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见图12-2)。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板书:“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板书:“3.物体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
一、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可以通过载体来获取水的浮力、了解轮船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水的浮力和触水面积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实验了能力和记录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透明盆2个、小纸船2个、大纸船1个、水、重量一样围棋若干、记录表
经验准备:幼儿通过相关的经验积累,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轮船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朋友你好,猴子和熊猫住在遥远的大海的两边、猴子想把礼物运到熊猫家,请问它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比较可行呢?
——原来轮船有这么多的作用啊。请问你坐过轮船嘛?你知道为什么轮船会浮在水面上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吧。
(二)通过载体来获取水的浮力。
——现在我们来看看石头在水中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在透明盆中放入水、再放入石头、观察其沉浮现象)
——相信你已经观察到石头在水中沉了下去,请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石头浮在水面上呢?
——我们已经知道了猴子通过轮船把礼物运到了熊猫家,现在我们把纸船放在水面上,再放入石头。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哇、石头在纸船中没有沉下去。请你在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得知可以通过纸船来获取水的浮力、石头在纸船上就不会沉下去啦)
(三)探究水的浮力和触水面积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轮船和小轮船谁装的东西重一点呢?
——教师准备两个一样大的透明盆,在两个盆内放入一样多的水,在1号盆内放入1号纸船,依次放入乐高积木,2号盆放入2号纸船,依次放入围棋,观察1号2号船各装了多少块围棋。那个船能装的积木多一点?
——通过实验得知,大轮船装的围棋子会比小轮船多,请你在记录表上记录你的实验结果吧。
四、活动小结
——你看这艘巨大的轮船能容纳6,296名乘客。而这艘求生艇只能容纳2个人。
——小朋友们,我们通过个实验结果来分析,在相同环境下。小纸船装了5个围棋子、大轮船装了10个围棋子,我们得知纸船触水面积越大,浮力越大能装的围棋子也越多,纸船触水面积越小,浮力越小能装的围棋子也越少。屏幕前的你也一起来做这个有趣的小实验吧。
教学反思
水是我们常见的液体,幼儿从小就对它感兴趣,玩水成为主要的游戏之一。怎样玩,从玩中学到知识,启发智慧。幼儿《纲要》中提到“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课充分运用幼儿身边最见的水,用试验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其中容易代替幼儿去解答问题,应坚守幼儿才是探索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指向标,在幼儿深陷谜团时给予点拨。教学中幼儿积极参于,大胆提问,自由探索的目标很明确,对自己的发现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可能表达不是很准确,但发现的过程足以让幼儿对科学活充满好奇,激发出潜在的探索欲望。由于本课操作居多,课程的条理性要求很高,从观察——体验——总结,发现的过程就是在成长,幼儿的自主讨论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好奇,和幼儿一同去寻找答案。同时将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幼儿,我们的生活因水而有生机,同时因水的缺乏,失去希望。启发幼儿热爱生活,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 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
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 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 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
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后3、4、6.选作:5认真完成作业。发散思维,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