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优秀1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的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篇1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⑴

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⑵

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⑴

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⑵

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⑶

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⑷

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 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1、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2、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3、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⑴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

⑵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5、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6、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7、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

2、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注意观察,善于思考,比较、联想,并灵活运用。

3、理解“议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提示找出有关小节,懂得一小节中的句子前后不能颠倒。

教具准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进入

1、揭题,读题。

2、读准“称”的翘舌音、后鼻音。(个——齐)

3、象是动物界的庞然大物,谁能读出题目的意思?(个——齐)

4、这样大的象怎么称呢?

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写象大的句子,试着读好。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适时正音

6、谁能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个——跟老师一起读)

出示: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二、引导感悟

1、引读:要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称出一头象的重量,这可就难了,你听,曹操手下的官员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有的说——,也有的说——

2、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去掉旁白,也试着议论一番。

指名小组上台演示。

3、通过同学们的议论,我们了解了两种称象方法

自由读第一节,交流,板书:

官员们

砍树 (造称)

(宰象) 称肉

4、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

引读:他站出来说——

5、我们知道,曹冲称象有四步,(出示四幅图)

在理清顺序前,我们先来了解每一幅图的意思。(先共同交流第一幅图。)

出示: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6、自读课文,看看图上填上适当的词,再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自由读,填词交流。

逐步出示: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7、按曹冲称象方法,给四幅图排一下顺序。

交流排序,逐图读小标题。

8、曹冲称象用了哪两样东西?

交流,出示:船、石

9、这种方法与官员们的方法是有联系的,他从官员的议论中得到了启发,而他的`方法巧妙在——

出示: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

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10、以什么代人呢?让我们一起看实验。(看多媒体演示)

出示:以()代人

11、讲浮力原理

出示:

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以(水)代人

三、加深感悟

1、由此可见,曹冲的方法是——交流,出示:聪明、可行

相对而言,官员们的办法是——交流,出示:愚蠢、不可行

2、让我们带着对曹冲的钦佩之情,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3、你从曹冲称象中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联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你还能想出哪些“以()代象”的称象方法?

仔细看图,利用图上的条件,请你设计一个称象的方法,说说看。

出示:

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四、写话训练

把你设计出的称象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

(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以(水)代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联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小故事中挖掘出新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金克木(1912年8月一20xx年8月),祖籍安徽寿县。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我国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大家,学贯东西,通晓多国语言,对东西方文化很多领域有广泛研究,是著名的诗文、学者。

2、作者对哪两个流传的故事提出质疑?请概括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

二、合作交流

作者认为牛顿家世并非贫寒,养猫之事有仆人照看,何劳他费神。

作者认为晏子出使并非一个人徒步,根本显不出其身高来,再者城墙不是纸糊的,特为晏子开一个小门谈何容易。

由此看来作者敢于打破常人的( ),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作者不论其真假,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了什么新的道理。

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认为人们笑话牛顿认死理、不灵活,只是从人的方面考虑问题,一洞两用,省时省力。而却没有从猫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猫来说,两个洞更方便。作者在这里以猫喻人,隐喻要有人本思想,要关心弱势群体。

在第二个故事中,人们通常 而作者以常人家里有中门和侧门之分,孔庙门的大小开否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有关的,得出楚国是以等级观念看待门的大小,而晏子则是以实际需要出发,大国开大门这样一人全新的解释。

这篇课文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可认可的道理,人人都觉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者都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通过对两个故事的分析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以仅以人的主观或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世间万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处理,主观臆断。

三、成果展示

四、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叙事议论融为一体,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内容丰富,但短小精悍,富有哲理。

五、当堂训练

一、基础驿站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泮宫(pàn) 晏婴(yàn) 爵士(jüé)

B.仆役(bú) 玲珑(líng) 效率(lǜ)

C.祭孔(jì) 称心(chèn) 状元(zhuàng)

D.宰相(zǎi) 尊重(zhūn) 大殿(diàn)

2.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伸张正义 寻根究底 不计其数 闭门造车

B.出死入生 同舟共济 真假难辩 崭露头角

C.长篇大论 为民请命 投机取巧 平淡无奇

D.匹夫有责 无独有偶 前呼后拥 各霸一方

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代表齐国出访自然有一些随从组成外交使团,骑马乘车,前呼后拥,晏子决不能一个人徒步走来。

前呼后拥:

徒步:

(2)话说当年齐国宰相晏婴名满天下。

名满天下:

4.本文从 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城门联想到 ,从 联想到文庙的桥,从文庙的门和桥联想到 ,思路流畅,结构清晰。

二、综合园地

5.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1)三百年前,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 ( )

(2)大猫:这是我的洞,允许你用,要

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

(3)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都大门,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

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门也小。门以国为准。 ( )

6.下列问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B.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

C.若是各有一洞呢?

D.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美妙的旋律中,大屏幕上一一闪现出世博会159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电灯、磁悬浮列车、航天器……这一刻,“一切源于世博会”的理念得以彰显。

B.走进语言现场,应该开口说,主动发言、敏捷应对;应该用心听,在倾听中迅速捕捉有效信息、在倾听中准确把握声音内容。

C.文章要做到观点鲜明,必须对所论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弄清楚问题涉及哪些因素?关键在哪里?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这个问题的?

D.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陈涉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成为智慧的化身。

8.怀疑处处有学问,你能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思考吗?(要有见地,有深度)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学生认识全班同学的姓,学习识字,增加识字量,了解有关百家姓的一些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学生知识面。初步学习搜集和运用信息,和别人交流信息。

活动重点:让学生认识自己班上同学的姓,了解有关百家姓的一些知识,了解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学习方法与过程。

活动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是本课难点。

教学总课时:五课时。

活动准备:

教学总过程:

一、准备阶段(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学生对自己姓什么这个问题感兴趣。

2、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确定探究内容。

3、根据探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组内分工。

4、指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数学老师姓XX,美术老师姓XX,我姓XX。

你们也有各自不同的或相同的姓,请大家介绍自己姓什么吧!教师随机板书学生介绍的姓,让学生自己教读黑板上的姓,让全班同学认识这些姓。对你们自己的姓想知道些什么,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设计理念:用学生自己的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去思考,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身边事物的兴趣。)

(二)确定探究话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归纳出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1、自己跟谁姓?

2、自己姓的来历?

3、有关姓的趣事。

(三)寻求探究方法

既然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哪你们该怎么办呢?(众说纷纭)

老师归纳出可行的办法提出建议:

1、请相同姓的同学分为一组,进行商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回去问家长,不懂就问长智慧!

3、上网查资料,勤动手,万事解决不用!

以上方法进行综合使用效果最好。

(设计理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尝试解决问题

1、每个同学都用上面三种方法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姓进行分组,同姓的分在一起确定组长。

3、指导组长根据同学的特长分工。

(出示要求:组长负责召集全体组员,安排具体工作;每组有资料收集员、资料整理员、成果汇报负责人等;做到每个组员有事做。)

(四)布置探究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任务搜集相关资料。

二、搜集整理阶段(两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根据内容来分类搜集整理资料;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时逐步找出问题的答案;

3、根据***内容,帮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展示成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经过辛勤的劳动,我们有了丰收的成果。

(二)学习方法

1、出示资料筛选标准(是否与提出的问题有关。)

2、教师以“王”这个姓为例教会学生如何筛选资料。

(1)“王”姓的来历?

(2)有关王姓的趣事。

要求:选择的资料必须与问题有直接关系,资料的排列要归类,要有序。

(三)筛选资料(小组讨论,共同决定。)

(四)形成观点

以“王”姓为例指导学生找出前面提出探究问题的答案。

(五)作业布置

利用课余时间修改并完善本组的探究出的答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发现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意。

2、认识9个生字,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3、能看懂图画的意思,能根据图意、联系生活实际想出办法,并乐于与同学交流、讨论。

4、能把自己所画的图画用文字表达出来。

5、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勇于展示课外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识字卡片、词语卡片。

3、竞赛评比用的小红旗。

4、让学生准备展示内容。

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要引导学生发现: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一样,体会汉字表意的丰富性。

1、激趣:

今天我请了一位汉字朋友,它是谁呢?出示“回”字,用“回”字来组词。

2、引导:

这位朋友要教给我们新的知识,是什么呢?请你读读书上的三句话,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的伙伴。

3、结论: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意思。

4、扩展积累:

引导学生用“打”字练习组词、说句子,进一步体会汉字一字多意的现象。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激趣: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炊具、餐具,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的名称。(课件播放:结合实物出现词语)

2、小组内练习词语。

3、比一比:

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比赛,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好。同学来挑战,看谁最棒。

4、认读生字:

刚才我们认识的词语中有很多要认的生字:(课件出示:灶、铝、锅、漏、勺、铲、壶、汤、碟)

⑴ 小组内互相读一读生字。

⑵ 老师用生字卡片抽查。

⑶ 听字音举卡片。

⑷ 小组讨论交流:

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形?

二、读读背背

1、引入: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短短的几个字概括出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2、小组内练习读成语。

3、比一比看谁读得快,读得最准确,记得最牢固。

4、学生自由说成语的意思。

5、扩展积累:

你还能说出哪些成语?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5

内容摘要: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有效的落实到课堂中才是关键,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是实现这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合作式学习既是“课改”新教学理念,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新教学行为,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式。

关键词:

语文教学设计有效合作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大的改观。审视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课堂操作,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往往同样是一种低效教学。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设计有效呢?

一、制定有效目标

良好的目标意识是教师制定好目标的前提。目标的制定要以吃透教材为基础,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意图,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反之,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也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第三,对于每课的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的目标才是有效的。如:

二、确立学生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妨运用多种策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鼓励自主学习。

魏书生说得好:“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如:《生命的壮歌》一文通过动物界的两则故事,告诉人们蚂蚁和羚羊逃生的不同方法,其中都蕴含着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请学生自主学习,列出问题。全班交流时,我请学生提出问题,再请已经能够回答问题的同学来回答问题。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已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蚂蚁和羚羊的逃生方法。接着,我就教学重点加以梳理,与学生一起感悟其中蕴含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6

一、引言导趣,激发情感

孩子们,第六单元的那一个个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故事拨动了我们爱的心弦,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杭州的小钱得了白血病,是谁献出了骨髓,挽救了他的生命?卡罗纳失去了母亲,有谁给他关心与安慰?)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感人的画面。

二、看图想象,激活画面

1、指导看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人?

师:小姑娘与老奶奶是什么关系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胜似亲人)

2、理解题目

师:“胜”的意思是……(胜于、超过)“胜似亲人”就是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

3、理解图意

(1)仔细观察画面,老奶奶正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老奶奶正搂抱、抚摸着小姑娘)

(2)老奶奶为什么要搂抱、抚摸着小姑娘?请仔细观察画面,好好想一想?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小姑娘帮助老奶奶洗衣服,老奶奶感谢她。)

(3)事情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可能,也可能……)

(4)小姑娘是怎样帮助老奶奶洗衣服的呢?洗衣过程

(课件出示:想一想,小姑娘是怎样帮老奶奶洗衣服的呢?)

4、指名反馈

(师相机追问:小姑娘一拿起衣服就洗吗?小姑娘正在洗着衣服,我们又仿佛可以听见传来……(声音);我们又仿佛可以看见小姑娘脸上……;同时,小姑娘洗衣服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提出要求,试写片段

师:同学们都能根据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小姑娘帮助老奶奶洗衣服的过程想得很具体。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让每位同学将自己的想法,在这里一一交流,那么赶紧把它写下来吧,下面请拿出作文草稿,写一写小姑娘帮老奶奶洗衣服的过程,当然,在写之前,请先看看屏幕上的写作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①用上“先……再……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把小姑娘洗衣服的经过写清楚。

②选用“词句宝库”里的词,把小姑娘洗衣服的动作、声音和心理活动等写具体。

词句宝库:

动作描写:系 背 蹲 浸 擦 搓洗捶打 刷 漂拧

声音描写:哗哗哗嚓嚓嚓唰唰唰

心理活动:呀,这些衣服可真沉。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

洗衣服多累呀!可我年纪轻,有的是力气。

细节描写:细细的汗珠渗满了额头

溪水溅湿了小姑娘的布鞋

师:看清楚了,那就赶快动笔吧,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6、试写片段讲评

A、出示一生作品

师:赶快来看一下这位同学写了些什么!(投影展示)

(师引导学生注意起因、经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有没有写清楚。)

生评,提修改建议,师评。

B、展示另一生作品

师:再来看一看这位同学的成果!(投影展示)

生评,师评,共同修改。

7、过渡

师:当小姑娘洗好衣服,回到院中将满满一篓衣服被单晾好时,老奶奶回来了,老奶奶见到眼前的这一切又会怎么感谢小姑娘呢?

请你再次看图搂抱情景

8、你能否用上词句宝库里的好词好句,把接下来发生的事说具体呢?

动作描写:

小姑娘:晾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

老奶奶: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

搂在怀里轻轻地抚摸着爱抚地拍拍

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小姑娘的白嫩红润的脸蛋。

神态描写:

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巴抿着

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洋溢着快乐的笑意。

老奶奶:眼角有些湿润了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

语言描写:

小姑娘:您说哪里去了,帮您做点儿事是应该的。以后,我还要

帮您做更多的事呢!

老奶奶: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

女儿还亲哪!我该怎么谢你呢?

孩子,总是让你忙着,奶奶真过意不去!谢谢你

三、画外联想,丰富内容

1、图前想象

师:课上到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了,老奶奶为什么是孤身一人呢?她没有亲人照顾吗?

指名反馈。

师:老奶奶身边没有亲人,生活遇到了困难,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平常还可能会帮她做些什么事情呢?

指名反馈。

师:嗯,小姑娘对于老奶奶来说,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老师觉得可以把这些内容放在我们习作的最前面,也就是刚刚写的片段的前面,作为故事的起因。板书:背景介绍,平时关系如何?

2、图后想象

师:是的,这么一位美丽、善良的小姑娘,用她的爱心让老奶奶得到了比亲人还好的照顾,她们以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大胆、合理地猜测一下吗?(指名说)

指名反馈。

师:说的真不错,我们可以把它放在习作的后面,作为故事的结尾。

板书:结尾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点睛之笔供你选: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

这可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多少令人感动的一幕呀!

多么感人,多么美好的画面呀!

板书:点明中心。

3、取题

师:这么感人的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用“胜似亲人”来做题目,除此之外,�

2、师:根据以上的写作提纲,老师让你们回去把这篇故事完成好,有信心吗?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运用表格图像化阅读策略对课文进行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提取、归纳关键的信息。

★对主人公产生钦佩的情感,产生阅读好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运用表格图像化阅读策略对课文进行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提取、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动先备知识,导入新课。

1.了解阅读起点。

了解学生中有多少是已经读过这部小说的,对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都留下了哪些印象?

2.导入新课。

二、初读浏览,提取重点事件信息。

1.默读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特点。

2.借助学习卡片一,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梳理日记内容,提取主要信息。

3.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卡片一,梳理日记中记叙的几项主要事件。

三、再读课文,对日记内容进行归纳。

1.借助原著片段,体会归纳的方法。

2.借助学习卡片二,在小组内合作提炼归纳出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的困难。

四、三读课文,感受人物的精神。

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日记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滨孙?

五、总结

学习过程,积累阅读的方法。

本节课首先创设情境,运用“梦想剧场”的形式,让“记者”采访“鲁滨孙”,理出鲁滨孙初到荒岛上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而把这些连贯起来,则可以看出鲁滨孙的荒岛创业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理性思维之光,这是本文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有个性的认识,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全文的任务。

课堂上转换角色,创设师生交往互动、平等对话的教学关系。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渐形成。

本节课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特别多,尤其是针对“鲁滨孙是如何生存的”这一问题,学生争论得最激烈,既给学生上了一堂思想课,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口头表达能力,大家和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开拓,学生身上闪耀的智慧火花也令我备受鼓舞。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一块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3.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①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 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让我们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②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②请8位同学读课文,正音。

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做上批注。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①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做上记号。

②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③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欢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是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让大家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④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⑤有表情地朗读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激趣课文,深入感悟

①配上课件,朗读课文1—6自然段。

②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③联系实际,同学们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④自己试着背背第7自然段。

⑤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⑥有表情地朗读最后一节。

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①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合作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自己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③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拓展活动

①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②向大家介绍你是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布置作业

①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抄写生字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奔”,学习两个部首“马、页”。

2、准确、流利的朗读儿歌,体会儿歌所带来的幽默。

3、背诵儿歌。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奔”,学习部首“马、页”。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部首是“马、页”的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生词卡片、学生准备自己的小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幽默吗?这节课老师就带来一首非常幽默的小儿歌,(板书课题)

二、读文感悟

1请大家快点打开书,自己试着读课文,看谁读得又快又好。(学生自由读文)

2分角色检查读文,女生先读大蝈蝈的话,男生读二蝈蝈的话,老师读其它部分。然后男生、女生再换过来。

3、全班齐读。

4、你们觉得这首小儿歌哪里最幽默?能把这些句子背下来吗?

三、识字

1、根据识字表在文中画出生字。

2、自己轻声读一读所画的生字。

3、谁能结合儿歌讲一讲所画的生字?(仍然结合音、形、义来讲)

4、老师把这些生字单提出来,你还能认识吗?(检查识字情况)

5、能给这些字再组一些词吗?

6、读词语

休闲吹牛南北鲸鱼伸手捋胡须奔跑喂鸡毛驴

四、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生字。

2、齐读课文。

二、交代任务

这节课,我们重点练习写好7个字。

三、指导写字

1、大家一起读读要写的生字。(出示字卡,全班齐读。)

2、学会两个新部首:马、页

3、“马”字做旁有什么变化呢?(横变提)

4、教师范写“驴”字,学生练写。

5、观察:“欠、吹”,有什么区别?(欠字做边写得要窄一些。)

6、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7、其它字由学生自己观察后练习写。

8、写字反馈,学生修改自己所写的生字。

四、抄写词语

休闲吹风伸手胡须毛驴

五、分角色表演。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认识16个生字,会书写10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读出短文,理解短文意思。

3、 通过猜字谜活动,激发同学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 字谜导入,激发兴趣。

1、 出示两个比较简单的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告)

引导同学猜字谜,并说说你是天没有地有,你没有他有。(也)

怎么猜出来的。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比较难的谜语故事,看你们谁聪明,能猜出来,并把你猜的方法说出来。

二、 阅读短文,交流识字方法。

1、大声朗读短文,提出读文要求。

(1) 读短文,画出自身不认识的字,

(2) 交流,有多少字不认识。

(3) 再默读短文,运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记住生字字形,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然后让其带读。

(2) �

三、 朗读短文,加深理解。

1、 同学再次默读短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 指导名分段朗读短文,其他同学考虑:读完这个故事,你猜出谜底是什么了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 同学各抒己见,同时解决“商周、秦汉、唐朝、宋朝”等的问题。(分别出示各字词。)

4、 你们真聪明,一下了就猜出来了,在这当中,你又发现了什么好词了吗?这些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 不甘落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试说句话。

? 才思敏捷:联系上下文理解,找到那句话读一读,说说你从哪里看出唐伯虎“才思敏捷”?� (选择自身喜欢的角色先练习,再朗读。)

四、 拓展练习,发展能力。

1、 老师知道,我们班上有许多同学都“才思敏捷”,那么,你们能不能也为“口”字编个谜语呢?

2、 提出要求:(1)谜底必需是“口”字,要有“有”和“无”两句话,“有的”和“无的”能对上。如,祝枝山说的都是朝代,唐伯虎说的都是人,文征明说的是方位,酒店老板说的是动作。

(2)同桌一起商量,并将谜语写下来。

3、全班交流,评出谜语大王。

3、 有时间为其它的字编谜语。

板书设计: 一个字————口

古代 商周 唐朝 现代 秦汉 宋朝

有 善 智 听 恶 愚 看 无

“口” 右 中间 后 左 外边 前 “口”

高 嘴 跳 矮 手 走

小学语文教案 篇11

《将相和》词句教学。

教学片段:

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

(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

(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评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在《将相和》“负荆请罪”一节教学中,我抓住“负荆请罪”这个重点词,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从而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字词,体验情感,使学生体会到说话或写文章时斟词酌句的重要性,从而强化锤炼语言的意识。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口语交际的最佳训练点,使阅读课上的口语交际既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别于口语交际课,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必须两者兼顾,辩证处理:从阅读教学角度审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审视阅读教学,强调了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切可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优美动听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情理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

小学语文教案 篇12

一、设计理念

《家乡环境》是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组课文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的主旨是通过学生在历时两周的观察、调查、访问,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并在进行此次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主动搜集各方面的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之情,让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语文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家乡过去的环境状况,培养环保意识。

2、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调查、观察、访问、资料收集整理)获取知识,了解某一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

4、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三、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讨论确定学习内容分为四个板块,组合活动小组,小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组内分工。

第二课时:将各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第三课时:学习成果展示,在同学间相互交流调查研究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学习成果展示

1、小组合作把设计的环保宣传标语张贴在相应的位置。

2、小组通过手工活动设计身边环境的版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