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这次为您整理了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掌握统计的步骤(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会认识统计表、会填充统计表。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仪)

教学过程

一、边练习边复习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平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习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2

在小学阶段,只是让学生在因数、倍数的基础上初步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为后面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打下基础。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解概念和适时判断的能力还不强;

2、学生观察1至20各数因数个数的规律还存在困难,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判断会很模糊。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熟记20以内的质数,能准确判断100以内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概念、感受数学。

3、活化抽象的。概念,增进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质数、合数的意义。

2、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2、能看懂图表,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统计与生活活动课

[评析]:统计与生活这节课是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单元知识知识后,所设计的一节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统计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制图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图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扩充信息量,更好地解决课堂宽入窄出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社会调查,搜集信息

[评析]:课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了各自感兴趣的数据,以文字叙述式或表格式上传到校园网,使信息达到共享的层面,为课上制作统计图作准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数学学习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闭的教材,将数学信息的来源扩展到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这样,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数学本就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二、导入

1、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录象出现我校新闻播音员的图象)问:你们认识他吗?看他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播放录象:本校爱心捐款情况统计,本校小数报订阅情况统计。逐步将声音变为画外音,画面上是两幅条形统计图)

2、师:你从刚才的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可见,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利用网络环境一起研究统计与生活(出示课题)

[评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说过: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也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佚始,用学生所熟悉的播音员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新闻的播报和统计图的出现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与统计联系起来。

三、学生制图和交流

1、师:对,生活中像这样的信息还有很多,同学们也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已经上传到了校园网。就让我们一起点击我们的信息

2、师:你对哪些信息感兴趣?说说看。

3、师:刚才你们浏览的信息都是原始的数据,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呢?(用统计图)

4、师: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形式的统计图来处理哪条信息?为什么?

[评析]:当实践活动回归课堂后,新一轮的体验又开始了,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操作,从而使抽象的数据图形化,把数与形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信息提供强有力的表象支撑。由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制图要求教低,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需要人们手工绘图,所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的课件,都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出各种制图指令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准确而又美观的统计图,这样就利用现代技术媒体代替了手工操作过程,解放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师:下面,你可以大显身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点击我们来制图,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进行整理,然后将制好的统计图上传到校园网与大家共享,再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统计图提供的数据在我要留言栏内进行分析。(在学生制图过程中,教师打开留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介绍:我是用----的形式来整理----号数据,从这张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

当学生介绍时,老师将他的作品切换到大屏幕)

5、师:那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如:两物比较;发展趋势;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等)

1、师:同学们,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是咱们数学课本上的两种常见统计图。那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2、师:老师在网上还见过其他形式的一些统计图,我已经把它下载到我们的信息,想看看吗?那就请点击我们的信息,打开信息提交者为吴蕾英的信息去看一看吧。

3、师: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评析]:学生的生活层面毕竟是浅层的,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则体现了教师的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学习和知识体系延伸到课本以外,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以保持长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对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我将把我的感受写成小论文,上传到校园网中的教学论文栏目,与大家共同探讨。同学们如果对某一问题还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将你的研究成果也上传到校园网的数学小博士乐园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喜悦。

关于五年级的数学教案 篇4

1.基础知识:

(1)通过合理的分类,并借助直观,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与0的关系。

(2)要借助直线上的点,使学生初步体会负数的大小。

(3)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完整过程。

(4)把握探索小数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路。

(5)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6)要鼓励学生画图列举寻找规律。

(7)理解用计算器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活动线索。

(8)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法算式,逐步丰富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

(9)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2.基本技能:

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2)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有:

1.负数的初步认识。

2.多边形的面积。

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4.小数加法和减法。

5.小数乘法和除法。

6.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7.解决问题的策略。

8.用字母表示数。

9.整理与复习。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进行学习。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发散思维的训练;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解决问题都存在困难。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做题马虎。书写不认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上学期的平时表现和知识质量检测的情况看,学生的成绩从高到低直线分布基本均匀,有三。四个同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教学成绩。

教学措施

新课改要求我们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综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做起: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精神,吃透教材,认真备课,能更好完成教案中个性化补充,认真细致地批改作业,对学困生实行面批面改。

(二)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数学教学应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

2.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密度和强度。

(五)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2.要注意在直观感知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要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3.加强学法指导,通过探究。交流。指导。反馈。总结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5

课题:研究长方体课型:新知探究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我能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探索出长方体的具体特征,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我有信心学会本节所学内容,我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们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体、圆柱、圆等图形中,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然后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

2、孩子们,你能找出长方体吗?

☆学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条棱,指一指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个顶点。

4、你还能发现什么?

探究二:制作长方体框架图我发现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探究三:借助“产品”我能认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走进知识大本营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3、长方体有()顶点。

4、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和()

辨一辨

1、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4决定长方体的大小是长、宽、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个美观的长方体玩具箱。

☆谈收获、写反思(梳理成数学日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 1: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投影片)

①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

板书:(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2.出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教师:… …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由学生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 ]

A.(28+36)÷(3+2);

B.(28 × 2+36 × 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 ]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教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课本P15: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

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

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

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

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

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

第三部分:对比例1、例2,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略)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提升学生对圆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学生介绍已经知道的圆的知识,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揭示课堂--圆的(再次)认识。

二、圆的再次认识。

⒈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⑴按要求画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自己画;媒体出示画圆的方法;仿照画法规范画圆,提醒学生们在圆中标出半径或直径。

⑵快速画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同桌比较圆的大小;量出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多少,同桌交流。

⑶画最大的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4题。

在正方形内快速画圆;同桌比较圆的大小,合作量一量圆的半径;画一个最大的圆,交流半径是20毫米的理由;想一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在“半径”两字的右侧板书:决定圆的大小)

⑷利用数据比较圆的大小(班级交流)。

出示练习十七第5题。

⒉感受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⑴分步出示练习十七第6题。

指名回答问题。

⑵同桌说说填填第⑵问,班级交流移动的方法。

⑶独立完成第⑶问,指名学生在屏幕上指出圆心的位置。

⑷问答第⑷问。教师在圆心右侧板书:决定圆的位置。

⒊感受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⑴出示练习十七第7题。

⑵同桌合作完成。

⑶班级交流你的发现: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图中量直径的方法和道理。

⒋欣赏生活中的圆。

⑴自然现象中的圆。

⑵工艺品和建筑物中的圆。

⑶运动现象中的圆。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⑴看板书,总结全课。

⑵布置作业。

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算。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合理、灵活、迅速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挂出小黑板视算。

4.8÷81.6÷0.412.12÷120.32÷0.4

4÷0.51÷250.25×400.13×5

2.5×4÷40.1×0.8÷1004.2÷0.6÷7

0.125×1.5×88.4÷8.4+61-0.25÷0.5

二、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课本第34页的第7题,请4个学生板演后,师讲评。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把得数直接填在课本第35页的第4题上,请一个学生报得数,其他同学对得数,检查视算的情况,表扬好的,激励差的。

三、简便计算。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4页的第8题,讨论各题怎样算简便,再独立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在计算中能简便的要自觉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幻灯演示课本第36页的第7题。

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货票,指导学生根据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金额与总计金额的关系来推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内完成。

五、独立作业

第35--36页的第5、6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把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几张用来折纸的纸张。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1、复习引题

1、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大家还记得怎么计算吗?

2、先看书上的折纸活动

师:要知道他们两个人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要怎样列式

3、新授

1、估一估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再算一算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重点教学加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先通分然后才能计算的算理。

口算。

2/7+3/7=5/6+1/6=

13/14-3/14=

1/12+5/12=

同桌的两个同学也像那两个同学一样折一折纸,并列出算式:

1/2+1/4=

通过折纸来估计

小组讨论书上两幅图的计算方法,理解通过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就是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相加减的办法。

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折纸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学习必要性。

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理解不是简单分母与分母,分子与分子的相加。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4、总结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5、自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练习

Ρ65练一练

5、全课总结

学生讨论刚才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把它们相加。

学生自己看书学习

第(2)题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根据加法的法则自己总结法则。

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在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知识的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折纸

异分母减法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

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一、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我负责的五年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学习的主动性远远不够。当然,班上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学生,也有很多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学生。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在下学期的数学教学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加强课后辅导,对其作业降低要求。

2、深入调查学生的作业要求,改进作业的布置及检查方式,增加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作业。

3、强化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把学习习惯的好坏与期末数学成绩的评价相结合。

4。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课堂“数学之星”的评选,严格要求的同时鼓励学生上进。

二、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六、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