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
教学目标:
1、针对景物思路严谨地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马背上的小学》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围绕“马背上的小学”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马背上的小学》。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分小组朗读。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1.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马”这一主题进行成语故事会。
二、初显身手。
1.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马的作品?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你对其中的哪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评选最佳小骑手。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
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现在把“它”写下来吧。
以《枣红马的故事》《马和汽车》《令人叫绝的马术比赛》等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
想象作文:马的未来。
1.要写好有关马的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
3.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写作提纲。
4.全班交流写作提纲。
《白鹭》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喙”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鹤”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2.难点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白鹭课件共四组。
第一组:白鹭与朱鹭、苍鹭、白鹤的对比图。
第二组:白鹭的外形图及文字描述。
第三组:白鹭生活场景图三幅及文字。(觅食、栖息、低飞)
第四组:白鹭全部生活场景图及文末一段文字。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让学生猜: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打一动物)谜底:白鹭(师出示图片)
2.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重点区分翘舌音“朱、澄”,平舌音“增”,指导“鹤、嫌”的书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部分(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第三部分(6—8)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第四部分(9—11)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学生背诵有关白鹭的诗句。
二、赏读1-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直入开篇,抓住中心: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它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板书:精巧的诗
2.指名回忆诗的特点:在你们印象中,诗有哪些特点呢?(语言精炼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意境。)
3.自由朗读课文1-5自然段,体会白鹭诗一般的“精巧美”。
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打开课本,读读1-5小节,边读边想边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整体感知,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白鹭外形的诗一般的精巧美。]
4.集体交流,引导,感悟。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白鹭的外形图和对比图。
第二小节——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并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
第三小节——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和寻常美。(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伴随音乐,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第五小节——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天工巧夺!(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说出白鹭的外形,读中体会白鹭形体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听课文6-11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
三、赏读6-11自然段,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1.范读课文6-11小节。(音乐稍低)
2.指名交流捕捉到的关于白鹭生活的画面:此刻,你仿佛看到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觅食、栖息、低飞)
3.布置学生自读自悟:哪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遍,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4.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导读导悟。
第一幅图——白鹭觅食(第6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觅食图”:是啊,白鹭觅食恬静安详,如诗般迷人!
(3)欣赏画面并取画名:多美的一幅画,你们能给它取个画名吗?
(4)精读第一句,体会拟人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配。
文中不说白鹭“叼鱼”,却说它“站着钓鱼”,你是怎样理解的?
(5)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读出诗一般的韵味。
第二幅图——白鹭栖息(第7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栖息图”是啊,白鹭垂钓美妙绝伦,白鹭登高栖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3)看看图,读读画面下的文字,再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4)指名交流感受。
(5)点击画面隐藏的文字“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瞭望吗?
(6)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
(7)配乐齐读课文。的确,郭沫若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用心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第三幅图——白鹭低飞(第8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低飞图”及第8小节的内容。
(3)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悠然和快乐。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看白鹭乘着夕阳归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目睹白鹭的亲身经历。
▲当我们再次聚焦白鹭生活的画面,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的、诗一般的美!
第四幅图——白鹭全部生活场景
(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组合图,配乐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不足吗?
(3)指名集体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4)教师描述: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5)全景图中显示第11小节文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6)齐读第11小节。让我们和郭老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吧!
(7)板书:韵味无穷的诗
四、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
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2.齐读。(音乐渐高)
3.指名说说欣赏了全文以后的感受。
4.教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人类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
五、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2.阅读类似课文《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本课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下面这篇课文的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
2.互相交流:作者故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美,那么自然。)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怀念。)
3.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交流: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那么美,那么自然
“我”热爱,“我”思念
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看,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二、教材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_。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三)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四)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五)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六)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五、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
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
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第二单元:
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三单元:
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四单元:
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第五单元:
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第六单元:
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第七单元:
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八单元:
走进_,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
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
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一、班级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12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4人。本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主动性较强。开学阶段从了解学生暑期中的生活和学习入手,同时联系家长,与家长配合共同教育、督促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本班大多数学生能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作业能认真、按时完成,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但也有极个别学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口头表达能力不佳,阅读与写作能力弱,记忆力和理解力较差,再加上父母工作较忙,对其学习不闻不问,所以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本学期教师仍要重点纠正学生学习上的不良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秉承了前八册“培养兴趣、文化积累、学会学习、整体推进”的总特点,从选编课文、设计活动、安排练习等各方面拓宽并深化了学习内容。本册教学内容共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依然由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部分组成,以保持教材的连贯性。单元主题分别为:马、奇观、变化、韵味、智谋、水、危急时刻、方法、面对错误、家园的呼唤。
三、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和练句
(1)使学生自主识字学词练句,在运用中继续体会,要求学生带字典或辞书进课堂,每课书、每个单元都要像对待以往的作业那样检查学生的摘录笔记。还要组织学生交流,通过交流查漏补缺。教材的相关指导可以查二年级下第11单元,三年级上有关的金钥匙。
(2)密切联系实际。对错别字、病句的问题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堂上无论交流什么,都要挤出时间可能让学生写出来,哪怕写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也比光说不写强。写完及时在全班范围内清查错字病句,再写。每次习作(包括自读的笔记、日记),都要组织学生首先检查错字病句,自己认为没有错误了,请别人检查,然后再交给老师批阅。那些带普遍性的错字病句,要发动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刚开始这样做可能会感到麻烦些,但是坚持做下去,就能养成习惯。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基本知识的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效果才能更好,师生也才有可能从繁复的题海中解放出来。
2、阅读
(1)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2)学会写摘录笔记、批注笔记,并用来自读。
(3)学会查找目录的三种方法,检索资料,帮助阅读或开展综合性活动。
(4)培养每天阅读、读书动笔、阅读时翻查工具书等好习惯。
3、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通过与生活结合(日记)、与阅读结合(仿写、续写、补写等)、与活动结合等途径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以认真阅读为前提、感受为主,抓重点写,注意错别字和病句,提出评语的语言要求。
用典型引路,可以对比修改,可以小组讨论,使修�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4、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综合性学习
(1)制订可以实行的小组活动计划,要求:①可实行,能应用。②有时间安排和分工。③计划制订后要检查实行情况并及时进行修改。
(2)自始至终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合作精神。结果是否漂亮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性和合作意识,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4、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7、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教学专题研究: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发展
六、教学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4、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
二、 初读古诗
1、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此诗就是一个例证。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
读懂诗歌的大意。
2、点名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
4、理解“云深”,“不知处”,说说诗意。
5、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
7、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8、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点名读)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 板书(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
9、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
10、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贾岛的诗有像我们今天学习的这样很安静,置身世外寻访隐者的诗,也有豪情万丈的诗。
2、教师相机出示诗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3、总结:贾岛作诗爱推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一起来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读母亲对儿子说的谎话,感受母亲三次说谎的用意,体会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
4、通过母亲的三次谎言,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体会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读读母亲对儿子说的谎话,感受母亲三次说谎的用意,体会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1、教师谈话引入:关于母爱的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完成填空。课文写了母亲参加了儿子从小到大的三次(),并对儿子说了三次()的谎言。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有了前进的()。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看到了自己的()。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最终获得了()。
2、母亲的三次谎言分别是怎么说的?请用直线划出谎言的内容。
三、读文感悟,深入体会。
1、交流,出示句子。
2、都是在什么情形下说的?说之前母亲都是什么神态?
3、读课文,为什么说这些都是谎言?找出老师的话。
4、那�
师:母亲第一次说谎后儿子怎样?
生: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可见他非常高兴。
师:母亲第二次说谎后儿子怎样?
生:儿子暗淡的眼神充满了亮光,沮丧的脸舒展开来。从此长大了许多。
师:那母亲第三次说谎后儿子又怎样?
生:儿子考上清华大学。
师:从儿子的反应中你们体会到了母亲三次说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第一次让儿子高兴。
生:第二次让儿子有自信心。
生:第三次让儿子看到希望。
师:分析得真好,让我们在一起来读读1——3节,体会一下在这三次谎言中藏着什么?生读第1—3小节。
生:我们知道了这三次谎言中深藏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5、小结:母亲的谎言的确在儿子的身上起到了作用,真是用心良苦。儿子也能体会母亲的用心,真懂事啊。
四、研读课文,感受内涵
出示句子:听了这话,两鬓已经斑白的母亲悲喜交集,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滴落在手中的信封上……
1、妈妈为什么这时候当着儿子的面哭了?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最后妈妈的“悲喜交集”指的是什么?
2、生:妈妈觉得儿子长大了,坚强了,自己的委屈终于可以倒出来了,所以当儿子面哭了。
生:妈妈悲的是�
五、交流体会,总结全文。
母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愿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体会这一份浓浓的爱,愿我们用行动去好好回报这一份爱!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学会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2.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介绍书。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点
1.学会把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到句子中。
2.增加积累。
教学难点
学会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语文园地里面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丰富的营养吧。
板书:语文园地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出示课件1)
我们都喜欢读课外书,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到有趣的课外书呢?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找到课外书的?
板书:找课外书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2)
①找和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读了一个故事,找整本书来读。如学了《美丽的鹿角》,就可以找《伊索寓言》等。
②读了整本书,找同类书来读。如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还可以读布封的《动物素描》。
③别人推荐的书。比如,同桌向我推荐《安徒生童话》。
师总结: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我们来说会受益匪浅。
板书:由一个故事到整本书
由一本书到一类书
读别人推荐的书
5.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3)
(1)读一读,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照样子说一说。
①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②思考,这几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③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比喻修辞方法的作用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4)
师:这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第一句话把书比喻成“长生果”;第二句话把书比喻成“营养品”;第三句话把书比喻成“朋友”。这三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体现出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去读书,爱读书。
示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出示课件5)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书是我最好的伙伴。
(2)想一想:下面的句子主要讲了什么?把他们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读一读,再抄写下来。(出示课件6)
①读句子,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
②根据意思排列这几句话的顺序,使之形成一段完整、连贯的话。
生读句子,排列句子(出示课件7,8)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师:我们认真读这段话可以发现,这段话介绍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一个是由外到内,一个是由内到外。它告诉我们,只有先吸取营养,脑子里的东西才会变得有价值。
6.书写提示。(出示课件9)
书写指导:我们在写字的时候,用笔要刚劲有力,学习欧阳询在点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尽量把字写得平整端庄。
7.日积月累
学习《观书有感》两首诗。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朗读这两首诗。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10)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3)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出示课件11)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出示课件12)
(4)学生读读背背。
(5)当堂测试背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怎样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来读,知道了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还进行了写字指导,积累了古诗,可以说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
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并体会分号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三)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冀东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介绍时代背景
1.板书课题后提问。
哪位同学来解释“冀中”?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经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中部平原。)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的很多,主要是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2.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出示投影,请同学在学习生字词的基础上填空,以此巩固和检验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按要求填空。
①“冀”按部首应查()部,再查()画,按音序应查(),读音是()。
②“堡垒”的“垒”按部首应查()部,再查()画,字义是()。
③“妨碍”的“妨”按音序应查()部,读音是(),字义是()。
④“岔道”的“岔”按部首应查()部,读音是(),字义是()。
⑤“毒辣”两个字的读音分别是()和(),词义是()。
⑥“迷惑”的“惑”按部首应查()部,再查()画,“惑”的意思是()。
(2)辨字组词。
碍()撑()岔()
得()掌()盆()
堡()虚()搁()
保()虑()阁()
3.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语。
牢固:坚固、稳定。
防备:做好准备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毒辣:心肠或手段恶毒残酷。
吆喝:大声地喊叫。
扫荡:用武力或其它手段扫清敌人。本课指日本侵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口:本课指地道里小得只容得下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
堡垒: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纺车:手摇或脚踏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的工具。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不计其数: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牢固:坚固、稳固。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岔道:分岔的道路。
转移:改换位置,从一方移到另一方。
(三)初读课文,概括各段的段意。
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第1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
第2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
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里的构造。
第5自然段:介绍地道的出口和通道。
第6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
第7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通讯联络。
第8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结果。
(四)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出示投影: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进攻;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请同学将这四句话作为分段的依据,把八个自然段分成四段,看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划为一段。
学生回答,教师在自然段的序号上画出分隔符号。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结构就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同学们还记得刚才提出的四个问题吗?这四段都作了回答。
教师指着投影上的四句话,复述同学们提出的四个问题。
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找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演示表现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二)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交待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
(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板书:封锁沟封锁墙地道战)
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呢?
(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
(板书: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哪个词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
(第一句话中的“奇迹”一词。)
“奇迹”是什么意思?
(“奇迹”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
“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这一段是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样式和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
(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层。)
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板书:地道内部高、深、大洞、小洞、气孔)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并在同学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地纺线呢。”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呢?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板书:地道出口
口外:荆棘陷坑
口内:坚固的洞迷惑洞
死道:地雷
活道:口)
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夫,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关,关口。莫,不能的意思。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段。
这一段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存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学生齐答:奇迹。
(四)学习第三段。
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同样说明这是“奇迹”。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
(敌人想方设法破坏,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想出许多妙计来防备。)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破坏防备)
(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备水攻。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计,冀中人民也有妙计来对抗。另外,因为地道都是通着的,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去。)
(板书:火攻毒攻水攻土沙吊板枯井暗沟)
教师用箭头将上下板书连接起来并小结,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些内容。
冀中人民还有更先进的方法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因为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发明了“无线电”“有线电”。我可要提醒同学们,这可不是现在的“手机”“呼机”,它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下面这段话大家就会清楚了。
学生读收,教师板书。
(板书:无线电——吆喝有线电——拉铃)
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在书上及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第一课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泥巴等材料做一个任丘的地道模型,也可以鼓励学生画一张冀中地道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抗敌妙计,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最后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的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五)学习第四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教师提出问题。
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呢?
(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尾?
(总结性的结尾,写清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
请同学把开头段和结尾段连起来朗读,让学生体会前后互应的作用。教师板书。
(板书:
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了
简直是个“奇迹”——留下惊人的“奇迹”
(六)总结板书,进一步理解课文。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七)请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作业1、2、3题。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学习分号的用法。
(二)理解“如果………就………”和“不但……还……”的句式,然后造句。
(三)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四)巩固练习。
二、教学重点
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学习分号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一)放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磁带,请同学边听边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
以“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为例组织同学们讨论分号的用法。
首先从字面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它们的关系,由此体会分号的作用和用法。
这句话前后两部分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对地道作用的说明。前半句说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地道起着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作用。后半句话说明地道起到了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生产和打击敌人的作用。)
这两个句子是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并列的关系。)
并列关系的句子有个特定的标点“;”叫做分号。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还有哪句话是用分号隔开的,想一想它们是不是并列的关系。
引导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带有分号的句子说一说,体会并列关系。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在已学过的课文中找,让学生自己分析,充分理解。
(二)理解关联词的用法,并造句。
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都是有一定关系的,而且都有相应的关联词相连。教师可以出示几个句子,让同学们体会、理解以上的说法。投影、小黑板或直接板书均可。
“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跑。”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句子“如果敌人放毒气,”是已经放了,还是没有放,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这个词告诉我们“毒气”还没有放,这只是一个假设,有这种情况出现,“就把吊板放下来,不让毒气往里透。”后面的内容就是前面发生情况的结果。)
同学们理解得对。“如果……就……”的句型前后是一种假设关系,句子的前一部分假设一种情况,后一部分是假设的情况实现后的结果。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还有:“即使……也……”,“哪怕……也……”。
教师再举出几个例句或让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假设关系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如果得了病不及时治疗,就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明天下大雨,运动会就必须延期举行。
再出示一句话,请同学分析理解。“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这句话前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是什么关系?
(前面的句子讲了那里的人民坚持了生产,后面的句子是说在生产的基础上又打击了敌人。后面的句子比前面的句子深入了一步。)
说得好。后面的句子的确比前面的句子更深入,程度上更强一些。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为递进关系的句子。这种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后面的句子比前面的句子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还有:“不但……而且……”,“不光……还……”,“不仅……也……”等。
教师再举出几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或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同样关系的句子,然后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用“不但……还……”造几个句子。
张华不但自己学习好,还经常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已不是难点,但是教学时一定要提示同学讲究方法,尤其是背诵。
第4自然段是以任丘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总体结构,按“地道”、“洞”、“气孔”的顺序,有条理地作了具体的介绍。背诵的时候也应该抓住写作上的特点,分几部分有条理地进行背诵。
首先教师按照写作的条理帮助同学将第4自然段分成几部分,然后由同学自己标出各部分的特征或主要的词语,以这些词语为点带动全段文字,以便深刻记忆。
在反复背诵的基础上,集体背诵结束这一课。
一、教材解读:
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一文主要赞颂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们在到处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样忘我地保卫大江、救助人民群众的事,讴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再现了他们光辉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情深。
战,即战斗。将抗洪抢险比成战斗,可见灾情的严重性和斗争的紧迫性,它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的莫大关心,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把握课文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理解,感受课文采用的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既全面有真实生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有关的视频材料。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第一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利用电脑播放歌曲)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3、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读题,解题,质疑:
战,即战斗。
课文什么比成战斗?(把抗洪抢险比成战斗。)
将抗洪抢险比成战斗,说明什么?(灾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4、教师简介背景
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读课文:
同学们,你觉得,你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想知道什么?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通过划一划,注一注等方式,把它记录下来,留待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教师巡视)
3、检查自由读课文后的效果。
(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正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交流初读的感受,收获。(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三、再读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为“什么战——怎样战——战斗的结果”这样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组织交流,教师点评归纳。
(第一段(1):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赞扬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四、学习第一段
1、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2、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交流,并找出重点的词语句子,读一读。
灾情危急:“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以及三个“!”
奔赴战场:日夜兼程,挺进
3、指导朗读。读出情况的危急,读出子弟兵们英勇无畏,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
(指名朗读,评点,再读,齐读。一定要指导学生用一字一顿的重音,把三个“!”读出来。)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内容,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第一段(媒体播放灾情,渲染气氛),说说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一)、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
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1)默读。
(2)交流概括。
大堤抢险
(3)板书:铮铮铁汉(典型人物)
勇救群众
(二)品读课文——大堤抢险-
1、幻灯片出示抢险的图片,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3、学生谈自己感动的内容,指导朗读,感悟表现战士们奋不顾身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的词句。
出示
(1)“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
朗读,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2)“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3)“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4)“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朗读,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4、小结过度:
这一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描绘了子弟兵的群体形象,体现了全体官兵为了保卫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接下来,课文又是从哪个角度去描写的呢?
(三)品读课文——铮铮铁汉
1、学生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
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讨论,结合学生的交流,出示:
“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好好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
3、齐声朗读——
“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4、谈谈自己的感受。——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四)品读课文:勇救群众
1、过渡: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师:还有哪些感人的事迹,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指导朗读,理解,背诵——
(1)“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抓住三个“飞向”引导学生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2)“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抓住四个“哪里”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他们真是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啊。所以——
(3)“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抓住“看到了……看到了……就像看到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如此令人感动的情景,如此感人的文字,我们能背出来吗?
(五)小结: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英勇的子弟兵是怎样不惜一切抗洪抢险的。
播放视频《大江保卫战》
三、导读课文最后一段。
学生齐声朗读。
四、总结全文,作业
1、回全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述说感动的理由。
2、摘抄排比句,体会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节。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子弟兵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准备:
(1)vcd光盘
(2)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大江保卫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读课题。
3、过学习,大江保卫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气壮山河惊心动魄过渡:你的概括能力真强!我们先随记者去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亲身体验当时的情景。
(二)第2节
1、节中有一句很特殊的话概括了本节的内容,请找出来。
2、句话讲是什么内容?师引导:点与面的关系
3、本节中找出能体现这副对联内容的句子生找、画、读全班交流点拨:狂风、暴雨、巨浪只能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为什么这里却说为他们呐喊、助威、加油呢?师总结:同学们感受的深刻,读得也投入,正如对联所说齐读师:官兵们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护大堤奋不顾身的大无谓精神无不让人钦佩。我们有必要再来完整的读一读这一节,加深感受。
4、读第二节。
(三)学习第3、4两节。
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分开一部分同学演黄晓文接受采访,一部分当记者进行采访演黄晓文的同学自由读课文,当记者的拟订采访提纲(以三题为宜)分别活动指名表演:一个记者,一个黄晓文。师总结,过渡: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了救护受灾群众的战斗中去。
(四)习第5节。
1、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抓住省略号交流搜集的有关抗洪抢险的人和事4、齐读全节是啊!(师范背)“哪里有洪水,哪里……,……看到了大救星。”同学们想不想把这感人至深的语句永远铭记在脑海中呢?练背——指名背——齐背。过渡: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
(五)观看vcd
让我们听一听人民的心声,看一看人民子弟兵英勇抗洪的生动场景。
五、教学结束:
作业:《给抗洪战士》的一封信。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
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⑴ 师举例:
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⑵ 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准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
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习生字:濡 沫 涸
4、练读课文,读熟练
二、学习课文
1、借助书下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
2、指导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呴:张口呼气;嘘气。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
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
【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教学目标】
1、明确写小计划的要求。
2、自己制定一份阅读、工作、活动或者参观计划。
【教学重点】
掌握写计划的。格式。
【教学难点】
制定一份合理的小计划。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计划的用途。
二、了解写计划的格式要求:
1、开头:
列出目标(做什么)——为进一步……,制定如下计划……
2、正文:
措施(怎么做)和具体步骤(分几步做完)——可分几方面来写;
3、结尾:
为了达到目标……一定争取到怎样的成绩……
三、制定一份阅读、工作、活动或者参观计划。
一、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三、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2、现在的胡杨怎样?
二、继续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学习7、8自然段)。
1、我祈求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我坚信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激励)。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四、拓展(课后☆题)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鳍、劈、哺、豚、析、质、肺、潜、卵、
迁”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重点难点:学习生字新词
迁”10个生字。
迁”10个生字。
迁”10个生字。
教具字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可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景象,将学生带人情境,自然地导人新课。也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有关白鳍豚的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共10个,都可通过学生自学完成。教师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学,然后当堂进行听写比赛,以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并根据学生听写的情况,对出现错误较多的生字进行重点学习和强调。
字音上,“鳍”不要读作“ji”,“哺”不要读作“pu”,“潜”不要读作“qian”,“卵”不要读作“nuan”。
字形上,“鳍”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又是上下结构,笔画较多,写的时候要写得紧凑一点;“鱼”部最后一笔改提。“豚”字注意右边不要多加一点。“肺”字特别要强调右边不是“集市”的“市”字,最后一笔竖贯穿上下,这点很容易被学生视。“卵”字主要是告诉学生怎样围绕竖中线将这个字写美,左部最后一笔是撇不是点,右部最后一笔是点不是竖,教师可将这个字在黑板上进行范写,再让学生多写几遍练习。
2.学完生字后,教师可让学生小声读读课文,将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读后全班交流,对重点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以赛读的形式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和对各个自然段意思的理解情况。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将难读的地方读顺,并理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和文章的层次。教师可将课后练习第1题放到这一环节当中。
1)、赛读
2)、理顺层次
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白鳍豚?
3)、齐读课文,边读边悟
三.课堂
《桂花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我国的国名和首都。
2、尊重国旗、国徽、国歌。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
3、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国旗、国徽,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尊敬国旗、国徽,怎样尊敬国旗、国徽。
教学过程:
一、认识祖国
1、老师讲授“祖国”的概念,用学生已有的“母亲”概念入手去理解祖国的概念。
2、祖国在哪里:用地球仪让学生知道祖国的大体位置。
二、读熟并记住三句话
1、教师教读三句话。
我是中国人。
我国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2、通过指名读、小组读、全体读、比赛读、比赛背诵等形式,让学生熟记这三句话。
3、播放祖国__、长城、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等图片,让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与美丽。
三、认识国旗、国徽
(一)认识国旗
1、出示国旗图片。
2、从色彩、形状、图形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并说一说。
3、讲解国旗的红色和五颗五角星所代表的意义。
4、画一画国旗。
5、欣赏图片,说说在哪些地方出现了国旗,你在哪些地方还看到过国旗。
结论:国旗代表国家,我们要尊敬国旗。
(二)认识国徽
1、欣赏国徽图片,从形状、图案、色彩等方面说说国徽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确:__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谷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国徽也是国家的标志,我们要尊敬国徽。
3、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国徽?(图片展示、学生议论)
四、学唱国歌
1、教师介绍国歌。
2、教师教读国歌歌词。
3、播放国庆节升国旗唱国歌、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全体起立唱国歌、奥运会体育健儿夺冠唱国歌等视频,让学生跟着学唱。
4、课堂展示唱国歌。
五、参加升国旗仪式
1、为什么要举行升旗仪式。
2、观看视频:__升旗仪式。
3、阅读并讨论课文16页,知道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军人行军礼、一般人行注目礼。
4、教师示范立正、行注目礼,学生互相学习、规范行为。
六、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内容,歌唱国歌。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2.学习有序观察,并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
3.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一自己喜欢的一种事物,要突出这种事物的特征。
2.在介绍事物特征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教学难点
能按一定顺序写作,将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恰当运用到习作中去。
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精美的物品,大家看:(出示课件1)香甜可口的水果、营养丰富的蔬菜、美观实用的电器、漂漂亮亮的玩具……
多美呀!你最喜欢什么?你了解它吗?想给我们介绍介绍吗?
板书:介绍一种物品
师:要把你喜欢的物品介绍清楚啊,就要用到前面我们前面学过的一种文体——说明文。大家还记得吗?
二、方法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1回忆一下学过的说明文——《太阳》《松鼠》等,总结学过的说明方法及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等特点。(出示课件2)
2、出示习作要求:介绍一种物品,选材方面:可以是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等。(出示课件3)
提示写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要抓住所要介绍物品的特点来写。运用我们学过的一些说明方法。语言要准确、生动。写完后认真修改。(出示课件4)
板书:选材 写作方法
三、师生讨论归纳(出示课件5)
师: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介绍商品呢?让我们一起读读习作要求,看看文中给我们提示了些什么?
第一步:确定好要写的物品。
第二步:认真观察,找到物品的特点。
1、介绍蔬菜、水果,应重点介绍形状、颜色、味道,还可以介绍种类、产地、产量、营养价值、保鲜等方面的情况;
2、介绍玩具、文具、电器,应重点介绍形状、特点、构造、用途以及使用过程中应
注意的问题等等。
第三步:具体描写,结构有条理
四、小组交流,练习表达。(出示课件7)
1、出示物品,思考物品的特点。
2、同桌间交流:把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物品向同桌介绍。
3、班上交流:如何在介绍物品时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
4、打算介绍同一物品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交流如何突出物品特点。
板书:突出特点
五、确定写作对象,为作文拟提纲并练习写作。(出示课件8)
1、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
2、为自己的作文拟一个提纲,包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
3、写作。
六、组内评议,练习修改。(出示课件9)
1、展示自己的作文提纲,说说自己打算如何写作,请同桌或写同一物品的同学提建议。
2、用笔试着介绍你手中物品,注意,(出示课件10)
一、要有内容,二、要有顺序,三、要有说明方法。
七、集体评议,作业安排。
1、展示优秀习作进行点评,总结优点。
2、继续修改习作,写好这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用精彩的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指导写作方法、选材等,来指导学生写作,让他们有的可写,减轻了写作的负担,消除了他们的畏难情绪。
2.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精神,让他们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品评作品,在品评中发现优点和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作品,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对写作差的学生给予的鼓励不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上册)韵味枫叶如丹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这是才进入高年级的起始阶段。中低年段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到了高年级已经升为篇的训练。我始终认为,学生一定要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设计思路中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表现。
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感悟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朗读的指导不太到位,个别教学环节,老师的指导过于琐碎。
3、教学内容分析
《枫叶如丹》一课是一篇散文,这种体裁学生接触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方式的阅读,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样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自读、自谈、自悟,在其中及时给学生以评价,使学生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乐学。只有他们乐学、愿学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本课的成功所在,学生的回答相当的精彩,从中确实有所感悟。最后,又配上优美的音乐,在读书声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6、教学课时
1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2、写一篇“读《枫叶如丹》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