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五年级语文老师都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五年级语文课对所有学生非常重要,每个五年级语文老师都应该写一篇五年级语文教案确保教学顺利开展。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本文是细致的小编枫为大家收集整理的12篇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要求: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泊船瓜洲》。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二、板书诗题,读题。
1.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2.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3.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三、诗句赏析。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6.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7.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8.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五、布置作业。
学会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一、谈话导入。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4.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三、品读感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小结: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四、继续品读。
1.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这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3.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4.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教学反思:
通过“自读→质疑→读议(解疑)→说练”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以启发式为中心的“读读、议议、说说”的教学方法,在读议、理解过程中穿插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关注课文的`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同时,避免把课文上成空洞的说教课,政治思想课。应把时间限度地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没有斧凿的痕迹,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读懂课文,掌握方法,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造句。
2、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按“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松鼠》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把握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3.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2.(出示松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
板书:松鼠
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进入松鼠的世界,去认识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1)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3)结合上下文理解“嬉戏”、“遮蔽”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句
[出示榛子、橡栗、苔藓的图片]
灰褐色:[出示灰褐色的松鼠]
“遮蔽”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嬉戏”你怎么理解?
(2)识记生字,掌握多音字。
晃 huǎng( )huàng( )
组完词同桌订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在括号里填上词语。
讨论:( )的松鼠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3.同桌讨论:如果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全班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1):先总写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再分别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介绍松鼠的形体特征。
第二部分(2):主要从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两个方面介绍松鼠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3、4):从松鼠的行动、储备食物过冬和搭窝写出了松鼠聪明、警觉、乖巧的特点。
第四部分(5):介绍了松鼠的繁殖、换毛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
四、细读第一段,了解外形
1.默读,找一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_____”画出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试着填一填:在写松鼠的外形时,抓住松鼠的__________,详细描写了松鼠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特征,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板书:外形特征
面容——清秀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尾巴——上翘
3.读第一段,讨论:� 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4.指名读,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朗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要读出这种情感,我们首先确定描写松鼠的重点词语如“乖巧、漂亮、讨人喜欢、面容清秀、敏捷、机警”等词语,并通过重读、轻读等方式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它的外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从中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意思写词语
动作迅速而灵敏。(敏捷)
小巧、灵活、精细。(玲珑)
遮住的意思。(遮蔽)
游戏、玩耍。(嬉戏)
2.《松鼠》一课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生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一下松鼠有哪些生活习性。
二、精读课文,了解习性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和同桌说一说这部分介绍了松鼠的哪方面特征。
生总结,汇报
板书:性格特征---胆小(活动范围活动时间)
2.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性?默读课文第二部分,选择一方面来准备并在全班介绍。
3.指名介绍,随机导学:
读第三部分,看看这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行动、储备粮食搭窝(聪明 警觉 乖巧)
师:你们瞧,作者把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多具体呀!你能不能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画出来?
(先……再……然后……)
师生对读这一句,感悟言之有序。
学生动笔,用上“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写后交流。
4.读第四部分,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生活习性(繁殖 换毛 爱干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请2名同学分部分读全文。
2.说一说:通过学习课文和查阅资料,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
3.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4.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白鹭》。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3题。
2.继续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接着写一写它的生活习性。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讲讲这个故事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法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题李凝幽居》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7、学生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自读效果。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安排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填空:( )有个诗人叫( ),早年因( ),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说说图意:宁静的……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4、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贾岛和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指导读好这句话。
6、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二)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考虑: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三)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考虑: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示,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4、小结:贾岛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
(四)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考虑: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考虑”?为什么?
6、看看韩愈说的话。
(1)朗读。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2)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五)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三、指导造句。
四、作业
以填空形式复习第一小节。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教学目标:
1.由图片生发丰富的联想
2.能把联想到的事情写具体
3.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把联想到的事情写具体
2.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能在这里给大家上课感到很高兴(--板画笑脸)
真的,上课之前,老师看到你们又是蹦又是跳,又是打又是闹,浑身上下无一不散发着生命的活力,看着你们这样无忧无虑地生活,真的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啊!
二、由图联想
1.同学们看到这张笑脸(指板画),是否想起了最近发生过的令你开心的'事情啊?有人说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一个人就会有两份快乐,那么你愿不愿意让我,让其他同学来分享你的快乐呢?那么就请你看着这张笑脸,回忆一下这件令你快乐的事情,然后讲给大家听,让我们也高兴高兴。
2.生思考发言谈令自己快乐的事(适时指导学生讲述语言、思路)
师过渡:我发现这位同学在讲的时候一直面露微笑,就像这张笑脸,可见这真是一件令你快乐的事情。同时,我还发现有的同学在听时候都笑得合不拢嘴啦,就像这样(--板画大笑脸)
但是,要知道我们生活中不光有快乐,有时我们也会这样--板画怒脸与哀脸
还有人说,一个他担你的痛苦,你的痛苦就会减轻一分,在这里,杨老师很愿意分担你的痛苦,你愿不愿意把你曾经经历的令你愤怒或伤心的事说给我听呢?
3.生思考发言谈令自己愤怒或伤心的事(适时指导学生讲述语言、思路)
师过渡:老师真的很为你难过(或气愤),不过不要再伤心了(或生气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或吸取这次教训,以后再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心地面对生活不是吗?
小结:经过同学们刚才的讲述,相信你对这四幅表情一定有了别样的体会。下面,就请同学们从这四个表情中选择一个,看着它回忆曾经历过的一件事,以“令我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板书:令我的一件事
注意要把事情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板书:写具体真实感受
三、学生写作
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评议
1.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2.师适时指导
五、课堂小结
我发现大多同学的习作情感很真切,但还不够具体,没有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待明白,希望同学们课下根据课堂上老师的修改意见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把需要补充的细节补充上,这样你的文章才会丰富起来,然后再把作文誊抄到作文本上,杨老师期待零钱的精彩故事。下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晌、恰、岂、误、梁、哮、酥。
2、新词: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
3、理解重点句、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4、训练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武松的英雄形象有进一步的认识,教育学生做不畏强暴,勇敢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
2、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是如何详细叙述的。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1)正音:
晌(shǎng午 咆哮(xiào) 请勿自误(wù) 脊梁(liáng)
(2)解词: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如何:为什么。
过往:来来往往。
平生:一生。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有个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武松)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3)自读课文,说出大意,前后讨论交流。
3、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2)讨论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
第二段(5~6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第三段(7~11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12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段意列出每段的小标题。
①喝酒;②上冈;③打虎;④下冈。
4、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默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
①作者在这段中详细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根据要点划分层次。
(a、谈酒,b、谈虎。)
②分角色读这一段。为什么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呢?
③分析武松性格特点。
(豪放的性格特点:倔强、勇敢的性格。)
④讨论:这一段与打虎有什么关系,与打虎一段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 )
(2)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a、抓重点理层次,b、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这一段主要写了武松在酒店与酒店主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了解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 )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难懂的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默读提问。
这篇文章通过自读、默读,思考哪一段最吸引人,最让你喜欢?(第三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每层即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1)从半空里蹿下来,吼一声,把腰胯一掀……,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
这是反衬法。
(2)武松双手抡起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踢、打……。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3、前后位讨论:这段主要通过什么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从半空蹿下来”表现出虎的气势。)
(“把腰胯一掀”表现虎的灵活。)
(“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表现虎的声势,从虎的气势、声威上反衬出武松的勇敢无畏,这是反衬的写法。)
4、朗读指导。
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二、学习第二段。
1、指读提问: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思想活动。)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写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4、这一段不是重点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三、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里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筋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斗志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让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做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四、围绕中心,学习表述。
1、文章通过什么深化中心?
(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深化中心。)
2、作者是如何地刻画出武松的英雄形象的?
(1)运用反衬手法,通过写虎的声威,衬托出武松的无畏勇敢。
(2)不脱离实际,尽管武松是个英雄人物,但毕竟是个普通人,作者认识到这一点,在结尾一段中体现出来。
五、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抄写生词并解释“晌午”、“请勿自误”。
板书设计:
武松打虎
第一段(1-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①喝酒。
第二段(5~6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②上冈。
第三段(7~11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③打虎。
第四段(12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④下冈。
武松:豪放倔强,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
教学目标:
1、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镜头”、“络绎不绝”、“相容相安”、“截然不同”的意思,同时在句子中体会“安然、安静”的不同含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在阅读中通过寻找描写动物的动词感受动物之间友爱相处的温暖,初步感悟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许许多多爱的故事。我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我们在爱的温暖中感受快乐,感受生命的意义。同样,在动物王国里,也有这样的爱,虽然它们不会用言语来表达,但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的课文。
2、板书课题:无言的爱
3、师:谁来读这句话。出示:最近有两组镜头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感人。
(个别读齐读)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镜头”,为了弄清它的意思,老师查了词典,词典中有3个解释,请你结合句子,选择正确的义项。(出示解释,理解“镜头”)
4、指名回答,读解释
5、师:课文冠以这些画面,这些充满情趣的镜头为——无言的爱(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具体描写了几组充满情趣的镜头?
板书:镜头一、镜头二
2、师:打开书本,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两组镜头分别讲了什么?可以借助这样的填空说一说。
出示填空:
四只小狗满院子乱跑,母狗绕圈狂叫,花猫衔来小狗,喂奶。
麻雀和另一种比它身体大两三倍的鸟,共同衔草造窝,不分彼此,喂养儿女。
3、学生自由轻声读,准备填空。
4、交流、板书:
师:这两组镜头里出现了:
板书:小狗、母狗、花猫
板书:麻雀、大鸟
三、精读课文:
1、过渡:动物之间的爱是无言的,但镜头是有声的,这两组镜头就很好的记录下了这些动物之间的爱。让我们再次读课文2、3、4小节,思考:镜头中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用“——”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
镜头一:
师:让我们一起先来关注第一组镜头。在这组镜头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画面?
3、交流,出示句子:
不料花猫见状,竟飞奔而去,把四只乱跑的小狗一个个衔到狗窝里,自己拖长身子躺下,让四只小狗吸它的奶。(指名朗读,2人)
4、师:花猫和4只小狗毫无血缘关系,但花猫竟——,把——,自己——让——。花猫把4只小狗当作是自己的孩子,还让它们吸它的奶,花猫的行为是感人的,也是出乎众人的意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课文中用了一个字——“竟”(媒体把“竟”变红)(再一起读)
5、师:那么,花猫究竟看到了什么呢?读读上文,来说一说。
出示:
花猫看见,竟飞奔而去,把四只乱跑的小狗一个个衔到狗窝里,自己拖长身子躺下,让四只小狗吸它的奶。(生个别答)
6、出示句子:
4只小狗满院子乱跑,母狗急得在树下绕圈狂叫,小狗却听而不闻,散开去往草丛里钻。母狗的叫声更见焦虑,不住地用力,也挣脱不了套着它的绳子。
7、师:4只小狗刚学会走路就满院子乱跑,这可急坏了它们的母亲,你看母狗——
(板书:绕圈狂叫)好像在喊——,可是小狗却——,听见了像——,散开去往草丛里钻。这可如何是好,母狗不住地用了,想挣脱套着它的绳子,可怎么也——,只能干着急,母狗的叫声更见——(齐读)
8、师:不料花猫见状,竟——生读:飞奔而去。
再快一点,否则小狗宝宝就要找不到了。花猫马上——生读:飞奔而去,
把四只乱跑的小狗——生读:一个个衔到狗窝里。
温柔一点,不要伤了宝宝们。花猫把四只乱跑的小狗——生读:一个个衔到狗窝里,
自己——生读:拖长身子躺下,让四只小狗吸它的奶。
9、师:此时,4只小狗把花猫当作母亲,乖乖的不跑了。花猫安详地施展着母爱。
(板书:施展母爱)而此时的母狗无法近前,但看到4个儿女安然地扑到花猫的怀里,它也就安静下来了。
10、体会句子中的。词语:
母狗无法近前,但看到4个儿女安然地扑到花猫的怀里,它也就安静下来了。
你能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安然”“安静”能否相互调换吗?
学生交流,(齐读镜头一的内容)
11、师:小结:母狗从绕圈狂叫、焦虑到安静下来的情绪变化使我们感到它母性的爱;而花猫更是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了它对4只小狗不分界线的爱。
12、师:事有凑巧,那天刚好是母亲节,那时专门歌颂母亲的节日,主持人看到这组镜头,说:(出示:今天是母亲节,到底谁是母亲呢?)话语简短但不失风趣,节目里传出一片温馨的笑声,所有的人都被这动物之间无言的爱所感动了。
镜头二:
1、过渡:镜头二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又是什么呢?
2、学生读课文,交流:
1)出示:奇怪的是4只父母鸟来去衔草,造的却是同一个窝!
师评价:是啊,这两种不同的鸟儿却在为建造它们共同的家园而忙碌着,它们要同处一窝,共同生活。(板书:同处一窝)
2)师:这种状况从未见过,真是奇怪!但更让人惊奇的是:
出示:两只体态、羽毛截然不同的母鸟都在窝中产卵、孵小鸟,但相容相安、从不互侵互斗。
理解:“截然不同”——文中是指(麻雀和大鸟的体态、羽毛一点也不一样。)
师评价:虽然他们长相不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鸟,但它们却能同处一窝,平平安安,从来不你斗我,我斗你,这就是——(板书:相容相安),你看,作者用了“相容相安,从不互侵互斗”一正一反的词语,把两种鸟和谐相处的意思表达得十分贴切。
3)出示:幼鸟出壳了,父母鸟都衔食来喂幼儿,感人的是它们不分彼此,谁都不只喂自己的儿女。……
师:它们不分彼此,也就是说——(板书:不分彼此)
对于这个片段,文章还了详细地描述了麻雀喂食比自己体积大好多的幼鸟的情景。
4)媒体出示:
体大的幼鸟嘴巴也大,每次从麻雀嘴中取食,把麻雀连嘴带头都含在自己口中,而麻雀送下食物,把头从它口中拔出,没有一点痛苦的样子,次次都是如此。(个别读)
师引导学生质疑:此刻,你就是这只麻雀,当你把头伸进比自己大许多的幼鸟口中时,你会是什么感觉?(不舒服、难受、喘不过气来、害怕大幼鸟会咬自己)是啊,因为此时你的头被幼鸟——(生读:含在口中)(媒体“含”变红)而把头从幼鸟的口中拔出更需要使出全身力气,(媒体“拔”变红)可麻雀却没有一点痛苦的样子,次次都是如此。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学生交流回答:麻雀把大鸟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麻雀爱它们……
3、师:大家说的真好,带着你们的一份感动,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师小结:就这样,麻雀和大鸟同处一窝,共同生活着,它们相容相安,不分彼此。这奇特而又感人的情景很快在邻里间传为佳话,每天来这里观看的人很多,文中用了一个词——生:络绎不绝,
出示:一天,主人……招待大家。
5、师:同学们,这个场景其实写的是“邻里观鸟”,作者选取这个镜头,他想说明什么?(生交流)
6、师:两种不同的鸟都能这样相亲相爱,我们人类还分什么你我呢?这是主人发自肺腑的感慨,这是主人出自真心的行动。
四、升华情感:
1、师:课文就像摄像机,记录了这两组真实而感人的镜头。相信大家一定和课文中的人们一样,在感动之余有所感悟,那么你在日常生活中、电视里、报刊上也看到过这样感人的镜头吗?
2、媒体出示:
镜头中xx深深打动了我,它让我感悟到xxxxx。(课文中、同学间、邻里间、看到的、听到的……)
3、交流。
评价:这是你的阅读体会。你真正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望。
对啊,动物尚且如此,我们人类更应该互帮互助,和谐相处。
4、师: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中用心体会这一份无言的爱。
媒体出示一首小诗:
爱是最美好的语言
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
再把爱的芬芳洒播到了四方
我们要在爱心中大声地歌唱
再把爱的幸福带进每个人的身上
爱会带给你无限温暖
也会带给你快乐和健康
整体板书:
母狗 绕圈狂叫
镜头一 小狗
花猫 施展母爱
无言的爱
麻雀 同处一窝
镜头二 相容相安
大鸟 不分彼此
教材简析
这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讲述了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潜水工具,介绍了海底美景和海底生物。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海底世界的美,让读者认识到海底是个景色奇异、海洋生物繁多的世界。
设计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大胆表达、想象,勇于创新,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从中学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人类探索海底世界凭借的工具,了解奇异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鲸、猾、伺”等7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海底世界的奇异和美丽。
教学准备
搜集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资料、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大海的画面,学生仔细观赏。
2.同学们,浩瀚的大海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你们想知道神秘的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现在就让我们去探索美丽奇异的海底世界!(板书课题)
[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明确任务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求认识的字。
2.读文前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自由读文前提示,读后交流,提示告诉了我们学习本文要了解哪些内容?
3.请几名同学分自然段接读课文。看文章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4.读后交流。(1)人们潜海用的工具;(2)海底的生物;(3)海底的美丽景色。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文前提示,明确学习任务,然后从整体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人类是借助哪些工具探索海底世界的?
大海是美丽而神秘的,它深不可测,可自古以来,人们对探海就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人类是怎样来探索海底世界的呢?
1.小组内自学第一部分(1、2自然段)。
2.汇报交流。
(1)最初、后来、近代的潜水工具都有哪些?(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从这些潜水工具的研究过程中,你能看出什么?(看出人们渴望探究海底世界。)
(二)学习第二部分(3自然段)。
走进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我们会看见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海洋生物。
1?学生自由读文,初步了解海洋生物。(板书:海洋生物)
2?课件出示海洋生物,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观赏海洋生物。
3.深入认识海洋生物。
(1)抓住生物特点,认识海洋生物。
①通过阅读和观察,你们喜欢这些海洋生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②作者在描写这些海洋生物时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再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根据“纤细、庞大、高贵、婆娑、伺机、狡猾、笨重、慢条斯理”等词语,了解各种生物的特点。
(3)老师引导学生读好排比句。
(4)排比句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生物的丰富,这么多的海洋生物能用什么样的词来概括?(各种各样)
(5)作者先告诉我们海底生物的品种多之后,举例说明有哪些,这样写就是总分的写法。下面老师读总起的句子,同学们读分述的句子,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海洋生物的特点。
[抓住描写海洋生物特点的词语,可将各种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能够在读出形的同时也能读出情来。]
(三)学习第三部分(4自然段)。
丰富的海洋生物给海底带来了无限的活力,海底的迷人景色一定会让你心旷神怡。(出示课件:海底世界美景,板书:海底美景)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描写海底世界的五彩缤纷和绮丽神奇的?
2.学生汇报交流。(珊瑚和鱼群)
3.再读课文,填空。
珊瑚的颜色(),形状(),把海底点缀得像();鱼群穿梭(),上下(),变幻(),蔚为壮观。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5.说一说你还见过海底哪些美丽的景色?
[让学生自主学习,分层次阅读。通过读一读,赏一赏;读一读,想一想;读一读,填一填等方式加深对海底景色的印象,让学生品尝自主学习带来的快乐。]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我们饱览了丰富的海洋生物,欣赏了美丽的珊瑚和鱼群,让我们带着探索海底世界的热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2.课文用两个问句总结全文,会给我们留下怎么样的思考?
四、合作识字,自主积累
1.组内交流、合作识字。
2.认读生字卡。
3.摘记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五、总结延伸,鼓励读书
海底世界是神秘的、诱人的,这节课我们所了解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等你们有了渊博的知识就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底世界,大家课后可以找《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两本书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探索海底世界
探索 潜水 工具 面罩、氧气袋等
水肺
潜水器
海底世界 海洋生物
海底景色 ()的世界
1、围绕着银元,你能给课文理出一条线索来吗?
(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塞银元——(孙老汉的老伴)缝银元——(刘司令员和邓政委)送还银元。
2、根据以上线索,给课文分段。
(1)学生根据提示分段。
(2)交流。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听《罗马的松树》;《雏鹰之歌》。
第二课时:唱《叮铃铃》;听《可喜的一天》。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雏鹰之歌》
2.教师范唱、录音范唱歌曲,多听几遍范唱,加深印象。
3.学唱这首歌曲。
分为二部分学习。
4.学唱曲调,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才把歌词配上。
5.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讲下滑音记号、唱法。
6.该歌曲带有新疆地区的特征,所以打击乐器按“”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风格性更强烈。
二、聆听《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
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打仗”)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聆听《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
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
3.朗读一遍歌词,旨在进一步体验歌曲内容。
4.再欣赏一遍歌曲。
5.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7.小结:苏联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二、表演《叮铃铃》
1.以聆听前奏导入:
设问:
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请听——
2.聆听范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二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3.学习歌曲曲调。
(1)歌曲的前4小节是全曲的主题音调,学好这4小节至关重要。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3)二声部10个小节,可分声部让学生自学。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4)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5.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