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10篇)正文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10篇)》

时间:

楚人有鬻(yù)②盾与矛者,誉③之曰④:“吾⑤盾之坚,物莫⑥能陷⑦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⑧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⑨能应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勤劳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自相矛盾》教学实录(10篇),仅供借鉴。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篇1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 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 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 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 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戳”,理解“夸口”、“哑口无言”并造句。

2、读懂课文,感悟寓意。

3、通过说、问、演、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许多成语。今天,我来考一考大家,看谁的成语积累最丰富。

2、成语积累练习,男女分组抢答:含有数字“一、二、三……十、百、千、万”的成语。

3、在你所学过的成语中,你觉得哪一个成语最好玩,最有意思?说一说。

4、看来大家掌握的成语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来自寓言故事中的成语故事,叫《自相矛盾》。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1、课文中有一个生字比较难写,请大家看老师板书:戳chuo。指导读准音,认清形。(第一声,左上羽的变形,左下住多一横,右边是它的部首戈。)谁来用它组词?戳穿,戳破。动作演示“戳穿”。

2、那么,《自相矛盾》中,是什么戳什么呢?请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放动画。

3、打开书,自由朗读,然后检查,正音。

4、我发现有一个词,在那个楚国人说话前两次出现,那就是“夸口”。板书。指导读楚国人的话,理解并造句。他两次分别夸什么的呢?指名答。(板书矛:天下第一。盾:举世无双。)

5、这个楚国人这样叫卖他的矛和盾,你听出了什么?听出矛盾来啦。指名说。

6、是啊,旁观的人也听出来了,有个人听不下去了,问了楚国人一个问题: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幻灯出示句子: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指导读出感情。

7、“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用换词法理解并造句。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8、出示思考题:

a、这位楚国人这时候会怎样想、又怎样做呢?

b、你还想对这位楚国人说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揭示寓意,幻灯出示,齐读。(比喻言语、行动前后互相对立,不能自圆其说,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三、拓展练笔

1、小练笔:在生活中,自相矛盾的故事其实太多、太多。你遇到过这样的事例吗?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小练笔:读《自相矛盾》有感写完后,老师进行评点。

2、作业:

自学另外两则寓言。

生字词各写两遍。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说几个故事的名字吗?

2、那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篇则新的寓言故事,指读课题: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提出自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b、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c、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a、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评价。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扣词、精读课文

“张口结舌”的教学

在同学质疑过程中扣住“张口结舌”,问:什么叫张口结舌?课文中讲了谁张口结舌?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夸口”的教学

通过张口结舌的教学引出两次夸口的内容?

a、他夸口之下说了什么话?

b、那你能读好夸口的语气吗?

c、引导学生用“随你……都……”说几句话。

d、这两句话一起说出来你会想些什么呢?

四、联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

1、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张口结舌”了吧?(指名回答)

2、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

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吗?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3、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课文说说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结:同学们我们刚刚分别读了现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六、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样流传了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读一读,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会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

七、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教案 篇4

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自相矛盾》教学谈

《自相矛盾》是篇传统教材,传统的教法也许就会止于读懂成语的故事内容,领悟成语故事的启示意义。对于这类故事易读懂的课文,如果还只是将理解教材内容就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话,这也许是对学生知识智力潜能的开发、挖掘是一种滞后的做法。所以,教什么,怎么教,自然成了困扰于每位语文教师心中一个很头疼很棘手的问题。那么,像这样的传统教材,如何凭借教材去进行改造、创造,挖掘教材中潜藏着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智慧的探究学习点?在洪校长的指导下,我们就将这则成语故事的教学目标拟定为:借助成语故事,进行朗读感悟,发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这一目标,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更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智慧的生成,是学生智与知、智与情的多向整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实施,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课堂中的老师而言,都是一次智慧的考验、增长过程。学生学的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学习如何从多角度去思考去辨析去发现,在充分的读书体验、行为思辨、互相启发、积极思维中增长自己的智慧;而老师也充分经历着一场用心倾听、适时启发诱导的积极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型对于情感体验课型是一次丰富,更是一次挑战!

教什么既已确定,怎么教,即教学目标的一步步展开实施,这又是重点所在。学生的智慧不是教出来的,或是几句言语所能给予的,这只能是他们在自己的语文实践中一点点形成、一点点提高,在他们的自主学习、情感体验、探究发现中逐渐生成,是一个从不会思索到逐渐学会思考发现,思维越来越深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能力是在思维互相启发、互相碰撞而逐渐丰富深刻起来的。所以,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读书感悟,积极动用已有经验去思考分析人物的智慧,并进行想象练习,从而增长自己的智慧,这一过程便成了这节课学习活动的主旨。

这一目标的展开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细细咀嚼,文中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与周围发话的人正好是两类不同的人,而学生都有想让自己聪明起来的自信心与好胜心理,于是激起学生争当“聪明人”的学习兴趣。

1、师激趣:同学们,生活中的人形形色色,如果按智慧划分的话,大概可分为这么三类人:

一类是傻瓜,思维力低下,愚蠢可笑;

一类是平凡人,思维力一般,平平常常;

还有一类自然就是聪明人,思维力超常,善于动脑思考,会跳出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哪类人?

2、师:要做聪明人,就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板书: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3、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揭题齐读)

让我们一起经历一场思维大碰撞,看谁会思考会动脑,学完后发现自己变聪明了,好吗?

这一导入,将学习目标和方法悄悄融入在了每位同学争当聪明人的积极情绪中。

第二板块:评价卖矛盾之人的智慧。

1、学生打开课本,先找出描写这个卖矛盾之人的语句读一读,再评评他属于哪类人。

学生自由、指名、集体朗读,读中评议并表现其“夸口”的感觉。

这里,经历了一个对描绘卖矛盾之人的语句的充分朗读、感知、体验过程,只有充分读懂读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智慧评价。

2、师组织评价:你们觉得他属于哪类人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理由来。

学生最初都会在“夸口”上发现问题,随机引导领悟“卖东西是要夸口,可是矛与盾是两样相克之物,不能同时来夸,必有一句是假……满口夸赞两相克之物,傻!”充分谈过自己的见解发现后,再引导读悟第一句中“卖矛又卖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如果你去做买卖,会考虑到什么?交流中认识此人卖矛盾选择的时机、场所、对象都不合理。

摘录片段:

生1:我感觉这人是个傻瓜,他既夸自己的矛又夸自己的盾,可是矛与盾是两相克之物,要是拿他的矛去戳他的盾,根本是没有结果的!

生2:他这两句话等于没有说,两个都最好,究竟哪个更好?他的话语中明显有漏洞!

生3:同时夸两个相生相克的东西最好,明显在吹牛!

生4:他应该今天卖矛,过两天再乔装改变一番,再去卖盾!

生5:我感觉这人既是聪明人,因为他懂得作生意得夸得做宣传;可是他又是个大傻瓜,夸矛又夸盾,谁会来买呀?

师: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但是很有道理啊!再读读描写他言行的其它语句,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他卖矛又卖盾,我感觉不太合理。

师:同学们可以联系一下要是你去做生意,会注意些什么?

生2:卖东西要看看自己的东西适合卖给谁?我发现图上都是些文弱书生,我感觉卖给他们不合适。

生3:他应该去卖给军营或是衙门,这样生意才好做些。

生4:现在又不打仗,谁需要呢?他该在打仗的时候再拿出来卖武器。

……

这个过程即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辨析过程,老师的评价性语言重在鼓励肯定那些有自己想法的同学,以期调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进思维中来;点拨性语言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往深处思考,或形成自己新的见解,或在模糊处渐清晰明朗起来,思维也更为开放。

第三板块:评价围观人的智慧。

1、指读出示描写围观人表现的句段,评价他的智慧。

2、师:同学们,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当这卖矛盾之人话音刚落,我们也许还没有反应过来,那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了。你对这个围观人产生了什么想法呢?

引导交流:此人很善于倾听辨析,思维很敏捷,善于抓住别人说话时的漏洞与缺点……

摘录片段:

生1:他是个聪明人,能够听出他人说话中的破绽!

生2:他很会听,会动脑筋,别人还没反应,他就有自己的注意了,真是个聪明人!

生3:我感觉这人很狡猾,明明知道这人是在吹牛说假话,还让他当众出丑!

……

再次引导朗读其发问的话语,感受其含蓄的语言艺术:虽已听出他人漏洞却是没有当面戳穿,而是运用了发问的方式让他人自己去明白……

生1:我感觉此人是善良的聪明人,他虽然已经听出了破绽,但他没有明说,而是让卖矛盾之人自己从问话中明白。

生2:这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这样就保护了那个傻瓜的自尊心!

……

3、学习回顾:同学们的感受发现真是丰富多采,想一想,你们是怎样产生了那么多的想法的?

学生就朗读、思考、倾听、思辩等方面总结出学习经验和方法,这是他们经历了一场智慧考验后自己明白的经验,更是可贵!

第四板块:想象描绘卖矛盾之人若变得聪明起来会怎么想怎么做?

师:这卖矛盾之人被围观者一说,羞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要是他还有点聪明的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交流过后再写下来。

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草草完成预设的教案,而更应关注课堂上的学生,简洁清晰的教案设计,更有待于学生在积极的智慧体验中使之丰富,让他们在各自个性化的思维碰撞中更会思考更会发现,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

《自相矛盾》教案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矛盾)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 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三、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修改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相矛盾”这则成语。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幻灯片)

2、同桌互读,把每个句子读通顺。(幻灯片)

3、出示:楚国   卖    矛        盾         戳穿(幻灯片)

夸口         锐利      坚固       张口结舌

对这些字的记忆和运用你有什么好方法或建议。

4、试一试:  (   )盾      (  ) 矛     锐利的(   )(幻灯片)

5、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品读夸口话,理解矛盾之缘由

1、齐读全文

2、师:推销自己的产品,要尽可能展示产品的优点,本文商人卖什么产品?他是怎么推销的?

理解“夸口”

板书:我的矛                我的盾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3、师:你了解矛和盾吗?(幻灯片)结合图简介矛与盾,在战争中,它们有什么作用?(矛:长矛,古代用于攻击对手的的盾;盾:盾牌,古代用于挡住别人矛的进攻。)

4、你这个小商人是怎样宣传他的矛与盾的呢?(抽生读)

5、小组竟读:

(1)你觉得他的话有问题吗?

(2)为了突出矛的锐利,盾的坚固,他把矛与盾与谁比?

(3)一般人买矛与盾都是成对购买,用来防守别人的矛与盾

(幻灯片)他知道商品要打广告才能卖出去,他聪明,但他夸_________________,他不明智,所以,当有人围观的人问他________________,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那个人的表现是?这是什么描写?

出示: 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回答不出来了。

(4)你认为,这个商人错在哪里?

(夸大事实,前后抵触,考虑不周)

(5)这个人的矛锐利,盾坚固,如此好的商品不卖出去,实在可惜,让我们来帮帮他修改广告词。

小组讨论一下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四、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五、教师总结。

《自相矛盾》教案 篇8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在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中的三个故事,我的课时设想是分三课时教学。今天上《自相矛盾》,按照寓言故事的学习步骤——学故事,明道理,学得生动有趣。

我先让学生读故事,在读的过程中,抓住楚国人“夸口”的两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夸”的语气。

一、抓住“夸口”读一读。

“夸口”,是楚国人自吹自擂的表现,也是他“自相矛盾”的起因。因此,教学时我紧扣“夸口”展开教学:

“夸口”是什么意思?俗称什么?

这是从字面上来理解词语。

你“夸口”过吗?是怎样“吹牛”的呢?当时的情景与心理还记得吗?(吹的什么?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吹的?面对哪些人?当时心里在想什么?心情如何?……)

或:你看到过吹牛的人吗?那种神情语调是怎样的呢?能否模仿一下?

这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夸口”的理解,使“夸口”不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幅幅有趣的图景;

想一想,文中的楚国人是怎样“夸口”的呢?书中的插图并没有画出来,你能给大家来展示一下吗?

试着说一说;

(读楚国人的话语,读出他炫耀的语气语调。有意识地引导他抓住话语中“坚固得很”“戳不穿”“锐利得很”“戳得穿”来加强语气。)

再配合表情与动作来演一演。

(有表情地朗读,适当加上一些动作,以体会这位楚国人“自吹自擂”的模样。)

同样是读,但学生读得有情有趣。一是相似的生活经验唤起了他对文本的深入感悟,二是这样表演性的朗读激起他表现的欲望,使他既会读,又乐读。所以课堂上的“楚国人”是“栩栩如生”的,学生不再是文本的阅读者与旁观者,而是仿佛真正成了文中的那个“楚国人”。

二、抓住围观人的话来说一说。

“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你觉得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能结合刚才楚国人“夸口”的话来说一说吗?

a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按照“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结果是戳不穿。——盾坚固,矛不锐利。

b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按照“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结果是戳穿。——矛锐利,但盾不坚固。

以围观人的一问展开话题,让学生顺着楚国人的话来推理,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按照楚国人的“夸口”,无论产生哪种结果楚国人都不能自圆其说,相反是自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白了楚国人是如何“自相矛盾”的,什么叫“自相矛盾”,而且从中习得了一些比较分析的方法,将文中言却未言明的东西清晰地表达出来了。

三、抓住“张口结舌”来演一演。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口结舌”一词,我先请一个学生讲了意思,接着请学生想想可以换成什么词,学生说到“哑口无言”’“一言不发”等,我觉得他们已经理解了。)细致观察插图中楚国人“张口结舌”的模样,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及围观人的表现,试着分别来演一演。

楚国人“夸口”的样子是通过朗读来想象体会的,而楚国人被问得无话可说的样子就在插图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先细致观察,然后结合插图来想象楚国人“张口结舌”的样子,想象他此时的、羞愧、无地自容……并试着想象周围人的指责、讥笑……然后试着表演,将文中没有具体描述的情形用表演来展示出来,深刻体会当一个人“自相矛盾”无比尴尬的境地,明白:任何自以为是的夸大与谎话都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整堂课的教学,就在师生的读读,说说,演演中轻松有趣地进行着,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将文中没有具体阐述的内容也生动丰富地表现出来了。特别通过对楚国人“夸口”时与“张口结舌”时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深深地明白了一个人说话处事应实事求是的道理。教学结束前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体会,大多谈得比较到位。可见,学生不仅读懂了“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而且真正明白了这个成语中蕴含的道理,而这些收获都是学生在自读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得的,一定会真正地深入其内心世界。同时,就五年级学生而言,毕竟刚从中年级上来,对这样读读说说再演演的学习形式还是蛮有兴趣的,因而教学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是篇传统教材,传统的教法也许就会止于读懂成语的故事内容,领悟成语故事的启示意义。对于这类故事易读懂的课文,如果还只是将理解教材内容就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话,这也许是对学生知识智力潜能的开发、挖掘是一种滞后的做法。那么,像这样的传统教材,如何凭借教材去进行改造、创造,挖掘教材中潜藏着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智慧的探究学习点?

第一:激趣导入

细细咀嚼,文中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与周围发话的人正好是两类不同的人,而学生都有想让自己聪明起来的自信心与好胜心理,于是激起学生争当“聪明人”的学习兴趣。

1、师激趣:同学们,生活中的人形形色色,如果按智慧划分的话,大概可分为这么三类人:

一类是傻瓜,思维力低下,愚蠢可笑;

一类是平凡人,思维力一般,平平常常;

还有一类自然就是聪明人,思维力超常,善于动脑思考,会跳出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哪类人?

2、师:要做聪明人,就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板书: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3、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揭题齐读)

让我们一起经历一场思维大碰撞,看谁会思考会动脑,学完后发现自己变聪明了,好吗?

这一导入,将学习目标和方法悄悄融入在了每位同学争当聪明人的积极情绪中。

第二:评价卖矛盾之人的智慧。

1、先让学生打开课本,先找出描写这个卖矛盾之人的语句读一读,再评评他属于哪类人。

学生自由、指名、集体朗读,读中评议并表现其“夸口”的感觉。

这里,经历了一个对描绘卖矛盾之人的语句的充分朗读、感知、体验过程,只有充分读懂读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智慧评价。

2、师组织评价:你们觉得他属于哪类人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理由来。

学生最初都会在“夸口”上发现问题,随机引导领悟“卖东西是要夸口,可是矛与盾是两样相克之物,不能同时来夸,必有一句是假……满口夸赞两相克之物,傻!”充分谈过自己的见解发现后,再引导读悟第一句中“卖矛又卖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如果你去做买卖,会考虑到什么?交流中认识此人卖矛盾选择的时机、场所、对象都不合理。

摘录片段:

生1:我感觉这人是个傻瓜,他既夸自己的矛又夸自己的盾,可是矛与盾是两相克之物,要是拿他的矛去戳他的盾,根本是没有结果的!

生2:他这两句话等于没有说,两个都最好,究竟哪个更好?他的话语中明显有漏洞!

生3:同时夸两个相生相克的东西最好,明显在吹牛!

生4:他应该今天卖矛,过两天再乔装改变一番,再去卖盾!

生5:我感觉这人既是聪明人,因为他懂得作生意得夸得做宣传;可是他又是个大傻瓜,夸矛又夸盾,谁会来买呀?

师: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但是很有道理啊!再读读描写他言行的其它语句,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他卖矛又卖盾,我感觉不太合理。

师:同学们可以联系一下要是你去做生意,会注意些什么?

生2:卖东西要看看自己的东西适合卖给谁?我发现图上都是些文弱书生,我感觉卖给他们不合适。

生3:他应该去卖给军营或是衙门,这样生意才好做些。

生4:现在又不打仗,谁需要呢?他该在打仗的时候再拿出来卖武器。

……

这个过程即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辨析过程,老师的评价性语言重在鼓励肯定那些有自己想法的同学,以期调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进思维中来;点拨性语言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往深处思考,或形成自己新的见解,或在模糊处渐清晰明朗起来,思维也更为开放。

第三:评价围观人的智慧。

1、指读出示描写围观人表现的句段,评价他的智慧。

2、师:同学们,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当这卖矛盾之人话音刚落,我们也许还没有反应过来,那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了。你对这个围观人产生了什么想法呢?

引导交流:此人很善于倾听辨析,思维很敏捷,善于抓住别人说话时的漏洞与缺点……

摘录片段:

生1:他是个聪明人,能够听出他人说话中的破绽!

生2:他很会听,会动脑筋,别人还没反应,他就有自己的注意了,真是个聪明人!

生3:我感觉这人很狡猾,明明知道这人是在吹牛说假话,还让他当众出丑!

……

再次引导朗读其发问的话语,感受其含蓄的语言艺术:虽已听出他人漏洞却是没有当面戳穿,而是运用了发问的方式让他人自己去明白……

生1:我感觉此人是善良的聪明人,他虽然已经听出了破绽,但他没有明说,而是让卖矛盾之人自己从问话中明白。

生2:这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这样就保护了那个傻瓜的自尊心!

……

3、学习回顾:同学们的感受发现真是丰富多采,想一想,你们是怎样产生了那么多的想法的?

学生就朗读、思考、倾听、思辩等方面总结出学习经验和方法,这是他们经历了一场智慧考验后。

第四:想象描绘卖矛盾之人若变得聪明起来会怎么想怎么做?

师:这卖矛盾之人被围观者一说,羞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要是他还有点聪明的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交流过后再写下来。

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草草完成预设的教案,而更应关注课堂上的学生,简洁清晰的教案设计,更有待于学生在积极的智慧体验中使之丰富,让他们在各自个性化的思维碰撞中更会思考更会发现,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出示多媒体)

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

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

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

(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

(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

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

(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4)他为什么张口结舌?他敢试给大家看吗?为什么?

(5)拓展思维练习: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

三、课本剧小表演。

四、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五、拓展作业:

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6、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篇10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参加面试的8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自相矛盾》。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自报家门说教材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本篇课文是一个哲理深刻的寓言故事,学习这类课文,意在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和思维上的锻炼。二、融会贯通说学情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小学阶段所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在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再加之文言文本身又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师需要通过架桥铺路等推动学生最佳发展区的进步。

三、以学定教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理解“弗”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同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并受到启发。(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相长说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学,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本次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在学法上,以学生的读、思、议、想为主,真正的使学生学有所获。

五、情感交流说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环节具体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

兴趣激发,智慧之萌芽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驱力。上课伊始我会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天气真好呀,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哦,有同学指出老师的话前后矛盾,其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始祖《自相矛盾》。这样学生可以产生强烈的阅读渴望,使学生走进文本有效阅读。这便是“巧引导”。

环节二:

自读自悟,智慧之根本

首先,检查预习。从课题入手,了解“矛”在古代用于进攻,“盾”则用于防守。继而,明确本文是以文言为载体的寓言。学生交流资料了解韩非子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习惯。接着,我为学生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标记重点字词,注意朗读节奏,同时思考朗读要点。示范完毕,师生归纳读文言的要领:速度慢,停顿得当,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随后,请学生自由地朗读,先做到读准、读到位,并逐渐读出停顿和节奏。读毕,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在学生尝试挑战初读文言文时,我会适时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强调。如“弗”的读音等。紧接着通过指名读,男女合作,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初步体会文意。这样让学生监督、帮助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环节三:

情感交流,智慧之碰撞

此环节体现“慧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会让出课堂,让学生站在阅读中央走进文本。我会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楚国人是怎么夸自己的盾和矛的? 一方面,请学生找出夸盾的。语句: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查阅工具、联系文段猜词等疏通“誉,坚,莫”等。接着,紧扣句中虚词“之”,引导学生找出文段中其他含有“之”的语句,如: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将这两句放在一起,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对比朗读,我会适时提示学生联系“父爱之舟”等课题,来帮助学生体会异同,进而明确第一个“之”为代词,后两个则为助词。扫清阅读障碍。随后,让学生谈谈对盾的初步印象,并鼓励学生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帮楚人吆喝,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夸赞矛的语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首先,提示学生结合翻译的方法,在前面分析“盾”的基础上,相信学生不难说出“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能穿透”这一大意。其次,由于学生感受生涩的文言以及情节的波澜有所生硬。我将会鼓励学生四人一组,将楚人吆喝、群众围观的场面表演出来,适时地指导配以相应的动作。从而体会楚人言语矛盾给情节发展以意料之外的效果。同时我会在楚人夸赞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在现场,会怎么做?接着,在情境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紧扣介词“以”,启发学生联系已学的文言文《囊萤夜读》中“以萤火照书”的用法明确含义。针对“何如”这个词,我会随文结合实例给学生普及文言倒装的相关知识,了解文言这一现象即可。进而帮助学生将此句连贯地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随后,请学生发挥想象:其他人听到质疑之后,可能会说些什么?并鼓励学生站在不同身份、角度去叙述,锻炼表达能力。

最后,分小组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楚人言语的矛盾,感受“大话到质疑”这一严密的情节,环环相扣的精妙。顺势抛出问题: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结果?这一问题较简单,我会鼓励平时发言少的同学回答,并及时予以反馈,以提高积极性。进而学生便深知由于楚人夸大事实,才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因而入此局面也在情理之中。

环节四:

拓展延伸,智慧之升华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顺势教育学生三思而后行,言行一致。此刻当学生走出文本开始新的学习,教师就像一位智者把阅读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环节五:

总结回顾,智慧之蔓延

课的尾声,学生汇报收获,我予以补充。并请学生完成作业:发挥想象,将本文改编成现代故事。

六、画龙点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我的板书图文结合,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