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是勤劳的编辑给大伙儿分享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贪图语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视频文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1、导入,走进童年的记忆:

师: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答,老师做恰当的评价。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台湾,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作《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解题激趣: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教师做恰当的评价及引导。

师: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1、生读文,掌握字词。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3、交流:

体味童年的往事。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自由回答。

4、再读课文:

师:是啊,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初步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童年生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入她的童年,走入她的《城南旧事》,走进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师板书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二、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师: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品读句子:

出示课件: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生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答。

师: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

交流: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生观看视频。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老师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生答师引导。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讨论铃铛的问题”:

师: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还会觉得有意思?

生答“她和爸爸争论铃铛的用途”。

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

师: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的林海音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让我们共同来再现当时父女两人的对话吧!

师生对读这段对话。

师: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生回答。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白沫子”和“咀嚼”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其中蕴藏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预设流程:

一、揭题导入,想象说话

1、大家好!来自缙云长坑小学的魏建梅——我,很高兴能在冬阳的沐浴下,和充满童真童趣的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骆驼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课文。(边说边板书课题,最后加上间隔号)

2、读课题。

预设一:大家惊奇的眼神告诉我你们已经发现这个题目的别样之处了,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读题。(个别读,齐读)

预设二:看着这个题目,谁发现了它的别样之处?这个别样的题目你认为该怎么读?读课题。

3、想象说话

(1)看着这三个词,读着这个题目,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

(2)你们的想象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仿佛看到了电影里的某个特写镜头。看来,你们和它很有缘。知道吗?这篇课文是——(课件出示: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它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那么,这篇课文描写的画面是否和同学们想象的一样呢?请同学们带着导演的眼光边读边在头脑中放电影,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并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交流。入情地读着课文,你的电影里主要出现了哪几个特写镜头?

预设答案:镜头一——骆驼咀嚼

镜头二——谈论铃铛

镜头三——询问去向

三、走进“咀嚼”,品童趣

1、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镜头一——(请一个学生读词语)骆驼咀嚼。

教学多音字“嚼”

(1)个别读咀嚼。这个生字在文中还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慢慢地嚼”)。

(2)、谁来读读这两个词?

预设:读对了。能说说什么情况下读jüé,什么情况下读jiáo吗?

读错了。师带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里对它们的解释。出示:jiáo——用牙齿磨碎食物。

jüé——义同“jiáo”,用于书面语复合词:咀嚼

(3)齐读这两个词语。字典里对“嚼”的解释很到位,那么什么是“咀嚼”呢?请在文中找到句子来解释这句话。

2、出示句子:“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1)对,这就是咀嚼。个别读。

(2)引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看着看着,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并出示这句话)

(3)作者看骆驼的感觉,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是——把它换成你自己的语言可以说是——(身临其境、入神、陶醉等等)

(4)知道为什么吗?(有趣)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感觉是有趣?

(5)聚焦“白沫子”

·什么是白沫子?

·用白沫就能表达意思了,作者为何还加了一个“子”字?是呀,我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常常会加上一些“子”之类的词以表示自己对它的溺爱。比如,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读句子,读出有趣。

(6)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有趣?“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虽丑,但作者认为丑得可爱,虽牙长,但长得有趣,安静的态度更是能感化人静心欣赏它咀嚼的样子。再读句子。

(7)你们看见过骆驼吗?在哪看见过?可作者是在自家门前看到。你们看到过骆驼咀嚼的样子吗?你看着看着也会跟着嚼起来吗?你们猜作者为何会感觉如此有趣?

(8)课件出示材料: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中国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

交流想法。预设答案:现在科技发达,可以通过电视、图片常见到,作者小时候见得少。

(9)再读句子。现在我们就是那个20世纪初的小孩,那个对骆驼充满好奇的林海英,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有趣。

四、再赏“咀嚼”,品怀念

1、小时候的林海英对骆驼咀嚼这样的事感觉是有趣的,当她42岁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当她在头脑里回放这个镜头的时候,感觉是否还是这样呢?找到句子证明。

2、出示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1)个别读。板书“傻”

(2)是呀,随着岁月的蹉跎,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童年像骆驼咀嚼这样的趣事,在42岁的林海英身上,已不能发挥魔力般的作用了,但回首往事,作者的感觉难道仅仅就是觉得当初的做法有点傻吗?在她的心灵深处,还有着怎样的感觉?(想念)

(3)大家平时看电视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当放回忆镜头的时候,常常屏幕的色彩就发生了变化。(预设:生——变得淡了。)知道为什么吗?(有点伤感)

(4)出示补充材料: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中国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中国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5)那么,我们现在就是人到中年的林海英,就是42岁的林海英,当她人在中国台湾再来回忆儿童时代在北京的骆驼咀嚼这事,再来读这句话,你认为如果让你配乐,你会配什么类型的音乐?你会怎么读?

(6)配乐读,读出伤感。对比读,一生读出“趣”,一生读出“伤感”。

五、深挖“咀嚼”,品感激

1、紧接着学生的朗读,出示句子:“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看来,骆驼咀嚼之类的童年往事,带给林海英的不仅仅是快乐的回忆,也不仅仅是回忆时感觉世事变迁所产生的伤感,带给她的还有什么?

3、到底骆驼咀嚼的事跟林海英的成长有着怎样的作用?请找出句子。

4、出示句子:“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1)自由读。

(2)说说哪个词在你的头脑中驻足了一下?(慢慢地)

(3)请个学生读。为什么读得那么慢?

(4)找到写慢慢走的句子,读一读。

(5)再出示写咀嚼的句子。这样慢的场景,如果在电影里那就是慢镜头。谁能读出慢镜头的感觉?让一生读,其余生在头脑里放慢镜头。

(6)齐读句子。

(7)仿写:       慢慢地       ,总会           。

(8)透过这个慢字,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执着、人的坚持不懈)

(9)作者也看到了这些,所以,她也慢慢地写,写出了——课件出示:“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中国台湾报刊。”

(10)这一慢,慢出了什么?(成功)所以,作者面对往事还有一种——感激之情在里头。

六、小结延伸

1、带着感激之情读本节课学的句子。

2、紧接着出示句子:“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齐读句子。

3、这节课,我们几次品读写骆驼咀嚼的段落,每一次品读就像作者在不同年龄看童年往事一样都有着不同的感受,课后,你们有时间,可以再去品读,再去解读场景二和场景三,或许你们有会产生更深的感受。谢谢六班的同学们与我共同度过了这绝对会让我终身难忘的35分钟。

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篇3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篇4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通过情境教学法,提高发散思维想象的能力。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追忆童年的感情。

2、难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品读赏析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接触过的关于思念家乡的文学作品;

教师引导:中国现代作家多有恋乡情结的作品。恋乡源于生命中曾经的苦痛与欢乐、苦难与幸福。尤其是回忆童年故乡题材的创作,更是饱蘸着作者的情与爱,是唱给童年故乡的生命咏叹曲。我们今天一起走近林海音看看她眼中的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复习生字词,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文件,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3、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讨论作者笔下一共写了几幅童年的画面。

明确:第一幅画面:“骆驼队停留在我家门口”,当爸爸和拉骆驼的人在讲价钱时,“我”在看骆驼吃东西。第二幅画面:“我”和爸爸关于骆驼“为什么脖子上带铜铃”的对话。第三幅画面:“我”在追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第四幅画面:作者在回忆中重温了童年的生活画面,最后点明创作《城南旧事》的心灵体验。

回顾四个画面,尤其前三个画面,作者勾勒了老北京城一个普通平民家庭的生活场面:冬天购买烧煤,这在许多北方人家是多么平常普通的场景,然后作者却抓住了这一生活画面,给我们带来了细腻温馨又带有寂寞感伤的情感体验,这样在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这四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结合原文说明你的理由。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了驼队、看到冒着的白烟,置身其中一样。

教师补充:当时的北京流行有一句话:家有半碗粥,不去门头沟。说的就是当年门头沟采煤人、拉煤人的痛苦生活。因此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的“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的字样便不是那么高雅、诗意了。

②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明确:走了三天三夜的骆驼一定饿坏了,小小的童心充满对这卑微生命的同情,于是“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动物就是生灵,从动物的生命表现中会体味到人的生命感受。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走在冬阳下的骆驼队,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普通的,却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我读过作者的《城南旧事》,她所想念的人物里面,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名叫妞儿。妞儿的童年就没有作者那样美好,她没有自己的父母,养父母也不疼爱她。和作者的一段交往,也许是妞儿童年最美好的日子了,可惜她只有悲惨的童年,没机会长大。想读读关于妞儿的故事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