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优秀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通过综合性学习,使学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学习简单的构图和色彩运用知识,鼓励学生在造型活动中大胆而富有个性地表现自己在旅途中的亲身感受和经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表现旅途中的所感所想交流分享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
2、操作目标:尝试用不同的构图和色调,以单幅或连环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旅游的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关注生活,用艺术再现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表达自己对景物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突出主题,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描绘出感受最深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参观是去观看我们不常见的事物;旅游是去游览我们不常去的地方。你外出游玩过吗?说一说你自己旅行的感受,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一下。
二、游戏激趣:
出示地图,请学生自己找一找自己旅游过的地方,并向大家介绍一下当地优美的景色和风俗习惯。教师及时出示风景图,使学生形成进一步的感知,产生对祖国风光的浓厚兴趣。
三、欣赏作品:
多媒体展示欣赏的作品,加深学生对参观和旅行的独特感受,并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范作的'表现手法。
师:画面中表现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最吸引人,为什么?试着分析画面中人物和景色的主次关系,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理?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构图和色调,以形成初步的处理画面的能力。
四、构思创作。
大家参观及旅行过的地方一定很多,但我们不能将看到的全画下来,只能选取印象最深、最有趣、最吸引人的地方加以表现。
小组讨论:表现的形式,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进行表现。
五、展示评价:以我是一名小导游的方式展开评价。
六、课后拓展。
地球是我们温馨的家园,她还有很多美丽、神奇的地方等着我们去探索,到互联网上去找一找,到图书馆里去看一看,查一查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惊奇的发现。
教材分析:
提线纸偶的制作方法易于学生接受,通过利用多种材料动手做一做、编个故事演一演的过程,训练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学习策划简单的活动,在编排故事情节、角色分配、偶戏形象制作、布景设计、音乐伴奏、偶戏表演等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的群体力量,展示每位同学的个性特点。
教学目的:
1.学习纸偶的装饰方法。
2.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的综合素质。
3.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
纸偶的装饰,提线纸偶。
教学难点:
纸偶的装饰方法。
教具准备:
彩纸、各种各样的纸偶提线纸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欣赏。
二、新课:
1.出示小纸偶,问,它是用什么材料装饰的?
它是用什么方法装饰的?(板书:方法)还有一个问题是考考你们聪不聪明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把它装饰得更好吗?
2.课件展示: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装饰
用五颜六色的糖果纸装饰,用粘、绑的方法。
用彩色的易拉罐装饰,用剪、贴的方法。
用五彩的毛线装饰,用编、缠、粘的方法。
3.讨论:你们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材料:布、电线、包装纸、棉絮提线纸偶方法:绑、粘、剪贴、编等。
三、小组合作:请与小组同学合作编个故事,进行角色分工后,提线纸偶用各种彩纸制作纸偶,并准备简单的背景、道具。然后,演给其他组的同学看。学生表演纸偶戏。
四、小结:让同学们用互评的方式评出优秀小组。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的句子,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①指名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③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划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①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是“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大概。
②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划出相应的停顿。
①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②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②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义:“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相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大概:课文读通了,对发生在杨氏之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真是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学生对:夫子家禽。
我说“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智慧。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
(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
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本课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3.品味“应声答曰”,回击聪慧,念出“韵味”。
(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
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
(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到孩子的聪慧。
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回归整体读全文,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读出韵味?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语感。
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
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2.同桌对练,齐吟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
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
2.因:因此。
3.窦:孔,洞。
4.耳:语气词。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教学目标:
1.对“明度”一词有比较准确的了解。
2.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知识,并能用色彩的明度渐变创作图案画。
3. 体验明度渐变有序排列的图案所产生的纵深感与节奏美,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色彩的明度变化,体验色彩的美感。
教学难点:
如何更好地运用色相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评述
播放幻灯片,让学生观看并分析。
提问:看看图片中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看看日落、深浅变化的海水等图片,说说图片颜色给你带来的感受。
二、小组协作探究学习
设定情境让学生解决本课中的知识点:
1.什么是色彩的明度?
2.在生活中哪里能见到明度的变化?
3.明度变化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教师讲解: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
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
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如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较灰暗模糊;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掺和以后也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
二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每一种纯色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黄色明度,蓝紫色明度最低,青、绿色为中间明度。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如红色加入黑色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如果红色加白则明度提高了,纯度却降低了。
三、操作实践
1.学生利用彩色铅笔、油画棒等尝试体验明度的变化。
2.思考:如果用色彩的明度渐变来创作一幅画,会是什么效果?
3.欣赏:让我们来欣赏几幅用色彩的明度渐变做为表现手法的作品。
(1)欣赏老师准备的范图
(2)欣赏美术书中的图片
(3)欣赏优秀学生作品
要求:独立创作一幅色彩明度渐变的图案画。
四、展示评价
学生优秀作业展示
五、延伸
寻找色彩的明度渐变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案
第二课时
课题 我们爱劳动
课题 自行车的故事
课题 山外有山
课题 字的创意设计
课题 黑白撕贴画
课题 1、悠悠北山街
3、童谣童画
5、民间木雕
7、生动的泥塑人物
8、收获的季节
9、水墨画动物
11、色彩的世界二
12、创造美的纹理
13、废弃物造型
一、教学目标
1.懂得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了解废弃物造型艺术的神奇之处,体验创造的乐趣。
2.利用收集的废弃物,能根据不同形状、材质特征,制作一件艺术作品。
3.通过欣赏各种废弃物合成的有趣的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表现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生活情趣,享受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利用废弃物设计制作有一定情趣的造型作品。
2、难点:根据废弃物的不同材料,选择合理的设计、创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不同的废弃物,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瓶子、盒子、废纸等;胶水、剪刀、绳子等制作工具。
(教师)各种废弃物制成的作品,一些废弃物材料,。
五、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塑料袋、可乐瓶、绉纸等,然后很快将它变成一个或多个“人”的造型。
引导学生谈一下简单的感受。引出课题《一个奇特的人》。
2、欣赏评述,感受有特点的人物形象
教师出示:
(1)一组非洲奇特人物造型的雕塑作品。请学生说说感受。
教师收集了一些人物的雕塑作品,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这些作品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欣赏古今中外更多的奇特的人物造型,例如狮身人面像、中国戏曲人物、摩尔的作品等。由于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各个时候的作品又是千姿百态。
(3)欣赏用废弃物造型的人:和上面作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些性格迥异,奇特的人物造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人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巧妙应用废弃物材质特性进行夸张、变形。
3、了解探究,如何表现奇特的人
(1)欣赏废弃物造型中的人,仔细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材料?怎样综合制作起来的?你觉得作品的哪个方面吸引你?
教师小结:法国哲学家、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我们就来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吧!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有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就能够创造出美。
(2)演示教科书中的制作步骤,明确过程及注意事项。
教师简单示范“卷、扎、粘、饰”等技法。
(3)优秀学生作品欣赏。
(4)看看自己和同学准备的材料中,能用哪些来制作人的哪一部分?
(小组内交流思路,互相探讨。)
(5)学生制作“一个奇特的人”,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议,展示作品
(1)学生个人作品交流,进行介绍,相互评议。
(2)更多的综合艺术作品欣赏。
(3)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和材料能够表现,正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废弃物造型。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积极动手动脑,就能创作出更多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5、课后拓展:
应用废弃物制作其他有趣的艺术品。
6.课后整理:
指导学生收拾好物品,养成良好的习惯。
14、古人的梦想——飞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莫高窟中飞天壁画和彩塑的特点、历史及艺术价值。
2、学习壁画的色彩、造型及线条,领悟其韵味,尝试选择合适的方式临摹飞天壁画作品。
3、通过对佛教艺术的观赏、临摹,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进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临摹中国石窟的壁画艺术。
2、难点:领悟壁画艺术的内涵,透析古人的梦想。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收集敦煌莫高窟壁画图片资料等。
(教师)图片资料,等(用于本课时第二种教学方法的开始和结束,要求配有与飞天壁画相协调的古典音乐、有关敦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1、介绍导入
(1)教师介绍与飞天有关的佛教故事和艺术。
(2)教师讲述佛教石窟的文化特点及艺术价值。
(3)请学生说说听了教师介绍后的感受。
(4)引入课题:《古人的梦想——飞天》。
2、欣赏作品
(1)继续播放:飞天艺术。
(2)学生互相交流作品的最美之处。
(3)师生共同评价其中的艺术特点。
(4)师生共同小结。
3、学生作业(1)要求:临摹一幅飞天艺术作品。(2)提示: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4、小结讲评
(1)讲评作业,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课后继续。
(2)有兴趣的同学自己深入了解我国著名石窟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能力目标:掌握各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方法(环保海报宣传画、手抄报),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及对环境和资源的热爱。
2、构图和版面设计的创新,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教具学具:
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制作手抄报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体会地球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
(1)引导学生欣赏教师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鼓励学生说说地球和人类的关系。
A、语文、自然等其它学科学习过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知识吗?
B、你们已经有在课前做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学习知识的准备工作,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那么要怎样保护环境呢?
(2)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将一个大地球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前用教师准备好的材料装饰地球。改变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使地球更美丽。
二、讲授新课:
通过绘画和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
1、出示教师设计的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新生。
2、观察了解宣传海报的组成部分。
A、文字
B、图案
C、色彩
3、教师点评,引出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
A、画面
B、标题(主要构成)
C、文字(辅助说明)
教师略带讲解宣传海报常见的艺术风格:
1、写实
2、装饰
3、抽象
4、漫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以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希望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5、教师小结
A、设计要素:主题明确、形式引人、色彩鲜明、构图单纯。
B、制作步骤:确定主题、构思构图、充实完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风景画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赏析风景画的能力。
操作目标:学会运用构图知识和多中技法进行风景写生,表现自然的美。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书上作品,体会风景之美,在风景写生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构图知识,多角度、多方法进行风景写生,表现风景美。
教学难点:画面上能注意适当取舍,画出动人的风景画。
教学准备:
教师:风景写生作品(素描、水彩、水粉、油画……)、取景框、画板、颜料、纸、笔等。
学生:画板、取景框、颜料、纸、毛笔等写生具。
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欣赏书中的大师和学生作品,了解风景画写生的一般常识,然后让学生走进自然,学会观察,细心体会,在常见景物中去发现美、表现美,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和方法写生自然景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世界风景名胜,带领学生一起去“观光旅游”,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风光的优美,由此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表现自然的欲望。
二、欣赏作品探究技法
欣赏教材和收集到的风景画作品,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副。为什么?
研究这些风景画是用何种形式表现的,思考如何用这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作品。
学生讨论,了解风景画的技法:单色素描、铅笔淡彩、纸版画、水彩、水粉画、油画,可以用综合材料来表现。
三、指导写生绘画实践
学会取景:大自然景物多彩、纷繁,选景时既要关注新鲜奇特的景物,也要从平时的景物中发现美,做到去粗取精,提炼概括。
风景表现:风景写生,空间层次表现要丰富,注意近、中、远景的表现,掌握近大远小的规则。
教师可提供几张风景照片和相对应的风景写生画,让学生比较领会老师是怎样构图和取舍景色的。
学生写生。
帮助学生找位置,明确所画目标。
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风景(如素描、铅笔淡彩、纸版画、水彩、水粉画等,也可以用综合材料表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其自由作画,根据画面需要,将眼前景物适当增减,也可移动物体,力求完美动人。
四、展示作品整理环境
展示学生作品,并说说自己的写生感受,相互观摩,让学生推荐好的作品进行评价,表扬构图新颖、表现力强的学生,进一步激发的写生热情。整理写生场地,教育学生呢感爱护环境。
五、走向生活分享快乐
将自己的风景写生作品装入镜框,或做成挂历,美化教室和家庭。也可作礼物赠送亲友,让学生充分享受写生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图形旋转的牲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4人或6人小组,一个风车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变换,其实,图形的变换还有许多种,比如:平移,旋转等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旋转变换。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牲与性质。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谁能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绕○顺时针旋转到30度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顺时针旋转30度到“1”。
师:想一想,为什么指针从12指向1就旋转了30度?指针走1个字旋转了多少度?2个字呢?你觉得怎样的旋转是顺时针?怎样的旋转是逆时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绕○顺时针旋转60度到“3”。
③如果指针从“3”继续绕○顺时针旋转9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示钟表,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④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顺时针旋转18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钟晴,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2)小结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牲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①师:这是什么图形?风车的旋转你见过吗?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风车旋转起来了)
②师: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
师:从图1到图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③师: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针旋转多少度到图2呢?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旋转90度到图2。(板书)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2)继续观察风车的旋转。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3,风车旋转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位置变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点○的位置,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图,与学生一起明确画图要求;
2、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4、小结画法。
根据旋转的性质,旋转图形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可以首先确定对应线段,然后连线。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1、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请欣赏第5页第1题,这些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
2、利用旋转画一条小花。
学生自主画,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布置作业:第9页第4、5题。
教学目标:
1、 认识了解花和鸟的各种形态,大胆进行表现创造。
2、 掌握头饰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让学生在游戏创造活动中体验愉悦感。
4、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萌发爱护花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制作头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体会美术创作活动的快乐。
难点:
头饰的制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范作,制作工具,不同小鸟造型的头饰。
学具:教材、课堂练习、水彩笔、蜡笔、剪刀、双面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准备绘画制作工具,规范绘画制作习惯。
二、导入新课
1、上堂课,我们帮助小鸟找到了家,小鸟、小鸟妈妈为了感谢我们,今天他们带着许多的小鸟来感谢我们。
2、欣赏课件:小鸟在花丛中嬉戏,花儿竞相开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他们在干什么?
3)小鸟是怎么飞?大家模仿飞一飞。
4)花儿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开放的?大家表演。
三、欣赏感知
1、课件演示小鸟形态。
1)他是什么鸟?是什么颜色的?
2)他有几个部分组成?
3)师生同练:
通过小鸟的组成部分分析,画画小鸟的基本结构。
2、小结交流:
今天,小鸟们要去参加森林的舞会,要评评谁是最美的小鸟,所以他们想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们帮忙出出主意,为他们打扮打扮,你有什么好主意呢?该从小鸟哪里入手为他打扮呢?
1)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各种不同的尾巴、身体、翅膀、皇冠等,给小鸟换新衣。
2) 教师展示刚才“打扮”的美丽的小鸟,多美的小鸟,美的象公主,你想说些什么?
3) 你想打扮一只怎么样的小鸟?(战士小鸟、飞行员小鸟,空姐小鸟等有职业的各种小鸟)。
四、学生尝试练习:打扮小鸟
1、 将小鸟有个性的打扮。
2、 涂上美丽、鲜艳的颜色。
3、 自己学着剪一剪。
五、教师巡回指导。
1、及时反馈、纠正。
2、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参与其中。
六、课堂小结
1、 展示小鸟作品,让学生自由思考:我该如何展示我的小鸟?
2、 师生共同探讨展示的方法。
3、 制作头饰,胸饰等。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准备绘画制作工具,规范绘画制作习惯。
二、导入新课
1、 回顾上堂课,学生自由展示小鸟作品,并根据自己的小鸟身份表演。
1) 关于小鸟的故事。
2)关于小鸟的歌曲。
3)关于小鸟的舞蹈。
4)小鸟集体表演。
2、揭示课题
三、欣赏感知
1、课件欣赏:花儿开放
1)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2)她是怎么开放的?你能用动作来模仿一下吗?
3)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4)小组讨论:
还有什么花?他们的形态是怎么样的?
2、欣赏各种各样的花儿的VCD,感知花儿的各种形态。
3、学生根据上堂课小鸟的头饰,胸饰的做法,来绘画花儿,制作花儿的头饰。
1)回顾上堂课的小鸟头饰的制作过程。
2)学生绘画花儿。
3)合作小组讨论、制作:根据小鸟头饰的做法,制作花儿的头饰。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播放《玩具进行曲》;
2、及时反馈、纠正;
2、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参与其中。
五、展示,游戏。
1、学生自由选择小鸟,花儿的头饰或胸饰,进行表演活动。
1)学生带上自己制作的头饰(小鸟或花儿),自由组队,商量表演〈WWW.BAIHUAWEN.com〉的内容。
2)“鸟语花香”联欢会。
让学生在室外围成圈,尽情的表演节目。
2、教师小结
教学内容:《卢沟谣》
教材分析:
《卢沟谣》是“唱响平”入围的36首歌曲中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以平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用孩子的视角将卢沟桥见证的民族兴衰与永定河畔的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合起来,以极富画面感地语言将人们带入了过往的。历史中。歌曲以朗朗上口的童谣形式表达,即大气深邃又空灵婉转,抒发出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卢沟谣》,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2、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4拍长音,反复记号,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
3、通过学唱此歌,用主流文化滋润同学们的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传承民族精神,挖掘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掌握歌曲中的节奏,旋律特点,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教学难点:
歌曲中附点节奏,四拍长音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清点人数
二、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七个基本音级、拍号、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卢沟谣》
三、教学过程:
1.作品简介:
《卢沟谣》是今年“唱响平”入围的36首曲目中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是一首历史童谣,是一首站在卢沟桥头唱平历史的歌,唱平精神的歌。
2.节奏练习(为掌握歌曲节奏作准备)
让学生看乐谱,教师提问:这首歌的拍号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
练习这首歌中的节奏。(掌握四拍长音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
3.旋律练习
⑴音阶练习
1 2 3 4 5 4 3 2 1(用“啊”唱)
⑵歌曲中部分旋律的识谱练习(要求学生划节奏,加强四拍长音
附点音符的掌握)
⑶全曲的识谱练习(根据学生情况教师给予纠正,讲解反复记号)
⑷唱谱后用“啦”哼唱,以此熟悉旋律
4.歌词练习
⑴歌词朗诵
⑵带入歌词反复练习(边唱边纠正学生演唱不足的地方)
⑶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演唱(作者写《卢沟谣》是希望通过它抒发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