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次为您整理了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1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略

教学后记: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科学教案。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弹簧测力计》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4课。教科书从拔河比赛入手,引领学生体会拔河比赛时双方之间力的大小的较量,由此聚焦本课的研究主题——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环节,力是有大小的,要想知道力有多大,需要用到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本课的问题聚焦在认识弹簧测力计上。第二部分“探索”环节,包含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初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包括感受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第二个活动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第三部分“研讨”环节,主要包括两个关键的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简单原理;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弹力的概念,把对橡皮筋和弹簧被拉伸产生的弹力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第四部分“拓展”环节,用橡皮筋制作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制作活动加深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测力计的刻度和力的单位“牛顿”的认识。

在前面三课学习并了解拉力、反冲力、弹力对物体的作用之后,本课继续帮助学生认识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明白测量力大小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弹簧测力计常常被叫做弹簧秤。学生对弹簧并不陌生,也见过用弹簧秤称量物体的重量,但对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却比较陌生,容易与托盘天平混淆,有部分同学会选择托盘天平来测量力的大小。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要加深学生对测量力的工具的认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但对力的单位“牛”的单位量感还比较弱,在估测和实测物体力的大小活动中要逐渐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力的大小“牛”的感知。

学习目标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

3.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

4.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发展进一步研究力的兴趣。

6.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7.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8.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

重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

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建立起“牛”大小的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认识弹簧测力计吗?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观看视频资料《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任务:各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了解学生是否了解测量力。

讲授新课

认识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弹簧测力计(弹簧秤)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提环——当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弹簧——受力时弹簧伸长,产生弹力。

指针——指示出力的大小。

刻度板——标明力的刻度值。

挂钩——挂被测量的物体。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用力慢慢拉弹簧,可以看到弹簧随着拉力的变大逐渐伸长;拉力慢慢减小弹簧逐渐缩短。由此可见,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受力越小,伸长越短。结论: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受力越小,伸长越短”的原理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3.认识刻度板。(1)认识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2)认识最大测量值。不同的弹簧测力计有不同的最大测量值,我们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就是它的量程。

(3)认识分度值。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一小格表示的力的数值,就是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①应该弄清刻度板上每一大格代表多大的力,每一小格代表多大的力。②读数时,注意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的刻度每一小格代表0.1N的力。观看视频资料《认识弹簧测力计》、《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对它拉力的大小。

实验目的: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对它拉力的大小。实验材料:一个量程为10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笔袋,个空水杯,一串钥匙,一张记录单。实验步骤:(1)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1N、2N、5N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对它拉力的大小。先估测一个物体对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记录下来,然后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实验记录:

物体名称

估测力的大小

实测力的大小

科学课本

4.5N

3.5N

笔袋

2N

1.7N

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

5N

4.9N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出一些物体对它拉力的大小,这个拉力也就是物体本身的重力。观看视频资料《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物体挂在挂钩上,使得弹簧自然伸长,从而产生弹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先调零,测量之前要进行估测,选择适当量程的弹簧测力计……

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么产生的?

撑杆跳高是田径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双手握住一根杆子,经过快速地助跑后,借助杆子反弹的力量,使身体腾起,跃过横杆。横杆的另一面经常放一层厚厚的海绵垫,运动员落在上面,以免摔伤。撑杆是借助杆子弯曲后产生的弹力,而海绵垫在受到压力变形后也会产生向上的弹力。健身球是用橡胶制成的充气球,富有弹性,能承重400千克,可以用来做健身球操,训练胸、腹、背、臀、腿等处的肌肉。健身球的弹力是由橡胶及球内空气受压后产生的`。跳板是跳水池边伸出水面之上供跳水用的长板,它利用长板受压弯曲后产生的弹力,将人弹起。蹦床是儿童经常接触的娱乐及运动设施,它是由网面及四周的弹簧受力变形后产生弹力使上面的人高高弹起的。

生活中的弹力

(班级记录表)

撑杆和海绵垫

杆子弯曲及海绵垫受压变形后产生的弹力

健身球

橡胶及球内空气受压后产生的弹力

跳板

长板受压弯曲后产生的弹力

蹦床

网面及四周的弹簧受力变形后产生的弹力

鼠标

内部弹簧受压后产生的弹力

头绳

橡皮筋受力变形后产生的弹力

弓箭

弓柄受力变形后产生的弹力

......

......

用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制作一个测力计。怎样标画出这个测力计的刻度呢?1.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制作材料:曲别针、硬纸板、橡皮筋、标准物(如钩码)、笔、直尺等。

制作方法:用曲别针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用曲别针当挂钩,用笔标出橡皮筋静止时最下端的刻度(0)。2.正确标画出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的方法。先用钩码等已知质量的物体作重物,在硬纸板上标出1N、2N、3N等一大格刻度,然后在每一大格间平均划分10份或5份,标出数值。注意:刻度的划分应该在橡皮筋可承受的拉伸范围内。3.两种不同方法制作的测力计的特点。(1)用一根较细、较长的橡皮筋可以制作比较灵敏的橡皮筋测力计,用来测量较小的力。(2)用一根橡皮筋制作的测力计的特点:橡皮筋弹力小;最大测量值小些;同样大的力,刻度大些,测量精确度高些。(3)用两根橡皮筋制作的测力计的特点:橡皮筋弹力大;最大测量值大些;同样大的力,刻度小些,测量精确度低些。

针对弹簧测力计准备交流与讨论。

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

准备测量的物品。

强调先估测,再实测。

估测一个,实测一个。

多测量一些物体后,要尽量估计得准确一些。

测量完材料盒里的物品后,测量自己身边的物品。

通过比较体验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

学生先交流。

学生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认识弹簧测力计的主要构造是弹簧,利用“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因此给学生的测力计建议使用能看见弹簧伸长变化的。

学生通过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活动,加深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刻度和力的单位“牛顿”的认识。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如何使用它测量力的大小。还知道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及力的单位是牛顿。

板书

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调零、平视、量程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受力大,伸长长

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

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课后作业。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测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时的雨水。

2、模拟降雨,说说你是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反思。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2、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3、观察身体的内部。

出示人体外表的轮廓图,让学生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课后总结:

1、人体从外形上看,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知道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2、观察常见岩石的标本,了解岩石的外形和特点。

3、选择一种常见的岩石,仿照花岗岩的示例,使用科学的语言对岩石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

4、学会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教学重点】

1、认识岩石,通过观察,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

2、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岩石。

【教学难点】

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岩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岩石标本、学生自己搜集的岩石、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47页上的一首小诗。

你住在哪里?

山峰、溶洞、海底……

到处都有我的存在。

你有什么用吗?

造房、铺路、装饰……

我的`用途可多啦!

你的年纪?

嗯——

让我想想。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物质?

岩石。

3、这首小诗写出了岩石的哪些知识?

这首小诗写了岩石来自于山峰、溶洞、海底,岩石可以造房、铺路、装饰,岩石的年龄很大很大。

4、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常见的岩石。

5、板书课题:

16、常见的岩石。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初识岩石

1、同学们,你们见过岩石吗?你在哪里见过岩石?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哪里见过岩石?自己见过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出示课本48页有关岩石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些岩石的样子。

4、出示课本48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裸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5、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岩石的有关知识。

活动二:观察岩石标本,了解岩石特点

1、教师引导:岩石究竟有哪些特点?下面我们通过观察一些岩石的标本,来了解一些常见岩石的特点。

2、出示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4种岩石的标本,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我们本次需要观察的常见岩石的标本。

3、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这些常见岩石的标本呢?又通过什么方法来观察呢?

全班交流,预设:

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断口上有几种颜色,颗粒是大还是小。

通过使用岩石在纸上画线等方法,来观察岩石是什么颜色的。

通过敲一敲、听一听的方法,来观察岩石相互碰撞的声音是清脆的还是沉闷的。

使用滴管在岩石上滴水的方法,来看一看岩石的吸水性如何。

仔细观察岩石,看一看岩石上有没有气孔、条纹或者其他花纹。

观察岩石上是否有动物或植物的痕迹。

4、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一边观察,一边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观测的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

活动三:使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常见岩石

1、刚刚我们观测了几种常见岩石的标本,初步了解了这些岩石的一些特点,那么我们该怎样对这些岩石进行准确又全面的描述呢?

2、出示课本50页上面花岗岩的描述范例。

3、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看一看这段文字是如何科学全面地介绍花岗岩的?

预设:

介绍岩石一般的从分布、组成、质地、声音、吸水性强弱、是否有气孔等几方面进行。

4、下面我们选择一种岩石,仿造花岗岩的例子对这种岩石进行科学、全面、准确地介绍。

活动四: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1、展示各种各样的岩石标本,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的兴趣和意念。

2、教师引导:看到如此美丽的岩石标本,大家想不想动手制作岩石标本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做一做岩石标本吧。

3、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岩石,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岩石给老师看一看。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各种岩石。

下面,我们就把大家收集的这些岩石制作成标本。

4、出示课本50页的下面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图,学生认真地看一看,了解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

预设:搜集→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对自己搜集的岩石进行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然后形成岩石标本。

6、全班交流,展示本小组制作完成的岩石标本。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解了岩石的一些基本的特点,学会使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一些常见岩石。最后我们还按照步骤制作了一些岩石标本。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岩石等方法,进一步探究岩石。

【板书设计】

16、常见的岩石

岩石的分布

观察、认识岩石

描述岩石

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课前分析及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生成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 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板书课题 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 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 流动的空气 风 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

2、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 冷空气是下沉的 板书 热空气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我总结板书 上升 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展示 把观察结果写在P72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4、热空气的用途

(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画流动图 板书 热气球孔明灯

三、课外拓展1、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这里学生对热空气会往上流动还不是很理解,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演示了“孔明灯”并重点讲解了利用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会下沉的原理,来正确使用空调的方法。

教学评价及反思

板书设计

空 气 是 流 动 的吗

空气是会流动的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沉

热气球 孔明灯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二、认识心脏和心跳

1、(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2、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3、(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4、(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

5、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总结: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

三、总结: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力,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

2.明白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阻力。

3.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通过实验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5.懂得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存在摩擦力,了解生活中增加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摩擦力,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弹簧测力计、木块、有关实验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

1.出示工人推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工人推箱子吃力吗?为什么非常吃力?

工人推箱子非常吃力,一方面是箱子的重量,另一方面是箱子和地面有摩擦力。

2.除了箱子与地面之间存在摩擦之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现象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存在的摩擦现象,并说一说是什么和什么之间产生了摩擦。

3.出示课本29页上面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图中什么和什么物体之间存在摩擦现象?

预设:

图1,小女孩的身体和滑梯之间存在摩擦。

图2,箱子和地面存在摩擦。

图3,运动员的身体和水之间存在摩擦。

图4,气球和空气之间存在摩擦。

4.出示课本29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摩擦力。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阻力。

5.学生仔细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二:测量摩擦力

1.摩擦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那么我们怎样去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呢?这就需要用到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我们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2.出示课本30页上面的一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0刻度处,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拖动物体,使物体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对物体的拉力大小,它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意思,懂得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学生试着利用弹簧测力计正确测量1到2个物体与课桌之间的摩擦力。

活动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摩擦力的大小呢?请同学们来做一个预测。

预测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预测2: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接触面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面积越小,摩擦力越小。

预测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物体本身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出示课本30页的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本次实验的方法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全班交流。

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预测: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实验材料:长方体木块、弹簧测力计、桌面、塑料垫板、砂纸等。

实验方法:将小木块分别放在桌面、塑料垫板、砂纸上,用弹簧测力计拖动小木块,分别测量出小木块与桌面、塑料垫板、砂纸之间的摩擦力。

实验要领:本次实验中保持不变的量是物体本身与桌面、塑料垫板、砂纸之间接触面的大小,改变的量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本次实验每一种情况,做三次实验,然后取平均值。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

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并交流实验结论,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刚刚这个实验我们仅仅验证了预测一的说法,下面请同学们继续实验,验证预测二和预测三的说法是否准确。

学生分小组继续实验,验证预测二和预测三的说法。

4.全班交流,教师总结: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不仅仅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和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系。

5.小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物体本身的重量都有关系。

活动四: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1.物体在水中运动也有阻力,这个阻力来自于物体本身与水之间的摩擦力。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减小液体的阻力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解决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1页上面的第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实验方法及要求。

实验目的:探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实验预测: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实验方法:在一个塑料瓶里装大半瓶洗洁精,用等重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的模型,将这些模型同时放入塑料瓶,仔细观察,比较它们下沉的速度。

实验要领:

塑料瓶里放的是洗洁精,这样做出来的效果会好一些。

这些不同形状的模型是用等重的橡皮泥做出来的。

3.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并说一说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4.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与物体本身的形状有关系,水滴形的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因此,我们要减小液体的阻力,就尽量的把物体的形状设计成流线状。

5.出示有关流线体的知识。

流线体通常指的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与水滴相似的形体。

具有流线体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潜水艇、轮船等外形常做成流线型。

6.流线型的运用。

出示大海中的鲸鱼和海豚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鲸鱼和海豚的外形,认识到它们的外形是流线体,这样的体型有利于减少海水的阻力。

7.交流讨论:如何减小飞机、火箭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呢?

飞机、火箭受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于空气,要想减小飞机、火箭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可以把飞机火箭的外形设计成流线型,这样受到的阻力最小。

活动五:生活中的摩擦力

1.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过在有些地方,人们想要增加摩擦力,而有些地方却需要减小摩擦力。

2.出示课本31页下面的5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情境中,是要减小摩擦力,还是要增加摩擦力,为什么?

预设:

图1,给自行车车轴上润滑油是为了减小车轴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这样骑车更省力一些。

图2,加深轮胎花纹是为了增加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轮胎打滑,出现安全事故。

图3,运动员在手上涂抹镁粉,是为了增加手与杆子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手掌因为出汗而打滑。

图4,冰壶比赛中刷冰,是为了把地面刷得更光滑,减小冰壶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冰壶滑得更远。

图5,给轮胎套防滑链,是为了增加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轮胎因为地面结冰而打滑。

3.除了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增加摩擦或者减小摩擦力的呢?

4.学生列举生活中减小摩擦力或者增加摩擦力的例子。

预设:

增加摩擦力有绳子上面有花纹;矿泉水瓶盖子上有竖直的花纹;在皮带传送中,拉紧皮带,并在皮带上上皮带蜡。

减小摩擦力有旱冰鞋底下装有圆轮,是在相同条件下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力;机械手表戴久了要给它上油;磁悬浮列车;拉杆箱下面装上轮子;儿童滑梯的表面非常光滑。

活动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学会了测量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了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懂得了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我们经常会根据实际需要减小或者增加摩擦力。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进一步了解摩擦力。

【板书设计】

10.摩擦力

研究与测量摩擦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减小液体阻力:

流线状的物体

阻力小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学情分析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有关空气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认识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膨胀、重量减轻、会上升的性质,同时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热气球上升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要以提出问题开始,能对问题设计研究过程,并对结果进行评议,体验成功的喜乐和探究的乐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尊重事实的良好品质。

3、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教学重点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气球、手绢、塑料袋、自制小纸蛇。

教师准备:有关热气球的课件、有关的实验材料:酒精灯、蜡烛、香、火柴、支架、手绢、气球、塑料袋、自制小纸蛇、记录表等。

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做个慧眼辨真假的小游戏,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第一幅图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直冲云霄;第二幅图点燃的香烟飘出的烟指向地面;第三幅图馒头蒸熟了,第四幅里的水壶里的水开了;第五幅热气球点火升空的录像)从而导入新课。

1从刚才播放的课件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2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冒出的烟和气都往上走。)

3看热气球升空的录象。

4五彩缤纷的热气球飞上了天空,关于热气球的秘密有许多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板书课题)

5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热气球的秘密"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提出问题:

1要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制作一个热气球,如何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2热气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热气球为什么能飞到飞到空中去?

4热气球升到空中后又是怎么样降落下来的?

从这些现象中提出问题是?这一活动的指向是列举一些物体能上升的实列,一再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己的问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想,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一、猜想与假设。

1提出要求:要研究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做一个“热气球”。

2小组讨论:如何来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3学生汇报,小组间讨论交流。

4学生试验,教师指导。

5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

6师生。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2、通过学生的回答;: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气球上升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这就是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教师板书:

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变轻、会上升。

三:1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和应用有许多,你都知道哪些?

2其实热空气会上升这一原理在古代就被人们

发现并加以利用了。观看录象。(播放孔明灯升空的录像)

3从古到今人们都会利用热空气做事,请同学们也来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作一个热空气驱动玩具,并为他起个好听的名字。

4学生制作热空气驱动玩具。(风车/马灯/走马灯/纸蛇/降落伞等)

5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换意见和想法: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试验,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1:用手放在点燃的蜡烛的上方,感觉下有没有向上的热气。

生2:可以放一个塑料袋在蜡烛的上方,让塑料袋的口朝下,有过塑料袋鼓起来后会上升,就说明热空气可以让塑料袋升到空中,这个和热气球差不多。

生3:蜡烛的火焰要离塑料袋远一些,这样就不会烧坏塑料袋。

小组试验时分工明确,还要做好实验记录。

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各小组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几点,(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热空气会上升。

厨房的抽油烟机、炒菜产生的热量、洗完后晾的衣服、孔明灯

认识实验材料是探究实验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让学生安全有效的去实验。学生进行猜想假设,纸蛇和塑料的在蜡烛的上面会是什么现象?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分组试验。

学习课本中关于热气球的资料卡

下移到拓展延伸,作为课下作业

三拓展延伸 应用创新

这节课,大家研究的很认真,通过研究,我们不仅充分感受到了热空气,还知道了,热空气上升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结合今天你对热气球上升秘密的研究和发现,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热气球,并能设计出更好的热气球驱动玩具。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下课铃不再作为课堂学习的终点,而成为学生后继学习的一个起点,继续翱翔于更广阔的学习天空。

板书设计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热空气上升的秘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现象,通过学生的观察引出课题,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假设讨论,从而进行分组试验的出结论,教师进行。最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并能够对现象进行解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