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今天,下面是整理的29寓言二则【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
1、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 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 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2)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3)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二) 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 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 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7、 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 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 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 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 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 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 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 再组词
悔( ) 叼 屈 隆
梅( ) 叨 窟 &nbs m. p; 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第一则——《揠苗助长》。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文录音、小黑板上准备重点段落语句。
布置学生阅读一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寓言故事。
二、揭示课题:寓言两则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读两则寓言,注意读通顺课文。
2、学生个别读,相机纠正字音。
3、出示文中词语,认真读一读,读准字音。
巴望 揠苗助长 筋疲力尽
纳闷兴致勃勃
4、听录音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四、精读第一则——《揠苗助长》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农夫在干什么。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巴望”描绘出农夫非常盼望、非常急切地心情。(希望、盼望)
3、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巴望”一词,想象那个农夫“焦急、巴望”的样子,体会他当时迫切希望禾苗快快长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并找出两个词语来说说农夫干得怎样?心情怎样?
2、指名读,读后交流,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将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等句子来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4、抓住“兴致勃勃”去体会农夫当时自以为得计的可笑心理。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引导学生理解“纳闷”一词,因为儿子对父亲所说的“禾苗棵棵都长大了一大截”感到疑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闷。当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快枯死了。这一与第一自然段的“巴望”、“焦急”前后呼应,蕴涵了欲速不达的寓意。
3、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练习。
1、想一想,说一说,填一填。
如果你是这位庄稼人,你看到结果会怎么想?会想什么方法让禾苗快长?你想对他说什么?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课文中这样的事情吗?你会怎么做?(课件出示)
第二年,这个庄稼人听从了大家的劝告,耐心地给禾苗
、,
禾苗一天天地长高了,终于获得了好收成。他高兴地对大家说:“
!”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读一读,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识记字形。
3、重点指导“焦、疲、勃、卖、匆”。
4、学生描红、习字。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 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 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 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2、 鹬蚌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读全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河蚌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就伸出长嘴捉蚌肉。
经过: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先松开谁。
结果:被渔人一起捉了去。
2.思考:他俩怎样做才能不被渔夫捉去?
四、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
)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
)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
资料共享: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
寓言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题有寄寓性。它总是寓深刻复杂的道理于浅显简单的故事之中。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不仅仅在于说明用什么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更在于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讲出一个普遍而又抽象的道理:如果把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一味期待着这种偶然性的再次出现,结果必定一无所得。有些讽刺性的寓言可能一眼看不出有什么寓意,但是经过思索就会感到其中有普遍而深刻的含义。
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动植物。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但情节不太曲折、复杂。它常运用夸张和想象,但不荒诞。寓言也多运用比喻,目的是通过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寓言创作,我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非常繁荣了,像《自相矛盾》、《螳臂挡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叶公好龙》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后来唐朝柳宗元、明朝刘基等,也创作了许多有名的作品,如《黔之驴》、《卖柑者言》等。
在外国,《伊索寓言》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就广泛流传了。现在我们读到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寓言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
学情分析: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普遍存在。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学习完这篇课文大家就会知道了。(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让学生体会总结)
2、注意寓言的“寓”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
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不要轻易给学生评价,通过后面的学习,针对性的指导。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自我介绍
3、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二)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从读书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什么叫寓言?
教师总结:蕴涵着深刻含义的短小的故事叫作寓言。
(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分层教学
部分学生背诵《揠苗助长》。
二、导入新课
(一)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学解题。
1.查字典解释:
守——守候。
根据图画理解: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也叫树桩子。)
讨论理解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
提问:等待什么样的野兔呢?
2.自读课文,再讲“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shǒu zhū cuàn zhuāng
守 株待兔 窜出 树桩
zī chú
乐滋滋 锄头
(二)指名朗读《守株待兔》。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齐读课文。
(2)讨论回答。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朗读课文
(一)课文中的那个种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错误而办了蠢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写这两个人的心理,言行时都带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在朗读时要加以注意。
(二)延伸课文。
你有什么想对这个种田人说的吗?
板书设计
守 株 待 兔
守侯 树桩 等待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 ──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 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 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 交流板书:原因 做法 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 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 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 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 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 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 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 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 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 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 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 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 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 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 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 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附板书:
揠 苗 助 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 拔 高 ──── 枯 死
(板画) (板画) (板画)
\ │ /
\ │ /
\ 错 /
\ │ /
\ │ /
急于求成 , 事与愿违
道理:
按 事 物 规 律 办 事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一)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学习本课生字,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主动独立识字。如:(1)带词识字。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2)动作模拟识字。如“喘”,作“喘气”状。(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4)熟字加偏旁识字。如,“桩、窜、锄”。但要注意“窜(cuàn)跟“窜(chuàn)”、“锄(ch)”跟“助(zh)”读音的区别。
学生自学后可让他们互相交流好的识字方法。教师表扬个性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2、写字指导。(1)写正确。“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焦”上的“隹”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望”字上面的“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写美观。“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费”字上边的“弗”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的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1)学习《揠苗助长》。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读出来。在读中可以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第二自然段里的“终于”一词,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疲力尽”的感觉。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那个人为什么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教师可在归纳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寓意。
(2)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读第二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运用
1、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词语。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坐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24、寓言两则教材说明:这篇课文有两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鹬蚌相争》主要讲的是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 9个生字,绿线内2 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3、 有条理的口述课文中的故事。4、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1、 板书:寓言 读准字音。 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一种文体,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有时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往往短小精干,生动有趣,耐人寻味)2、 今天,老师带来二篇“寓言故事”(补充课题),你们想学吗?二、 教学第一则《揠苗助长》: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检查预习:揠苗助长 宋国 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巴望 一大截3、 学生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4、 “纳闷”是什么意思?(因为心里疑惑而发闷)5、 课文中是谁纳闷呢?再读课文,交流(儿子)6、 宋国农夫的儿子为什么“纳闷”?(因为儿子对父亲讲的话产生了疑惑,所以“纳闷”起来。7、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想:父亲回到家里究竟讲了一些什么话?是怎么讲的?这些话为什么会引起儿子的“纳闷”?8、 小小组讨论,交流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父亲为什么这么高兴?从哪看出他高兴?结合成语“兴致勃勃”(禾苗都长了一大截,父亲自然高兴)▲父亲说:“真把我累坏!”究竟是干什么的?父亲“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怎么不累坏了?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结合理解成语“筋疲力尽”▲ 父亲还说:“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半天里就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可能吗?9、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位父亲为什么这样舍得花力气。(1)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理解“巴望”)扣住“天天”(2)他为禾苗不见长高而焦急。扣住“一点儿也没有”10、 儿子既然“纳闷”,为什么不立即下田探望,而要等到“第二天”?(天已经黑了,来不及,只好等到第二天)。11、 怎么知道天已黑了?(前面已有交待,这位父亲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12、 儿子下田探看,结果怎样?(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13、 怎么会?禾苗不是棵棵都长了一大截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14、 这一结果是怎么造成的?(1)回到课题“揠苗助长”,这一做法本身是错误的,可笑的。(“揠”,拔的意思)(2)这一做法急于求成,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所以自食恶果。15、 我们从这一结果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三、 指导书写:1、 出示生字,指导书写2、 学生描红临写四、 作业:1、 朗读课文2、 抄写词语3、 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一、 教学第二则《鹬蚌相争》:1、 解释课题:“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 “蚌” 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2、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 检查自学:啄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能把这两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4、 学生自读,个生读,开火车读。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5、同桌试着读一读。
6、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引导学生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鹬与河蚌的神情。)7、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8、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9、表演寓言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a、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b、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c、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二、延伸
1、“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补充阅读《驴子和冰》古时候,有一只累极了的驴子,连走回自己的驴圈的力气都没有了。那是在冬天,非常寒冷,所有的街道都覆满了冰雪。“我要在这儿停下了。”驴子说着,躺在地上。一只饥饿的小燕子拍着翅膀飞到他旁边,细声对他耳语:“驴子,你不是在街道上,而是在结了冰的湖上,可要小心啊!”驴子累坏了,他不理会这忠告。他打了个大大的呵欠,就睡着了。他身体的温度一点一点把冰融化掉,最后,咔哒一声,冰裂碎了。当他落进水里,才骇得惊醒过来。等他在冰水中游过来时,他想早知如此,就该听从那友善的燕子的忠告。作者:[意大利]达·芬奇阅读短文,思考:1、 从哪里看出驴子很累?2、驴子没有理会这忠告,“这忠告”指的是( )。3、“早知如此”中“如此”指什么事?4、读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