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下面是《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上一周,杨主任亲临我们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听课、评课、指导,使我们收益匪浅。我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4~5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是离不开嘴和耳朵的。当时吴恺同学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接着出示了课件,上面有这样两个句子:
1、蝙蝠是用嘴和耳朵探路。
2、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让学生思考到底谁说得对?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意见出现分歧,开始争论,自发的形成一种研讨学习的氛围。最后的出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并且能够简要地说出原因。
我趁热打铁,接着小结:丢掉“配合”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分别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无法正常飞行。那么也就是说:单独将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本领,从而说明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这两样器官在其飞行时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定要说: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线条板书清晰 呈现学习脉络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板书如下: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从而进一步明确“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进行补充,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不仅仅知道了前面有障碍物,而且能够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捕捉飞蛾的?学生看着这部分板书,能够清除的说出蝙蝠捉虫的过程,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后,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雷达工作的原理。并且总结归纳板书如下:
这一部分内容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以往我们会让学生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但是,今天我设计了一次情境对话:说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地说:我以为只有我可以在夜里才有这么高的飞行本领,它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怎么也可以在夜间这样自由的飞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决定拜访雷达,你想一想蝙蝠会问雷达一些什么问题?雷达会怎么回答?这样的对话练习,既考查了学生对于难点地掌握情况,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枯燥的口述雷达工作原理的形式。
三、拓展延伸 知识迁移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四、回顾与反思
正像杨主任说的那样:如果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就更好了。结合王晓梅老师和杨华瑞老师的意见,我觉得同志们说得很对,个别问题的设计模糊,而且课堂上还要注意师生的情绪的交流。
看来,课堂教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永远充满着挑战!
篇二: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上课形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就是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老师再教。时间安排是:自学19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讲授10分钟,当堂测验5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感觉流畅,学生在整个课堂的学习中,基本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在处理“后教”一环节中,时间把握得不够好,10分钟的讲授感觉有点仓促。反思原因主要是解决自学部分第1题,“三次试验”填表这一环节中,提问和板书时间过长,提问中学生没有答出标准答案或近似标准答案时出现重复提问;板书时间在备课时就有矛盾:板书详细,花时间;板书简单,可能对学生日后做习题有所影响。
从本当堂测验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达到预期目标,个人感觉本节课教学目的已达到。其中本节课本
由于初步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体会到一点益处,但也遇到很多困惑,有待进一步实践摸索与提高,也愿同行一起交流。
篇三:《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我首先创设了实验内容,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仿生学知道的较少,所以课前让学生预习什么是仿生学,收集仿生学的资料。激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学中有所思考、有所创新。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2、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
3、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四、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演示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2、填写课文的主要内容。
3、这节课我们继续《蝙蝠和雷达》一课。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
2、蝙蝠的眼睛真的很敏锐吗?
3、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的目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
4、学生找到有关的段落读一读,说一说。
5、教师课件演示后填写表格
6、经过科学家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先和同桌说,再汇报。理解“配合”
7、从哪里看出科学家发现蝙蝠飞行的秘密很不容易?用“反复??终于”说话。
8、学生找到有段落读一读,说一说,在填写到答题纸上。
9、课件填空
10、飞机在夜里能不能也安装上类似蝙蝠一样的装置,让飞机也安全飞行呢?于是科学家模仿蝙蝠发明了什么?
11、课件填写雷达的工作原理。
12、学生在答题纸上在填写一遍雷达的工作原理。
13、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
14、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在汇报,师板书。
15、根据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完成书上课后的填空题,填好的汇报。
三、拓展
1、说一说什么是仿生学?
2、你知道人们根据动植物还发明了什么?
3、科学家的这种善于观察、思考、研究、发明的这种精神你羡慕吗?
4、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感想?
四、作业
抄写有关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的语句。
板书
蝙蝠和雷达
蝙蝠:嘴超声波耳朵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教学反思:
本次教研活我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1、电教引路清晰呈现学习脉络
学生找到蝙蝠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质疑,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我用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蝙蝠夜里能安全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蝙蝠飞行的诀窍在于什么呢?学生继续读书找到是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理解“配合”后,继续用课件拖动文字表示飞行的方法。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2、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雷达工作的原理。并且总结归纳板书
3、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
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回顾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多层次、多回合、大面积的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说,如三次试验的过程,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2、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二、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还需启发,生成性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系”多音字的用法。
2、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记录自己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1、自主朗读《蝙蝠宝宝》,读出疑问的语气,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答。
蝙蝠宝宝
一只蝙蝠宝宝
吓得大喊大叫:
“请你打开黑暗,
我害怕这里的光线。”
2、你问我答读
二、整体感知——读薄
过渡语:关于蝙蝠宝宝飞行的秘密,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这一节课我们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说明文,相信看到这个题目,好多学生就会生出疑问,别急,请看自学提示。
1、自学提示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关于结构,谁能提出问题?
a、读准字音
蝙蝠启示即使敏锐铃铛苍蝇证明障碍荧屏
b、多音字
系,在系鞋带、系领扣、系围裙读jì;在系列、系统、关系、联系读xì。
c、写字练习
系驾驶
预设:从结构看,课文分哪几部分?(板书思维导图)
2、自学提示二: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针对课题和内容,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记录自己的问题。
三、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至四题。
板书设计
6、蝙蝠和雷达
提出问题(1—2自然段)
研究问题(3—7自然段)
得出结论(8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从课文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角度提问,并能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
2、迁移运用提问策略,代文完成《主题阅读》中《人类的“老师”》课后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讲评练习册一至四题;
2、课前小测试(见同步课件)
二、整理问题清单——读厚
自学提示一: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温馨提醒:可以结合课后题来整理。
预设1: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的。?读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预设2:从课文写法上提问
为什么要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我们可以从“到处乱撞”和“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等语句中想象蝙蝠的状态。是不是和生活中的没头苍蝇四处乱窜相似,这样表达生动形象。
预设3: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提问
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师生问答读:
师:雷达的天线像什么?
男生:雷达的天线像蝙蝠的嘴巴,
女生: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师:雷达的荧光屏像什么?
男生:雷达的荧光屏像蝙蝠的耳朵。
合:科学家正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才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三、以文带文
1、课后阅读材料
自学提示二:读片段,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边读边思考边记录问题;
交流分享。
2、自学提示三:运用边读边思考边记录问题的方法,阅读《主题阅读》中《人类的“老师”》,完成课后练习。
四、自主作业
将本课学到的从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绘制一份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6、蝙蝠和雷达
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从课文写法上提问
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提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朗读与小组合作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课前准备:
1、课件
2、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一架飞机在夜航。(课件出示朗读,学生闭着眼睛听。)同学们,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请继续往下看:(屏幕出示蝙蝠)认识它吗? [蝙蝠(齐读正音)]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揭示课题:蝙蝠与雷达(齐读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初读的感受。
1、同学们真会思考,这是读书的好方法,下面就带着你们的问题默读课文,在默读课文的时候带着笔在课文中画一画写一写试着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2、读后汇报,指名同学说说读后知道些什么,开始指名中下一的学生回答,课文的大概内容指名较好的同学回答。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1、今天我们就当一回科学家,找出课文中蝙蝠与雷达有关系的一句话(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让学生读并提问题。过度:是啊科学也是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但实验一做就不可能一定会成功,找出科学家辛苦工作的一句话。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句话并说说理由。体会科学家的发明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仔细品味“反复”和“终于”。
2、哪些句子是描写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读读并说说理由,用“即使……也”仿照着说说话。有新问题吗?(蝙蝠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
3、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张实验表。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眼睛 铃铛不响 不靠眼睛
第二次 塞上耳朵 铃铛响 要靠耳朵
第三次 封住嘴 铃铛响个不停 要靠嘴
4、研究结果表明蝙蝠夜间飞行不用眼睛,是用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有新问题吗?(怎样配合探路的?)接着再找找并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指名同学起来说并说说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学生说教师板书。教师出示课件让同学上台解说。
5、受到蝙蝠夜间飞行的启示把雷达应用到飞机上,读读相关的段落。模仿老师的课件在课文的图上画一画边画边说。让同学演示演示,教师板书。教师出示课件让同学上台来解说解说。飞机就能在夜空安全驾驶了。
6、观察板书说说发现了什么?说说蝙蝠和雷达的联系。再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所以课题用“和”联系起来。
四、巩固课文,齐读课文。又从课文中有哪些新体会。
五、总结: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将来为人类造福。
六、扩展练习:课后阅读有关发明创造的书籍,把收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帖在教室后边的墙上作为墙报一起分享。
七、板书:
11 蝙蝠和雷达
嘴 超声波 无线电波 天线
蝙蝠 障碍物 雷达
耳朵 超声波 无线电波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能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出十分安全。
1、“终于”一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我会写出近义词。(6分):模仿( ) 清楚( ) 揭开( )
3、“秘密”指的是什么?用“———”画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抄出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我会连线。(3分)
超声波 雷达
嘴巴 电波
耳朵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文段选读练习(二)(32分)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蝙(biān biǎn)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bǔ pǔ)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bì pì) 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ruì yuè),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我给文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4分)
2、我会划掉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3分)
系(jì xì )着 蒙(mēng méng )上 塞(sāi sè )上
3、我会写出近义词。(4分):灵巧( ) 敏锐( ) 启示( )
4、照样子写含有两个数字的四字词语。(3分)
横七竖八: 、 、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量词。(3分)
( )试验 ( )屋子 ( )铃铛( )钟头 ( )绳子 ( )问题
6、按要求,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6分)
(1)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被字句:
(2)蝙蝠到处乱撞。
比喻句: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陈述句:
7、科学家做了 次试验,目的是弄清楚
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是: (5分)
8、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库,你有没有从周围的动物、植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下来。(4分)
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具准备:
自制软件、鹏博士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第二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二、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三、练习造句。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2、读读句子。
3、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3遍。
板书设计:
7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2、练习给课文归纳段意。
3、会用“终于”、“横七竖八”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
课前准备: 投影片若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飞机能安全夜航,是人们受了蝙蝠的启示。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认真读书,来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1)、蝙蝠的飞行有什么特点?
(2)、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并且学习怎样归纳段落大意。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第3小节。
1、指名读第3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2、“灵巧”是什么意思?
(1)、用拆字法解释。
(2)、齐读:灵活、巧妙
(3)、第1句话中哪些词句反映它飞行很灵巧呢? 各自轻声读第一句话,圈出有关词语。
(4)、 我们圈出的词语突出地表现了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真行啊!下面,我们就要抓住圈出的重要词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把蝙蝠的灵巧劲儿表现出来。
a、各自自由练读,体会要突出哪些词句。
b、指名朗读。
c、集体读。
d、小结: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是要这样,抓住重点词句, 运用声音的高低变化,表现出你对文章的理解。
5、蝙蝠夜行这么灵巧,不由使我们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
(a)、引读。
(b)、生读。
(c)、齐读第2句。
6、敏锐是什么意思?(用拆字法解释,反义词是什么?)
(二)、学习第4~5小节。
1、导入:蝙蝠夜行动作这么灵巧,真的是因为它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已经做过试验。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下面我们继续学习4、5小节。
2、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小节。出示思考题:科学家三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试验证明了什么?
3、学生默读填表。
4、师出示表格。一边问,一边填表。
5、蝙蝠蒙上眼睛后,飞行时铃居然一个也没响,它已经灵巧地避开了绳子,课文中还有许多词语写出了蝙蝠飞行时的本领可真神,各自轻读第4小节,一边读,一边在这些词语下面圈圈划划,练读时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突出这些词语表达好文章的意思。
6、你圈出了哪些词?
a、“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
7、练读。(读的时候要好好体会这些词,体会深,才能读得好。
8、下面,我们继续默读第5小节,填表。
9、交流。
10、第一次试验证明了什么,读读书上的句子。第二、第三次……
11、齐读第5小节。
(三)、学习第6小节。
1、导入:蝙蝠靠嘴和耳朵配合,是怎样探路的?
2、朗读第6小节。
3、反复是什么意思?
4、现在老师就把科学家研究出来的蝙蝠夜行的秘密,用幻灯片演示给大家看,好吗?
5、出示灯片。一边出示,一边说。遇到小虫子,遇到障碍物……
6、板书。
7、再次映示,要求复述。
8、学生集体根据板书、复述。
9、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第二段。
(1) 第二段的段意应该怎么归纳?
(2) 先回忆一下归纳段意有哪三个要求?
10、学生默读,出示归纳段意的三个要求,按照这三点,默看课文。
1、出示选择题:
(1) 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不明确)
(2) 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不完整)
(3) 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ˇ)
(4) 科学家通过第一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科学家通过第二、第三次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探路。(不简洁)
2、先选择,说出理由,再齐读段意。
三、学习第三段。
1、先分读,再考虑黑板上的填空怎么做?
2、板书。
3、演示灯片。(请看灯片)一边演示,一边讲。
4、默读,归纳第三段段意。
四、总结。
1、研究的两个问题明白了吗?
2、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雷达的什么相当于蝙蝠的什么?
3、指名说。
4、填表。
5、学到这里,聪明的小朋友可以想想,雷达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1) 发明雷达,是受到了蝙蝠的启示。
(2) 雷达摹仿了蝙蝠探路的方法。
6、简介仿生学的研究成果。
五、布置作业。
1、造句:反复……
证明……
板书设计:
发出 遇到 │
蝙 蝠 嘴---→ 超生波---→ │
│ 障
启 摹 耳 朵←--- │
反射 │ 碍
示 仿 │
遇到 │ 物
雷 达 天线---→无线电波---→ │
│
萤 光屏←--- │
反射 │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同时介绍了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1.教学效果(思效)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然后对学生提出质疑:蝙蝠和雷达,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把它们连接起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来,一下子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好了铺垫。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设计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然后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同桌合作理一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学生得到了主动、全面的发展。
2.教学收获(思得)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以简单的教学环节贯穿起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这节课我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1)引导学生用多种读书方式。课堂上,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的需要,让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提炼观点,然后表达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也是一篇传统的“老”教材。这篇文章虽然没有优美的词句,但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用词准确。我引导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如:抓住“无论……即使……也……”体会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紧扣“一个也没响,一根也没碰着”感受蝙蝠飞行时的敏锐;抓住“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一句中的“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们做研究,有所发明、创造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引导学生从咬文嚼字、品词品句中体会出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3.不足之处(思失)
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既令我欣慰,又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课文中的代表性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另外,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 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贴出本课生字表,让学生从读生字,老师对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的字作指导。如“蝙”不能读成,“锐”翘舌音要读准,“揭”这个字里面不要多写一竖,“荧”要与“萤”区别开了,“避”字的笔画顺序。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因为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要怎么分段。用归并法把课文各部分连起来归纳,本课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段(4~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几个问题?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
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②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提问: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用不解、疑问的语气读)
2、学习4、5、6自然段。
紧紧围绕“三次试验”这个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还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热情激励。出示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3、学习7、8自然段。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入新课、朗读课文、归纳大意、指导写字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1、(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1、出示所有生字,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大多数是左右结构),教师范写难写的“避、揭、碍”等字,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学生在生字本上写一写所有生字。
2、学生勾出新词语和重点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3、在写字训练上规范书写生字词。
五、作业
将写字训练上的字词写完。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悬念,激趣导入
1.请两位同学做走路比赛的游戏,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赛后各自谈感受。
2.(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3..(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四、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6三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4个人组成一小组,边讨论边完成这张实验表格。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 蒙眼 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响 靠耳朵探路
3、 封嘴响 靠嘴巴探路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疑问。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2.读懂了吗?请同桌边讨论边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
3.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4.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八自然段
1.自读第八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学生自画自说。
4、出示小黑板。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26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媒体 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⑴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蝙蝠” “雷达”图片,板书:蝙蝠 雷达
⑵补全课题,齐读课题。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板书:启示
2.同桌分小节朗读课文,互相评价正音。
3.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㈠知道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体会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1.学习第3小节
⑴默读第3小节,结合课文里的词句说说蝙蝠夜间飞行时的特点。
随机理解词语:灵巧、敏锐
⑵指导朗读。注意“无论怎么……从来没……即使……也……”长句的朗读。
2.学习6.7小节
⑴默读6.7小节,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⑵媒体演示蝙蝠夜间飞行过程。
借助媒体直观理解词语:超声波、障碍物
⑶自由读6.7小节,完成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 。
雷达的 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随机板书:天线 嘴巴 无线电波 超声波 荧光屏 耳朵)
⑷语言训练: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画出示意图帮助理解)
通过对照雷达和蝙蝠的关系理解词语:摹仿
注意:“摹”下面部分是“手”。
3.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小结:科学家摹仿蝙蝠用嘴巴发出超声波,用耳朵接收信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飞行员通过荧光屏了解情况,探明航线,在夜间安全飞行。
㈡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体会科学研究的严密性
⑴自由读4.5小节,完成练习
试验情况记录表
试验条件
试验情况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 结果
第二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 结果
第三次试验 封住蝙蝠的 结果
试验结论
⑵随机交流,相机朗读相关语段,体会带点字的作用。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注意:“系”在文中读音为“jì”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横七竖八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⑶结合三次试验的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练习说话
用造句的方法理解词语:证明
⑷师小结:科学家借助三次试验,证明了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
㈢初步了解“仿生学”,激起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师: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正是在科学家那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和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的带动下,出现了“仿生学”。
三、适度拓展、布置作业
从以下两个选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来完成:
1.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2.科学幻想厅:你想结合哪个动物(植物)的什么特点发明什么?模仿第6.7小节写下你的科学幻想。
板书设计 26.蝙蝠和雷达
摹仿 启示
嘴巴 天线
超声波 无线电波
耳朵 荧光屏
本课小结 本课是一篇科普小短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贴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小练笔
你能结合哪个动物(植物)的什么特点发明什么?模仿课文6.7小节写下你的科学幻想。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 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贴出本课生字表,让学生从读生字,老师对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的字作指导。如“蝙”不能读成,“锐”翘舌音要读准,“揭”这个字里面不要多写一竖,“荧”要与“萤”区别开了,“避”字的笔画顺序。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因为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要怎么分段。用归并法把课文各部分连起来归纳,本课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段(4~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几个问题?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
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②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提问: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用不解、疑问的语气读)
2、学习4、5、6自然段。
紧紧围绕“三次试验”这个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还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热情激励。出示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男同学,女同学分开朗读4、5、6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表格怎么填,拿笔画出关键的词语。解释“横七竖八”这个成语的意思:
2、请三个同学上来填表。(其他同学两人一组,小组讨论,填写老师发下去的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眼睛
铃铛不响
不靠眼睛
第二次
塞上耳朵
铃铛响
要靠耳朵
第三次
封住嘴
铃铛响个不停
要靠嘴
教师总结: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捕捉和分辨出复杂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种功能是多么神奇呀!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生物有奇物的本领,人们从青蛙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能帮助飞机安全降落。工程师设计船体时模仿鲸的形体,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你们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吗?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六、说板书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