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2篇】

四年级语文课堂上,四年级语文老师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在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你知道如何写四年级语文教案?不妨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2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篇1

关键词:中等教育 语文 教材 教参 人生如梦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作者运用对比映衬,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山水寄豪情,以英雄托壮志,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流芳百世,被誉为千古绝唱,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都把它作为名家名篇收为课文。词的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词的点睛之笔,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其中对“人生如梦”的理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和教参却对“人生如梦”的内容重视不够,甚至忽略了对这一句的理解,因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效果。

各种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和教参对“人生如梦”的处理方式和表述内容是不尽相同的。所有语文教材的阅读提示和注释都未提到该句。教参虽然提到该句,但未指出其具体含义,如语文出版社赵大鹏主编的职高语文教参作了如下表述:“词的末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是把长江、江中的明月与词人感悟人生,洒酒祭奠江月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看上去有些消沉,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不是失望和颓废,而是情感激越的洒酒奠江月的壮怀,是豪迈之情。”①这段话讲出了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是激越的壮怀和豪迈的情感。而“人生如梦”的内容并没有说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教师用书》写道:“‘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②与之配套的《语文第三册教案》也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一般认为结尾消极,但诗人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③两书都只谈到“人生如梦”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不是消极的,也未说明“人生如梦”的内容。职高人教版语文教材认为:“种种复杂的心情最后凝结成四个字‘人生如梦’,这是人生失意的悲叹,又是自我解脱。”④也未对该句内容作具体阐释。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一是认为字面上没有阅读障碍,浅显易懂,无须再作进一步解释。二是受一些大学的作品选和流行的宋词读本的影响。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里就只提到:“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结处转为‘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情调有低沉的一面。”⑤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样分析:“面对现实,转念人生如梦,风流人物也是要为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消遣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此词在缅怀历史英雄中暗含崇人嗟己之情,‘人生如梦’中有不能逞志的忧伤。”⑥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他主要是渴望为国家建立一番事业,而‘人生如梦’是伴随着事业无成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⑦这些作品选的注释和提示都未提及“人生如梦”的内容,只不过认为“人生如梦”所反映的人生态度有消极与积极的区别而已。

再看苏轼的家庭生活。在贬官到黄州以前,苏轼相继失去了三位亲人,即母亲程氏、发妻王弗、父亲苏洵。其母亲在苏轼幼年除了关照他的生活以外,还注意了对苏轼的学业和思想品德的培养,这对苏轼学识的积淀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都有重要的影响。发妻王弗十六岁嫁与苏轼,两人恩恩爱爱,她对苏轼为人处世提出中肯的建议,上敬双亲,下爱儿子,常与苏轼陪读,是苏轼的贤内助。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在他写的《江城子・记梦》中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可见其失去亲人的痛苦情真意切。父亲苏洵对苏轼的影响就更大了。苏洵十分关注苏轼苏辙的学业,亲自教导他们,特别是二十七岁后的发奋苦读,苏轼耳濡目染,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轼晚年回忆自己跟随父亲读书的情形,觉得受父亲勤奋读书作文的影响颇深。苏洵带苏轼苏辙进京应考,拜访京城名士,很受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认为苏洵的文章可比汉代的贾谊、刘向,并向朝廷推荐了二十二篇文章,一时名声大振,这为苏轼树立了真才实学的榜样。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苏轼)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⑧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段论述是比较中肯的。为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生如梦”中“人生”和“梦”的相似点,苏轼选取的是梦的短暂性、虚幻性、无法主宰性。如果用一句话把“人生如梦”的内容表述出来,那就可以写成:“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虚幻、无法自我主宰。”

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注释和教参应该就“人生如梦”的内容作一定的表述,可以在教材注释中作简单的解释,也可以在教参中作较详的阐述,还可以在教参中以资料的形式补充说明。这样,教师就能准确掌握文本,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正确的感悟苏轼的思想精髓,体味词人在词中抒发的真正情怀。

参考文献

[1]赵大鹏主编.语文教学参考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年118页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语文第三册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53页

[3]伊道思主编.语文第三册教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育出版社 2009年 61页

[4]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语文(基础版)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81页

[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30页

[6]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327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篇2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对语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上不仅仅要单方面的关注字词的教学,还要关注的是情感的教学,而朗读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的真正作用,仅仅将其当作熟悉课文、字词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学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1、朗读时间太短

在语文课堂上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会抽出十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但这十分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字词不认识,其次就是语句不熟悉,因此读得磕磕巴巴,甚至读的慢的学生会只读了一部分就结束了,因此完全没有达到朗读的效果。

2、朗读目的不明确

在有的语文课堂中,老师会喊同学起来朗读,很多学生仅仅是将这个当作表现自己的机会,没有明确真正的目的。有的学生因为害羞不愿意主动起来,主动举手朗读的也仅仅是争取不读错、读得流利,这样就以为是达到了朗读的目的。甚至有时候老师因为没有人主动就要求全班朗读,而这个朗读又太注重整齐度,根本没有加入感彩,因此也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

3、朗读缺乏感情

大多数的教师对于朗读仅仅要求会读,很少会纠结感情的运用,即使有的教师注重“有感情地朗读”,也仅仅是自己领读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没有有效的指导,也没有告诉学生朗读的作用,因此学生往往会继续糊弄,认为会读就行,这样久而久之,朗读教育就没有很大的意义。

二、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育中对朗读进行有效性指导的方法

1、换位思考,备案朗读难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都会进行备课,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课,教师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面做示范。同时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了解朗读的难点在哪里,将重音、停顿都标注好,感彩分配好。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文章为例,如第二段“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里重读的字有“又”、“热闹”、“兴高采烈”、“思念”。这几个词在每句中都需要重读,因此在备案的时候需要进行标注,同时还要把握好感彩,描写重阳节的情景应该是高兴的,而后面思念家乡又有一种惆怅。这些教师在进步备案的时候都需要有一定的标注,以保证学生朗读的时候进行指导。

2、掌握技巧,备战朗读指导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育的时候首先要掌握朗读的技巧,让自己的朗读有一定的水平,这样才能在范读的时候给学生做好榜样。在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地听,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对于一些有特点的地方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技巧进行指导,如调换字词、改变句型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原文的感彩,还能加深学生对字句的理解。

还是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文章为例,里面有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这首诗的朗读重音一般都在每句的倒数第三个字上,也就是说“为”、“倍”、“登”、“少”,这四个字都是动词,在诗句中,“为”是“是”、“倍”是“更加”、“登”是“爬”、“少”是表示减少,在朗读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这四个词分别换成它们的解释,然后朗读,可以了解这四个词的意思,同时了解诗人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可以体会到这四个词在诗中的妙用。

3、创设场景,进行朗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创设场景的教学方法,朗读教学的时候也可以用到。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场景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遇强愈强,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赶海》这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赶海的见闻,上面用了大量与海有关的事件来展现海边的场景,如:捡贝壳、捞海鱼、抓海星、螃蟹、虾等等,因此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可以边放音乐边朗读。文章中提到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因此在朗读前可以放这首歌,除此之外还可以播放一些海浪、海鸥的声音,甚至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或者是图片资料进行辅助,以此让学生感受到赶海的热闹场景,增加学生朗读时的想象力。

4、层次分明,针对性的教学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差距不大,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分清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理解性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人称转化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歌颂的是一位“白衣天使”――叶欣,讲述的是她与“非典”斗争的过程。在很多中年级学生心中对“非典”的恐怖并没有很大的意识,因此很难了解其中的感情,因此教师可以将叶欣生活化,将这个人物塑造成学生身边的人,这样让学生可以有一种亲近感,由此才会对这个人产生感情。然后教师再以实例来讲述“非典”的恐怖,让学生了解到叶欣不畏“非典”的伟大,体会其精神,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此人的敬佩之情,从而加深朗读的感情。

三、结语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