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卡片(等式、不等式、方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导入

1、为什么学习方程?

2、方程是什么?

二、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建立方程概念

问题一:为什么学方程?

(一)出示天平,建立等量概念:

左边=右边

(二)出示情境图分组学习(如书88页称药丸、称月饼、倒水)

1、小组合作,看图找出等量关系,用式子表示出来

2、小组汇报,并将式子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刚我们每一小组用式子表达情境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说说我们用的式子和以前用的式子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问题二:什么是方程?

根据小结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1、读一读: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试着用声音传达给大家。

2、圈一圈:

师:根据这句话找一找,黑板上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呢?把它们圈出来吧。

3、写一写:

师:在数学世界里只有这几个方程了吗?你还能写几个呢?(无数个)(学生独立完成板书在黑板上)

4、试一试: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是方程吗?举个例子。

等式一定是方程吗?举例。

5、游戏巩固:听口令做动作

游戏目的: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方程的两个要素:未知数和等式

游戏规则:请几位学生手拿卡片听口令,如:发令者说:“等式”跳一跳,拿着等式卡片的人就要跳一跳,其他的人不能动。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第89页练一练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

教学难点: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教学资源:三角板、学生的学习单。

教学活动: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演示)。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高)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边演示边说)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三角形高的画法:

3。你觉得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呢?为什么?(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从三角形的每一个顶点都能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所以有三条高)请同学们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一名同学上黑板上演示画高。

4。认真观察三角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相交于一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再来看直角三角形,你会以B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学生在学习单上画)。你有什么发现?(老师边演示边说: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BC为底,作高时,要从A点向它的对边BC作一条垂线,发现高与另一条直角边AB重合;如果以直角边AB为底,作高时,要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发现高与另一直角-§ 边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如果一条是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以斜边AC为底,作高时,要从顶点B向它的对边AC作垂直线,发现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

2。我们再来看钝角三角形,从钝角三角形的B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高在三角形内;从A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BC延长,高在三角形外;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AB延长,高也在三角形外。钝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因答可以是两个方面)一是从高的画法说;二是从发现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而钝角三角形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p.10~1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