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优秀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认识《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 篇1

《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是四年级下册中的资料。这一课时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掌握其特点,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听了柳教师的课,我感受到了他的很多亮点所在: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简便的学习。柳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先出示学生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心,为下头学习折线统计图打下基础,再由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用手比划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让学生用手比划踢毽子的数量变化,这个环节,十分巧妙地让学生初步体会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本事的培养和发展。因为学生有必须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所以柳教师就让学生尝试画折线统计图,很多学生都会画,在学生画的统计图上再进一步学习如何画统计图,这样印象更加深刻,并且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柳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异常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我的身边。从出示学生跳绳数量到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数,再到病人的体温变化情景,都富有现实的意义,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进取的情感。这样不仅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关注统计的数学价值。

新课标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使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层面有不一样的'发展。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柳教师将理解数据的合理性,根据统计数据做出正确的确定也是作为重点。比如在了解和分析了2个同学的一周踢毽子情景,让学生根据跳绳数量的多少选择让哪个同学去参加比赛。事实证明学生能够根据生活实际,结合自我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合理选择,学生拥有了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广阔空间。

四、练习设计多样

本堂课的练习设计

此外,对以下几点我们有着自我的看法:

1、在导入部分对统计表的分析中,教师就问学生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导向性太强,虽然学生在对统计表的观察中不易想到这点,但可经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中与统计表做比较得出结论。教师不宜操之过急,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教学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三元实小联合体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将想想做做第二题作为例题来讲,随后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完成统计图,这点可能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因为在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要求学生制作统计图时都先供给了网格,并且横轴和纵轴也已经做了必要的标注,学生所要做的只是根据数据确定相应点的位置,并连线。这是研究到学生学习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统计观念;况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用纯手工的方式来制图越来越少。所以适当减少构图,画横竖线等繁琐的操作,而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画折线这一关键环节,就可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统计过程,进而掌握统计方法。

修改提议:

1、在导入中能够同时出现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我进行比较,发现各自特点,比较异同,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充分体现独立分析问题的本事。

2、在巩固中,能够让学生先思考完成本题需要画一些什么,标注一些什么,然后发给学生一张操作纸,供给网格,纵轴横轴做好必要的标注。或者能够在标注上空出一两个让学生填空。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引入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它不仅丰富了统计的内容,还为今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作好知识贮备;通过正确地认读分析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

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实践操作法

演示引导法

观察对比法

合作交流法

拓展练习法

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单一、知识“死板”、以老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生生交流少、课容量少效率低;而在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死板”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运功”起来,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容量方面更是超出传统课堂的几倍,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利用多媒体,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复习旧知

情境导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用简单的问句——你想知道老师在忙什么吗?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时候老师出示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到的东营市交通工具的数据(这在以前是办不到的),进一步让学生整理并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在学生展示时,进行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温故旧知的。同时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为下面的对比教学做下铺垫。

学习新知

在传统的课堂中死板的统计图不可能将统计图的特点一一直观、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来,不易于学生发现和掌握,为此我借助多媒体,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这一优势,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图过程,更能突出图形的特点,为观察对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效地烘托学习的气氛。

通过多媒体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学生的复述,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清楚的知道了它是由点、线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图形形状的特点,给该图起个形象的名字,同时板书课题,加深对它的认识。为更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我设计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对比这一环节,在这里受学生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观察到的,表现出不全面性,这正好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各抒己见,有效总结,形成较为完整的结论。

在小组合作前:我向他们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建议:

1、每位同学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请一位同学担当记录员,记录本组同学的意见,避免重复性叙述。这样即没有破坏合作交流的形式,又对学生的活动作了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合作中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成果,而不是流于热闹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小组的成果,虽书写不够工整,但却看到了学生智慧的结晶。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

在练习的选取上,舍弃课本提供的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关于东营市的各项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资源就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事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家园——东营,感受到东营的发展变化。

第一题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折线的起伏,反应数量增减的变化,完善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统计图的整体变化预测出今后气温变化的可能性,是升高?还是下降?哪种可能性大,渗透概率论的知识;并分析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结合北京2008奥运会这一举国大事,进行环保教育。接下来是

东营市20xx~20xx年公共绿地面积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废水排放量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耕地面积统计图

都是围绕着东营的环境变化和基础建设开展的。

拓展练习

总结新知,收获体验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①折线统计图有何特点?与前面所学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画龙点睛的问题,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的内容。

②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让学生回忆本节课除了数学知识外,还积累了哪些新的学习经验,有了怎样的体会?这样不仅重视了对数学知识的总结,还注意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布置作业:

本节课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安排作业时,我考虑到不仅要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还要能巩固新知识点,又要为下一步的画图,做一个预习,因此设计了这一作业,可为一举三得。

板书设计

在学生起名后,板书课题;在小组代表总结后,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 篇3

一、联系课标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的简单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第六单元第二项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统计的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本单元教材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注意所学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复式统计图是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局现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结合教材说目标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需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把第2个学习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预设:情境导入——观察感知——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四、以生为本说流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将是我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教学过程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谈话:同学们,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性大型体育竞赛中,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冉冉升起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你曾为中国运动员助过威吗?(学生自由交流:高兴、兴奋、激动……)

2、深情引导:同学的表现真不错,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在上届韩国釜山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几枚金牌?

生:自由交流。此时学生结合教材一定能迅速回答出150枚金牌。

师:那么,你还想自1982年第9届亚运会以来,我国运动员在历次亚运会共获得多少枚金牌?(生自由交流)如果你不太清楚也没有关系,下面老师就要向大家介绍中国代表团和咱们的劲敌韩国代表团近几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

教师在此环节教学中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农村的孩子看电视的兴趣有些单一,他们对体育节目也许兴趣并不浓厚,于是对有关亚运知识及中国在历次亚运的金牌数不一定清楚。当学生出现无法回答的窘态时,教师切忌焦燥!

(二)观察图表,绘制研究

1、出示数据。

2、绘制图表

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我从你们刚才的表情再一次感受到了你们的爱国之情。因为你们看到历届亚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都韩国的多。那么你们想用统计图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由交流)请大家再想一想,用什么统计图表最能表现数量的增减变化呢?

生:用折线统计图。师:下面就请大家分学习小组,用折线统计图纸,完成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

3、交流图表。对图表绘制准确规范的学习小组要予以表扬。

课件展示两幅折线统计图。

(三)细观图表,交流感受

1、教师提问:在你刚才绘制图表的过程中,从你观察这两幅图表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3、教师小结谈话,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

(四)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激励谈话:如果我们想方便地了解两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2、自由交流:生:设法把两幅图“重叠”在一起;既然两

幅条形统计图能画在一起,那么两幅折线统计图应该也能画在一起。

3、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五)合作探究,动手作图

1、出示图表。

2、观察图表,交流所得。

从图表中学生不难看出:横轴表示第几届亚运会,纵轴表示的是获得金牌的总数。中国的队的'金牌是用实线表示的。

3、相机引导:如果把韩国队的金牌数也画在这张表,你们打算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虚线或者是不同颜色的线)

4、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5、展示图表。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㈤指导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8面的“做一做”,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着重说明: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

㈥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1、出示数据,制作图表

2、展示统计图表,交流制作收获。

㈦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可这样设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何异同点?绘制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数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什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感受统计

学生可根据练习二十五中第4题、第5题提供的数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运用所学,课外延伸

上网查问资料,了解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收集重要数据,制作折单式折线统计图。

六、联系流程,说反思

教学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在此,我想结合流程设计,做如下反思:

1、正确把握“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关系。教学流程,只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这就要靠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课堂中动态“生成”出现教师“预设”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处理。切忌浮燥。

2、正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流程的设计尽力突出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设疑解疑等教学方法以达到这一目标。

3、正确处理好知识间的相互衔接。教学中通过表格统计法、单式折线统计法自然过程到复式折线统计法,使知识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

4、正确突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通过制作亚运会中、韩两金牌总数复式折线统计图、男女学生身高复式折线统计图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5、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制作且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教学的难点。为突出这一难点,教师主要是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先制作单式线统计图,再用不同的线条在同一张表上画出第二个或两上以上折线统计图,以此达到突破难点之目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