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拿来主义说课稿优秀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鲁迅拿来主义说课稿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拿来主义说课稿 篇1

一、【分析教材】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是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杂文。因为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属于议论文范畴,所以学习本文我们能够论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鲁迅的杂文具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学习本文不仅仅能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能够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二、【分析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三大要素已经有所掌握,但是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还只停留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潜力尚在进一步构成中。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因果论证的写作手法和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⑶德育目标: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深刻内涵,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由于高一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逻辑技巧的掌握相对欠缺,以及鲁迅先生所写杂文的特点,再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本文的重点、难点设定为:

教学重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四、【教学方法

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法、讲授法、提问教学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

学生学习方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小组讨论法、朗读法,以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堂练习、课后练习贯穿本课的学习中。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本课将分两个课时进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1课时: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重点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第2课时:重点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深刻内涵,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第一课时

1、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作家冯骥才先生在法国答记者问的故事,激起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强烈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检查预习状况,巩固基础知识

作者、背景介绍:由于同学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所以课前要求透过回忆或者找资料的方法对鲁迅和本文背景做必须的了解。之后让学生简介鲁迅和本文的创作背景。但是由于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在学生做背景介绍后,我会比较具体的补充讲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3、感知全文: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资料。先要求学生再次快速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脉络和按要求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完成第一课时的第一个目标: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

之后重点分析第一部分(1—7自然段)的资料。

A:课堂合作探究: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的具体资料又是什么?

②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

第二个问题采取从“果”入手的策略,切中要害;采用提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透过对因果论证法的分析,理清文章思路。从而完成了了解因果论证的教学目标,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的教学重点和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的教学难点。

此时,我已经完成了第一课时的前三个教学目标,接下来就要完成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的教学目标。

B:语言鉴赏:让全体学生透过朗读法,体会1-3段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然后透过引导法来分析鉴赏下边几个句子

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②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课堂小结:这个时候我就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所有教学目标,课堂重点、难点我将会以板书的形式体现出来。(后附板书)

5、课后作业:下课之前我将会留下课后作业,目的是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a.文章第二部分“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b.“鱼翅”“***”“烟灯和烟枪”“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下面开始将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第二课时我将会直接分析8-10自然段,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深刻内涵,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的难点。对此难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并逐步培养其思维潜力和应用潜力。

1、课堂合作探究题:

为了做到让差、中、高三个程度的同学在课堂上都有题可想,有事可做,都有所收获,我精心设计了几个由浅入深的多层次、多结构的问题:

①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②“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鱼翅”“***”“烟灯和烟枪”“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③文章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和比喻论证有何异同?

第一问主要让学生针对文本来回答,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述潜力,主要是针对基础较差的同学。继而引出比喻论证的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深刻体会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继承”的态度,突破本课时学习的一个重点。(问题一和问题二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来完成,这样学生就做到了“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第三问比较难,重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潜力,主要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此时我将给大家思考讨论的时间,如果有同学明白,那么给他发言的机会,然后我再进行补充;如果学生还是不明白,我将采用讲授法来讲清楚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异同。

2、课堂训练:

学以致用,接下来我将透过练习法来帮忙学生实现比喻论证的运用。

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先写出论据,然后再将论证过程写在纸上。(任选一个观点)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2)铁杵磨成针

一个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只有不断的努力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就像水只有百年如一日地坚持滴在一处,石头才会被滴穿。

观点:①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②要掌握真本领务必勤学苦练

③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④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多出几个论点,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有题可选,有话可说,才能到达训练的目的。

之后随堂指导、检查及点评。

3、小结:练习完成后我就完成了第二课时的所有教学目标,课堂重点、难点还是以板书的形式体现出来。(后附板书)

4、总结:本课三个教学目标此时已经透过上述两个课时的学习全部完成,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

①体会到了议论文推理的逻辑性,明白了文章基本环节是先破后立:文章基本思路是:摆症状——揭实质——析病因——论危害——开药方②了解因果论证方法,并且学会运用比喻论证法。

③体会了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的艺术魅力。

④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六、【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闭关主义——惧外、排外

因送去主义——崇洋媚外、卖国求荣反语、讽刺破因果论证抛来、送来——进行经济、文化侵略

果: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大宅子——中国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

孱头怕

错误态度混蛋怒幽默、诙谐

废物慕

鱼翅——精华

比喻论证占有***——有益有弊

挑选烟灯、烟枪——糟粕

姨太太——糟粕

正确做法

创新新人

新文

立艺

拿来主义说课稿 篇2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文本探究(浏览8——10段)

1、为了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2、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3、阅读第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二、开放平台

鲁迅先生当时对外来文化遗产是持坚决的“拿来”的态度,时代发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让人心跳的高新技术,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对这些,我们要不要“拿来”呢?拿来什么呢?(点拨:举其实例,分析。)

三、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二部分(第5—9段):

第三部分(第10段):

四、论证手法

1、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2、阅读第3段,这段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当堂检测:

常用论证方法有哪些?分别具有怎样的论证效果?

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味论证特色和犀利幽默的语言

《拿来主义》的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拿来主义》是一篇老文,好几版的教材都没有将它删去,而且编者还将其放在单元的第一篇,足以说明这篇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实也是如此,《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篇说难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的杂文。如果纯粹从内容的理解上看,这是篇较为简单的:对待文化遗产的要胆大心细,要学会拿来,要学会挑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这个观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学,也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准备用一节课讲解本文的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从第二节课起,我将重点放在对鲁迅语言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上。第三节课的重点则是本文的各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本文中语言的技巧。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他杂文的语言。人们称,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其杂文的语言风格是犀利、幽默、讽刺。如果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鲁迅的语言可能不会吃力,但要让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而课上的难点则肯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生活并能产生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

二、说学法

2班的学生特点是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出口很快,但总是会偏移主题。在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往往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看问题的方式,并学着象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现场片段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类型的作文,对于作文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们临场应变和即时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同学们学会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完成较难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让他们合作起来摘桃子。

三、说教法

要理解内容不难,但要理解鲁迅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很难。首先,鲁迅距今天的学生相隔年代较远,文白夹杂的语言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其二,杂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不大了解的话,就较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了;第三,鲁迅的语言运用十分纯熟老练,技法又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那么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技巧呢?

这堂课的授课重点是三个杂文的语言技巧,要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技巧,我以为可以用“比”的办法:精析原句,对比修改后的句子,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时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应明白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倒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再借助当代生活中的几个文化事例,让学生们站在现在的角度进行仿写评论,以达到训练这些语言技巧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部分:

一、从《拿来主义》中拿来

“拿来主义” 就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而《拿来主义》本身就有许多可汲取之处,可供学生们在今后的作文当中应用。因此,让学生从《拿来主义》中拿鲁迅杂文语言的几个技巧:

1、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2、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3、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教师对上述三个语言技巧进行精析,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的丰富和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二、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语言除了用来抒情叙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用来战斗。杂文是鲁迅的匕首、投枪,同学们在理解了其杂文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像鲁迅一样利用这些语言技巧去“战斗”。

因此,在第二个部分,我例举了四个当代的政治、文化现象,这四个现象都是同学们熟知的,但同学们却看不透这些事件后面的深刻意义。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理解事件,同时用商讨的方式写出评论片段。要求是:利用刚才学到的几个技法。

希望通过及时的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刚才所学到的内容。

最后教师通过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明晓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束此课。

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所要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它具体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9课,也是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一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而《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有很强针对性和战斗性等特点。有人将杂文比作是鲁迅先生的匕首和投枪。

一、说教材

《拿来主义》是一篇老文,好几版的教材都没有将它删去,而且编者还将其放在单元的第一篇,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实也是如此,《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篇说难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的杂文。如果纯粹从内容的理解上看,这是篇较为简单的文章:对待文化遗产的要胆大心细,要学会拿来,要学会挑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这个观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学,也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准备用一节课讲解本文的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从第二节课起,我将重点放在对鲁迅语言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上。第三节课的重点则是本文的各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本文中语言的技巧。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他杂文的语言。人们称,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杂文的语言风格是犀利、幽默、讽刺。如果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鲁迅的语言可能不会吃力,但要让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而课上的难点则肯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生活并能产生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

二、说学法

2班的学生特点是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出口很快,但总是会偏移主题。在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往往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看问题的方式,并学着象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现场片段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类型的作文,对于作文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们临场应变和即时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同学们学会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完成较难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让他们合作起来摘桃子。

三、说教法

要理解内容不难,但要理解鲁迅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很难。首先,鲁迅距今天的学生相隔年代较远,文白夹杂的语言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其二,杂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不大了解的话,就较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了;第三,鲁迅的语言运用十分纯熟老练,技法又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那么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技巧呢?

这堂课的授课重点是三个杂文的语言技巧,要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技巧,我以为可以用“比”的办法:精析原句,对比修改后的句子,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时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应明白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倒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再借助当代生活中的几个文化事例,让学生们站在现在的角度进行仿写评论,以达到训练这些语言技巧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部分:

一、从《拿来主义》中拿来

“拿来主义” 就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而《拿来主义》本身就有许多可汲取之处,可供学生们在今后的作文当中应用。因此,让学生从《拿来主义》中拿鲁迅杂文语言的几个技巧:

1、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2、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3、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教师对上述三个语言技巧进行精析,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的丰富和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二、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语言除了用来抒情叙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用来战斗。杂文是鲁迅的匕首、投枪,同学们在理解了其杂文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像鲁迅一样利用这些语言技巧去“战斗”。

因此,在第二个部分,我例举了四个当代的政治、文化现象,这四个现象都是同学们熟知的,但同学们却看不透这些事件后面的深刻意义。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理解事件,同时用商讨的方式写出评论片段。要求是:利用刚才学到的几个技法。

希望通过及时的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刚才所学到的内容。

最后教师通过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明晓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束此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