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说课稿【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赵州桥》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共4个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而且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美观一段。
2、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重点)
3、 理解“创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难点)
学情分析:中年级的学生已对字词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仍然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教学流程:
作为中年级的学生,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本课紧紧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进行。
一、 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随机板书。
二、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读课文,找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这样引导:大家都知道,聪明的孩子爱提问题,又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比比谁最聪明,下面咱们就自由读课文,在你仍然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看谁提出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
(生读课文,找问题)
2、同位交流。
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属于浅层次的问题,如一一解决,肯定会浪费大量时间,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找问题找得非常认真,而且在课本上圈画了不少的小问号,那么我们这些问题里面,到底谁的问题最有价值呢?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把你的问题与同位交流,如果他帮你解决了问题,那么他就是你的老师,如果你帮他解决了问题,那么你就是他的老师,如果你提的问题谁都解答不出来,那么这个问题很可能就是有价值的问题了。
这样,浅层次的问题会在同位交流中迎刃而解。剩余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问题。
3、班内交流。
预设问题: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作者是如何写出赵州桥的美观的?
泡泡鱼里提到的这句话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说赵州桥的建造是一个创举?
……
三、 深入课文,解决问题
1、 理解雄伟、坚固
幻灯出示,初步学习作者利用列数字的表达方式,读出雄伟。既初步学习了说明文中列数字的表达方式,又借助这些数字读出赵州桥的雄伟。
幻灯演示拱形设计及桥洞的作用,理解坚固,并读出坚固。
2、 理解美观
幻灯出示龙的不同姿态,想象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读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想活了一样”,并做同位动作演示,反复读,读出美观。
借助幻灯填空,达到背诵的程度。
3、 理解过渡句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学习其好处,并知道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4、 理解创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换词,“创造”行不行?出示现代大桥作比较。
四、 总结
1、 填空:
( )的赵州桥
( )的李春
( )的古代劳动人民
2、 带着自豪、赞美的感情朗读全文。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人教社五年制教材第十册的第16课《匆匆》。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积累语言。
3、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4、学习本课生字词
二、教法和学法
“教师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去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互帮互学,实现生本对话,“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释题质疑
揭题板书后,首先由学生简要介绍朱自清,了解作者的大致情况,然后向学生发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学情,巧妙的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读通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通文章。
(三)、细读读懂
好文章要三读,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这一环节,围绕“读”展开,结合情景创设,学法选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读后悟情。
1、在MTV中赏读课文
把学生带入如诗入画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自由选择学文方式细读读懂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边读边思考,或不动笔墨不读书,或感情朗读,或默读等方式细细研读文章,悟出道理。
3、合作交流生生对话
在学生细细读书的基础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心中有话要说,营造一方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一吐为快,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4、自主汇报思维碰撞指导朗读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评价中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并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为美读打好基础。
(四)、品读读美
1、自由组合感情朗读
读中悟情后还应再读,在读中走个来回。“读中悟,悟后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配乐朗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独诵,或领读,或齐读,或表演等,把作者的感情与自己相融合,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学生评价与教师的鼓励性评价。
(五)、升华体会
营造课堂上的空白,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时间的飞逝,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悟,谈出自己的感想,拉近时空的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要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体会到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提出新的探究性问题:“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小组合作补充启迪
(三)、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为学生的运用语言奠定基础,在以学定教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启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说训练,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流逝,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五)、拓宽延伸练笔尝试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积淀了不少的名言、警句、诗词,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时间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诗歌、散文等),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厚集薄发,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六)、课下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设计意图: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电话号码》。数学活动《有趣的电话号码》选自省探究性教育活动课程——大班下学期的一节活动。《纲要》中指出: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园的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学教育也不例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内容是熟悉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字就在他们身边是很有用的。本次活动就以孩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字为内容,通过综合化的形式、游戏化的过程,生活化的内容、经验化的讲述让幼儿发现、了解生活中的数字,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尝试进行数字组合,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目标分析: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教材内容,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个:
1、复习9以内的数字、数数。
2、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尝试运用数字为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
3、激发对数字的兴趣,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与难点:
一个活动当中最能体现活动目标的部分便是活动的重难点部分,如果抓住重难点就能使整个活动的进程有的放矢。
重点:复习9以内的数字,数数。
难点:尝试运用数字为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电话号码并不陌生,通过幼儿的观察体验,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孩子们很自然的感受了数字的丰富变化,同时也培养幼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幼儿的学习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此我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活动前准备:幼儿熟悉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小灵通手机号码。
1、几何图形图片两幅、小动物两种(小兔、小猫)
为了聚焦幼儿的兴趣点,我所设计的教具突出以下特点:色彩鲜艳、大小规格一致、排列组合有序,便于幼儿的观察。
2、幼儿每人一份0-9的数字卡片及操作卡。我所设计的幼儿操作卡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是供幼儿观察的几何图形图片;下半部分为可以插入数字的插卡袋。插卡袋的设计科学便捷,方便幼儿的取放,同时也避免了操作中数字凌乱和掉落现象的发生,利于教师的指导。
数字6和9幼儿不容易区分,为了让幼儿能分清6和9我在数字的右下做上标记。这样幼儿能更准确、快速的找出相应的数字,避免了时间的隐性浪费。
教法与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让孩子们在情景中感知,在探索中学习,使幼儿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愉快、主动的状态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教师以亲切自然的激励性语言、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引领幼儿投入到游戏中,教师则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为幼儿的学习活动提供积极地帮助,使其获得有益的经验。
一、说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故事《月亮船》讲述的是蒲公英迷路后回家的经过,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是幼儿从事语言活动的好教材,同时故事情节中涉及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为单纯的故事学习增添了几分生气。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阅历,对地理知识也有些基础了解,本教材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拓展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时值建国六十周年,我选择本活动,意在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世界之最,并运用语言表述。
二、说目标
教学活动的灵魂、主心骨,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纲要中语言领域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目标定位于:
1、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我国的世界之最,并能用语言表述。
2、领略蒲公英所见的祖国秀丽山河,激发幼儿爱祖国的热情。
这两个目标蕴涵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经验的获得和情感方面的培养,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融合的一方面。同时我认为故事的题材所要表达即祖国地大物博这一信息,重在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因此我确定本次活动重点: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并用语言进行表述。难点为让幼儿了解我国的四个世界之最,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三、说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主要作了以下准备:
图片《月亮船》、课件《月亮船》、图谱(我国的四个世界之最)。
四、说教学法
本教学过程,主要运用了四种方法:启发提问法、多媒体技术运用法、图谱法及游戏法。这些教法也是幼儿的学法,能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启发提问法:教师应力求创设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引导幼儿想说、敢说、大胆说。结合故事教学本身的特点,我在活动中充分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设计许多层次不一的问题,在很大程度引导鼓励幼儿参与活动,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同时也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促使其得到程度不一的提高。
2、多媒体技术运用法:本教材情节生动并涉及丰富的地理知识,为此我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幼儿视听的感官,深入感受题材本身,为本活动重点解决垫下一定的基础。
3、图谱法:图谱法其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深受教师喜爱,并在大程度上可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内容,本活动借助图谱法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并记忆我国的世界之最,用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述,进而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要寓教于乐,本活动借助一简单的说唱游戏,意使认知不变成为重复跟读学习,而充分体现游戏的"趣"学,幼儿的"乐"学。
五、说过程:
本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引出主题——初步倾听,了解内容——结合课件,突出重点——巧用图谱,突破难点——活动延伸,说唱歌谣。
1、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打开幼儿的'话匣子是语言教学的关键,活动开始我出示月亮船图片,并设计问题"如果你坐在天上的月亮船里,你会看到什么"?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本环节需要2—3分钟。
2、初步倾听,了解内容。
本环节为幼儿初步欣赏故事,简单了解故事内容。教师先以生动的语言完整地讲述故事,再结合提问: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有谁?你听了有什么感受?在本环节中,幼儿可粗略地了解故事内容,并简单地表达自己对故事的听后感,同时我根据教学需要在本环节对教材本身进行简单修改,即故事结尾不点出蒲公英的家是中国,此环节大约占用8分钟。
3、结合课件,突出重点。
紧扣幼儿的初步感知,本环节重在结合课件帮助幼儿逐段理解故事内容,大致需要12分钟。由于提问是让幼儿理解故事并刺激其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本环节中,提问法也是运用得最多的一个环节。我将故事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蒲公英迷路。所设计的提问为:
(1)蒲公英为什么会到很远的地方?
(2)它遇到了谁?第二段为仙女与蒲公英的对话。结合提问:
(1)谁来帮助蒲公英?
(2)蒲公英是怎样介绍它的家?第三段落是蒲公英回家的经过,我所设计的提问是:
(1)仙女带着蒲公英找到这些地方吗?
(2)你们猜猜,蒲公英的家在哪儿?通过三段课件的欣赏提问,幼儿已能基本了解故事内容,本次活动的重点得以解决。
4、巧用图谱,突破难点。
承接环节三的猜测,"蒲公英的家在哪儿"引导幼儿说出中国,教师可及时续上故事结尾,并结合图谱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了解中国的世界之最,引导幼儿运用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结合提问"为什么蒲公英与仙女道别时,在她的花瓣上有几滴泪珠,闪着银光"?"你们喜欢蒲公英的家吗,为什么"?引导幼儿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并迁移到自身,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借以突破活动的难点,本环节约占6分钟。
5、活动延伸,说唱歌谣。
有了对故事的基本认识,本环节继而借助图谱,运用3—5分钟的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说唱蒲公英的唱的歌谣,借助幼儿对游戏的天性喜爱,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自然结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这个活动是我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上册中"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这个活动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种——香蕉为主体,之所以选它,因为它是水果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们又比较熟悉的,实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香蕉的独特外型、与众不同的吃法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喜欢直观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常常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巧妙地将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亲身体验的部分。目标为:
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
2)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及社会、健康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的想象和表达为主,主要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交流、感知香蕉从"整体——>部分 ——>没有"的渐变过程。
对于突破重点所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多观察多实践,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事物的渐变过程
5、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1)香蕉若干(多于幼儿人数);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做。
二、 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法
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香蕉有它独特的外型特征,又好吃,又易剥,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给孩子们不断想象的空间;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法
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以一根游戏主线——"香蕉香蕉变变变"贯穿始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4、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是让幼儿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征,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第二次是让幼儿吃香蕉,幼儿在剥一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中获得感知,初步了解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此外,我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
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发挥想象、大胆表述及表现。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体验法
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在活动中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去体验自己或别人的想象结果。
3、尝试法
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环节后半部分我鼓励幼儿用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在分享活动中,我又充分给予幼儿尝试自己剥香蕉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说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这一部分是为了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个方纸盒,用神秘的语气提出问题:"小朋友,这个盒子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它的样子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你们猜猜是什么?"问题中表示香蕉特征的语句,如: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教师在表述时语速要慢,咬字要清晰,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并结合以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有意识地猜出老师问题的答案。然后,我再从盒子里把香蕉拿出来,展示给他们看,肯定他们,给予他们自信和鼓励,既吸引了他们的视线,又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我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一开始,我就抓住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开始提问:"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香蕉,它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 这样一说,孩子们肯定会觉得很新奇,不管他们信不信,我接着就已经开始变了,很自然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你们看!香蕉开始变了,变变变——(教师轻轻地把香蕉往下弯),你们看它这样像什么?"孩子们结合以又经验发挥想象并大胆表达,也许有的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可以运用启发联想法,引导幼儿去想象,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允许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示。香蕉在这一环节当中有三种变化,教师在每种变化后,都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和表达时间。在最后一种变化后(即香蕉竖起来时),教师加入了师生互动:"请你们跟老师一起打电话吧!"。最后,还给了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香蕉除了可以当作电话外,还可以当作什么?请你们每人拿一只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好吗?"这样,孩子们就全都动起来了,他们自己想,自己做,还可以学别人说,学别人做,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
结束部分
这一环节是一个分享过程。首先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让我们剥开香蕉,看看剥开后的香蕉像什么?"这里幼儿尝试自己剥开香蕉皮,对动手能力较差的,不会剥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帮助。然后让幼儿观察、想象剥开的香蕉像什么?最后和幼儿一起分享:"下面请你们一边吃,一边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感知、交流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废纸篓。活动结束。
此次活动内容体现了直接兴趣性,根基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活动组织遵循了相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集体互动、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原理,始终以动静结合融入的形式展开,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实践中接受。
最近幼儿园进行“好课”评选活动,老师们纷纷从杂志上、网络上找来了教案,可谓都是一些很“优秀”的教案,可是一篇好的教案,并不一定就能上出一节“好课”。
首先,如果一个基本功不够扎实的老师,拿到一篇好的教案,尽管她知道应该怎么做,无奈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将教案完整地实施。比如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老师在“认识丝巾”的活动中,她说:“请小朋友观察丝巾。”原本要请幼儿看看丝巾的形状、色彩以及上面的图案,可她只会照本宣科,你说,这样的老师怎么能上出好课呢?
再者,有些教师对教案只是死记硬背,并不知道所以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为什么必须要这个环节?哪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哪些环节不能省略?这些都一知半解,上课也只是机械地生搬硬套。有的时候任意地对其中的环节进行修改,将重要的环节进行删除,过渡性的环节却当成重点,大做文章,完全颠倒了教学的重点。比如,在教幼儿认识“茶叶”,了解茶叶制作的活动中,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介绍茶叶形状、颜色上,在前面的环节花去了大量时间,而后面的茶叶制作介绍却一带而过。这又怎么能算是优秀课呢?完全违背了活动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也偏离了活动的目标。
更有一些教师由于知识面狭隘,尽管找到了优秀的活动教案,可是在实施中,一旦幼儿提出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或是出现事先没有料到的情况,便露出了“马脚”,要不就是搪塞,要不就是胡编乱造。原本很完美的教案,却出现了“变味”,有些甚至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
当然,还有其他的多种原因影响着一节活动最终的效果。比如孩子预知的经验,比如教具的准备,比如时间、空间的选择等等。所以找到了一篇好的教案。或是设计出了一篇感觉良好的教案,仅仅是上好一节课的第一步!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本次活动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球是幼儿比较喜欢玩的运动器械之一,在秋天这一季节,人们应该增强户外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以防秋天带来的腹泻、咳嗽等疾病,球在小朋友家里、幼儿园里到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皮球、足球、橄榄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铅球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玩法不同,可以滚球、投篮、抛接球、踢球、拍球等,幼儿虽然知道各种球,但是对球的种类、质地、作用、形状、特点、玩法等还不了解,因此有必要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有关球的知识,通过各种球类竞赛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心态,体验合作乐趣,激发幼儿集体荣誉感,增进家长与幼儿间的情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认了认知、能力、艺术、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操作、探索的部分,有表达的部分,目标是:
A、通过操作摸弄,激发幼儿对球在水中沉浮现象感兴趣。
B、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C、学习运用三种以上的油画棒进行涂色、滚画,从中感受多种色彩配合的效果。
D、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夹球,发展幼儿手的操作能力。
E、能和音乐一起快乐的'游戏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幼儿分组探索,老师重点指导幼儿能分组探索,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力较弱的幼儿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球滚画。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互动教师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方法有:
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和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的演示法是运用实物展台观看各种球的图片,引导幼儿充分认识和区分各种类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球,让幼儿对球的种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更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2、操作法: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的才袄做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次活动有几组操作活动:
A、探索水中的球。
B、滚球画。
C、给球宝宝设计服装。
D、哪些工具可以把球取出来。本次活动主要引导探索球的外形特征、特性、玩法的多样性,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记一记、画一画、滚一滚、夹一夹中来认识各种类型的球。
3、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法、鼓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探索球的兴趣,知道有的球水中会浮上来,有的球放在水中会沉下去,有的工具会把球夹出来……,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究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表达法: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各种球的图片,让幼儿看一看球的外形特征,然后用语言说一说表达出来,教师再出示准备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球的兴趣。
2、尝试法:《纲要》指出教师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探索活动中,我们把材料分成四组:A玩水中的球、B进行滚球画、C尝试用各种工具夹各种类型的球,D给球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通过分组探索,幼儿知道有的球放在水中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有的工具能把球夹起来,有的工具不能把球夹出来……。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的提高”。爱玩水是小孩的天性,老师让幼儿体验观察球在水中的变化,增加幼儿探索球的兴趣,同时,让幼儿在游戏学会自主探索、观察、合作、分享等方法,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的组织程序,活动的流程为:激发兴趣、观看图片——分组探索——交流探索体验,展示作品——游戏《大皮球》。
(一)激发兴趣、观看图片:
《纲要》提出: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体验交流的乐趣,活动开始,教师以球宝宝来班级做客为线索,通过实物展台观看球的图片,让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球的外形特征,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二)分组探索:
当老师带领幼儿参观准备的材料时,幼儿对投放的材料很感兴趣,他们想动手试试看看水中的球是什么样子的,想用夹子玩玩球会发生什么样?想把珠子放在盒子里滚一滚会出现什么图案……,幼儿就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分享,幼儿不知不觉的在边玩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三)交流探索体验,展示幼儿作品。
《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发表不同意见,幼儿在分组操作完后,同伴间会互相交流自己玩完后的感受,因此及时设问:“你在玩时发现了什么,你给球宝宝穿上什么颜色的衣服,你用了什么珠子进行滚珠画……?”幼儿通过实际操作经验的交流,知道了皮球在水中会浮出来,珠珠球在水中会沉下去,大夹子不能夹起珠珠球,并且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大家看,从而发展幼儿手的操作能力,老师再通过实验验证,让幼儿真正理解水中的球和夹子与球的关系,代替传统的教学的方法,又能让幼儿感受到活动的快乐。
(四)游戏“大皮球”
活动结束,我让幼儿一起跟着《大皮球》的音乐一起玩游戏,让幼儿知道球除了很多玩法以外,还可以通过音乐《大皮球》来游戏,增加幼儿活动的乐趣。
说课不是宣讲教案,不是浓缩课堂教学过程。说课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只知道做什么,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永远是经验型的教学,只能是高耗低效的。因此,执教者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信息、新成果,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突出教学理念与诠释教学思想并不是要向听课者宣讲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详细介绍某理论成果,而是在于说明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的采用依据,在于说明教学安排的指导思想。如果脱离了说课的基本内容,抽象地阐述教育教学理论,生搬硬套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术语就会给听课者造成你是故弄玄虚、故作深奥的感觉。
一、说教材:
《微笑》是一个美丽的散文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简练优美的语言把弱小的小蜗牛用自己甜甜的微笑给整个森林带来快乐,从而自己也快乐起来的经过描写的形象逼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会到为朋友做事的快乐;理解无论能力大小,都可以关心别人,给别人送去快乐的道理。
中班的孩子词汇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对词意的理解也比以前深刻,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所以我把教材中“小鸟为朋友歌唱、大象为朋友盖房子、小兔为朋友送信”改为短句“我可以为朋友歌唱,让他们快乐;我可以为朋友盖房子,让他们快乐”,主要是通过让幼儿掌握故事中出反复出现的短句型,发展幼儿的连贯性语言。中班幼儿正是加速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阶段,故事中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友爱可以促使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培养关爱、同情、友好、合作的行为。
二、说目标
对于文学作品欣赏的教学不能脱离语言领域的价值,学习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引导幼儿理解作品人物形象,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次基础上扩展想象仿编或续编。所以结合故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
1、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小动物之间的友爱,懂得无论能力大小,都可以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道理。
2、学习用“我可以……让他们快乐”的句式仿编故事中的短句,萌生给朋友送去快乐的意愿和行为。
三、说重难点
重点:因为只有把握了故事的内容,才能进一步挖掘其教育意义,所以把目标1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
难点:中班的幼儿的理解和表述能力增强,但是对短句的仿编和情感的迁移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目标2作为教学的难点目标。
四、说教学
准备(为更好地开展活动,我进行了教学前的准备)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背景音乐、大图片(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图片与课件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经验准备:了解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为理解故事做铺垫。
五、说过程
本次活动我预设为四个环节:“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分段欣赏、理解故事内容”“分析讨论、感受作品的美”“经验迁移、仿编短句”来完成活动,通过音乐的渲染氛围、图片的直观演示、有感情地讲述、设疑、给难点构建支架,让幼儿通过欣赏、发现、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下面具体谈谈每一个环节的开展
(一)引入活动、激发兴趣
你觉得你什么时候最快乐?
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讲一个关于快乐的故事。
(意图与目标:开门见山地点出快乐主题,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去发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引出故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分段欣赏、理解故事内容
我采用分段教学来欣赏作品。
1、教师讲述故事第1、2两段
分别提问
(1)小动物们都在为自己的朋友做什么?
(2)小动物们都是怎么说的?
(3)讨论:小蜗牛为什么不高兴?小蜗牛能为朋友们做什么,让朋友们高兴呢?
2、教师讲述故事第3段
提问:小蜗牛做了什么让朋友们高兴?
(分析:采用分段教学来欣赏作品,在次环节中使用音乐背景,让幼儿更好地感受故事的优美,以提问的方式加上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讨论和质疑促使幼儿发挥想象力,完成重点目标中的理解故事内容。在故事理解的过程中我会强调“我可以……让他们快乐”的句式,不仅学习语言短句,也为解决后面的难点短句仿编做好铺垫)
(三)完整欣赏
完整欣赏,同样配以优美的音乐和课件。
提问
1、小蜗牛是怎么给大家带来快乐的?
2、小蜗牛为什么要把微笑送给别人?
3、小动物们收到蜗牛的微笑为什么都笑了?
4、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夸小蜗牛棒,你们想小蜗牛知道会会怎么样呢?
5、你们认为小蜗牛、小兔、大象都是怎么样的小动物呢?
(分析:中班幼儿在初步感知故事时,对故事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都是零碎,此环节中我通过归纳性的提问,帮助幼儿梳理故事内容,引导幼儿感受森林里小动物们之间热烈欢快的气氛和充满关爱的情感,懂得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道理。完成重点目标)
(四)经验迁移,仿编短句
1、出示多幅有关于小动物相互帮助的图片,引导幼儿用“我可以……让他们快乐”的句型来表述。
2、我们能为周围的人做什么让他们快乐呢?(这里,教师要为幼儿的扩散性思维提供一些参考,提醒幼儿可以为生病的人、可以是父母、小伙伴、老师等等)
(分析:仿编对中班幼儿还是很难的,所以提供一定内容的图片,是给幼儿的仿编提供一个支架,在适宜的时候撤架,在没有提供图片的情况下引导幼儿扩展思维,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来,这样才能激起孩子对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有真正的感悟。以建构支架和情感迁移的方式突破了难点目标)
五、说活动特色
我认为我今天设计的活动还是有特色的。
1、注重情感的渲染:以优美的音乐来烘托情感氛围,可以使整个活动被浓浓的关爱情感包围,给幼儿以心灵美的情感体验。
2、注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活动中教师利用图片为幼儿的第一次仿编提供了支架,降低了方便的难度,给幼儿说的信心。第二次没有图片的支持让幼儿仿编,体现了递进性和层次性。
3、强调幼儿在前:活动中故事的理解和情感的感受,教师都是通过设疑引导幼儿主动思考。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由于说课的内容大多是抽象的知识和概念,往往是说课者洋洋洒洒通篇大论,听课者如坠雾里,注意力不够集中,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很少。说课活动中,运用投影等电教手段,不仅能辅助说课者说清自己的意图,而且还能集中听课者的注意力,便之获得更多的信息,大大缩短说课时间,提高说课效率。因此,说课者可以将说课中一些关键性的内容或说课的突破点,如所用的教学方法、所设计的教学程序等,以投影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听课者,使听者获得更多的信息,真正了解你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