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含有反义的叠词,能发现词语的结构特点。
(2)学习相同偏旁部首的新字。
(3)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2.过程与方法
(1)在比较、辨别中学习新字,复习旧的字。
(2)在展示中扩大知识面。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字词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叠词,新字,复习旧字。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进秀洲实验小学老师感到很舒服。看,我们的地面干干净净的,课桌椅摆得整整齐齐的,我们的小朋友都坐得端端正正的真高兴啊,我想我们的合作一定会是快快乐乐的。
问:老师刚才的这句话是不是很有水平,里面用了好几个好词,你听出来了吗?
二、我的发现
(一)出示叠词:
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快快乐乐……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我发现每一个词语……
生:我发现每一个词语都是叠词。
大家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生说叠词
(二)出示反义叠词
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深深浅浅
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粗粗细细
师:你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每一个词语是反义叠词。
再读词语,相机理解词语并进行说话练习。
师:能试着说出这样的词语吗?(引导学生发现说反义叠词的方法如说出反义词,再说出相应的叠词;再如说出一个字再找反义词,再说出相应的叠词)
宽宽窄窄、日日夜夜……(轻轻地说,然后轻轻地写,再轻轻地把书上和自己写上去的词语读一读。
二、读读认认
某某小朋友,你真聪明,如果你是我的孩子多好啊,你愿意做我的孩子吗?老师也是一位妈妈,做妈妈可辛苦了,每天下班要上菜场买菜,你们跟大人去过菜场吗?老师带大家一起去菜场好吗?
(一)学习萝、茄、菇、炖、烧、烤
1.出示蔬菜大全图,哈,这么多蔬菜,认识他们吗?叫叫他们的名字。学生自由说──指名说(相机点击出示萝卜、茄子、香菇)
2.说话:我看到了的。
3.这么多的菜,我们带回家做成各种美味一起来品尝品尝,怎样?想想办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把这些菜做成各种美味呢?(加入一些鸡、鸭、猪肉)
4.学生说,教师相机出示炖烧烤
5.老师做了很多菜,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
出示炖肉、烤鸭、炸鸡腿、炖鸡汤、红烧肉
6.再出示萝、茄、菇、炖、烧、烤我们不仅享受了劳动的乐趣品尝了那么多美味,我们还学会了这么多生字,真高兴啊,再看看这几个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7.我发现萝、茄,这些字都是草字头,都是蔬菜。
8.你也能说一个草字头的字吗?
(学生会说出一些草字头的字不是蔬菜类的,但他们都是植物)
9.有些植物类的字不是草字头的而是“木”字旁的如树
学生说“木”字旁的字。
10.我发现炖、烧、烤都是火字旁的。说火字旁的字。
(二)学习扒、扛、拣、跺、踢、跳
1.我们的手能做出那么多的美味,真能干啊!除了做菜,我们的手还能做什么吗?学生说,我们会做的事太多了,现在老师有个要求,要说你在教室里会干什么,说的字里还要有提手旁(板书)
2.我们还会用手做些什么?(出示扒、扛、拣)
3.学习扒、扛、拣,(做动作)组词并进行说话训练(扒开、扛枪……)
理解拣,老师买菜的时候也喜欢挑拣,比如买萝卜,我就喜欢从很多的萝卜中挑拣几个漂亮的萝卜带回家。
4.我们的手这么能干,我们的脚也很能干。
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我们重重地跺跺脚,我们轻轻地踢毽子,我们快乐地跳一跳。
5.出示跺、踢、跳刚才我们就是用脚做了这样三个动作。
学习“跺”。给踢和跳组词说话。
6.出示扒、扛、拣、跺、踢、跳仔细看看你想说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说说提手旁、足字旁的字。
7.手和脚都是身体的一部分,有一类字也是身体的一部分比如脸板书脸,说月字旁的字
8.用一用:出示带有新词的一段话读一读。
今天妈妈带我到菜场去买菜。我从茄子堆里挑拣了几只又大又紫的茄子,妈妈挑选了一些香菇。我们又买了一只鸡和半只烤鸭,回到家,妈妈炖了一锅香香的鸡汤。
三、我会填
1、出示第二题中的生字,这些字都是同偏旁的长得很像,还有一类字长得也很像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题目
观察并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看看它们长得像吗?再仔细看看它们长得完全一样吗?)(观和现的右边都是见,观看的观是又字旁的,现在的现是王字旁的。)
3.组词,写在书上。写好后大声地读一读。
4.找一找这一册书中同类的字。(同桌一起找并组词)
四、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1.2.3.4题
找一找形近字并组词。对于形近字,学生经常会混淆。我想通过这样的延伸拓展使学生在平时对形近字更注意,并会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进行辨析。
学习是为了运用,在学完了读读认认的四组字和含生字的八个词语后,我设计了一段含有这些生字、新词的接近学生生活的一段话,让学生朗读,对这一题进行整合。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识字是为了运用。
一、 教材依据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单元《倾听声音》一课的第二课时内容。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再经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找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二、 设计思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究性实验,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寻找声音,提出有关声音的有关问题”之后,进一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的“物体传声”作充分的知识准备。在进行本课前,作为三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同学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一些声音的知识,但熟悉的现象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本课通过多种方法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听声音猜事物;猜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设计实验再次验证结论;得用游戏再次感知结论等活动,让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建立起“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初步认识。
(1)探究式学习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前提,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是在呵护孩子们有竹具来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引起他们体验科学活动过程并从中得到学习方法而学到知识。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听声猜物来创设情境,引起孩子们探究声音的兴趣,并通过动手实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2)探究学习和活动以学生为主。
从听声音猜物到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各种实验中把动手权、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老师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鼓励学生选择材料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突出体现学生的参与性的主体性。
(3) 探究学习方法的理念和指导。
让学生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引导学生以多个物体发声的原因进行解释,从探究活动中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假设不是凭空想象,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建立假设后要用实验证实的概念,最后再次验证乡结论。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得来是需要反复推敲的。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和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xx。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四、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五、教学难点: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六、说过程:
小学科学是在呵护孩子们好奇心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引起他们体验科学活动过程并从中得到学习方法而学到知识。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听声猜物来创设情境,引起孩子们探究声音的兴趣,并通过动手实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从听声音猜物到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各种实验中把动手权、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老师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鼓励学生选择材料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突出体现学生的参与性的主体性。
新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一精神。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实验材料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体现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提高实验的实效。在实验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钢尺、橡皮筋、水、纸片、小鼓、镲、音叉等。材料结构丰富,数量充足,使人人动手落到实处。而且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习热情。在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过程中,选择了钢尺、橡皮筋等为典型的物体,帮助学生发现“振动”,理解“振动”;在进一步研究物体振动与音量、音调的关系时,又提供了小鼓、豆子、音叉等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除了用触觉感受到物体的振动,还能用视觉看到物体振动是怎么样的。如:使学生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音叉振动时会发出声音,不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更能体现物体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2、循序渐进,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探究活动逐步推进。
(1)在听声音、猜物体环节中,已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激起学生认识声音的兴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来猜物。这样,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心理状态,又为后面的交流打下基础。
2)假设验证,观察发声物体。学生在“猜声音”活动的基础上,再让他们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使他们的猜想不再盲目,而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上的。
(3)通过实验,感知发声的根本原因。提出猜想后,让学生利用实验材料来验证猜想,在“放”的基础上集中思维,把观察的焦点放在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与变化上,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初步感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实验后仍然有部分学生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作的本身,而不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一个比较科学的词来概括总结这些现象。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一个词“振动”。统一意见后我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让学生讨论交流,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汇报小组结果。最终得出一个统一公认的结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接着教师敲了一下振动不明显的水槽,让学生听并看,学生发现水槽并没有动,这时教师趁热打铁,“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或感觉到物体在振动吗”?学生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时,学生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材料中选择材料,进一步探究尝试,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借助其他材料看到了物体的振动,而且还发现物体振动与音调、音量的关系。
(5)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人能发声是因为声带在振动”。一个简单的活动旨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学习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探究过程的完整。我注意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是组织者、参与者,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在开放中去组织,在参与中去指导。
同时在备课、教学中我注重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研究学生可能产生的思维结果、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情况、研究学生的兴趣如何持续一节课,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的应急措施,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案。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课前要考虑的面面具到,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发现捕捉教学时机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样的课才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2、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2)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活动。
(3)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教学重点:
(1) 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 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拟人化语言的运用。
4、教学难点:
对人与动物之间信赖关系的理解。
二、说教法
对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采用“读——赏——联——议——悟”的教学组织方式。
(1)读: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2)赏:
本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领悟、赏析并学习“拟人化”的手法也是教学目标中的一点,所以应到学生赏析文章中优美的词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3)联和议:
联系现实,拓展课文学习的范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阅读过的相关材料,以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学生就“人与动物”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信赖的创造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
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展示珍珠鸟的图片及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等。
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并力求做到读、写、说的结合。在阅读和讨论活动中,强化“说”和“写”的训练。
三、说学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也是给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3、学会联系实际,并有所感悟。这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能培养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由“人与鸟”的关系导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与鸟儿之间的难忘的故事。
这样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以丰富学习课文的阅读经验;并将阅读课文与理解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且提示本文学习的重点是“人与鸟”的关系。
2、整体感知:
结合几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多媒体课件出示:
(1)归纳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我的举动)
(2)珍珠鸟对我有什么反应?
(3)我从和珍珠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
让学生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逐渐明白人与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彼此信赖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想利用这几个问题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
3、阅读赏析: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欣赏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表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习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对动物各种描写方法的学习,及融情于景、融情于动作、融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4、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如何把“信赖”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为自然、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境界呢?
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
5、自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如何描写动物”、“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6、作业布置:
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写片段作文,以某一动物为对象,字数300字。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p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和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的。复式统计表是描述数据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统计部分必备的知识基础。
教材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了四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景图,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四幅图完成单式统计表,由比较四个表中数据的不便引入复式统计表。但这四组情景图中的数据都是10以内的数,如比较四组男生人数:8、3、3、4,五年级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谁多谁少,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合并统计表的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增加了两幅情景图:朗诵兴趣小组男生5人、女生9人;长跑兴趣小组男生8人、女生3人。从而真正引发学生学习复式统计表的需要,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教材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填写数据,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随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二十的习题的呈现方式稍有变化,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
3、教学目的: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⑶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5、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一张表(配合例1教学的6张单式统计表和一张复式统计表)。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统计方法,体会统计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
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由单式统计表合并为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充分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生活情景,产生学习需求
⑴课件出示同学们活动的六个场景(航模、民乐、书法、美术、朗诵、长跑),定格为六幅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⑵引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数据填到六张单式统计表中,填好后提醒学生简单核对,以免出错。
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哪个组男生最多?哪个组女生最多?共有多少人?
⑷对六个不同小组的人数进行比较显得很不方便,因此学生会产生合并统计表的需要。揭示课题。
【设计理念:新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由比较六组数据的不便,真正从内心产生合并统计表的需求。引导学生填表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经历合并过程,初步认识结构
⑴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把六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要反映那几个方面的情况?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合并后的统计表要能反映每组男女生人数、各小组总人数、六组男生总人数与女生总人数、六组总人数。为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作一定的准备。
⑵出示未填数据的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表中各栏目是什么意思?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表头。
⑶先带领学生填写航模兴趣小组的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完成表格。
⑷作业交流,重点指导:“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再一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验算、核实数据、填表日期。
⑸与单式统计表比较,使学生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六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设计理念:使学生经历由单式统计表过渡到复式统计表的统计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讨论、填写、分析、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体会用复式统计表描述数据也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也是学生统计方法的一次飞跃。】
3、应用巩固新知,内化统计方法
⑴指导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体会这道题与例题的变化是:将横着排列的数据填到数着排列的表中。引导学生交流:合计与总计的计算方法。根据表中数据预测: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的各项奖牌可能是多少?使学生体会统计的预测作用。
⑵指导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这张复式统计表为什么没有“合计”“总计”栏?使学生明白:统计栏目设计应与实际情况相符,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以后还会遇到其他形式的复式统计表。
⑶指导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先让学生简单说说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回答第一、二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先让学生分组收集数据,再汇总,完成统计表。说说在活动中的体会。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可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复式统计表的理解,进一步学会填写与分析数据,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课外拓展练习,升华统计方法
统计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并写一篇数学日记,谈谈活动体会。
【设计理念: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表格、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引导总结全课,反思学习得失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说板书设计
例1p106页的复式统计表(增加两组)。
幼儿园中班音乐说课稿:月亮婆婆喜欢我
一、活动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傣族风格的歌曲,旋律具有浓郁的傣族风情,歌曲优美有很强的感染力,听完后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歌曲中的歌词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熟悉基本旋律,初步学唱歌曲,感受傣族歌曲的风格。
2、根据图谱的提示,分别用连贯和跳跃的方法唱出歌曲,知道旋律上的前后变化。
3、在歌唱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和表达与月亮婆婆亲密的情感和快乐的情绪。活动的重点为通过游戏学习的形式让幼儿学会歌曲。难点是让幼儿学会连贯和跳跃的方法演唱歌曲。
三、活动过程结合教学目标将活动分为四大部分进行:
1、活动导入:引导幼儿边听《月亮婆婆喜欢我》的无歌词旋律,边做声势练习。这个活动的教育目的一方面可以带动幼儿的情绪,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歌曲的节奏,二分、四分、八分音符以及四分休止。
2、师生共同游戏,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老师做月亮婆婆,带领幼儿按歌曲旋律一边说“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一边做游戏。 这里将难点前置,主要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幼儿熟悉歌词,并体会四分休止,以及理解歌曲内容的趣味性,再通过提问和说悄悄的形式,熟悉前两句歌词:“月亮婆婆喜欢我,她做了什么事?”
(老师还可以通过用右手掌心顺右脸颊慢慢向上举起的动作进行暗示。)这样不仅对歌词有明确的暗示作用,增加亲切感,还使幼儿歌唱的声音自然向上,在情感上仿佛得到一种升华。
3、完整学唱歌曲。先随音乐朗诵歌词,感受歌曲的优美意境,再引出图谱,根据图谱连线和脚印的暗示,探索歌曲的不同唱法。连线和脚印组成的图谱,不仅让幼儿对歌曲有整体的概念,还形象的提示幼儿用连贯和跳跃的方法,唱出歌曲的前后变化。再幼儿对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意境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再请个别幼儿指图谱,集体演唱,再次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最后,老师和幼儿边歌唱,边游戏,可以老师当月亮婆婆,也可以让幼儿当月亮婆婆,这样在游戏中充分体会与月亮婆婆亲密的情感和快乐的情绪。
4、放松活动让孩子们躺下身心放松,倾听一首傣族音乐《金孔雀》。这样能使孩子的情绪平覆下来,在安静的气氛下欣赏音乐,更加深了孩子对傣族音乐的体会。
四、 活动特色
纵观整个歌唱活动,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减少了“教”的痕迹促使幼儿主动的学习。主要运用了以节奏入手、难点前置、动静交替,使用了图谱和分组游戏巩固的教学方法,对歌曲中音乐元素的提炼如连音、跳音、四分休止的重点感知,更有助幼儿理解歌曲的优美、生动、趣味的音乐感。
(第一教时)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时,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也是教学重点②)
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4、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①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仔细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学情
我认为制约职专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两点不利因素是:
①客观因素: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说明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体。
②主观因素:“荔枝”对闽南地区的学生来说,已经太不新鲜了。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一)教法的选择
1、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选择以上几种教法的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打破教师以教为中心,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几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2、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文是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富有诗意的科学小品,又是说明文单元的首篇,利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享受说明文教学带来的乐趣,达到认知水平提高与情操品德教育双重目的。
3、依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这一年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把学生摆在主动探求者的位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自主与合作讨究法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职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职专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导入新课,激起兴趣(10分钟)
①导语:你们对荔枝真的很了解吗?你们知道吃进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吗?
②明确文体: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灵活的形式通俗简短地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特点:科学性、文艺性
③多媒体展示有关荔枝生态知识(为学习知识目标打好基础)
④作者简介(完成德育目标)
⑤处理生字词(巩固基础知识)
(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朗读课文(17分钟)
思考:①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有何创意?(完成课后习题一)
②作者笔下的荔枝与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荔枝异同点?(完成知识目标A、B和德育目标)。
③概括文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三(突出教学重点①)
(朗读课文品味科学小品语言为第二教时分析比较平实性说明文与科学小品做铺垫。提出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理清结构(突出重点②,突破难点)(15分钟)
师质疑:练习册上的辅导要点和课后习题三对本文的结构划分是否正确(如把荔枝的花归为荔枝的果实内部)?
让学生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并画出本文结构图,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余的同学则认真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阐述,老师点拨并给予明确的答案,但不是标准答案,因为本没有标准答案。
(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5、总结本节课(3分钟)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介绍荔枝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其他知识,如生产情况。
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六、说练习设计
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要求学生抓住特征,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种植物或动物说明文;并请个别同学在上《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时进行口头交流。
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一、设疑问,摄全文(1)
二、作说明,讲知识(2—13)
外部形态
生态—果实
果实内部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寒号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方法、说过程等六个方面呈现我的说课内容。
1、说教材
《寒号鸟》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寓言小故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故事,明道理”,《寒号鸟》一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及不同结果。旨在让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过上美好生活的道理。本课我安排了三个课时进行教学,本次设计为第一课时。
2、说学情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且大部分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的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但对于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还是难以理解,因此本次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等特点,多采用视频、图片、课件演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学习生字,练习说话。
3、说目标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既有知识水平,再结合本组教材训练点及课文内容,我拟定了以下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堵、缝、鹊、衔、枯”等五个生字;掌握“号、当”两个多音字;会写“枯”、“却”两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图,练习说话,随文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领会课文寓意(不学寒号鸟的懒惰,而是向喜鹊一样勤快,凡事提早做准备)。
重点:识字、写字;练习说话。
难点:准确领会课文寓意。
4、说方法
为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本课教学方法如下:
教法:引导法、演示法
教师依据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再结合希沃白板的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帮助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学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练习法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分小组对课文插图内容进行交流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词-句练习说话,也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5、说过程
对于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观看视频,导入新课(约3分钟)
通过播放有关寒号鸟的百科视频,让学生对于寒号鸟这种动物有个大概的认识,从而导入新课《寒号鸟》。
【设计意图】:寒号鸟这种动物容易让人误认为是一种鸟类,而播放视频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最直观有效的让孩子们认识了寒号鸟这种动物。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0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为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然后借着录音中错误的“当”字读音,教师讲解多音字“当”。最后以课堂活动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知道课文共有9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寒号鸟和喜鹊的故事,为后续教学环节打基础。
(3)看图说话,学习生字(约18分钟)
本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插图画面内容。
2、出示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通过课件展示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缝、堵、鹊、衔、枯”等生字,能够依据插图画面,表述相关内容,以及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和喜鹊的辛勤。
3、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让学生知道懒惰的寒号鸟最终冻死了,而喜鹊却平安无事,进而初步领会故事寓意。
4、通过课堂小活动检测学生对会认字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观察插图是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学生就看到的插图画面进行合作交流,让他们自主学习,对插图有个大概印象,再结合希沃白板中蒙层工具的使用,让学生按一定顺序学习生字、练习说话、初步领会寓意,帮助课堂目标中重难点部分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