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说课稿(优秀5篇)

鹳雀楼,你就立在那里,在山西新的永济市,在一座古蒲州城的遗址上。这里是整理的登鹳雀楼说课稿(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登鹳雀楼》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登、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学生跟老师一起做“登”的动作。还有“登”什么呢?

标注“鹳”的音节,是什么音节?(整体认读音节)。看偏旁,有鸟字,你还知道带“鸟”的偏旁的字吗。“雀”也是一种鸟,我们知道什么“雀”?(麻雀)。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课件展示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4、师: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我们学完之后就知道了。(出示课件展示此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解读诗人。红线表示什么?教学停顿。

2、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也可以问老师。

3、反复教读停顿、读诗。

三、品读诗句

1、读完这首诗,你们知道写了什么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图上画了什么呀?看了之后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出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通过图理解意思。(太阳)

太阳怎样呢?看图,太阳去干什么了?谁能试着说一说?(太阳下山了)

“太阳下山了”也叫夕阳,夕阳曾经用来形容老年人。北京有一个电视节目叫《夕阳红》

夕阳下山图美不美?美,漂亮,你能把这一行诗也读得美美的呢?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行写的什么呢?出示“黄河图”,问这是什么?

黄海去哪里了?指名说。

师说:黄河入海,气势磅礴,来势凶猛,非常壮观。用诗里的话说叫什么?一起说(黄河入海流。)

曾经有很多人都歌颂过黄河,老师这里有一个诗朗诵《黄河颂》一起欣赏。

指名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会想什么,引读“欲穷千里目,”

欲:想要。穷:尽。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师翻译:如果想要把更远的地方看尽。需要怎么样呢?

为什么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呢?站在原地就看不见了吗?

(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如果登的高,会看的更远。)

指导读。

四、拓展延伸

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

1、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2、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古诗配画

1、学生画画,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仪显示绘画好地作品。

七、作业

背诵古诗,完成绘画。

《登鹳雀楼》教案 篇2

17、登鹳雀楼(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书写部分生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数一数,有几层楼?”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

看老师在黑板上写“鹳雀楼”,学生书空。(雀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小,下面是隹字旁,表示短尾巴的鸟,楼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学生在语文书上把“雀”和“楼”各描一遍。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认读“鹳雀楼”后,教师适时进行写字指导,边板书课题,边进行写字指导,让学生进行书空,并在语文书上进行杪红。]

2.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14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

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过度: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设计意图:低年级要把初读落到实处,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地朗读课文,因此,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先自读古诗,然后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有一定的节奏。]

三、品读诗句,悟意明理。

[设计意图:运用媒体,再次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从而大致理解古诗中部分字词的意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初步感知“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的明理作好铺垫。]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句。

1.啊,我们现在登上二楼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美景吧。(看动画)

2、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1)山

a这是怎样的山?

(青山,评价: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这是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

b山怎么样呢?(一座挨着一座。)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连绵起伏  连绵起伏的群山

[设计意图:适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加强学生词语的积累,送给学生一些词语,如“连绵起伏”等。]

(2)日

这是怎样的太阳呢?

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了太阳的颜色。

圆圆的(形状)

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读一读“白日”。

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落下去了)

怎样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着群山),书上哪个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依),谁来做一做“依”的动作。

呀,红红的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第一行诗中,哪个字表示“完了,消失了”?(尽)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3.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

(1)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颂到:“白日依山尽”

(2)个别读。

评价: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多美呀。

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

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读得真好,那是因为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4、学习第二行诗句

(1)、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黄河水是怎样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

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奔腾不息、) 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浩浩荡荡”。

黄河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地向前流着,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2)、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第二行诗句?

评价: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

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

“流”不停地,流着。

让我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

5、小结:

小朋友,我们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一轮红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奔腾呼啸的黄河,流入大海,你觉得怎么样呢?(美。高兴)那么,我们再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读,再去好好地欣赏一番。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句。

1.(情境)看了这么多的美景,我们还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远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我们到了第三层了,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

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练读)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个字表示想要?(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哪个字表示再? “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

评价: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远啊,谁读得比他更远。

“更”听出来了,你在不断地登楼,不断地攀登。

[设计意图:以评促读,通过评价,扎实地指导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我们非常喜欢,让我们再连起来读一读。同时,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看图画,理解诗句”是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

四、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出示“欲”

学生看笔顺表,在书上描红。

教师范写。

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

评价反馈。

3 、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雀”和“楼”,写后反馈。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第一环节已经指导过“雀”和“楼”,因此本环节重点指导书写“欲”,学生看笔顺表,在书上描红--教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评价反馈。然后放手写“雀”和“楼”。]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找一找,读一读,王之涣写的其他古诗,下节课,我们进行古诗诵读比赛。

[设计意图:作业1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作业2,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喜爱古诗,乐于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17、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设计理念: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扎实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登鹳雀楼》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层楼。( )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景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 篇4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8.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登鹳雀楼》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4、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 3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2、请幼儿来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

【知识延伸】

注释

⑴鹳(guàn)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迥(jiǒng)临:远道而来。飞鸟:指鹳雀。

⑶天势:天体的势。围:这里有“笼盖”的意思。

⑷断山:指西山之间。

翻译

远道来登鹳雀楼,楼阁高比人间。天空笼盖着辽阔的原野,奔明的黄河泻入群由之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